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四个课堂”的价值旨归与路径选择

2023-02-07戴先英

戴先英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思政部,安徽安庆 246052)

当前,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同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知网的检索发现,学界主要研究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现实意义、根本遵循、融入的“结合点”“契合点”等问题,但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四个课堂”的联动和融合关注度尚有不足,本文主要从“四个课堂”的联动和融合上展开粗浅研究,为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推动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汲取精神力量提供参考。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旨归

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旨归指的是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归向和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四个课堂”的联动和融合是立体打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知史爱党的政治自觉、培根铸魂守初心;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精神动力、立德树人担使命;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六要”能力、固本培元育新人。

(一)培根铸魂:坚定大学生知史爱党的政治自觉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进程中,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精神产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取得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伟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铸就了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奇迹,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挺立的是民族的脊梁,昂扬的是民族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2]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党的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责任担当、精神风貌、崇高情怀、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培根铸魂提供强大的底气、勇气。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百年形成历程及其“经验密码”,可有效增强知史爱党的政治自觉、培根铸魂守初心。

(二)立德树人: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精神动力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矢志奋斗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的价值指向,“对构筑人的精神世界、促进精神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导向作用”[3]。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是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过程,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理想奋斗终身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4]理想信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内蕴树立远大理想、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的根本遵循,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所体现的红色基因,让“红色”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底色,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深厚思想根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三)固本培元: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的“六要”能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当务之急。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指导大学生学习内容丰富、视野宏阔、思想深邃、意境深远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首先要领略思想的伟力,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力求做到“政治要强”的标准;心怀敬仰,主动讲深讲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感人故事,力求做到“情怀要深”的标准;敢于创新,每一堂课的设计都匠心独运,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手段,力求做到“思维要新”的标准;以宽广的视野将学理、道理、哲理、情理说清楚,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力求做到“视野要广”的标准;课上课下、网上网下言行一致,慎独、慎言、慎行、慎微,力求做到“自律要严”的标准;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身教重于言教”影响学生,力求做到“人格要正”的标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要坚定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信仰,“让有理想的人讲理想,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为学生的心灵种下信仰的种子。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四个课堂”的路径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做,重点在行,以生动的载体和形式,创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四个课堂”的生成路径。

(一)领悟式:立足“第一课堂”,用好主渠道

“第一课堂”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5]378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思政课教法、教学手段、教学场地的创新,把深奥的道理讲透、讲活,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作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首要阵地,在“第一课堂”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开展小组研学、情景展示、翻转课堂、课堂辩论等;授课内容上可以开展“三个一”,一是“学习一段新论述”,精心选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经典文本,将对文本的理解阐释建立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之上。二是“重温一段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画卷是波澜壮阔的,百年光辉历程体现出了历史的伟力、思想的伟力、实践的伟力,是党的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三是“讲好一个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重点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1]以讲好焦裕禄精神为例,要讲“一门好家风”“一把旧藤椅”“一张工资单”“一辆自行车”等故事,深刻领悟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讲好一个故事”,重点是以故事为切入点,把握内涵,坚定信仰,汲取力量,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二)感受式:构建“第二课堂”,以文化人

“第二课堂”主要是指繁荣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于润物细无声之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5]378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第二课堂”,要在培育情怀深厚、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上狠下功夫。一是开展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主题演讲、歌谣吟诵、戏剧展演、打造精品展陈等文化艺术活动,目的是“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6],更直观地宣传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通过课下红色主题征文、诵读红色故事、唱红歌等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涵,进而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二是开展仪式教育。概言之,仪式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具有激励、感化、塑造、凝聚等重要功能,可以发挥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和引导力,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比如,升国旗是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瞻仰烈士陵园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仪式。三是打造宣传一系列伟大精神的物质载体如红色文化墙、文化宣传栏等文化标识,从而在第二课堂达到“骖服齐驱、浸润构建”的作用,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达到培根铸魂的育人目的。四是在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学术讲座、主题报告,以此提升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宣传力和影响力,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诸如《半条棉被》《寻路》《长征》等红色影视剧,让青年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多彩青春、精彩人生。

(三)体验式:开拓“第三课堂”,学以致用

“第三课堂”主要指社会实践课堂,鼓励引导大学生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接受社会历练和实践洗礼,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密切结合。列宁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化技术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7]社会实践是育人重要的方式,同时也是“第三课堂”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育人模式的路径。开拓“第三课堂”,要突出两个着力点:一方面,要尊重大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需要,将课本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大思政课”讲得有温度、有力度、有效度,将课堂开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引领大学生深入生产劳动的第一线,到工厂、矿山、林场、田野,实际体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让社会实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载体和有效拓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构建者,于润物细无声中实现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要激活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基因。“打造‘理论学习+现场教学+亲身体验’的教育活动,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贯通”[8],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现场,感受体验原生态的历史遗存,将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和资源。

(四)沉浸式:延伸“第四课堂”,提升实效

“第四课堂”主要是占领互联网的育人高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找准新时代网络思政的“流量密码”,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网络育人新阵地,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一是要整合媒介资源,推动全媒体传播,创新学习方法,运用学生喜爱并易于接受的红色文化资源如视频、动漫、歌曲、歌谣、标语、影视剧片段、革命文物展览等方式增强受众的认同感、获得感。二是增强主体意识,打造师生同参与、共创建的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主题的相关作品。“通过动画、短视频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9],以具象化的手段增强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三是要从“大思政”的角度,建立动态更新、与时俱进的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元素,如烈士事迹、英雄事迹、红色故事,等等。四是要强化监督引导。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守门员”,自觉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第四课堂”的联动和融合提供清朗的网络环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结 语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形成的历久弥新的重要精神财富,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是培根铸魂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固本培元育新人的内在要求。

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要将“四个课堂”的联动和融合作为抓手。抓好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从理论维度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精神伟力和真理力量,用好主渠道,占领“主阵地”,自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构建校园文化的“第二课堂”,以文化人,立足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所蕴含的文化资源,从价值尺度引导青年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多彩青春、精彩人生;开拓“第三课堂”,鼓励引导大学生走出书斋,走向社会,立足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实践向度,自觉接受社会历练和实践洗礼,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密切结合;延伸“第四课堂”,以拓展视角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网络育人新阵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找准新时代网络思政的“流量密码”,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最大“正能量”。

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内在需要,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进一步提升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创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四个课堂”的生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