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青少年“筑基”工程的路径研究* 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和青年工作的视角
2023-02-07顾华详
顾华详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3)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筑基”育人,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是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特别是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1]“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现代文明教育、科普教育,引导他们积极融入现代文明生活”。[2]牢牢把握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扎实推进事关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必须高度关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青少年“筑基”工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保证未来我们党继续取得成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同时,坚持有形有感有效全方位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4]也是文化润疆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怎么推?推什么?谁来推?都是亟待深入研究和扎实推进的系统性大课题。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入抓好青少年“筑基”工程,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和“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的要求,应重视系统梳理相关历史问题和深刻教训,深化对“‘筑基’铸魂育人”的思想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筑基”铸魂育人的工作,对加强立德树人、以德铸魂,特别是强化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筑基”铸魂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必须坚持把青少年“筑基”工程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必须充分认识敌对势力与我争夺青少年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美西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与我争夺青少年的斗争由来已久。长期以来,敌对势力总是千方百计想在青少年中打开缺口。因此,青少年“筑基”工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过程中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伟大实践中,蕴含着强大的育人功能。[5]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全方位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赢得未来,为中华民族赢得希望。
一、全方位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必须坚持从战略高度强化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引领
(一)党中央坚持把全方位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作为党的中心任务和青少年工作的主题
“筑基”工程是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石,是一项事关中华民族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青年工作分别于2013年、2018年、2023年3次同共青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把党的中心任务作为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主题和方向一以贯之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青少年政治引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3次集体谈话中都一以贯之地强调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从保持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对广大青少年政治引领的重要性必要性,强化“居安思危、知危图安”的忧患意识,切实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铺就他们未来前行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好一条道路,即“要顺应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刀刃向内,纵深推进团的改革,全面从严管团治团,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提高团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6]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最关键的是党(团)组织要带领包括教师在内的青少年工作者及广大青少年,坚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全面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员、领导干部和教师还应努力将其转化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能力,最广泛地把青少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激励广大青少年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强国有我”的青春激情,立志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勇当先锋队、突击队,确保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取得实效。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原点和思想基点。“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7](P195)全方位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以伟大建党精神来引领,全方位“筑基塑魂”,要坚持从娃娃抓起,坚持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自觉“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3]伟大建党精神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科学总结和高度凝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和力量源泉。党中央着眼于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在社会建设上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政治建设上强调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因此,必须聚焦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目标要求,强化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育引领各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解决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薄弱的共性问题,[8]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确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相关法律规定,培养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的具有伟大建党精神品质的时代新人。
(三)必须认真落实“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责任使命
千百年来,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是青少年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挑战中赢得最终胜利,人是决定性因素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一九三五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振奋了师生爱国斗志。我看,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7](P197)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坚持“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战略地位和政治站位不动摇,聚焦新时代党的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以伟大建党精神筑牢青少年的思想根基。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强化党的领导,坚决澄清对党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扎实做好教师和学生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标对表,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立德树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加强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把好方向、守好阵地,不断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高质量落实。与此同时,学校务必要深刻认识全方位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的重大意义,坚持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建设,确保其以“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的昂扬精神状态不断提高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坚持从历经百余年锤炼的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坚守理想之伟力,聚焦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持续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立德树人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创新,引领青少年忠实拥护党的领导、坚守真理、坚定“四个自信”。
