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耕地撂荒研究综述

2023-02-07杨瑞雪彭海英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耕地农户土地

杨瑞雪 彭海英

(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 云南 昆明 邮编:650221)

一、引 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做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持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障[1]。但是,近年来全国耕地撂荒现象愈发严重,耕地撂荒深刻改变了土地景观、影响农户生计[2],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及社会经济效应,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众多研究者围绕耕地撂荒从不同方面,不同尺度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以“耕地撂荒”“ 撂荒”为关键词,基于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进行检索,从而系统梳理总结耕地撂荒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展望未来耕地撂荒研究的方向。

二、耕地撂荒的概念及类型

(一)耕地撂荒的概念

当前,耕地撂荒的定义尚未统一。由于耕地撂荒原因复杂性、耕地撂荒自身特征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实际撂荒耕地难以识别,特别是山地丘陵地区撂荒地十分零碎和分散,导致其卫星遥感定位难度极大,难以基于实际撂荒耕地具体状况来定义耕地撂荒。相关文献中与“耕地撂荒”相类似的概念还有“耕地抛荒”“耕地弃耕”等。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耕地弃耕”更多与农户主观意愿联系在一起,即农户主动放弃耕种;而耕地抛荒和耕地撂荒则侧重于描述耕地的状态,即耕地处于闲置无人打理的状况[3]。

耕地撂荒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定义。狭义的耕地撂荒是指耕地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闲置状态,如联合国粮农组织给出的定义是:土地经营者5 年以上没有在可耕种的土地上进行农业耕作[4]。狭义耕地撂荒定义实际应用于判定撂荒耕地时,主要根据时间界限来判定,应用性较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等多基于狭义耕地撂荒定义来开展撂荒测定。广义的耕地撂荒定义,其内涵除了一定期限内耕地没有被耕种而处于闲置或荒地状态,还包括耕地在一定期限内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但是,对于耕地具体闲置荒芜或未被充分利用多长期限可被认定是耕地撂荒,学界尚缺乏统一的定义,这实际上不利于规范统一研究的开展。谢花林和黄萤乾认为耕地撂荒是指在两年内对耕地完全停止农业活动,并且没有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金等投入[5]。冯艳芬等认为耕地弃耕是农户对土地利用的一种决策,农户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受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变化影响,根据生计需要以及社会发展决定如何合理利用土地[6]。张斌等认为耕地抛荒是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者出于主观原因放弃继续耕种土地,导致耕地处于一种闲置或没有被充分利用的状态[7]。显然,广义耕地撂荒定义是基于耕地的状态来判定耕地是否撂荒,其内涵囊括了耕地没有农业生产投入以及耕地有农业生产的投入但投入不充分两种状态,相较于狭义耕地撂荒定义更加全面准确[8],但在实际研究中运用难度较大。基于目前对耕地撂荒的趋势预测,本文倾向于选择狭义耕地撂荒定义,从较短时间期限来定义耕地撂荒,以便及时发现耕地资源浪费问题。

(二)耕地撂荒的类型

1.全年性撂荒与季节性撂荒

根据耕地撂荒的时间长短,可将耕地撂荒分为全年性撂荒和季节性撂荒[4]。全年性撂荒指耕地持续一年以上处于闲置状态。季节性撂荒指的是耕地撂荒的时间较短,只发生在一年中的某一季,如关中平原西部的季节性撂荒主要表现为农户在实现小麦自给自足后只种植小麦而放弃种植玉米[9]。

2.显性撂荒和隐性撂荒

根据撂荒耕地的表现形式,可以将耕地撂荒分为显性撂荒和隐性撂荒。显性撂荒是指在一定期限内耕地生产经营者在耕地上没有进行耕种而使耕地处于一种闲置荒芜状态。隐性撂荒指一定期限内耕地生产经营者在耕地上有耕种但农业劳动力、资金等投入不充分[10],可理解为耕地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状态。显性撂荒耕地因特征明显容易识别,隐性撂荒耕地目前在我国分布较广但难以被准确识别。

3.主动撂荒和被动撂荒

从农业生产经营者撂荒意愿的角度,可将耕地撂荒分为主动撂荒和被动撂荒。主动撂荒是农业生产经营者主动放弃对耕地进行农业劳动力和资金等投入;被动撂荒指农业生产经营者被迫放弃耕种,如由于不可控的自然灾害影响导致耕地无法继续耕种的情况[4],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问题导致的农户耕地撂荒属于典型的被动撂荒[11]。

