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多森与“通孚丰”实业集团的创立
2023-02-07郭从杰
郭从杰
(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
晚清民国寿县孙氏家族瓜瓞延绵,亦官亦商,人才辈出,这与以孙家鼐为代表的族人努力分不开。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安徽寿县人。清咸丰九年状元,历任工部、礼部、吏部尚书等职,光绪帝师,重视教育与实业。孙家鼐发起创办的广益纱厂是晚清建厂较早、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孙家鼐还支持侄孙走上实业救国道路。孙多森(1867—1919),字荫庭,安徽寿县人,孙家鼐二哥孙家铎的孙子。近代民族企业家,“通孚丰”实业集团的创立者。孙多森的父亲孙传樾,军功累保江苏候补道,赏戴花翎,加二品顶戴,其母李太夫人系李瀚章的二女儿。孙多森兄弟六人,依次为多鑫,多森、多培(早夭)、多焱、多堃、多钰。19 世纪末,孙多森与胞兄多鑫等人筹划创办阜丰面粉厂,自此孙家走上兴办实业的道路。
“通孚丰”是一个庞大的实业集团,它以阜丰面粉公司为骨干,以通惠实业公司为投融资平台,以中孚银行为企业资金调度,兼及通丰面粉、通益精盐等企业作为孙氏家族控股核心企业,孙氏家族参与周学熙实业集团及其他投资的企业可以作为外围企业。“通孚丰”实业集团孕育于阜丰面粉公司的设立,通惠实业公司、中孚银行的建立标志着其初步形成。经过孙氏兄弟及子侄近三十年的努力,“通孚丰”家族实业集团最终形成。学界对于孙氏家族实业的研究仍有深化的空间,对于孙多森关注也不够①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有郝秀清:《清末民初的“通孚阜”实业集团》,《安徽史学》1993年第1期;杨淦:《寿州孙氏家族与阜丰面粉厂》,《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汪谦干《论安徽寿县孙家鼐家族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贡献》,《民国档案》2004年第2期;《安徽寿县孙氏家族与近代中国企业》,施立业、李良玉《安徽三大家族与近代中国实业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涉及孙多森的文史类读物有,梁红:《孙多森——“通孚阜”集团的创业者》,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阜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皖系北洋人物》,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张连红、严海建主编:《孙多森——“通阜丰”集团的创立者》,参见《民国财经巨擘百人传》,南京出版社2013年版,等。,鲜有专题论及。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孙多森创立孙氏家族实业集团的主要活动,考察分析其对于近代中国实业的贡献,以期就教于方家,引起学界更多关注。
一、孙氏兄弟创办阜丰面粉公司
孙多森幼随父孙传樾宦居南京,孙父去世后,随母李太夫人返乡居住。孙母在世时曾教育多森兄弟:“当今欧风东渐,欲求子弟不坠家声、重振家业,必须攻习洋文,以求洞晓世界大势,否则断难与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1]339。由于孙氏兄弟出身名门,眼界自非常人可比,敢于向外闯荡,对于西方事物也易于接受。
