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x潮”词族看“潮”的语义演变及类词缀化

2023-02-07葛雨晴

鲍 红,葛雨晴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

早在上个世纪初期,“X 潮”类词语就已经出现。近年来,我国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潮”文化再度兴起和流行。随着“国潮”一词在网络上的搜索量迅速增加,在自由的网络语言环境中,“X潮”类词语也得到大规模的使用和传播,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潮”已经从一个不定位的语素逐渐演变为一个定位的类词缀。

关于类词缀的判定标准,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吕叔湘(1979)把“语义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的词素”称为类词缀[1]。这一定义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接受。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类词缀的研究更加深入具体,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类词缀进行分析,并开始对单个类词缀进行语法、语义、语用等各方面的研究。例如,张谊生《说“式”——兼论汉语词汇的语法化过程》,从“X”的性质特征、语法功能、表义方式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的“X 式”进行考察,并分析了现代汉语词汇的语法化过程[2]。阮绪和《现代汉语类词缀“热”和“风”》分析认为“热”和“风”作为类词缀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别也是明显的[3]。也有学者用语法化理论对类词缀的语义和语法性质的演变进行历时研究,例如,葛佳才《谈词尾“手”的虚化》从“应手”“随手”由西汉到南北朝逐渐虚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古汉语词尾“手”的形成过程[4]。

本文对“X 潮”类词语进行探究,考察“潮”与“X潮”的语义发展、“X潮”的内部构成和功能分布等问题,判定“潮”具有类词缀化倾向,并分析其类词缀化的原因。

一、探源“潮”与“X潮”

(一)“潮”语义探源

“潮”本是一个名词,许慎《说文解字》:“潮,水朝宗于海。从水,朝声。”其本义应是“海水的涨落”。所指对象为海水,如:

(1)牛女为江潮。(宋均《春秋纬元命苞》)

(2)水朝夕而至曰潮。(徐坚《初学记卷六水》)

(3)言水入海,亦如诸侯之见天子也。《诗》:“沔彼流水,朝宗于海。”《笺》云:“水流而入海,小就大也。”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潮”也可以指海水因受太阳和月亮的引力而定时涨落的现象。如:

(4)潮者,地之喘息也,随月消长,早曰潮,晚曰汐。(梅膺祚《字汇·水部》)

(5)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枚乘《七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潮”的意义和用法也发生改变,除本义之外,还发展演变出比喻义,指如潮水般的汹涌起伏,有涨有落、有起有伏的事物。且多与政治、革命运动相关。如:

(6)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蒋智由《卢骚》)

“潮”字作动词时,还有“涌起、泛起”之义。如:

(7)只见他齁嘍嘍的冷涎潮,他可早血流出七窍,冷冰冰的僵了手脚。(郑廷玉《忍字记》)

(8)凡自童稚以及琐屑久忘之事,都随心潮来,一一潮过。(蒲松龄《聊斋志异·汤公》)

“潮”字也可以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潮湿”。如:背阴的房间有点儿潮。

(9)大清早起,在这个潮地上站了半日,也该回去歇歇了。(曹雪芹《红楼梦》)

在一些方言中,“潮”可以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技术不高,成色低劣。如:

(10)潮银七千两。淡金一百五十二两。(曹雪芹《红楼梦》)

(11)看相貌,甚难瞧……原当初,手艺潮。”(郭小亭《济公全传》)

在词义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潮”用作形容词时也产生了新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潮”有新潮、时髦的含义[5]。如“潮男”“潮女”。

(12)相信不久后,这枚智能戒指就会成为潮男、潮女的新宠。(人民日报2015‐07‐09海外版)

通过对“潮”的语义探源可知,它的词性和意义众多,但仔细分析可知,这些义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潮”词义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的手段,扩展出多种语义和表达,体现出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趋势。束定芳认为,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6]。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用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去理解不熟悉的事物的思维方式。人们往往将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具体的概念去理解较抽象的意义。

“潮”从表示“海水的涨落”发展到“反映一种流行趋势”离不开隐喻的推动。“潮”由名词词性“海水的涨落”引申出动词的词性,表示“泛起、涌起”,词义也从指海水到指社会变化发展的趋势。事物一旦得到发展,便会产生新的特点,所以后来用作形容词时,词义有了新的发展,可以用来形容新潮、时髦的人或事物。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人们用“潮”来表示社会上盛行的某种趋势。两种看起来并无关联的东西可以被相提并论,这是因为二者在人们的认知中产生了某种联系。“潮”的核心意义是“如海水的涨落一般、不停起伏变化的状态”,本身就表示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X潮”词族中的“潮”所表示的符合某种社会风尚,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时尚潮流,反映一种流行趋势,正是从“潮”的核心意义延伸而来的,“潮”的含义也随着人们的认知方式从对具体概念的描述映射到对抽象事物的表达,这是隐喻的结果。由于隐喻不断发生作用,“x 潮”类词语不断增加,“潮”词义的虚化程度逐渐增强,类词缀化趋势明显。

