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二十大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2023-02-07李祥兴

李祥兴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芜湖 241000)

在全国各族人民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刻召开的中共二十大,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审视和考察中共二十大,深入阐发大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其旨趣不仅在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更在于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之本,其永葆生机活力的密码在于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我们党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新时代如何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尤其对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了重点阐述,对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则性规定。这是中共二十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突出贡献。

首先,明确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表明,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事业推进顺利与否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程度如何,以及能否形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程度好,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能够把握历史主动,引领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事业就能够顺利地推进。反之,就会落后于时代、陷入被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对此,大会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这一鲜明的论断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离不开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引领思想、指导实践的旗帜。但是,如果我们考察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历久弥坚、矢志不渝的长期过程。随着实践的发展,尤其是踏上新时代新征程后,“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1]20,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基于此,大会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1]18。这就是说,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就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其次,标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树常青,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正确把握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此,报告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发展马克思主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课题。为此,必须以问题为牵引,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提炼解决时代课题的成功经验,将其上升到规律层面的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1]18,“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1]17。二是强调要“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马克思主义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对于这一外来思想文化,如何让其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茁长成长、开出美丽之花、结出绚丽果实,奥秘在于找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使之根植于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对此,报告用两个“通起来”揭示了其路径,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1]18。两个“通起来”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大地、扎根于人民心中的具体路径,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再次,明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原则。继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核心在于把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部分,对于继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化的梳理和概括,并重点揭示了蕴含于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概括为“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1]19‐21。在此基础上,大会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18‐19。这就指明了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遵循。马克思中国化事业是党的事业,同样也是人民的事业。我们党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归根结底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19的原则,将立足点放在“自信自立”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千秋伟业,“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因为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0;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1]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是系统全面的宏图伟业,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形成良性联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与人类进步事业是相通的,可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同时也要“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宽阔胸襟,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发展大局。“六个坚持”明晰了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取向、基本立足点、原则方向、现实基点、思想方法和视野格局,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崭新篇章的原则遵循。

最后,丰富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科学指南,大会报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鲜内容。一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新概括。大会报告对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创新理论成果进行了新的概括,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三个历史决议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从理论内涵、基本方略、丰硕成果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新评价。大会报告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17。这是首次从深化“三大规律”的视角来评价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进一步深化了第三个历史决议中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2]的认识。三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作出了新判断。大会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第一次从“时代化”视角揭示这一思想发生了新飞跃,彰显其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大会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如果联系起来看,这一论断在肯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强调这一思想确实真的能“行”稳致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是不断接续奋进的事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使命和任务。中共二十大在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和时代要求,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使命任务。这是中共二十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突出贡献。

首先,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但是,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不是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更不是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为指导,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遵照中国的特点进行自主探索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共同特征,也有彰显独特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集中体现在对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阐述上。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中国特色,大会报告用简洁明了的话语作了描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22,基本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2‐23。这五个基本特征分别从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几个方面,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勾勒和描绘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这实际上也是对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鲜明特征的准确揭示,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目标追求和发展取向。

其次,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1]22,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认识更趋成熟、把握日臻深入。在此基础上,大会报告鲜明地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3‐24。这一概括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如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本质要求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的。第一个层面属于本质属性层面的,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和发展方向,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证是党的领导、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也就是报告强调的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3;第二个层面属于目标体系层面的,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目标,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视角标识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建设、政治发展、文化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目标,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协同性和整体性,也就是报告要求的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23‐24;第三个层面属于世界意义层面,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世界的贡献,强调要从构建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集人类文明发展之精华、创造出一种有别于西方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也就是报告强调的必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4。这三个层面立体化、多维度、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揭示了其内在规律。这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本质要求。

最后,标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使命光荣、前途光明,但任务艰巨、充满挑战的艰辛事业,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当“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1]26。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随时准备迎接“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1]26的考验和挑战。面对外部的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我们只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出奇制胜,顺利地到达胜利的彼岸。大会报告提出了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1]26‐27。这五项重大原则分别从政治保障、方向引领、根本立场、动力支撑、精神状态等几个方面,标定了面对各种极其复杂艰难的环境和形势,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续写新辉煌、开创新成就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成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克服各种困难,克敌制胜的法宝,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这五项重大原则也为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和强烈的使命担当。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从战略上进行规划和部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共二十大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出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战略步骤、发展路径作出了整体规划和部署,清晰地擘画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是中共二十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突出贡献。

