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研究》2023 年1—12 期总目录

2023-02-07

学术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

(前一数字是期数,后一数字是页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以史为鉴开生面——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经验反思 徐梦秋 冯红菊 6.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重要论述的思想方法 唐皇凤 任婷婷 7.1

新发展阶段的理论内涵与实践遵循——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周 文 代红豆 7.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兼论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 张建武 李伟只 8.1

从“两个和解”到“双重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的逻辑进路 皮家胜 张雪娇 9.1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三重自信 李凤亮 涂 浩 10.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理性成长——兼论“两个维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文化渊源 施雪华 12.1

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张青兰 林开蕾 12.7

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维度 殷 倩 12.14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指向 沈成飞 1.1

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美好生活建构 沈江平 2.1

历史主动精神的关键意蕴、时代价值与当代建构 梁 军 邱 雪 4.1

纪念中共三大召开100 周年

再论广州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发源地 莫岳云 5.1

中共三大:在开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先河中把握历史主动 郭海龙 马勇田 5.10

特 稿

让阐释学说汉语 张 江 9.6

学术聚焦

•阐释学研究•

预测心智与阐释的规范性 王 球 1.8

论休谟式随附之为一种强制阐释 吴小安 2.9

礼乐与古代公共阐释空间的创构 韩 伟 11.1

哲 学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

创建“中国原创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可能 刘同舫 刘 田 1.17

马克思时间哲学思想发轫 胡 潇 1.25

平台资本主义数据剥削的正义批判 魏传光 2.19

唯物史观视域中共同富裕对正义的彰显 吴昊天 袁洪亮 2.28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唯物辩证法基础新探 林 锋 赵立凯 3.11

对象化与异化双重逻辑对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奠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观念变革的再考察 蔡佳容 3.21

切入现实: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三重构造 朱亚坤 3.27

马克思实践感觉论的意义与指向 许斗斗 张伟红 5.1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风险社会” 杨 海 5.23

恩格斯自然观的历史主义品格 吴 炜 刘 蔚 6.6

科学抽象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运思之道 曾东辰 6.1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过渡问题”——以对斯密“商业化”理论的批判为视角 兰 洋 6.20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社会向度 林育川 7.18

“社会关系总和”能否作为人的本质的主导性命题 卢永欣 7.25

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一种历史的透视 张文喜 8.8

浪漫诗人与无产阶级 赵锦英 8.15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上是否对立 徐 亮 王 伟 8.22

深度阐释:马克思阐释学的独特面向 牟成文 9.10

“巴黎笔记”和马克思经济学的滥觞 孟庆宇 9.18

哲学创作与接受的复杂性——以马克思和克尔凯郭尔的比较为例 李 娉 9.25

数字文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叙事 刘卓红 刘 艺 10.8

论科学的立场与境界——基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视角 戴圣鹏 代琼花 10.16

生命规训、身体反抗与工厂制度——《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政治哲学阐释 解丽霞 王众威 11.10

马克思与黑格尔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观点差异 饶 琳 11.17

论马克思对资本—技术文明的批判 刘日明 李 庆 12.19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体系建构与现实意蕴 程广丽 范景元 12.27

阳明学派以“无我”解“克己”的思想内涵及其意义 乐爱国 1.34

荀子的政治境界论——先秦儒家王霸论述的理论形态初探 毛朝晖 2.34

董仲舒是否反对《公羊》义——以 “齐灭纪”相关经传诠释为论 [日]深川真树 3.33

试析民国时期《大乘掌珍论》二量之争 陈建洪 曾宪坤 3.41

精神分析视域下主体的嬗变逻辑——齐泽克与福柯主体观的比较分析与批判 孔明安 石立元 4.8

“显现”概念的现象学位移: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阿伦特 马成昌 4.16

从赫布定律到深度学习理论的发展 燕 燕 4.23

有德性地论证:论证研究的德性进路探析 廖彦霖 4.32

共同体的伦理之维及其当代中国诠释 王晓丽 李 琦 5.29

压抑与生产:福柯与精神分析之争的实质与出路 卢 毅 5.36

列奥·施特劳斯视野中的斯宾诺莎:一位前现代哲人 赵 柯 5.42

论弗雷格哲学术语“Sinn”与“Bedeutung”的翻译 夏国军 魏洲阳 刘军仪 6.26

朱子学的中心转移说——基于东亚视角的考察 谢晓东 6.34

中西家庭哲学异同辨 许苏民 7.32

康德与纯粹直观的统一性疑难——重探海德格尔前期康德解释的切入点 谢裕伟 7.49

马里翁通过“给予性”概念超越胡塞尔和海德格尔 黄 作 曾子忠 8.29

中国当代哲学的生产机制与运行机理探究 樊志辉 9.32

《群书治要》史鉴意识的政治叙事 刘海天 9.39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数字技术赋能及价值研究 李 怡 宋何萍 10.22

