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中元水府神话考释

2023-02-07丁希勤马山青

丁希勤,马山青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安庆 246011)

历史上长江有上元、中元和下元三大水府,明代道教《搜神记》曰:“洋子江三水府,本朝俱称水府之神,水面江心一呼即应,舟人过者必具牲帛以祷。”[1]今安徽当涂县的采石矶是中元水府的发源地,自东晋以来形成了一系列的神话,反映了东晋和唐宋时期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一、中元水府

民国《当涂县志》:

中元水府祠,即水府庙,旧志名为定江神祠,考《宋史·礼志》称水神曰水府,在采石山西麓。《明一统志》太平采石山有水府祠,《采石志》云在承天观上右首,上有蛾眉亭,下有石出渠中曰牛渚,吴赤乌年间创建,历代增修。后吴王杨溥乾贞三年封为定江王,南唐升元二年加号济远,宋祥符八年封顺圣平江王。嘉祐八年,州守朱从道增建寝殿三间,杨杰有记。绍兴二年加号忠祐,敕采石为中元水府,与马当上元列爵,下诏曰:“朕按巡南服,缅怀威灵,元况効顺,贡祉以佑皇家,不有明命,焉能大其光宠乎?维王明德之懋蓄于渊静,丰功之施捷于影响。曩者吴后拒江,波浪不惊,实系神力,用是载加荣号,丕昭灵躅。朕方敷天之下,裒时之封,尔宜茂宣伟烈,益垂显赐,尚有褒嘉,万世炳炳哉。”三十一年,金完颜亮乘风潜度,俄风转败遁,遂加号显灵,旋改封威灵广护忠祐平江王。其“中元水府”四字为米芾书,后毁废。元至正二年,重修正殿三间,献殿三间。明封水府定江之神,每年八月十五日有司用羊、豕、醴、帛等致祭,由郡守掌印官主之,沈帛祝于牛渚下。嘉靖甲寅,郡守任有龄、推官陈时重新之。适倭寇从徽宁来犯采石,任守致祷,风浪突起,水高数丈,冲毁灌渡桥,寇不能渡,绕经慈湖往江宁,地方末遭糜烂,人皆以为神庥云[2]157。

交代了中元水府形成于东吴,历代以来皆有册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东吴、东晋、后吴和南唐的册封,这几个政权都是凭恃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如“吴后拒江”“实系神力”,因封为定江王。宋朝的册封有两种情况,一是宋太祖初定江南,“东渡采石”,“神助圣画”。二是与南宋有关,如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完颜亮乘风潜度,俄风转败遁,遂加号显灵”。明朝封水府定江之神,具体原因没有交代,但从《明史》所载朱元璋在当涂采石矶渡江以后在太平大封功臣的情况来看,应与定鼎江南有关。可见,中元水府信仰主要与偏安或奠定江南相关,反映了采石矶是古人南渡的必经之地。

二、东晋温峤神话的内涵

中元水府神话较早的是关于东晋的温峤。宋代杨杰的《中元水府记》:

水府有三,马当为上,金山为下,采石为中。采石者,前古谓之牛渚矶,盖有金牛之异,神其川泽则为水府,因其输石则曰采石,此三者同出而异名。晋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遂燃犀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赤帻衣者。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以相照?”甚恶之,因感疾卒[2]381。

上述神话来自《晋书·温峤传》:

旋于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燬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3]。

温峤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九年戊申(288),历仕东晋元帝、明帝和成帝,死于成帝咸和四年己丑(329),享年四十二,是东晋政权的一位重臣,在晋室南渡、定鼎江南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述神话是对温峤事迹的演绎。

