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意蕴、价值旨归与实践进路

2023-02-07廖维晓钟智威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时代目标

廖维晓 钟智威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任务;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新时代农村发展繁荣的总体导向,推进乡村全方位振兴已经成为党在新时代的农村工作重点。沿着历史轨迹追溯,从建党初期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庄严承诺,在深刻总结追求共同富裕目标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和鲜明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共同富裕历程进行全面梳理回顾,不难看出,乡村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一环。聚焦乡村振兴在促进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实践发展,归纳新时代下乡村建设的新探索,将更好地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为更扎实、更有效、更全面的新时代乡村共同富裕实践,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与开创性的乡村实践新路。

一、历史意蕴——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整体演进

共同富裕目标是与党的历史相伴而生、共同演进的。共同富裕目标在党的百年历史中从萌芽到不断发展,从实践到新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整体认识得以丰富、巩固、深化和完善,形成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影响理论认知的整体路径。在此过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中国现实国情的重要组成,是共同富裕目标诞生、发展和完善的聚焦重点,也正是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诞生了乡村振兴战略。党在不断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共同富裕之路,并以乡村振兴作为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智慧。

(一)革命时期对共同富裕的认知——由农村革命实践而来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共同阶级利益”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理念的复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2]678-679受共产主义思想影响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唯有富裕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幸福。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一文中写道,“恍然于贫富之度过差,绝非社会之福”[3]99,认为人民群众之间不应该存在贫富悬殊。这时候,中国共产党尽管没有准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但在行动口号和现实落实上,已经将“共同”与“富裕”的概念有机衔接在一起,把“谋幸福”的群体理念与为美好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根本追求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紧密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以解放农村生产力、推进农村富裕为探索共同富裕目标的先驱性实践,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中竭力打破旧式生产方式,给予人民群众实现富裕的可能性。这一时期的共同富裕实践,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乡村制度设计的基础;而此时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理念开始逐渐形成共识,这一认识凝结着党对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并将在之后的中国乡村实践中得以深化发展。

(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初步设计——以农民为首要关注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的完成,这一历史时段既宣告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也给予了共同富裕理念发展的社会空间。1953年12月16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一名词,认为农村工作的最根本任务,是“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4]444。由此可见,共同富裕这一名词从创造出来就和农村追求富裕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的国民经济建设中,围绕共同富裕目标进行了许多新的设想和尝试,把“四个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标相关联,确立了推进国家现代化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期的曲折探索,既为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为党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的来源、动力和目标等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在建设与发展中的共同富裕探索——注重城乡融合发展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加。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目标有了更新的认识。一方面,党认识到谋求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抓住一切有利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富裕成果要共同享有的发展理念,提出了以“先富带动后富”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这个时期,党在共同富裕目标总要求上,提出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工作任务,着重实现社会层面的物质财富积累,向着共同富裕中的“富裕”社会稳步前进,为共同富裕中的物质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此同时,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地区差异问题、城乡差异问题等日益凸显,农村发展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农村问题日益成为发展瓶颈,党亟需进一步深化对共同富裕多元样态下的理解把握,以农村发展问题和现实情况为突破口,促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四)中国式现代化条件下的共同富裕系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诞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5]新时代语境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成为当前的热点,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成为了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重点。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既解决了中国物质社会快速发展之后出现的诸多问题,又丰富了对共同富裕内涵的延伸拓展,赋予了新时代共同富裕实践新的发展方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共同富裕建设呈现出许多新特色和新亮点。首先,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共同富裕的目标与推进方案,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谋划好了预期时间和实现方式,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驱动力,以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新发展。其次,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得到全面丰富,对共同富裕的内涵不断加以诠释解读,将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命题从抽象化概念逐步转到具体化内容中,指明要在新时代构建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共同富裕,尤其是注重重点环节、薄弱领域的共同富裕,将共同富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最后,党对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式进一步明确,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保障。党中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乡村发展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施细则和办法,将乡村发展和总体发展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为实现新时代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了系统性保障,让全体人民对新时代共同富裕有所期盼并为之奋斗。总体而言,新时代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牵引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并在乡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提升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通过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实践不断丰富对新时代美好生活向往的理念解读。