(二)“X潮”的产生与流行

根据目前所能查到的文献,“X 潮”结构中“潮”字的类词缀化最早出现于20世纪早期。如:

(13)我以为用“革命军”这一名称更为合适,所以我就写了“革命潮”三个中国字,用作封面的题字。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14)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

此后,这一用法在其他文学作品中运用得更为广泛。如:

(15)报上载着许多觉慧不想知道的事情,可是关于学潮的记载却逐渐地少起来,以至于没有了。(巴金《家》)

(16)上海的时装潮,是靠了王琦瑶她们才得以体现的。(王安忆《长恨歌》)

一些外文翻译的文学作品中也会出现“x潮”。如:

(17)除了偶尔在夏季游客潮中弄点别出心裁的花样,有件事一直没有改变。(彼得·梅尔《永远的普罗旺斯》)

(18)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年代,可说是自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大量移民潮规模最庞大的时期。(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X潮”结构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并逐步出现在报刊杂志等媒介里。如:

(19)同样,“热干面潮”也席卷了意大利。(人民日报2015‐05‐25海外版)

(20)“烧钱”的网络视频行业正迎来一波“付费潮”。(人民日报2017‐04‐13第9版)

通过分析“x潮”的产生和发展情况,从历时的角度看,“x潮”产生于政治、思想领域,如“革命潮、学潮”等。现如今,“x 潮”可以用来表示社会上盛行的各种潮流,如“热干面潮、露营潮”等。我们发现,“x 潮”的开放性在不断增强,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展,不再局限于政治、思想领域,“x”可以由各种不同的成分充当,越来越多的对象可以纳入到“潮”的指称范围,“潮”的语义逐渐泛化。

二、“X潮”的构成和功能分布

根据所搜集的语料,我们发现,“X潮”整体是一个偏正式合成词,“X”的性质十分丰富。下面将考察“X”的音节、词性和内部结构关系,并从功能分布和搭配两个方面考察“X潮”的句法功能。

(一)“X”的构造

首先,从“X”的音节来看,“X”多是双音节语素,加上“潮”字之后,构成一个“2+1”音步的三音节词语。例如:

(21)请人吃饭不如让人流汗,春节期间各地涌现健身潮,体育场、游泳馆、健身房等运动健身场所人头攒动。(人民日报2015‐02‐25第10版)

(22)近年来,在长假出游潮中,一些景区遭遇个别游客不文明、不环保行为的困扰。(人民日报2020‐10‐02第5版)

也有少量的多音节词语。例如:

(23)在这一空前密集活跃的全球科技创新潮中,较典型的就是“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人民日报2020‐01‐21第20版)

其次,从词性来看,充当“X”的成分十分丰富,绝大多数都是动词性和名词性的,只有少量的形容词性质,也有一部分由短语构成。例如:

(24)在增值税税率正式下调前,众多消费品已掀起一波降价潮。(人民日报2019‐04‐08第18版)

(25)从举办国窖1573 封藏大典到“泸州高粱红了”等活动,再到全球文化之旅在世界各地掀起中国文化潮。(人民日报2021‐01‐18第12版)

(26)在这里,记者似乎谛听到奔腾的开发潮、欢乐潮、幸福潮。(人民日报2002‐05‐27第4版)

有一些“X”由单纯的字母构成,例如:

(27)眼下,华尔街正迎来史上最密集的中国互联网企业IPO潮。(人民日报2011‐05‐26第10版)

“潮”与上述不同类型的语素进行组合,“X”可以由不同成分的词充当。

最后,双音节或多音节“X”内部结构丰富,从双音节或多音节“X”的内部结构关系看,主要有述宾、偏正两种方式,如“购物潮、涨价潮、囤货潮、移民潮、游人潮、单身潮、独居潮”等。

(28)与此同时,随着旅游旺季来临,国内景区掀起了新一轮“涨价潮”。(人民日报2013‐04‐19第17版)

(29)管控游客潮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人民日报2019‐01‐31第17版)