首先看《晋书·温峤传》。“旋于武昌”,“武”比喻温峤生于晋武帝之时。“至牛渚矶”,“牛”为丑,比喻温峤死于晋成帝咸和四年己丑(329)。“水深不可测”比喻晋成帝司马衍,衍为水,《说文》:“衍,水朝宗于海也。”“世云其下多怪物”,“世”指成宗字世根,“怪物”,“物”从牛,牛为丑,比喻温峤死于成宗咸和四年己丑。“峤遂燬犀角而照之”,“遂”是亡的意思,《说文》:“遂,亡也。”“燬”从毁,比喻温峤之死,“犀”从牛,牛为丑,比喻温峤死于己丑,“角”音峤,“照之”水中有温峤的身影,隐喻温峤化为中元水府之神。“须臾见水族覆火”,“水”指成帝司马衍,衍为水,“覆”上西,西为酉,指成帝即位于乙酉(325),“火”指晋朝的建立者司马炎,炎为火,隐喻温峤死于晋朝成帝之时。“奇形异状”,“状”从犬,犬为戌,指咸和元年丙戌(326),隐喻死于成帝咸和年间。“或乘马车著赤衣者”,“马”指武帝司马炎,“车(車)”中申,比喻温峤生于武帝太康九年戊申(288),“赤”为火,指司马炎,炎从火。“峤其夜梦人谓己”,“己”比喻温峤死于己丑。“与君幽明道别”,“幽”比喻阴间,“明”比喻阳间。“何意相照”比喻温峤将由阳间进入阴间。“意甚恶之”比喻死亡。

宋代杨杰的《中元水府记》在《晋书·温峤传》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内容,如“水府有三”,“水”比喻晋成帝司马衍,衍为水,“三”比喻司马衍是东晋的第三个皇帝。“马当为上”,“马”比喻晋朝司马氏,“上”比喻西晋。“金山为下”,“金山”比喻晋朝金德,《通典》曰:“汉火德,魏土德,晋金德。”[4]“下”比喻东晋。“采石为中”,“采”中禾,“石”中口,禾、口为和,比喻晋成帝年号咸和,“中”比喻温峤死于成帝咸和年中。“采石者”同上,比喻咸和。“前古谓之牛渚矶”,“古”为十口,比喻晋成帝是晋朝第十帝,《晋书》本纪首列宣帝司马懿,以下是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怀帝司马炽、愍帝司马邺、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成帝是第十帝;“牛”为丑,比喻成帝咸和四年己丑,温峤之死。“盖有金牛之异”,“金”指晋朝金德,“牛”为丑,比喻死于己丑。“神其川泽则为水府”,“神”从申,比喻温峤生于戊申(288),“水府”比喻死于晋成帝司马衍,衍为水。“因其输石则曰采石”,“输(輸)”中申,比喻生于戊申,“采石”同上,比喻死于咸和。“此三者同出而异名”,“三者”指采石、牛渚矶、水府,采石比喻咸和,牛渚矶比喻咸和四年己丑,水府比喻成帝司马衍,隐喻温峤死于成帝咸和四年己丑。以下内容与《晋书·温峤传》基本相同,惟将《温峤传》中“燬犀角而照之”改为“燃犀而照之”,“燃”中有犬,犬为戌,指咸和元年丙戌,隐喻死于咸和年间。又将“乘马车著赤衣者”改为“乘马赤帻衣者”,“帻”从巾,比喻皇帝,帝从巾,揭示温峤生于武帝之时。

三、唐代王勃神话的内涵

南宋祝穆的《古今事文类聚》,当中有一篇文章《作滕王阁记》:

唐王勃,字子安,六岁能文,词章盖世。年十三侍父宦游,游江左,舟次马当,寓目山半古祠,危栏跨水,飞阁悬崖。勃乃登岸闲步,见大门当道,榜曰中元水府之殿,禁庭森肃,侍卫生狞。勃诣殿砌瞻仰,稽首返回,归路遇老叟,年高貌古,骨秀形清,坐于矶上,与勃长揖曰:“子非王勃乎?”勃心惊异。叟曰:“来日重九,南昌都督命客作滕王阁序,子有清才,盍往赋之。”勃曰:“此去南昌七百余里,今日已九月八矣,夫复何言?”叟曰:“子诚往,吾助清风一席。”勃欣然拜,且谢且辞,问叟仙耶,神耶?叟笑曰:“吾中元水府君也,归帆当以濡毫均甘。”勃即登舟,翌日昧爽,已抵南昌……勃舟行故地,而叟已先坐石矶矣。勃拜谢曰:“当具菲礼,以答神休。”叟笑曰:“但过长芦,焚阴钱十万,吾有未偿薄债也。”勃过长芦,如数焚之而去[5]。