三、耕地撂荒信息的获取方法

(一)区域农户抽样调查

区域农户抽样调查主要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12],该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实际工作中强调农户的全过程参与。因其操作简单,灵活性强而被广泛应用于小范围社会现象调查[13]。相对结构式访谈,研究者更倾向于应用半结构式访谈。例如,李燕燕等对湟水流域上游36 个样本村的农户开展了半结构式访谈的问卷调查[14],获取了农户撂荒意愿以及撂荒规模相关信息,认为研究区调查村普遍存在耕地撂荒现象,只有个别村庄无撂荒现象,且农户家庭可投入农业的有效劳动力是影响农户撂荒行为的直接原因。农户抽样调查方法在获取撂荒规模、撂荒地类型等相关数据的同时,还可进一步了解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机理,但农户抽样调查难以从整体上反应撂荒耕地的时空分布特征,也难以对比撂荒耕地空间分布差异。另外,农户调查获取撂荒数据还可能受研究者对耕地撂荒概念定义的影响,不同学者对耕地撂荒不同的定义导致调查所得数据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二)全国家庭统计调查

当要获取大范围研究区域的耕地撂荒信息时,研究者们经常借助国家已有的家庭调查数据。如谢文宝等基于中国家庭大数据库(Chinese Family Database, CFD)[15]、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以及中国社区治理调查2017 年联合调查数据来分析农户耕地撂荒情况和撂荒区域差异,统计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户耕地撂荒规模依次为0.11 亩、0.26 亩、0.35 亩,即自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全国非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规模分别为0.36 亩和0.17 亩、撂荒率分别为5.04%和1.89%,全国非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规模和撂荒率均明显高于粮食主产区。李升发等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及在2015 —2016 年开展的为期两年的全国山区耕地撂荒抽样调查数据,最终收集到中国25 个省份撂荒耕地的数据,涉及142 个区县、235 个村落,完成了中国山区县级尺度的撂荒耕地定量评估,发现中国山区县的耕地撂荒现象主要发生在2000 年以后,撂荒率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其中东北地区的撂荒率最低、长江流域地区撂荒率最高,但是所得撂荒率受抽样误差、习惯亩系数修正程度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可能偏高或偏低[16]。

(三)遥感影响解译

遥感影像解译有利于获取大范围的耕地撂荒信息,进而可以分析区域或者整体的耕地撂荒时空分布差异,同时可以基于遥感数据来总结撂荒地的时空变化规律,但遥感解译会受制于解译精度的影响,而且中国撂荒耕地多集中于山区,山区撂荒耕地的分散性、零碎性也是对遥感技术的极大考验[1]。

四、耕地撂荒的宏观影响因素

(一) 城镇化、工业化带来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使得城市的二三产业飞速发展[8],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另外收入更高、工作环境更好的非农部门工作岗位,城市发达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城乡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都不断吸引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17,18]。农村劳动力流失不仅意味着农村劳动力数量上的大量减少,也意味着农业劳动力质量的下降[19],以目前中国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来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基本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由于青壮年劳动力持续析出,农村留守人口多为老龄人口以及儿童,老龄人口受体力限制和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无法顾及所有的耕地,于是在生产过程中倾向于根据耕地肥力、耕作通勤距离、耕地灌溉条件等来决定如何去利用土地,在此背景下,那些海拔高、坡度大、通勤距离远、土地肥力差的劣质耕地会被农业生产经营者率先放弃[1,15]。

(二) 制度和政策影响因素

耕地的利用功能囊括了生产功能、承载功能、资源功能、养老功能、景观功能、生态功能等。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耕地利用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日益凸显,养老功能等逐步退化。曹志宏等提出,在我国城乡差距仍然存在的前提下,因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教育条件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完善,虽然耕地的养老功能逐步退化,但农民在将耕地看做是一种社会保障或者养老保障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即使进城安家也不愿意把闲置耕地交给村集体,而是选择将其承包地撂荒[20]。

土地流转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耕地撂荒现象,但其发挥作用存在限制条件[21,22]。如谢花林等通过研究发现,出于扩大农业经营面积的目的进行土地转入对耕地撂荒的缓解作用并不大,只有转入土地与农户原有土地能突破土地界限,实现农业地块层面的规模化经营时,才能有效抑制农户撂荒耕地。在利用Tobit 模型分析土地流转对耕地撂荒影响过程中,加入非农就业和土地转入交互项后,一个与惯性经验相反的现象出现,即土地转入反而促进了耕地撂荒,原因可能是我国在长期小规模经营背景下,农业生产经营者转入土地是为了替换掉耕作条件差、土地质量低的耕地[5]。农业相关政策对农户耕地撂荒也有较大的影响,谢玲红等认为,种粮支持政策曾经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耕地数量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发展阶段下,以往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足以满足新形势需要,目前种粮补贴政策存在补贴强度不够、种粮补贴支出结构不合理、补贴精准性不强等问题[23]。例如,在目前农业规模化经营背景下,农业补贴依据承包地面积均等发放的方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

