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研究中的“人物”研究
2023-02-07诸园
诸 园
教育史研究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研究领域,因为它是运用别人的观察和对别人的观察而形成的科学。试想,如果教育史研究中没有“人物”的存在,那么我们能看到的也许只是冷冰冰的历史碎片和莫名奇妙的历史现象。历史也许就演变成一幕一幕的荒诞剧,抑或今人永远也无法看见历史,因为历史记忆因为没有人的承载而永远消逝于时空之中。
人物研究从类型学角度来看,人物分为群体和个体,精英阶层和“小人物”,显性人物(男性)和隐性人物(女性)等。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来看,人物研究主要分为理解他/她(们)什么,由谁来理解,如何理解,理解的意义和限度问题。从历史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物研究分为历时和瞬时两个视角。将人的多样性与历史性结合起来,从当代视角,以跨学科、跨国研究的方式探寻文化的核心。从教育史学的角度来看,人物研究最主要的是在历史长河中寻求人与教育的意义。
本期刊载的两篇论文都是围绕教育史中的人物展开,尽管都是人物研究,但是无论从人物类型还是研究方法上看,都截然不同。《戴均衡与桐乡书院》一文借鉴了文化人类学中“厚描”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记录真实的历史事件,另一方面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显然,这篇论文关注的人物主要是桐城派中期代表人物戴均衡,从人物类型上看,属于个体研究,而且是精英个体研究。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桐乡书院创办和管理中的叙事研究,然而不局限于此,在文末通过“教化作用”一词指出了叙事背后的意义,此外,通过戴均衡的老师方东树和友人罗衍生、方宗城等人的评价,让戴均衡这个人物顿时“活”起来,最后以古观今,颇有历史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韵味。《先秦儒家“师”的角色演变及其当代教育启思》所关注的人物是“师”这个群体,这个群体的角色演变逻辑研究表面上看是在讲他们是谁?但是,细品一下,就会发现作者更关注的是今人如何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发掘“先秦儒家之师”以及理解先秦之师的意义和限度,其研究方法极具“民族志”的特点,如此看来,该文则更具哲学解释学的研究韵味。
尽管人物研究是教育史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但是,也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一是用今人的评价简单替代了历史中的人物,例如,“现代教育学之父”是今人对杜威的评价,然而在那个时代可能连杜威自己都没有认可这个标签,这种简单的替代影响了人物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二是固化人物形象和人物思想。历史中的人物一定是活生生的,就像格尔茨所说,人永远是社会关系网中的“蜘蛛”,历史中人物的思想研究一定要体现其内在张力和外在论争,历史对人物思想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著作和言论,我们常常通过文本研究去判断历史人物的思想,这种解读会受到解读者的主观影响,未必能准确、客观地判断人物思想,人物思想虽主要集中于著作中,但恰恰是人物的教育实践活动才是真正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因素。然而历史中的人物研究恰恰对其社会活动和实践方面关注甚少,英国史学家马考莱认为:“一个完美的史学家,必须具有足以使其叙事感人与历历如绘的想象”。三是历史背景与人物的脱离。历史背景常常被用来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似乎先有历史背景再有人物的出场,这样势必会造成历史研究中出现“见物不见人”或者“见人不见物”的奇怪现象,事实上,人永远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人,人物的背景不仅是其生活的小环境,更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大环境,无论是窄化人物背景还是将背景与人物脱离的做法都无法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