总之,关注农村问题,是党共同富裕目标推进的一条重要主线,也是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共同富裕奋斗史进行系统梳理,不难发现,尽管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和表达有了不同层面的理解,但这也体现了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再认识的实践论的基本原理所在,党在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中明确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研究随着历史与时代、条件与现状、前途与命运而进行动态观察,结合主要矛盾和社会现状进行动态考量,实现了与乡村发展实际、社会发展实际相呼应,将基本国情和人民向往相结合。党对共同富裕目标的理论认识,也一直是党对实现人民幸福奋斗目标诠释和理解的体现,希望通过努力奋斗让中国人民迈向人人富足的社会。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把握共同富裕本身具有的历史意蕴,阐述乡村振兴战略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将为新时代更准确、更精细、更有力地推进共同富裕做好准备。

二、价值旨归——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内生指向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整体推进,蕴含在“天下大同”这一中国传统哲学理念追求中,践行于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形态的社会畅想中,历经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过程,集中表现了“两个相结合”的深刻内涵。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下农村工作的主线,是推进共同富裕农村实践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大国乡村振兴的具体方案。在将前人设想予以实践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依据现实国情和社会历史,围绕时代特点与面临问题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建设开展讨论,尤其是侧重于以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共同富裕,将新时代共同富裕赋予乡村特色,总结出了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多方面价值经验。

(一)途径价值——先富带动后富

“先富带动后富”,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论体现,“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6]。“先富带动后富”最早来源于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在当时,我们党就将其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途径与方案。首先,“先富带动后富”明确富裕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将经济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地位,积极通过生产发展增加社会总体财富,推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农村地区在这一阶段为国民基本物质生产提供服务,为社会发展基础物质保障等环节作贡献,为社会“富裕”的实现提供基本的粮食安全等方面的保障。进而,社会财富总量得以增加,总结形成的致富经验得以推广,这个时候就需要战略协同,让贫富差距在“带动”过程中逐渐缩减。正是基于对这个阶段的认识,乡村振兴将地方财富增长和社会共同富裕有机结合,通过结对帮扶推进产业共同发展的方式,让广大农民也能够切实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以先发展地区的帮扶将好点子、好办法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最终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推进乡村共同富裕。

(二)导向价值——注重满足群众需要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新时代共同富裕,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创造,更是精神需求的满足。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中,人们对基础物质生活的需要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异化为对货币和商品的追求,生产的目标由满足生活需要变为对剩余价值的追求。经济发展在满足人民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需要,人民需要的变化推动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道路[7]。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的实践路径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过程中,生产的最终目的将归于满足人民群众实际需要,以需要导向而不是利润导向进行生产劳动,产品实际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以需求学说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正是从以乡村产业振兴为总方针、以满足乡村发展现实为根本着眼点,围绕乡村实际需要实施全方位振兴方案。在此过程中,是与以需求为导向的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相呼应。中国在建设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的实践当中,需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注重发挥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更多地将抽象的“富裕”转为人民群众具象、现实的衣食住行的“满足”。乡村振兴以乡村发展作为推动新时代农村共同富裕的切入手段,切实让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感受到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现实变化。

(三)目标价值——全方位富裕的新时代

新时代共同富裕观,是注重全方位富裕而非仅限于物质层面的讨论,是推进中国式共同富裕实践的总体导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对共同富裕观的准确把握,既是党真正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富裕,既是物质生活层面的共同富裕,更是在物质得到满足以后精神生活层面的共同富裕。新时代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当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都得到极大满足时,对社会的需要将转化为对社会的贡献,最终形成人人贡献、人人共享的共产主义社会。

