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论析*

2023-02-07董天美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形态中国式中国共产党

董天美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这一重大论断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只能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别的什么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1]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党的领导关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能否顺利实现,坚持党的领导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最高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根本核心地位,外部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是需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中国共产党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稳定剂。

一、 目标之维:党的初心使命引领根本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三次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时提出回答“现代化之问”的五点主张:“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要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要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要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要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2]“政党的责任”成为贯穿其中的主题。政党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引领和推动力量,其价值理念、领导水平、治理能力、精神风貌、意志品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前途命运。对于中国而言,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就是将自身的初心使命、价值理念、根本宗旨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高度统一起来,凝聚起磅礴力量,共同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开启了为实现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始了初步探索,其首要前提在于中国共产党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毛泽东多次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3]350他还将“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4]234,作为判断人们的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早期理解,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生产力基础。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逐步确立“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5]116这就形成了“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完整提法。1964年底,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6]439,同时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步骤。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初步建立了独立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并丰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7]29,并将中国式的现代化具体化为“小康之家”。此后,党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战略安排。党的十二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从物质文明拓展到精神文明;党的十三大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8]14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地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把“坚持党的领导”列为党百年奋斗十大历史经验之首,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9]65。历史充分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取得伟大成就的力量之源和最核心密码。纵观《决议》全文,“坚持党的领导”是贯穿始终的“主轴”,“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最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就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百年进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保证其始终做到不偏航、不变质、不错位。

二、 价值之维:人民性彰显价值旨归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大鲜明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人民性特质是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一条主线,也是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根本立足点,这一特质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和党的根本宗旨具有高度契合性。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现代化制度不断完善和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并非现代化形成后的产物或副产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就是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如欧洲左翼党第一副主席马伊特·莫拉所说,“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要为人民着想,而不像那些资本主义国家,为少部分人的利益着想”[10]。

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和使命担当,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人民至上,永远为人民利益而奋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的最大底气在于人民。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是艰巨繁重,我们就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突出位置,实施政策、采取措施、开展行动都要把是否有利于民生福祉放在第一位。不同于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的“密匙”就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广泛凝聚起14亿中国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和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始终是主体力量,“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1]131。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2]103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现代化的开辟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主体和动力问题。西方现代化的开启将资本作为现代化的轴心,只停留于资本这一物质层面,见“物”而不见“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和逻辑起点,巨大的人口体量增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但也成为开拓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优势。广大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与力量,中国之所以能开创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根本原因就在于尊重和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建设现代化的力量充分涌流。巨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巨大的供给和需求潜力,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精神生活、社会建设、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为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超大市场规模,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不断开拓和丰富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强调“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全方位、多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市场经济,丰富社会物质总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发展文化事业,构建社会文明风尚;建设和谐社会,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优美环境等重要实践,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全面保障。因此,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中国式现代化能在高质量发展中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和实施科学的分配机制,坚持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让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高质量发展要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物质保障,推动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事业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领导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独立自主为重要原则。它避免了一些国家发展中出现的阶层、地区、宗教之间的剧烈冲突,避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遇到的“中等收入陷阱”、依附性陷阱,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 动力之维:党的领导激发内在动力

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不懈探索,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党的领导”出现11次、“党的全面领导”出现4次、“统一领导”出现9次,合计出现24次,体现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极端重要性,鲜明体现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党执政兴国的最根本保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对这一重大论断又予以了强调,并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述,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发展道路,又是前进方向;既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彪炳史册的奋斗目标,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中的首要内容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一以贯之,在一代又一代接力推进中实现的,其内在决定着,一是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二是要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勇气与自觉,以实现过程与目标相统一、形式与本质相统一,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能够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不会偏移,确保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巨任务和各种重大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必须牢牢把握“五项重大原则”,其中首要原则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二十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13]。党的二十大把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内容写入党章,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党的领导是具体而非抽象的,在广度上,它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党建、国防、外交等各方面;在深度上,它涉及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各领域,涉及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特征、最基本规律和最突出政治优势。在现代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作用不仅表现为它是这一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引领者,具有坚强的政治领导力、组织动员力、统筹协调力等,而且还表现在它能及时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趋势,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实事求是地调整完善自己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等,使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顺应时代潮流,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动态化发展、阶梯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鲜明特点[14]。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明确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的同时,还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这充分表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党的自我革命具有天然内在联系,必须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永吹自我革命冲锋号,将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只有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敢于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5]232-233党的领导地位和优势主要是靠坚持真理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魄力通过自身努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通过自我革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社会革命。事实表明,只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持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提高其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过程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更好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