该神话讲述唐初王勃遇中元水府,借助神力赴南昌参加滕王阁盛会的故事,出自祝穆所撰《古今事文类聚》,文中交代摘自《摭言》。《摭言》又名《唐摭言》,乃唐末五代时的作品,但该书在历史上多次删改,后世流传下来的《唐摭言》中王勃参加滕王阁并无中元水府之事,应是被删去了。该神话反映的是唐代武周革命情形。

“唐王勃”,“唐”中庚,《说文》:“唐,从口,庚声。”比喻天授元年庚寅(690),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王”指称帝,“勃”是兴起之意,比喻武周政权建立。“字子安”,“安”指长安,隐喻武周政权止于长安四年(704)。“六岁能文”,“六岁”比喻永徽六年(655),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文”指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词章盖世”,“章”中十,“盖(蓋)”上艹,指贞观,观(觀)上有艹,“世”指李世民,比喻武则天入宫是在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年(636)。根据《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武则天十四岁入宫,死时八十三,推算入宫是贞观十年。“年十三侍父宦游”比喻武周政权共有十三个年号(自天授至长安)。“游江左”,“江”从氵,比喻高宗李治,治从氵,“左”为卯(古代左对东为卯,右对西为酉),比喻高宗永徽六年乙卯(655),立武则天为皇后。“舟次马当”,“舟”音周,“马”为午,指天授元年九月九日壬午,武则天称帝,国号周。《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6]121“寓目山半古祠”,“目”指睿宗,睿中有目,“山半”,“半”倒过来是未,指弘道元年癸未(683),高宗崩,中宗即位,“山”指中宗嗣圣元年甲申,甲倒过来是由,由中有山,“古祠”,“祠”从司,指嗣圣,嗣从司,隐喻嗣圣元年甲申(684),武则天废中宗,而立睿宗,“古”指武则天废睿宗,自立为帝,国号周,周中有古。“危栏跨水”,“危”是高的意思,《说文》:“危,在高而懼也。”比喻高宗,“水”指高宗李治,《说文》:“治,水。”“栏(欄)”从闌,《古今韵会举要·寒韵》引《增韵》:“闌,尽也。”比喻高宗崩,中宗即位。“勃乃登岸闲步”比喻武则天临朝称制。“见大门当道”,“道”指弘道元年(683)。“榜曰中元水府之殿”,“中”比喻中宗,“元”比喻弘道元年,“水府”比喻高宗李治,治为水,隐喻弘道元年高宗崩,中宗即位,所以“中元水府”是高宗和中宗的合体,主要指中宗。“禁庭森肃”,“禁”是止的意思,《广雅·释诂三》:“禁,止也。”“庭”中厂,“森”中林,止、厂、林为歴,比喻圣历(歴),指武则天圣历元年(698)立中宗为皇太子,《旧唐书·中宗本纪》:“圣历元年,召还东都,立为皇太子。”[6]135“侍卫生狞”,“卫(衛)”中韋,指中宗皇后韋氏,“狞”从犭,犭即犬,犬为戌,指景龙四年庚戌(710),中宗崩,韋皇后乱政。

“勃诣殿砌瞻仰”,“勃”比喻武则天,“诣殿瞻仰”比喻中宗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稽首返回”,“首”,“返”从辶,首、辶为道,指弘道元年。“归路遇老叟”,“归”音癸,指弘道元年癸未(683),高宗崩,中宗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老叟”音庐,指嗣圣元年(684)中宗被废,封为庐陵王,《旧唐书·中宗本纪》:“嗣圣元年二月,皇太后废帝为庐陵王。”[6]135“年高貌古”,“高”指高宗,“古”指武则天国号周,周中有古。“骨秀形清”,“骨”是骨肉之意,比喻高宗和武则天之子睿宗,“秀”从禾,指睿宗年号延和,和从禾,“形”从开,指玄宗年号开元,开(開)中有开,隐喻延和元年(712)睿宗禅位于玄宗,以及死于玄宗开元四年(716),“清”是清除之意,比喻死亡。“坐于矶上”,“矶(磯)”中戌,指睿宗生于壬戌(662)。“与勃长揖”,“勃”比喻武则天,“揖”从手,指中宗李哲,哲中有扌,“揖”中口耳,口耳为聖,指嗣圣(聖)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而立睿宗。