党在追求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过程中,除了要注重物质的生产与分配,同时对精神世界也要给予生产和分配。在共同富裕进程中,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人民群众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都应达到“富裕”状态。乡村振兴在这一环节则是实现农村地区同步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对现代美好生活的乡村追求,是实现乡村全方位共同发展的扎实环节。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指引下,“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机结合,逐渐达到物质丰富、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最终理想社会形态。

简言之,从中国现实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相结合出发,党的共同富裕百年实践让新时代共同富裕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更将“天下大同”和共产主义与现实国情完美契合,更贴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乡村振兴作为串联起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纽带,是乡村共同发展的主推进剂,全面贯彻帮扶弱势、满足需求、全方位发展等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独特板块。由此,历史底蕴深厚、内生动力充分、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共同富裕之路已经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在其中充当的基础性角色也已基本明确。考量新时代下共同富裕的乡村发展路径,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已经成为现阶段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实践进路——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发展

通过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进行梳理,总结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历史意蕴所在,我们发现,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正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将实现社会共同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作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乡村振兴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既是指导乡村发展的目标实践,又是对人类社会“共富”梦想照进现实的理想实践,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整体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我们对这些重要经验的准确理解,是将乡村振兴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中,为走好新时代共同富裕道路做好实践维度指引。

(一)制度实践——基本经济制度构建

基本经济制度,是国家依据现实国情与社会性质所制定的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制度,是兼具社会发展与社会生产力释放的制度保证。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切实体现。围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基本经济制度配套乡村发展,以乡村发展夯实制度基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构建给予乡村振兴三项实践进路,以此形成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乡村实践方略。

1.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新时代乡村共同富裕奠定所有制基础。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关联民生领域,以显著的质量提升彰显其在共同富裕中的主体优势。新时代乡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在“共同”模块下的乡村公有制,将有助于乡村合作经济体制改革创新,“乡村新型合作化经济组织的演变促进了农业经营组织的自我革新,村民合作经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8],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直接现实获得感和满足感的乡村公共服务领域能够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而在“富裕”模块下的公有制,则体现其注重在乡村核心领域的把控作用,具体而言,就是乡村土地问题。因此,深化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坚持土地公有性质不动摇,牢牢把握住乡村土地安全根基,是深度扩展农村土地改革,以更高水平实现农村共同发展的必然之举。总之,乡村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既是奠基“富裕”农业农村的关键,也是以自身优势为“共同”发展夯实制度基础,更是以“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举措。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将积极调动生产力的优势特点融入中国当今现实需求之中,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践的创新亮点,也是乡村市场繁荣发展的根本前提。新时代共同富裕中的“富裕”是创造得来的,市场在调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调配资源的高效性、带动竞争的主动性上有着绝对优势。“市场经济是共同富裕的体制活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保障。”[9]中国在公共制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证明,社会生产力因市场经济发展而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并以此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乡村市场发展将有助于推进农村生产发展改革,促进乡村以市场导向配置乡村资源,健全乡村要素市场,推动乡村生产发展良性循环;乡村产业能够依靠市场力量因地制宜谋求发展,极大激发出乡村市场发展动力,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提供创新活力。在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市场经济繁荣为更好地实现共享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路径,书写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乡村新篇不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更可依赖于市场力量与社会力量等多种力量共同发力,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团结奋斗。

3.在勤劳致富中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勤劳勇敢,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厚植于中国的乡土文化之中,并在新时代共同富裕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也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劳动对人、对社会和对国家产生的积极影响,多次指出劳动对富裕的重要推进作用。他强调:“鼓励勤奋创新致富。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是靠勤劳智慧来创造。”[5]我们所要推进的共同富裕,是依靠人民群众勤劳创新的共同富裕,有利于塑造出鼓励勤劳创新的政治导向[10]。当下人民富足的物质生活,离不开亿万农民的辛勤劳作,乡村为此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既是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实现方式,是通过劳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也是在全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下依靠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依靠勤奋创造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新时代下面临新挑战,以劳动创造价值这一根本理论作为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指引,是以勤劳致富这一中国传统不断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中国实践的突出亮点。