二、全方位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必须坚持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基因
(一)必须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努力以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
今日之中华民族,正处在迈向伟大复兴关键一步的历史时刻。早在1902年,梁启超先生就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39年,顾颉刚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的观点。1988年,费孝通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提出“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征,并进一步认为民族是属于历史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的实质取决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可见,中华民族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产物,具有混合、交融的特性,是由“共同历史记忆”“共同命运”与“共同未来”联结起来的民族共同体。[9]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必须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师生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启迪青少年;必须坚持巩固拓展教师和学生的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不断增进各族师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培养胸怀坦荡、忠诚、积极与正直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二)必须聚焦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为国育人育才
坚持以伟大建党精神立德树人的方向不变、立场不移、原则不改,沿着正确方向去闯、去试、去探索,努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去推进,必须用伟大建党精神锻造师生的鲜明政治品格,自觉用好“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教育教学资源和中国革命历史这一最好的营养剂,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使命,按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要求,引导师生进一步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初心不改的宗旨。学校应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牵引带动青少年服务管理工作先行示范区建设,重点围绕国家所需、青少年立德树人问题所在、全员育人机制所束,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新时代以伟大建党精神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难题,聚焦完善立德树人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打造全员育人规范化环境、创新完善以伟大建党精神立德树人制度、完善高水平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体制、完善青少年服务管理供给体制、完善立德树人环境和育人管理及考核评价体制等,努力培养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把伟大建党精神永远继承下去。
三、全方位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必须强化伟大建党精神的信仰伟力
(一)以信仰之伟力引领青少年忠实拥护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
全方位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必须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团结一致,共同开创美好未来。必须以信仰之伟力引领青少年忠实拥护党的领导,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对此,要把握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守好“本与源”“根与魂”中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且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的信仰一经点燃,便产生了无以阻挡、无法抗拒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强化伟大建党精神的信仰教育、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强化问题导向,切实把维护政治安全作为“筑基”工程的核心任务;必须强化战略策略,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夯实“筑基”工程的基础;必须强化宗旨意识,切实把维护政治安全作为“筑基”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强化系统观念,坚持把维护政治安全的支撑体系转化为保障“筑基”工程的常态化工作制度。
(二)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汲取以伟大建党精神立德树人的力量
当今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因此,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的斗争形式有着诸多不同的艰苦斗争。回顾百余年来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苦难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关键。教育工作者做到对党绝对忠诚,既是做好以伟大建党精神立德树人工作的“指路明灯”,也是“定海神针”,要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切实在“两个维护”上作表率,并将其作为最高政治原则来遵循,做到这一点,立德树人工作就不会迷失航向。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因此,必须不断增进教育工作者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切实筑牢“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努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强大力量。以伟大建党精神立德树人,必须坚持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特别是在联系服务青少年上必须用真心动真情。对此,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国之大者”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坚持把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充分体现在提高以伟大建党精神立德树人的政治能力上,既要坚持增强掌控力,多谋事关立德树人的大事,善于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又要增强凝聚力,善于动员、组织和宣传青少年,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构建立德树人的工作合力,还要增强创新力,勇于解放思想,用改革创新办法解决困难问题,使立德树人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0](P9)因此,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到自己真学、真信、真研究,确保自己是一个真正信仰马列主义的信仰者,不断增强以伟大建党精神立德树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推动新时代以伟大建党精神立德树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全方位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必须夯实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根基
(一)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当前,国际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贸易战、武装冲突等持续激烈,各类风险叠加、联动、传导、共振的效应可能增强。因此,全方位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要从历经百余年锤炼的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智慧和力量,必须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立德树人工作的动力和能力。育人的工作要做到化“静”为“动”,让伟大建党精神教育“活”起来;由“浅”入“深”,让伟大建党精神感召“强”起来;从“近”及“远”,让伟大建党精神素材“广”起来,坚持不懈地淬炼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要自觉从历经百余年锤炼的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坚守理想之伟力,坚持引导青少年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坚持有针对性地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立德树人的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引导青少年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不偏离、新时代以伟大建党精神立德树人工作不走样;要坚持锤炼业务能力、陶冶道德情操、涵养师德师风,德智统一、知行合一,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带头人,做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学识扎实深厚、立德树人有方的教育工作者。