也有少数“X”的内部组合关系是主谓、联合、动补,如“人员流动潮、合并潮、替换潮、收紧潮、撤离潮”等。

(30)而新兴部门将会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它当然会带来人员流动潮。(人民日报2014‐06‐27第17版)

(31)互联网合并潮何去何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预期走势和互联网巨头的战略部署。(人民日报2016‐01‐14第15版)

(32)“撤退潮”传闻不攻自破,企业家们纷纷感慨:东莞仍是一片投资兴业的热土。(人民日报2016‐03‐23第4版)还有一些“X”由专有名词充当。例如:

(33)洋山港见证了新时代10 年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速度,也见证了中国潮与世界潮交融激荡的深度和广度。(人民日报2022‐09‐09第1版)

(二)“X潮”功能分布和搭配

“潮”作为一个名词性语素,“X 潮”在句中的整体功能还是体词性词语。“体词的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宾语,一般不作谓语,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不受副词修饰”[7]。

首先,充当宾语中心是“X潮”最主要、最基本的句法功能。例如:

(34)受此影响,传统零售业惨淡经营甚至出现闭店潮。(人民日报2020‐03‐26第17版)

(35)随着不少行业陆续复工复产,北京这座超大城市开始迎来返工潮。(人民日报2020‐02‐15第1版)

另外,“X潮”作宾语时,谓语动词常是由含有[+引发][+发生]语义特征的成分来充当,包括“引发、引起、出现、掀起、引来、爆发、兴起”。例如:

(36)欧洲银行业掀起“裁员潮”。(人民日报2018‐12‐11第6版)

(37)伊方呼吁国际社会全力向阿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防止阿形势动荡引发难民潮。(人民日报2021‐09‐04第3版)

(38)大湾区兴起港澳人员创业潮。(人民日报2021‐05‐13第7版)

其次,“X潮”可以在句子中作主语和定语,例如:

(39)柏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针对德国、法国、荷兰等国难民和移民的研究显示,大多数移民和难民希望保留自己的信仰和生活习惯,移民潮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造成一定冲击。(人民日报2020‐11‐03第17版)

(40)根据打工潮的趋势,留守老人肯定是庞大的。(人民日报2007‐01‐16第9版)

例(39)“移民潮”作主语,例(40)“打工潮”作定语。

最后,“x潮”可以用表示具体数量的数量短语修饰,而且数词常常是“一”,包括“一股、一阵、一波、一轮”等数量词。例如:

(41)我国正迎来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一轮创新潮,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人民日报2015‐11‐20第18版)

(42)几年前,电商领域就掀起了一波上市潮。(人民日报2014‐05‐09第10版)

三、“潮”的类词缀性质

(一)“潮”类词缀化的判定

1.语义虚化

语义是否完全虚化是区别类词缀和真词缀的主要依据[8]。“潮”本来是有独立意义的语素,常常作为词根语素组成实词,如“潮流、潮涌、潮荡”,就连最初出现的“思潮、革命潮、心潮”等词中,“潮”也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根语素,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而近年来出现的“X 潮”类词语,“潮”的意义不断引申,所指事物的范围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大规模的社会变动的起伏形势之义。“潮”字的语义还处在虚化过程中,仍然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还不是真词缀。有时“潮”还可以作为词根使用,不少“X潮”在书面语中仍带有引号,说明这一结构尚未完全固定,“潮”字的语义虚化过程已经在上文详细讨论过,此处不再赘述。

2.位置固定

位置固定是我们判断类词缀的一个重要的形式标准。词根语素在构词时位置灵活自由,既可以出现在其他语素之前,也可以位于其他语素之后。而某个语素一旦类词缀化,它在组合中的位置就会固定。通过观察上文所举例子,我们发现,“潮”在“X 潮”词族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始终附着在具有实际意义的语素之后,位于合成词语的后项,成为一个黏着的不自由语素。这种位置上的不自由性,是类后缀重要的语法特征之一。

3.构词的类化性

类化性是指类词缀可以决定词语的语法性质。我们可以看到,无论“X”由名词性、动词性还是形容词性成分充当,“X 潮”都类化成一个名词性词语。因此“潮”字具有功能类化的作用,具备成为类词缀的必要条件。根据所搜集到的语例,我们发现,无论X 是何种词性,带上“潮”字后,“X潮”都变成了名词性质,如“素食潮”“婴儿潮”“驱逐潮”“破产潮”“幸福潮”“欢乐潮”“世代孤儿潮”“返乡创业潮”等。这表明“潮”在构成新词时,起到了标志词性的作用。