孙母去世后,孙多森迁居江苏扬州,投奔大姑父何维键,孙家铎的长女嫁给了何维键。何维键(1835—1908),安徽望江人,字汝持,号芷舠。何维键曾任盐法道、督粮道等职,后辞官退隐到扬州,筑建何园。孙多森到扬州后,在姑父何维键的指点下,租用盐票,经营盐业。而孙多鑫这时跟随外祖父李瀚章在广东,“光绪十五年前,漕运督臣李翰章调充营务文案,嗣复随至两广仍佐戎幕,入稽文牍,出赞军谋”[2],1895 年李瀚章告老还乡后,孙多鑫也前往扬州与多森共同经营盐业。由于运销食盐有一定的风险,且净利润不多,多鑫、多森兄弟经过商量,决定另谋它业。
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扩大资本输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实业救国逐渐成为时代思潮。孙多鑫、孙多森兄弟通过调查海关进出口货物的数量、价格、国内市场等情况,发现机器面粉的进口数量很大。经过进一步调查,当时国内面粉生产企业,上海只有英商创办的增裕面粉厂是新式机器制作面粉,天津的贻来牟是机器磨坊的经营模式,安徽芜湖的益新面粉公司是机器面粉厂,而企业注册地却是在香港。孙多森派宁钰亭赴上海用国产小麦试磨面粉,经过试验,国产小麦出粉率可以达到八成,去掉原料、运输及相关开支成本,利润比较客观,并且宁钰亭亲眼看到面粉颜色和国外进口面粉并无多大差别,这让孙氏兄弟看到面粉行业的前景广阔。
孙多鑫、孙多森兄弟最初想在扬州建立厂房。但在筹办过程中,兄弟二人发现扬州虽是粮食产地,但市场对面粉的需求较小,不利于面粉业的长远经营发展。1897 年孙氏兄弟经过反复考虑,议决在上海购地建厂。
为创办面粉厂,孙氏兄弟筹集资金17万两,在上海苏州河畔购买建厂用地。孙多鑫“二十四年,自备资斧游欧美”[2],1898 年孙多鑫携翻译颜仲山亲自赴美考察,遂在美国洽商购置磨面机器。1899年孙多鑫采买面粉机器设备回国,年底,机器安装完成。1900 年“建成投产,日产面粉5 000包”[3]128。孙多森任总经理,孙多鑫任协理,宁钰亭任营业总管。阜丰面粉公司成为近代华商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机制面粉企业。
办厂当年,阜丰面粉市场没有打开,公司亏损了7万多两。然而自第二年起即连年获利,1901—1903年,平均年利润约15万两,该厂投产三年,就收回了成本。1904 年,孙氏家族增加资金13 万两,扩大生产规模,每日生产量可达7 000 包。由于日俄爆发战争,东北地区面粉需求异常紧张,孙多森趁此机会打开东北市场。1905 年,因美国的排华运动引起国人不满,全国掀起抵制美货的狂潮,彼时的市场环境比较有利于近代中国民族面粉业的发展。
庚子事变后,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希望通过在北方兴办实业等举措,推行直隶新政,借此增进实力。当袁世凯看到多鑫、多森兄弟两人办厂成功后,当然也知晓兄弟二人是孙家鼐的侄孙、李鸿章的侄外孙,1905年决定调孙多鑫北上,为其效力。“孙氏兄弟考虑到该厂已步入发展的正轨,有经理一人足够,且兄弟二人对企业的经营与计划有些分歧,更不必株守在一起,徒起纷争。”[4]袁世凯“檄调来直派委经理天津银号,总办造币北分厂,会办唐山洋灰公司等差,时直防务戒严,用款浩繁,饷需不继。该故道多方擘划筹贷商款,藉资挹注,始克相机,应付周转无虞。”孙多鑫北上京津后,协同周学熙一同创办北洋实业,比如启新洋灰公司、滦州矿务公司、滦州矿地公司等企业,“禆益良多,长于理财,精于计学”,经袁世凯“奏请留直补用并保加二品衔”。然而不久,“卒以劳瘁过深。上年冬间,病殁差次”[2]。1906年11月,孙多鑫病故。
袁世凯于是又将孙多森招来天津接替孙多鑫的职务,而阜丰面粉公司的经营管理就落在了其四弟孙多焱身上。当然,孙多森仍兼任阜丰总理,一切大事仍由其遥控决断。阜丰面粉公司是孙氏家族企业集团的骨干企业和立足基业。
二、孙多森与政企关系的铺设