(二)当好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
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百余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后得出的重大结论。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引领青少年清醒认识到,当代中国青少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要自觉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崇高理想。要让青少年进一步坚信,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更加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让青少年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让青少年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遵循实事求是,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持续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引导青少年自觉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做到学以益智、学以励志、学以立德、学以修身。具体而言,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工作目标,完善学校美育素质教育,建立健全与美育相关的制度措施和评价标准;必须坚持统筹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工作目标的学校大美育工作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实现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无缝衔接;必须推进美育资源融合发展,结合各科课程教学,深入研究和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创新、民族伟大复兴乃至人类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各种美的元素,引导青少年深刻领悟人类社会发展的美的历程、美的创造,借助信息化技术提高美育的效能,引导青少年持续提高审美能力,积极传播美、创造美,为中华民族培养出具有美的心灵的青少年一代。
五、全方位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必须坚持以伟大建党精神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一)举旗定向明确“筑基”铸魂育人的战略方位
必须牢牢把握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青少年“筑基”工程深入推进这个首要任务,坚定立德树人意识,厘清思政育人理念。“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11](P7)伟大建党精神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科学总结和高度凝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和力量源泉。因此,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从娃娃抓起,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读正史,把握正确的党史观、大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要坚持把“国之大者”作为责之重者、把“民之关切”作为行之所向,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二)凝心聚力明确“筑基”铸魂育人的目标任务
学校要科学探索思政育人新范式,扎实推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强大力量。教师要坚持在“以智启智,以爱唤爱”的基础上“筑基”铸魂育人,充分发挥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引领作用,引领青少年学生积极向善向上。教育系统要坚持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优化顶层设计的工作机制,统筹运用好各方面力量与资源,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平台,构建一体化备课平台和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养和教育教学有效衔接。唯有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从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不断改革创新思政课程内容,构建起主线贯穿、环环相扣的思政课程内容,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实现各学段思政课教学有力有效推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基”铸魂育人的能力得到持续强化。
(三)系统思维明确“筑基”铸魂育人的科学方法
使“筑基”铸魂育人工作充满生机活力,必须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的教育系统实施“筑基”铸魂育人工程的方法论,聚焦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持续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筑基”铸魂育人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创新,全心倾力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思政课程,培养更多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新时代青少年。对此,要坚持高质量开设“四史”等必修课,打造“必修课+选修课+课程思政”课程群,整体设计“五育并举”教学思路。[12]要将“筑基”铸魂育人有理念、有计划、有方案、有目的地教授、传递给青少年,确保对学生的思想进步、行为规范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要持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普及使用,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的教育功能,在实现思政课在线课程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网络思政“金课”,以更鲜活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奋斗成就梦想,持续不断增强各族师生“五个认同”。
(四)坚定不移扛起“筑基”铸魂育人的责任担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更是青少年“筑基”工程的主线。因此,应坚持做到“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2]具体而言,一要结合小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的特点,以常识化教育启迪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二要结合中学生理性认知能力不断增强的特点,以知识化教育提升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认同;三要结合大学生认知能力显著增强和认知视野显著扩大的特点,以哲理化教育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原理、论断,引导其在知行合一中持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13]只有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形式,开展青春使命教育,才能引导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从小立志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此外,还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快“红色基因铸魂工程”建设,在大中小幼教育阶段全面开办红色思政大课堂,在全社会常态化开展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的家校教育互动思政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同心工作室等教育阵地润化人心的作用,确保显著提升学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坚持对标新时代好青少年的要求“筑基”铸魂立德树人
各级党团组织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目标,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凝心铸魂,并且用体制机制来保障时代新人“筑基”铸魂工程工作的扎实开展。学校党组织应牢牢把握共青团、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政治责任、工作主线,紧紧围绕增强青少年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目标要求,切实履行引领凝聚青少年、组织动员青少年、联系服务青少年的职责。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应坚持围绕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心理健康品质、网络文明素养、文化品位等方面,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与忠实实践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六)弘扬新风尚“筑基”铸魂润心化人