四、 制度之维:党的领导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因为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16]。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17]22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着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治理能力,处在轴心地位,党的领导是实现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最坚实保障。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18]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其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确保我国国家治理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作为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作为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的集中体现,任何一种国家制度都必然反映国家的性质本质,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意愿,而与之相伴的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这些原则遵循外化为各种制度,保证了最广大人民意愿、意志的具体落实,这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同心圆”和“最大公约数”,卓有成效地领导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发,不断在政治实践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走得稳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的民主实践和国家政治建设上的创造,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品格,凸显了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制度建设和实践创新实现了人民民主过程与结果、形式与实质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制度和实践的创新,体现了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理论的时代精华,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必须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建设方面的高度概括,既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承载了全人类对民主的共同追求,是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时代精华。

五、 方法之维:正确处理六对重大关系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1]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沿着顶层设计的方向,实践探索才能方向不偏、目标明确。进行顶层设计,既要精准聚焦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站在整个国家的高度谋篇布局,又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全球化与现代化相互交织,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相互依存不断加深。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建立新中国,再到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实行改革开放,这些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要牢牢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总体趋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可以在探索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这也是我们党历来强调分析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理论原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项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要正确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是否谋划得好、运用得当,直接关乎政权稳固、民族命运和人民福祉。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做出战略部署,预见未来,引领未来,走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凡是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因此,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同时,正确的战略也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项具体的历史实践,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又要在策略上落好子,以战略引领策略,用策略实现战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守正是根基,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守“中国式”之正,根本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创新是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创“现代化”之新,根本就在于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善于跳出“现代化”思维定式,敢于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地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要统筹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在活力中保持秩序,在秩序中创造活力,实现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既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又要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创新社会治理,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并不意味着走上固步自封、封闭僵化的“老路”,而是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内需潜力,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在“走自己的路”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为解决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六、 形态之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由于不同社会的内在原则和价值取向存在着深刻的差异,所以人类的现代文明也就具有不同的形态,同时,不同的文明形态也折射出不同的文明逻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一重要表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路径,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经过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世界减贫奇迹。在现代化新征程上,立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使命担当,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履行的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其历史意义。”[19]39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以理想引领实践、使命引领方向,不断彰显出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发展要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越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不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类文明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世界潮流发展高度看待人类社会发展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对未来中华文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看待:

其一,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从社会主义维度看,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不仅是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同时也是崭新的文明形态。实现人类解放,推动人的发展,便是社会主义的文明追求。社会主义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奠定的主导原则是从“以资本为逻辑”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中国选择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在人类文明的原则高度与资本主义相区别。

其二,现代文明中国形态。从现代化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没有复制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也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取向。现代化道路的差异同时也是文明形态的差异,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作为基础的,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其三,中华文明当代形态。从中华文明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通过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和理论,使中华文明成功实现了现代转化。中华文明的精神传承有序,但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条件却发生了深刻改变,从被动转向了主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形态。

其四,世界文明崭新形态。从全球化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具有民族传统根基,同时也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塑了人类文明的格局、走向和关系。随着中华文明的和平崛起,古老文明转变成为“新兴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力量对比,改写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版图。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一主张在引领全球化的同时也在引领人类文明全面转型,合作共赢、和衷共济是人类文明的最好出路。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国式中国共产党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式民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形态西装
中国式失败
激活时装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