孙多森北上接任其兄未竟事业,先后协助周学熙创办一系列北洋实业,主要有滦州矿务局、京师自来水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中国银行等。“孙多森抵津后,与周学熙共同经营启新洋灰公司和滦州矿务局,担任两公司协理。次年,周学熙在北京创办自来水公司,孙多森任该公司协理。”[5]81在周学熙和孙多森的主持下,自来水公司虽在购运机器、兴建水厂等方面受到帝国主义的刁难和封建势力的阻挠,仍按期完成了兴建工作。“从1908 年4 月开始筹建,到1910 年2 月正式向北京城内供水,仅仅用了22 个月的时间。”[6]141北京自来水公司的成功创办,离不开孙多森和周学熙的持续努力和正确决策。
1903年直隶全省工艺总局成立,为“全省工学界之枢纽,以创兴工艺、提倡实业为宗旨”,周学熙为总办。1907 年周学熙辞去总办,由“孙多森继任”[7]590‐595。1910年孙多森升任直隶劝业道,任职仅一年,就被直隶省咨议局弹劾,称其为“庸人”,多森被迫辞去劝业道一职。孙多森被称为“庸人”,似与袁世凯这时的失势有关。1908年袁世凯罢官、1909年周学熙丁艰返乡,“孙多森实为代替袁、周掌握北洋各个官督商办企业的主要人物”[3]130。在任直隶劝业道期间,孙多森组织人员从调查直隶商情入手,谋划推进农业、工艺、商务、矿业、邮传等事业一体化发展,同时重视实业教育,如倡议筹建水产讲习所,还编撰了《直隶实业汇编》一书。
辛亥革命爆发后,孙多森曾作为清廷内阁的和谈代表随唐绍仪到上海议和。1912 年5 月,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孙多森为安徽实业司司长,而孙未及一月就辞职。7 月袁世凯任命周学熙为财政总长。周学熙开始着手改组大清银行,成立中国银行。9月,周学熙在财政部成立了国家银行事务所,“派金邦平为总办、任命孙多森为会办。后金邦平因丁忧请假,而银行亟待组织进行,即派孙多森管理中国银行事宜”[8]50。12月,周学熙呈请袁世凯任命孙多森筹备管理中国银行,后来改任孙多森为中国银行总裁。孙多森被任命为总裁后,派人专程到日本学习银行的组织制度,编成中国银行章程120 余条,制定中国银行条例三十条,1913 年4 月公布实施。中国银行为股份有限公司,官商合办,经理国库及公债,代政府发行货币,经营买卖金银及各国货币等。人事管理上,孙多森主张各省分行负责人应由具备政界资望的官僚担任,副职由英美留学生或熟悉银钱业务的担任,并重视业务人员的培训[9]86‐90。中行成立时,仅有天津、上海、汉口3处分行,孙多森就任后先后添设了长春、营口、扬州、青岛、奉天等处分支行,他还派员到各处了解商情。1913 年5 月,孙多森请辞中国银行总裁。
1913 年6 月30 日,袁世凯任命柏文蔚为陕甘筹边使,任命孙多森为安徽民政长兼安徽都督接替柏文蔚,7 月4 日孙多森带着秘书和随从一行8人前往安庆就任。孙多森上任后,传闻曾密电中央,言称柏文蔚账目不清,报销不实,同时还传闻孙多森将裁撤柏文蔚的旧有下属。孙多森赴任不过数日,7月16日晚,安庆发生兵变,都督府被围。孙多森设法从安庆离开后,几经曲折返京向袁世凯复命,袁自知安徽兵变之事,并非单单孙多森办事不力,所以对其没有过多责怪。但经此一事,孙多森比较沮丧,决心不再过问政事,专心办实业。
孙多森宦海沉浮多年,亦官亦商,虽难遂个人所愿。但多年从政资历,也为其投资实业进一步铺垫了政商基础和人脉关系。因深得袁世凯信赖和器重,孙多森与袁世凯、周学熙、王锡彤等人谋划投资实业时往往从国家层面考虑问题,以全局性思维试图铺展农工商各业的开办与布局,而非单纯逐利之徒。孙氏家族投资企业见表1。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孙氏家族投资产业规模大、空间分布广、涉及行业多,孙氏家族企业以“通孚丰”为核心,以参与周学熙企业集团及投资其他企业为外围,构造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实业帝国。