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化为“筑基”铸魂、润心化人的强大思想武器,贯彻落实到推进青少年“筑基”的全过程各方面是立德树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只有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活动,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对此,一要坚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课程建设,引导青少年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精神内涵、时代价值,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带领青少年在实践体验中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心。二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将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史实典故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青少年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三要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打造校园文化,重视环境创设,营造传统文化育人氛围,坚持统一规划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展示国学经典,常态化开展诵经典、习礼仪、学国艺、勤研学、尚劳动等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文明校园创建,选树“最美教师”“最美辅导员”“最美学生”等先进典型,形成良好校园风气,带动广大青少年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让青少年时时处处沐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气息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确保“筑基”铸魂润心化人的工作有质有效。
(七)建立常态长效新机制“筑基”铸魂育人
大力营造“筑基”铸魂育人的法治氛围,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统筹、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办学活力、深化课程教学、创新教师管理、健全监管体系。[14]只有系统谋划和推进教育系统“筑基”铸魂育人常态长效新机制建设,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时代新人培根铸魂的共性需要、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群体特点建立落实机制,明确各层级具体任务,切实把倡导性的理念转化为操作性的机制办法,才能进一步推动“筑基”铸魂育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校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扎实推进青少年“筑基”铸魂育人工作的常态化构建长效新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实践贯通机制、监督落实机制、支持保障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着力推动“大思政课”与全员育人力量的系统整合、全过程育人的持续有效衔接及全方位育人等工作的密切协同、高效联动。此外,还要探索建立健全党组织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学科教师和学校全体工作人员齐抓共管机制,重点构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制度、骨干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培养制度,建立健全持续运行的保障机制,包括物质环境建设制度、网络平台建设制度、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制度、育人氛围营造制度,确保形成全校“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良好工作格局。[15]
(八)构建多方联动新体系“筑基”铸魂协同育人
建立完善大中小一体、家校社协同的教育系统是“筑基”铸魂育人多方联动建设工作体系的重要方面。对此,要搭好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便捷“连心桥”,帮助青少年通过各类比赛、互寄书信、交流互访、共同研习、夏令营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石榴籽”青少年融情实践活动。唯有高度重视加强高校在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牵引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合力,不断完善思政课体制机制,把好全过程相互衔接关,创新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法,努力把思政课融入火热的社会实践之中,才能不断汇聚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合力,形成校内与校外协同、教书与育人协同、课堂内与课堂外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共同推动青少年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形成“筑基”铸魂育人的教育共同体。
(九)打造科技赋能的“筑基”铸魂育人新格局
应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用技术塑造育人智慧的赋能链条,用智能红色教育拓展“筑基”铸魂育人的新措施,用科技创新实力激发青少年的青春激情,用创新升级“筑基”铸魂育人的新体验。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筑基”铸魂育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16]对此,一要重视运用数字技术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强化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红色档案文献的“筑基”铸魂育人功能。二要重视从元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对象研究、技术研究、政策研究、未来研究和指数研究等方面拓展数字技术在“筑基”铸魂育人领域的功能,[17]重点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努力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功能。三要重视对红色档案文献进行数字化转化,形成红色档案文献数据库,从而更好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引导他们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
教育作为影响国家当下和未来政治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关键领域。数字资源与数字媒体环境正在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习惯与行为,特别是长期的互联网生存环境使他们形成了有关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体验,并逐渐成长为“半数字化”的群体。[18]在数字环境下推进青少年“筑基”铸魂育人,学校教育工作与学生学习都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因此,学校教育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教师和青少年学会从海量信息中遴选、甄别有价值的数字阅读资源。此外,还要重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建立互联网时代新的教育理念,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而恰当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交流和健康成长。
(十)激发立德树人力量,建强“筑基”铸魂育人队伍
育人先育人师,立德先立师德。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青少年“筑基”铸魂育人的核心力量。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让广大教师群体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9]对此,一要建立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学基地,积极引领推动优秀人才竞相从教,不断建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开展思政教学名师、“十佳辅导员”等评比表彰,举办新入职教师宣誓活动,大力实施“四有”好老师提升计划、学科带头人培优计划等,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的自觉性。二要建立教师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的工作制度,帮助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调查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论述,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深入基层、深入青少年群体之中调查了解基本国情和学情,研究和总结前人积累的丰富经验,激发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大思想动力和智慧力量。重任如磐,时不我待。唯有坚持以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状况为中心,系统梳理研究总结教学大纲、教材、学法、教师、教法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厚植和提升政治理论、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育公共关系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教师素质内涵,[20]才能进一步丰富教师教书育人、“筑基”铸魂的宏阔而厚实的精神世界,切实解决好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解决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优化青少年“筑基”铸魂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