4.构词的能产性

“潮”能和许多词根语素组合,具有较强的能产性。上文中,我们已经讨论了“潮”所附着的对象“X”的内部结构、词性和句法功能等方面。通过分析所搜集到的语料,我们发现,“潮”的生成能力很强,不仅能附着在不同成分之后生成新词,还能以某个“潮”类词为基础,类仿一批具有相同构成成分的词,例如,与价格有关的“潮”类词有“涨价潮”“降价潮”“溢价潮”“提价潮”。在“开店潮”之后,又出现了“关店潮”“闭店潮”“倒店潮”等词。与“工”有关的“潮”类词表现十分突出,如在“打工潮”出现之后,出现“务工潮”“复工潮”“返工潮”“用工潮”“赶工潮”“抢工潮”“马路临工潮”等新词。这些与“工”相关的“潮”类词聚集在一起,体现了各成员词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表现出“X 潮”生成能力强的特点。另外,有许多“X 潮”类词所指对象相同,但名称不同。例如,当形容参观游览的人很多时,可以用“游客潮”,也可以用“游人潮”;当形容众多商家短期内同时破产停业时,可以用“闭店潮”“倒店潮”和“关店潮”来描述;当形容在外工作的游子集中在某一时间回到家乡时,可以有“返乡潮”,也可以有“回乡潮”。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X潮”的生成新词的能力十分强大。

在“X潮”这类词中,“X”和“潮”的组合方式有直接组合和间接组合两种。直接组合是指“X潮”的含义可以从字面上进行理解,是“X”和“潮”意义的直接相加,大多数“X潮”是由“X”和“潮”直接组合而成的。如“涨价潮”“结婚潮”“打工潮”等。另外,还有一些“X 潮”类词是间接构成的,“X”和“潮”通过某些修辞手法加以组合,表达方式更加委婉,如“银发潮”是指老年人逐渐增多,老龄化趋势显著的现象,用“银发”来指代老年人群体。“挖矿潮”是指虚拟货币的价值持续增长的趋势,堪比黄金,这里是用“黄金”来指代数字货币;“追星潮”是指崇拜明星并追求与其有关的事物的行为增多的现象,以“星星”来指代明星、偶像。

5.类比证明

“X 潮”和“X 热”“X 风”的对照使用,导致“X潮”的类词缀性质更为突出。例如:

(43)与当年风起云涌的留学潮相呼应,在海外人才中正掀起新一轮大规模归国热。(人民日报2014‐06‐03第5版)

(44)从“移民潮”到“特区护照热”,依法治港彰显特色。(人民日报2017‐06‐23第3版)

通过观察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X潮”类词可以与“X热”“X风”类词组成并列结构,同时出现,说明它们充当相同的句法成分,表达相近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热”“风”表现出明显的词缀化趋势,可以被称为“类词缀”或“准词缀”[9]。由此,我们认为,“潮”的类词缀趋势十分明显。

(二)“潮”类词缀化的原因

1.经济原则

语言的经济原则又称为语言的经济性,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认为,人们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总是尽量减少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以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X潮”类词语恰好符合这一原则。如果把“银发离婚潮”改为“六十岁以上老年人为追求新生活而离婚的潮流,把“民工潮”改为“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浪潮”,语言的简练性和新颖性就会大打折扣,也不符合说话者的习惯。

2.语法化机制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10]。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发现,“潮”已经慢慢由一个不定位的语素演变成一个定位的类词缀,依附于“X”之后,凝固成偏正式合成词“X 潮”。目前,类后缀“潮”还处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构造尚未成熟,普及程度也不够高,但就目前来说,它的组合能力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证明。

3.社会发展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常常最能敏感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11]。“潮”类词能够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大部分“X潮”都与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发展较快的社会领域相关。例如,随着露营产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露营潮”,随着热衷于收集盲盒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盲盒潮”,随着5G时代的来临而出现的“5G手机换机潮”。另一方面,由于“潮”类词是随着新兴的事物而产生的,一些词只出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如“留言潮”“冰雪潮”“落地潮”等。“潮”类词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通过对“X潮”类词语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洞察社会变化,了解社会发展趋势。

本文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具体分析,探讨“潮”的语义虚化过程,分析“X 潮”的内部构成和功能分布,从语义虚化、位置的固定、构词类化、构词的能产性以及与“热”“风”的对照使用几个特点来看,“潮”具有较为明显的类词缀化倾向。不过,“潮”还不是一个稳定的类后缀,语义虚化程度不够高,有时还可以作为词根语素使用,它仍然处于不断的形成和发展的阶段。“X 潮”的形成既体现了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也是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我们认为“X潮”类词语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值得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