“子非王勃乎”比喻武则天。“勃心惊异”,“惊(驚)”从馬,馬为午,比喻天授元年九月九日壬午,武则天称帝,《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6]121“来日重九”比喻九月九日。“南昌都督”,“南”为午,比喻壬午,“督”从目,指睿宗,睿从目,隐喻武则天废睿宗而称帝。“命客作滕王阁序”,“客”是外来之人,比喻武则天,“王”比喻称帝。“子有清才”,“才”比喻武则天出身才人,《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6]115“盍往赋之”,“赋”从武,指武则天。“此去南昌七百余里”,“南”为午,比喻武则天称帝于壬午,“七百”比喻中宗是高宗第七子。“今日已九月八矣”,“九月”比喻高宗是太宗第九子,“八”指睿宗是高宗第八子,隐喻武则天先后废去中宗和睿宗,自己称帝。“子诚往”,“诚”中戌,指睿宗生于壬戌(662)。“吾助清风一席”,“吾”从五,指睿宗是唐朝李氏第五帝,“清”是清除、废黜之意,“风(風)”内中字,比喻中宗,另外《说文》:“风,八风也。”比喻睿宗是高宗第八子,隐喻中宗被废,睿宗即位,“席”从巾,指皇帝,帝从巾。“勃欣然拜”比喻武则天称帝。“且谢且辞”比喻武则天退位。“问叟仙耶,神耶”,“叟”同上所述,比喻中宗,“仙”音显,指中宗李哲,一名显,“神”指神龙元年(705),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吾中元水府君”同前所述,是高宗和中宗的合体,主要指中宗。“归帆当以濡毫均甘”,“归”音癸,指弘道元年癸未(683),高宗崩,中宗即位,“毫”上高字,比喻高宗,“均”指均州,指嗣圣元年(684)中宗被废,封为庐陵王,迁于均州,《旧唐书·中宗本纪》:“嗣圣元年二月,皇太后废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其年五月迁于均州。”[6]135“甘”中廿,廿为二十,比喻嗣圣至神龙有二十个年号,隐喻神龙元年(705)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

“勃即登舟”,“登”是即位之意,“舟”音周,比喻武则天称帝,国号周。“翌日昧爽”,“翌”从羽,羽是五音之一,对应地支子,比喻高宗生于戊子(628),“昧”从未,比喻弘道元年癸未(683),高宗崩,中宗即位,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已抵南昌”,“南”为午,比喻天授元年(690)九月九日壬午,武则天称帝。“勃舟行故地”,“舟”音周,“勃”比喻武则天,“故”从古,指周中有古。“而叟已先坐石矶矣”,“叟”同前所述,比喻中宗,“矶(磯)”中戌,指睿宗生于壬戌(662),隐喻武则天废中宗而立睿宗。“当具菲礼”,“菲”从非,“菲礼”即非礼,比喻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以答神休”,“神”指神龙,“休”是退位之意,比喻神龙元年(705),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但过长芦”,“芦”音庐,指嗣圣元年(684)中宗被废,封为庐陵王。“焚阴钱十万”,“焚”从林,比喻圣历,历(歴)中有林,“阴”比喻母后武则天,“钱(錢)”中戈戈,比喻圣历元年戊戌(698),戊中有戈,戌中有戈,“十万”比喻圣历是武则天的第十个年号,隐喻圣历元年立中宗为皇太子。“吾有未偿薄债也”,“未”指弘道元年癸未(683),高宗崩,皇太子中宗即位,第二年被武则天废去,“薄债”比喻武则天欠中宗一个交代,将再次立其为皇太子以及传位于他。“勃过长芦,如数焚之而去”,“勃”比喻武则天,“芦”音庐,指庐陵王中宗,“如数”指第十个年号圣历,“焚”从林,指历(歴)中有林,隐喻武则天圣历元年封庐陵王为皇太子。

四、北宋画马神话的內涵

北宋时期,中元水府神话围绕韩干的画马而展开。米芾《画史》:

嘉祐中,一贵人使江南,携韩马一匹行。及囘,渡采石矶,风大作,三日不可过,欲过又大作。于是祷于中元水府庙,典祀也。是夕梦神告,留马当相济。翌日诣庙献之,风止乃渡。至今典于庙中[7]。

“嘉祐中”,“嘉”从加,“祐”从右,加和右都是二的意思,比喻宋朝的第二个政权南宋。“一贵人”比喻高宗。“使江南”指高宗建立南宋。“携韩马一匹行”,“韩”指钦宗初封韩国公[8],“马”为午,指靖康元年丙午(1126),“匹”,《说文》:“匹,四丈也。”比喻钦宗靖康之变,高宗建立南宋,改元建炎,建炎有四年。“及囘”,“囘”中巳,指宣和七年乙巳(1125),徽宗禅位于钦宗。“渡采石矶”,“采”中禾,“石”中口,禾、口为和,指宣和七年,徽宗禅位于钦宗,“矶(磯)”中戌,指徽宗生于壬戌(1082)。“风大作”,《说文》:“风,八风也。”指徽宗是宋朝第八帝。“三日不可过”比喻钦宗在位三年(1125—1127),北宋灭亡。“欲过又大作”比喻靖康之变。“于是祷于中元水府庙”,“中”是中间之意,比喻钦宗是北宋和南宋之间的皇帝,“元”“府”音元符,指钦宗生于元符三年(1100),“水”指年号靖康,康中有水。“是夕梦神告留马当相济”,“夕”比喻北宋末年,“马”为午,指靖康元年丙午(1126),隐喻靖康之变,“相济”比喻高宗建立南宋。“翌日诣庙献之”,“翌”从立,指靖康,靖中有立,“翌”从羽,羽是五音之一,对应地支子,指钦宗死于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丙子(1156)。“风止乃渡”,《说文》:“风,八风也。”指徽宗是宋朝第八帝,“乃渡”指徽宗禅位于钦宗,北宋灭亡,高宗建立南宋。

北宋末年《宣和画谱》曰:“米芾《画史》载,嘉祐中有使江南者渡采石牛渚矶,风大作不可渡,于是祷中元水府祠,是夕梦神告留马当相济。既寤,遂献所藏幹马。已而风止乃渡,至今典庙中。”[9]将《画史》中的“渡采石矶”改为“渡采石牛渚矶”,加上“牛渚”二字,比喻靖康之变,康中有牛,“渚”从水,指康中有水。又加上“既寤”二字,“既”是尽的意思,《广雅·释诂一》:“既,尽也。”“寤”上宀,指宋上有宀,比喻北宋灭亡。

另有一个神话发生在北宋哲宗元祐年间。清代《采石志》曰:

元祐中,有一武臣渡采石,舟中有韩干画马一幅。将渡,风涛大作,舟师惶恐不敢动,乃祷于中元水府庙。夜梦神谓之曰:“愿留公马径渡矣。”明早检笥中,画马已失去。踪之,乃在神座上。秦淮海曰:“余去宣州,宿采石,闻张唐公去太平州时,于中元水府庙见韩干画马一幅。爱之,乃命工临一本留庙中,以其真者携去。方下船,风涛大作,几不免。唐公大恐,亟还之,祷祠而去。”[10]

“元祐中”,“元”是第一的意思,指宋朝的第一个政权北宋,“祐”从右,右是第二,比喻第二个政权南宋。“有一武臣”比喻高宗。“渡采石”,“采”中禾,“石”中口,禾、口为和,比喻宣和七年(1125),徽宗禅位于钦宗。“舟中有韩干画马一幅”,“韩”比喻钦宗初封韩国公,“马”为午,指钦宗靖康元年丙午(1126)。“将渡”指高宗南渡。“风涛大作”,《说文》:“风,八风也。”比喻徽宗是宋朝第八帝,“涛”为水,指钦宗年号靖康,康中有水。“舟师惶恐不敢动”比喻靖康之变。“乃祷于中元水府庙”,同前所述,指钦宗。“夜梦神谓之曰,愿留公马径渡矣”,“马”为午,指钦宗靖康元年丙午(1126),“径”音靖,指靖康之变,“渡”比喻高宗南渡,建立南宋。“明早检笥中”,“早”为十日,指高宗建立南宋,是宋朝第十帝,“笥”从竹,《说文》:“竹,冬生草也。象形。”段玉裁注:“象两两并生。”比喻北宋和南宋。另外,竹中有丁,指南宋建于丁未(1127)。“画马已失去”,“马”为午,指靖康元年丙午,“失去”比喻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踪之,乃在神座上”比喻钦宗。