首先,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目标具有导向性、指引性和牵引性。清晰的战略目标可以起到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作用。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地调整和充实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是我们党长期以来积累的一条成功经验。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消灭绝对贫困,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作出了更为精细化的设计和谋划。一是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远景目标的描绘更加精细。如果我们将党的二十大与党的十九大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描绘进行仔细对比,不难发现有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目标范围拓展了,大会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增加了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目标,强调全面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增强发展的安全保障能力;第二,目标要求更精准了,大会根据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对十九大确立的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社会、生态等六个方面具体目标的规定更为详细明确,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第三,目标要求更高了,相比较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在肯定原有目标的基础上,指标体系更为丰富、立体、全面,约束性更强,要求也更高。二是锚定了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干出来的,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才能胜利地实现预期目标。党的二十大根据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基础,认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1]25,并对未来五年应实现的各项具体目标作出了更为详实具体的规划。这一规划体现了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问题牵引与目标牵引、实践导向与价值导向的统一,对于开局起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明确新时代我国发展的目标任务,可以起到团结全体人民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的作用,确保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正确航向。

其次,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党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目标追求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我们党曾设想通过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在二十世纪末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不过,这个设想最终未能实现。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邓小平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初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作了具体安排,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这一战略安排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比原来提前了十五年,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并与“五位一体”总布局相对应,增加了反映生态文明的“美丽”目标,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全面。这是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作出的务实性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4]的基础上,重申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4这一新的总战略安排,正式吹响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嘹亮号角,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开拓奋进、砥砺前行的行动纲领,也是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冲锋号、动员令和行动纲领。

最后,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路径。党的二十大不仅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而且规划了如何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的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5]11即便如此,面对辉煌成就和业绩,我们应保持冷静和清醒;面对问题困难和挑战,我们应充分准备。正如大会报告指出的:“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26为将大会擘画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大会报告从第四部分到第十五部分,分别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的首要任务、战略支撑、应有之义、法治轨道、精神力量、民生福祉、内在要求、战略要求、新安全格局、祖国统一、外交战略、党的建设等十二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适应新征程的发展要求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十二个方面体系完整、逻辑严密,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勾勒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发展路径,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清晰线路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是党的事业,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进行得怎么样,取决于其主体力量党的整体状态、精神风貌,战斗力、凝聚力如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党的建设作出的全新要求,同样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全新要求。这是党的二十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一突出贡献。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状态提出了新要求。党的精神状态是全党在理想信念、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立体、全面、多维的反映,关乎全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关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目标和要求能否最终实现,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成败。基于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63这一论断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精神状态的全新要求。通览报告全文,大会对如何保持“清醒和坚定”,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要努力做到“三个务必”,就是报告指出的“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1。这是总结百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党自身建设历史得出的弥足珍贵的经验,对于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具有直接指导意义。二是要保持“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状态,就是报告指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1]64,两个“永远在路上”是对党自身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清醒自觉的认识,反映了党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决心和信心。三是要矢志不渝地“坚守初心使命”,就是报告指出的“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2。这是对建党初衷的回顾和思考,强调党要永葆初心、永葆本色,自觉肩负时代的使命、人民的重托。四是要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就是报告强调的“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1]70。如果全党团结得像“一块坚硬的钢铁”,那么就可以形成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力量。

其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建设部署了新战略。建设一个什么样长期执政的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党,这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大会报告从新的战略高度进行了全面系统论述,对于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作出全新部署。一是聚焦长期执政的目标。大会报告指出要按照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5]44。二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大以来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主基调。大会报告强调加强党自身建设必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这一论断强调加强党自身建设应以严字当头、突出关键在治、彰显系统全面,旨在通过体系化的制度将全面从严贯穿于党自身建设的始终。三是突出勇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1]14。对此,大会报告强调要做到“四个自我”,即“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1]64,彰显了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和独特政治优势。四是确保价值旨归永不变。加强党的建设的价值旨归在于永葆初心使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64。

最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建设出台了新举措。基于党自身建设的战略新部署,大会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坚定不移地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长期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出台了七项新举措,即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1]64‐69。这七个重点任务是基于新时代新征程党加强自身建设所面临的难点、痛点、热点而提出的,彰显了党对自身建设认识的清醒和坚定,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革命意识、担当意识,对于新时代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向人民和时代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观之,中共二十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新的里程碑,大会从多维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这里主要择取永恒主题、使命任务、战略部署、主体要求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可能会挂一漏万。但是,仅从这几个方面就足以管窥大会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贡献,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大会通过的报告文本作为承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主要载体,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纲领性文件,其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诸多问题的阐释,必将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