总体而言,基本经济制度的制度架构,为新时代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以制度优势更好地将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于群体性实践之中,在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生产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二)架构实践——收入分配的科学完善

新时代共同富裕中的“富裕”直接体现于收入分配之中,是人民群众感受到共同富裕的直接来源。分配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之中,促进收入分配的合理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我国在不断做大社会富裕蛋糕的同时,强调要做好分配文章。在效率与公平两大分配要素上取得的平衡,让分配更趋向于制度化、系统化,社会参与者在三种分配的制约与平衡中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富裕模式是共同富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民感受分配制度科学完善的直接来源。要做好乡村振兴分配篇文章,就需要深入研究农村土地分配合理化科学化方案构建,以合理分配方法构建不断促进新时代农村共同富裕,让农民能够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

我国在收入分配制度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市场、政府和社会三者主导下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三次分配体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同促进发展。党在用好市场经济优势助推发展的同时,也看到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缺点,在分配上难以兼顾公平正义和平衡。“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共同体承认个体权利的合法地位,强调共同体在分配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11]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在市场与政府的良好配合下运作,谋划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题,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要点,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创性贡献,为新时代共同富裕谋求分配制度体系构建新路。

一方面,政府作为无形之手,在保障市场自由灵活度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弥补分配制度存在的弊端,通过税制、财政等方式,使收入分配在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公平、以公平提升效率,更加注重城乡之间的收支配比,确保以市场为主导发挥好初次分配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在促进乡村共同富裕中发挥关键平衡作用。另一方面,第三次分配作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补充,以自愿性、公益性为主要特征,已成为未来社会应有形态的分配导向,更重要的是以道德信念驱动形成更具针对性的帮助。乡村振兴通过对乡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展开帮扶,以切实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为让个人的富裕和社会群体的富裕得以统一的重要环节。

总之,收入分配的科学合理构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运用市场、政府和社会三大力量的各自优势互为补充,通过乡村振兴成为带动农村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切实推动新时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迈向更高台阶。

(三)目标实践——呼应现代化的新时代共同富裕

党的百年共同富裕实践证明,共同富裕不是在较短时间内能够达到和实现的,它是一项时间跨度长、任务难度大、准备条件多的系统性工程,是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也需要较长的过程,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同步推进。因此,新时代乡村共同富裕在依靠乡村振兴在实现方式、实现手段、规划时间上的明确方案和切实目标中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也将围绕共同富裕这一长期导向分别制定、分步实施、分阶段实现。

现阶段,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形成了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的系统格局。一方面,现代化语境中的“共富”有其独有的要求与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在富裕命题上讨论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方面的现代化,是在现代化整体进步中,每个人价值感、获得感都得到提升的富裕过程。另一方面,新时代共同富裕离不开现代化语境的发展。财富创造与现代化实践密不可分,二者互为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共同富裕则更体现为“共同创造”“共同分享”,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深化对共同富裕社会形态的认识理解”[12],是在财富生产中就充分考量公平分配、人人享有的整体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成为乡村追求现代化目标的切实导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深入探讨,关注乡村现代化追求的实际,并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共同富裕最终追求。

在明确的“富裕”目标指引下,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富裕理念的中国追寻,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社会制度形态,新时代共同富裕成为了实现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追求。新时代共同富裕在乡村振兴的大力推动下,其具有目标性、条件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深化,而乡村振兴实践的计划性、科学性进一步提升,为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结 语

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百年历程的经验,提炼出党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对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目标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时,新时代共同富裕拥有其自身的实践特色,我们应在先富带动后富、以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富裕等方法论层面上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推动新时代共同富裕事业迈向新台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实施将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繁荣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度、架构和目标三方面的实践,我们可以乡村振兴为引领擘画新时代共同富裕事业的新蓝图。在以乡村振兴实际成果服务于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共同富裕目标将指引乡村振兴新的发展进程,乡村振兴也因此成为了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时代目标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