(三) 农产品比较收益降低的影响

当代社会健康养生越来越受欢迎,社会大众对农产品有了更多要求,有机农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随着国际贸易发展,部分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农产品市场带来了冲击。此外,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农产品单产呈增加趋势,在供过于求的市场形势下,农民种植农产品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境况[17]。曹志宏等指出,我国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土地经营者农业生产利润不断被挤压,农业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增长速度[20]。谢玲红等认为,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升的最主要推动力是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致使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出,导致务农机会成本不断上升[23]。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土地经营者总会思考怎样利用土地可以获得最大土地报酬。土地利用变化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土地经营者对土地各种用途投入和产出的比较,若考虑一块土地只能用作耕地的情况,当产出品的价格降低或者是投入成本增加,土地生产经营者比较经济效益减少,发现耕地的纯利润减少为零甚至最终纯利润为负,表明耕地处于无租边际外,出于理性考虑,农民最终会选择撂荒耕地[1,17]。

耕地撂荒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16],不同地区耕地撂荒的驱动力和原因有其差异性。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一过程是多方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17]。总的来说,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持续析出,土地相关制度及惠农政策的影响,国际贸易发展、市场需求下降、农业纯利润压缩等都可归结为社会经济要素,即社会经济要素是耕地撂荒主要驱动力[1,18]。

五、耕地撂荒的微观影响因素

现有研究中,大多学者基于调研实际可操作性,结合实地调查,从微观角度来分析撂荒的影响因素,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农户户主特征、农户家庭特征、耕地资源特征、村庄特征等[1,15,17,19,24]。农户户主特征方面影响耕地撂荒的因素包括农户户主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及文化程度等。农户家庭特征如家庭农业劳动力规模、非农就业人数、家庭年收入、农业收入占比、家庭人均收入等,是影响其耕地撂荒的主要因素。谢文宝等[15]在对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进行的耕地撂荒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农户年龄结构、身体健康状况等对耕地撂荒起显著正向作用,家庭农业劳动力规模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起显著负向作用,原因可能是家庭农业劳动力规模越大,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丰裕,这为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农业规模化经营能给农户带来较以往经营方式来说更可观的收入,从而降低土地撂荒的概率。雷锟等[25]在重庆市巫山县、酉阳县、武隆县选取36 个样本村对农户进行了问卷调研和访谈,发现家庭人均收入以及非农收入占比对耕地撂荒正向影响显著。

耕地资源禀赋是影响耕地撂荒的又一重要因素,有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耕地细碎化程度和分散程度、耕地撂荒机会成本、土地转出规模对耕地撂荒均有明显影响。其中,耕地细碎化程度显著促进了农户耕地撂荒行为,而耕地撂荒机会成本和土地转出规模则对耕地撂荒有抑制作用[1,14,16,24,25]。对于中国大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来说,撂荒机会成本为流转出承包地获得土地租金,租金的获得使农户选择流转(转出)土地而不是撂荒,并且有助于转入农户实现土地规模经营[5]。

村庄特征方面影响农户耕地撂荒的因素主要包括村内撂荒程度、村庄交通便利程度、村庄经济状况、村庄地形、村庄种植结构、村庄地理环境等[15,17,24,26]。一定程度上,村庄的整体情况反映了村庄农户可以获得的信息、村庄农户的经济水平、农户可使用的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情况。有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发现村内撂荒程度每提升1 级,农户耕地撂荒意愿随之提升12.7%,原因是农村外出务工存在一种带动效应,一户家庭中的成员外出打工后可能就会带动其同村邻里及其亲戚朋友随之外出,当村内整体撂荒程度高时,直接反映出务农不再作为农户的理想职业,农户会倾向于将农业资金和时间转投其他行业而撂荒部分耕地;此外,村庄地形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有正向作用且作用显著[17]。

六、耕地撂荒的效应

(一)生态环境效应

耕地撂荒后从农户定期管理进行规律耕种的状态转变为无人打理的荒地状态,自然植被逐渐恢复,这不仅会带来视觉景观的改变,也会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生态效应集中表现在撂荒地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土壤侵蚀与恢复,撂荒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态景观变化、植被演变带来的森林火灾隐患等方面。

杜峰等对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过程中的土壤水分效应进行了深入探究,发现农地撂荒后,随着撂荒年限增加,撂荒农地中土壤含水量越来越低,但土壤含水量变异量越来越大[27]。这是撂荒地中植被恢复后对土壤水分有直接作用的植被盖度、群落生物量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戴全厚等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实验站墩山退耕后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进行植被群落特征的调查和土壤的质量测试分析,发现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植被恢复和土壤质量呈现一种正向互动效应,撂荒地块天然植被的生长和恢复,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其土壤质量,进一步促进天然植被群落恢复演替[28]。易兴松等对西南喀斯特地区耕地撂荒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行了梳理,认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一定程度上会改善土壤结构、维持土壤水分,促进土壤养分恢复[11];在撂荒初期土壤侵蚀一般会加剧,撂荒后期植被恢复能有效减轻土壤侵蚀;且撂荒地植被恢复后喀斯特地区土壤和植被碳汇以及岩溶碳汇效应增强。