“通孚丰”骨干企业的创立为家族实业集团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关键基础,这一切自然与孙多森的励精图治分不开。在孙氏兄弟创业过程中,既靠孙氏兄弟个人力量打拼,比如创办阜丰面粉厂,也靠袁世凯、周学熙等力量推动得到实业历练。孙氏兄弟因在上海创办阜丰面粉一举成名,袁世凯先后调兄弟二人北上。袁世凯对孙多森是极为倚重的,先是让孙多森协助周学熙办理北方实业,随后孙多森官场沉浮多年。二次革命期间,袁世凯以孙多森取代柏文蔚的安徽都督一职。孙多森被逼离开安徽后,袁世凯又派其赴日考察实业,支持孙多森全力投身实业。孙多森是周学熙实业集团中的重要一员,但结下的政商关系也为孙氏家族实业集团的创立和扩大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和条件。
三、孙多森与“通孚丰”实业集团的初步形成
安庆兵变事后不久,袁世凯派遣孙多森前往日本考察实业。随即孙多森等人即与日商谋划改组成立中日实业公司。中日实业公司前身是中日兴业公司,兴业公司是辛亥革命后日本资助孙中山的一种手段。在改组筹备中日实业公司过程中,袁世凯表面上支持,同时北洋政府谋划成立国营的通惠特种公司,便于与中日实业公司对抗[10]。
通惠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振兴全国实业为宗旨,从公司章程可知经营范围包括兴办各项农工商实业、筹划经纪或代理各项农工商实业、调剂金融、经募或承募各种债票等[11],通惠公司是近代中国一家大型的控股投资公司,公司最初“由创办人孙多森、施肇曾、周学熙、阿穆尔灵圭、张镇芳、袁克文、李湛阳、李士伟、陈福懋、梁士诒、孟继笙、区昭仁、虞和德等三十人集资五百万元”作为开办资金,其中拟向中国、交通、盐业三银行募集250 万元[12]。“筹设通惠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经营各项实业之总机关。拟集股本银五百万元。俟收足四分之一以上,即行开业。”[13]由于需要收足四分之一以上才能开业,也即超过125万元。原计划由发起的三十人每人5万元筹集150万元,事实上并没有凑足,只募集了90万商股,余下的由周学熙以行政手段拨付60万官股,才凑齐资本150万开业。
1915年9月通惠公司正式开业,选举李士伟、萨福懋、张镇芳等为董事,龚心铭、王克敏等为监察人,选举孙多森为总裁,施肇曾为副总裁。公司实权逐渐为孙家所掌握,总裁是孙多森,而副总裁施肇曾是孙家的亲戚,多森四妹孙多质嫁与其弟施肇祥,通惠公司管理人员也多是孙多森的班底。当然,实际运作中并不理想,社会上本来认为成立通惠实业公司是“振兴全国农工商业为急务”,“从此中原之实业前途,可因此而逐渐发达,民力得以循序展苏”[11]。但由于资本募集困难、股东团队松散、袁世凯去世,加上周学熙离任财政总长等原因,本设想作为官商合办投资平台的通惠实业公司逐渐成为孙氏家族投资实业的业务平台。此外,孙多森、周学熙等人成立通惠实业公司,孙多森的原意是想以通惠为基地,垄断全国的面粉和棉纺。由于周学熙创办了华新棉纺公司,并试图在华北垄断,孙多森只好放弃棉纱,专营面粉[3]131。
孙多森手握通惠实业公司大权,开始以该公司的名义投资孵化创办了一些家族企业,通惠公司投资运作的第一个企业是中孚银行。1916年11月中孚银行收足资本100万元正式成立,其中通惠官股60 万,余下资本由孙多森等人进行招股。中孚银行是以通惠实业公司为资金基础建立的,是近代中国首家特许经营外汇的商业银行,就当时而言,办理国外汇兑业务展现了长远眼光,也为当时其他华商银行经营汇兑业务提供了示范。