“秦淮海”,“秦”音钦,指钦宗,“淮”从隹,指大观,观(觀)中有隹,“海”音亥,指高宗生于大观元年丁亥(1107)。“余去宣州”,“宣”指宣和,隐喻宣和七年(1125),徽宗禅位于钦宗。“宿采石”,“采”中禾,“石”中口,禾、口为和,比喻宣和。“闻张唐公”,“张”从长,指徽宗长子钦宗,“唐”从庚,《说文》:“唐,从口,庚声。”指钦宗生于庚辰(1100)。“去太平州”,“太平”是死亡的婉辞,比喻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于中元水府庙”同前所述,指钦宗。“见韩干画马一幅”,“韩”比喻钦宗初封韩国公,“马”为午,指钦宗靖康元年丙午(1126)。“爱之”比喻高宗是钦宗的弟弟。“乃命工临一本留庙中”,“工”音恭,指钦宗谥号恭帝,“临”指临安,“一本”指钦宗以下一帝高宗,隐喻高宗建立南宋,定都临安,“留庙中”指钦宗亡国。“以其真者携去”,“真者”比喻女真金人,“携去”比喻靖康之变,徽宗和钦宗被金人俘虏而去。“方下船”比喻徽宗禅位于钦宗。“风涛大作”同前所述,指徽宗是宋朝第八帝以及钦宗年号靖康。“几不免”比喻靖康之变。“唐公”同前所述,指钦宗。“大恐”比喻靖康之变。“亟还之”,“亟”音佶,指徽宗名佶,“还”音桓,指钦宗名桓,隐喻徽宗和钦宗被俘。“祷祠而去”比喻北宋灭亡。

五、结 语

综上所述,历史上中元水府神话主要有东晋的温峤神话、唐代的王勃神话、北宋的画马神话。温峤是两晋时人,在晋室南渡、定鼎江南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且温峤生于戊申(288),死于己丑(329),与东晋建于丁丑(317),灭于庚申(420),同为丑年,同为申年。因此,东晋以来人们把温峤作为中元水府的一个重要的神灵,把他当成了东晋的保护神,并为其编撰了相关的神话,反映了温峤的主要生平事迹。

唐代的王勃神话围绕王勃赴会滕王阁,路遇中元水府而展开。以“王勃”比喻武则天,以“中元水府”比喻中宗,以“七百余里”比喻中宗是高宗第七子,隐喻高宗死后,中宗即位,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又以“重九”比喻武则天称帝于九月九日,以“滕王阁”比喻称帝,以“九月”比喻太宗第九子高宗,以“八日”比喻高宗第八子睿宗,隐喻武则天先后废去中宗和睿宗而称帝。以“过长芦”比喻中宗封号庐陵王。以“阴钱十万”比喻武则天的第十个年号圣历元年封庐陵王为皇太子,隐喻武则天将传位于中宗。所以,王勃神话反映的是唐代的武周革命。

北宋的画马神话是以仁宗嘉祐和哲宗元祐作为背景而创作的。嘉祐、元祐,同一个祐,以祐从右,右是第二的意思,比喻宋朝的第二个政权南宋。以“中元水府”中的“元”“府”音元符,比喻钦宗生于元符三年,以“水”比喻钦宗年号靖康,康中有水,以“马”为午,指靖康元年丙午,隐喻靖康之变,高宗建立南宋。

历史上,中元水府是北人南渡的必经之地,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因此,中元水府神话在人物的选择上必须符合交通的特点,如在晋朝选择两晋之交的温峤,在唐朝选择武则天称帝之前的过渡人物中宗,在宋朝选择两宋之交的钦宗,反映了创作者们的缜密思考和精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