耕地撂荒对生物多样性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Navarro 等认为耕地粗放经营是对耕地资源的浪费,不符合环境友好性目标,提出山区撂荒应该被肯定,耕地撂荒和森林恢复不仅对生物多样性有促进作用,还增强了区域的景观休闲等功能[29]。当然,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基因多样性多个维度,单就物种多样性来说,由于耕地撂荒后逐渐演化为缺少人类管理的自然系统,于是,在自然林生态系统中适应良好的物种数量会呈现增加趋势,以往倾向于在开阔生境活动的物种就会逐渐减少[17]。Bigna 等提出,在欧洲的粗放式经营耕地中生活着大量重要生物群落,当这类耕地被撂荒,生物的栖息地就遭到破坏,这对物种多样性来说是一种威胁[30]。还有研究认为耕地撂荒后,传统的农业生态景观消失,影响到景观美学价值。此外,撂荒后存在森林火灾隐患,这是耕地被撂荒后杂草蔓延以及植被演替过程中趋向均质化可能带来的结果[31,32]。

(二)社会经济效应

耕地撂荒的社会经济效应较多体现在耕地撂荒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目前学界对耕地撂荒是否会影响粮食安全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耕地撂荒主要集中在丘陵山区耕地和细碎地块,这些地区农业比较收益相对较低,对国家粮食产量的影响有限[23]。李升发[18]等认为耕地撂荒是耕地边际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还包括水田改为旱地、双季稻改单季稻等,合理评估撂荒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需从耕地边际化的全过程来考虑。另一些研究者认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8 亿亩耕地红线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耕地撂荒一定程度引起土地资源浪费,冲击了我国的耕地红线,亟需采取措施保护耕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4,33-37]。

耕地撂荒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点以来,研究者基于其实证研究并结合国家为缓解耕地撂荒出台的政策给出了多样化的建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梳理,耕地撂荒的对策建议基本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有序推进耕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1,3,25,33-36];(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机耕道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34,36];(3)分别开发适合平原区和丘陵山区的农机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1,34,38];(4)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可持续发展产业,提振地区经济[18,33];(5)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38];(6)改革完善种粮补贴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相关配套政策[3,23,39]。

七、耕地撂荒研究展望

(一) 加强耕地撂荒效应研究

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耕地撂荒是自然、社会、经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6]。研究耕地撂荒的根本目的是要明确其带来的效应,分析耕地撂荒会怎样以及多大程度上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最终为相关政策出台服务。当前耕地撂荒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多集中于黄土丘陵地区、岩溶山区等地,有必要在其他区域开展更多类型耕地撂荒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社会经济效应方面研究薄弱且缺乏定量研究,需要更多学者关注耕地撂荒综合效应研究。

(二)加大撂荒信息获取技术开发

当前,获取耕地撂荒信息时,遥感技术和抽样调查是主要的两种方法,抽样调查所获数据有助于从微观角度分析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机理,但因为耕地撂荒话题具有一定敏感性[20],农户顾忌心理会影响所获信息的真实性。而且,相关信息还受抽样调查所抽户数,研究人员对撂荒耕地内涵界定和调查技术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另外,与通过农户调查获取耕地撂荒信息相比较,应用遥感技术来获取耕地撂荒信息的研究较少[12]。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多变,撂荒耕地又多见于丘陵山区,且撂荒耕地分布零碎,极大加剧了遥感技术应用难度,为了从整体上了解我国耕地利用的现状,遥感技术人员要加大遥感调查技术开发,以便准确识别撂荒耕地,保证我国耕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三)进行耕地撂荒趋势预测和风险评估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耕地保护和确保粮食安全,耕地撂荒将是未来需持续关注的重点。众多研究提出农业劳动力转移是耕地撂荒的重要影响因素或直接原因,需要明确的是,现今中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仍存在极大差距[40,41],从追求经济利益视角来看,一个长期趋势就是农村劳动力会持续转移[42]。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对撂荒规模的影响又是怎样的?这些都是需要去探究的问题。目前学界对耕地撂荒趋势预测和风险评估做得很少,要通过对现有的撂荒行为机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构建实用性较强的耕地撂荒趋势预测模型,以便预测耕地撂荒的时空变化、区域撂荒风险,为政府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耕地农户土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保护耕地
我爱这土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