显然,在投资创办企业过程中,不同程度上会遇到资金压力,孙多森在经营投资多家企业过程中,通惠实业公司、中孚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作用体现在调度运转资金,解决资金问题。“通孚丰”集团以阜丰面粉厂为基础,通过通惠实业公司投资孵化,由中孚银行进行资金调度,最终发展成庞大的企业集团,这离不开孙多森的战略考虑与精心布局。
1919年7月上旬孙多森因病去世,享年52岁,作为袁世凯兴办实业助手的王锡彤,也是孙多森多年的搭档,他在日记中写道:“荫庭初佐周缉之创办启新公司、北京自来水公司,皆为协理,余实继其后任。又为通惠公司总裁,余为董事。兴华资本团则同为创办人,华新公司则同为董事。每言创办一事,几经周折真不易易,甫过五十,一病不起,人生朝露,不觉凄然。”撰联挽之曰:“风雨赋同舟,前于后喁,共仰纡筹真远大;津沽惊噩耗,一朝千古,独悲创业太艰辛。”[14]268
“独悲创业太艰辛”一语道出孙多森二十余年创业的艰辛。孙多森出身显贵,祖辈父辈多有功名,父亲“加二品顶戴”,外祖父李瀚章,舅舅、姑父也均非等闲之人。孙多森并未停留在家族的荣耀中,而是以极大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投身实业救国浪潮,缔造了民国时期“通孚丰”这一重要的民间资本集团,续写了孙氏家族新的传奇。1919年7月孙多森去世时,企业集团整体而言蒸蒸日上,就阜丰面粉公司来说,“本年营业,仍本向日稳健方针,渐图发展,不尚虚声,不求悻获。年终各厂破产者有之,失败者有之,而我厂尚能获利,未始非营业稳健之所致也。”“本公司除官利外计盈余十二万二千五百八十二两零零九厘”,“本年十月间,议决与北京通惠公司创办通丰面粉公司在河南新乡县设立机器面粉厂,订有订单,所有应享股东权利,均经于议单内订明,现正合力筹备一切”[15]。1919年孙多森还在筹备通益精盐公司申请注册。
孙多森去世后,“通孚丰”实业集团由其弟弟接续担当,北方事业掌握在其六弟孙多钰手中,而南方的事业则由四弟孙多焱及其两个儿子接替。孙多焱、孙多钰及其子侄以通惠实业公司、中孚银行为融资平台,结合孙多森铺垫的官商关系及各自的资本朋友圈,先后接续创办了河南新乡面粉厂、哈尔滨滨丰面粉厂、通森采木公司、烟台通益精盐公司、协孚地产公司、天津通孚堆栈和上海沪丰堆栈等一系列企业,涉及面非常广泛,有面粉、盐业、地产以及森林采伐等诸多领域,这些企业大多由孙氏家族组织投资,并且牢牢掌握在自己家族人手中。可见,通惠实业公司及中孚银行的创办对“通孚丰”集团的形成意义重大。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军政重心南移,孙氏家族控制的中孚银行总管理处1930 年6 月迁往上海。同年8月9日,通惠、通丰、通益、中孚、阜丰各公司代表在上海集议,会同组设“通孚丰联合办事处”,规定8月11日办事处成立,即日开始办公[16]。这标志着“通孚丰”实业集团的最终建立。
孙氏家族兴盛于清末民初,其家族实业集团的形成则与孙多森个人的努力和勤奋密不可分,实业集团的兴起、发展、壮大充分展现了孙多森爱国、创新、矢志不渝的企业家精神。
显然,“通孚丰”实业集团崛起也打上了深深的孙氏家族色彩。其一,孙氏家族重视教育与家族企业集团崛起息息相关,孙氏族人在传统教育中脱颖而出,“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西学东渐以来,孙氏家族同样乐于接受西方的先进教育,不少族人子弟选择赴外留学,回国后往往在企业中担任要职。其二,孙氏家族通过豪门关系来扩大其影响力,推动其家族实业的形成、发展、壮大,如孙家与李鸿章、袁世凯、周学熙、何维键等家族关系都非同一般。其三,孙氏家族企业地理空间上南北方均有分布,南方以上海、北方以天津为中心。不论在北洋政府时期还是后来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孙氏家族在南北方都有一定的政商关系,能够左右逢源,这些都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