康德的先验自我能否被功能主义式地解读 徐秋实 10.28

胡塞尔与梅洛-庞蒂:论触感的双重性——基于莫兰、卡曼与阿莫克研究的反思 周振权 10.35

身心一体观的古典形态:伊壁鸠鲁学派的身体观蠡测 妥建清 11.24

论斯托内克语境 胡 扬 11.32

论古希腊节制观念的源起与节欲论的生成 王晓朝 12.33

探寻波爱修斯之人格概念的法哲学维度 江 璐 12.40

文化研究与文化建设

清初丹霞遗民舍山缘起 杨 权 2.41

关于岭南文化的整体性认知——《岭南文化辞典》编纂的若干思考 叶金宝 左鹏军 崔承君 3.1

如何实现现代城市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性互动——基于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市儒家文化资源的调查 薛晓源 李晓辉 4.39

动机与技法:“南北宗论”文人画理论的运用与嬗变 陶小军 5.48

论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江海燕 6.43

中医药文化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构建 卢伟名 林 彬 8.37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可沟通性提升路径 何国平 陈 烨 10.42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观及其现代价值意蕴 罗 佳 11.39

新兴经济体企业传承创新民族非遗技艺的演进路径与作用机制——基于战略性社会责任视角的案例分析 彭 凯 晋琳琳 11.47

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境遇、价值意义和路径探寻 任映红 12.47

西藏芒康井盐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基于田野调查资料的实证分析 谷中原 吴成立 12.54

岭南文化研究

锦石岩寺:一座山区千年古刹的寺院经济样本——以石刻资料为中心 严家森 9.46

政 法 社会学

•健康中国与社会发展•

从产业安全到营养安全: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以保健食品为例 胡颖廉 1.55

保健食品监管政策的区域差异及其逻辑:基于政策地图数据的分析 刘 鹏 刘高宁 1.63

“被围观的私语”:癌症经验网络自我叙事的能动性书写、叙事治疗与意义生产 陈 刚 王 卿 2.51

专业服务与科层权威的互惠: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网络分析 卢 玮 林宝贤 6.74

•中国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

从资源分配到资源创造:再分配逻辑下的省内对口帮扶——基于广东的实践 岳经纶 吴永辉 4.44

东西部协作的制度逻辑、实践经验与时代价值 谢治菊 陈香凝 8.61

基层治理视角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蔡晓梅 何 洁 11.63

•技术与社会•

数字鸿沟及其跨越:一种技术公共性重建的实践理性视角 袁祖社 4.53

在线喂养:基于知识再生产的数字鸿沟视角 马中红 孙 黎 4.59

预测分析技术背景下的个人信息行政保护新机制建构 郭 鹏 李展鹏 7.77

数字化怀旧:游戏玩家自我修复与反思中的文化主体意识建构 肖 珺 张 帆 8.44

国际数字贸易规则:主要进展、现实困境与发展进路 张 亮 李 靖 8.53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知识生产新形态——关于三阶知识生产的探析 肖 峰 10.50

“异类”的交互与共生:媒介视角的人工智能 孙 玮 10.58

大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版权法分析——禁止盗用救济路径的提出 [澳]迈克∙彭道敦[文] 谢 琳[译] 11.52

大数据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秩序构建及政策选择 石杰琳 庄 严 11.55

万物智联的云生存逻辑 林爱珺 叶 立 12.60

•环境问题与社会共治•

制度韧性:不确定性风险下市域环境治理的逻辑转向——基于H 市黑臭水体治理的“过程—事件”分析 余敏江 杨 旭 7.69

数字技术何以助推公众参与——以广州市“共筑清水梦”平台为例 颜海娜 吴泳钊 9.52

公共理性推动地方决策形成的机制分析——以《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出台为例 苏 寻 马卫红 9.60

再论汉语实践法学的话语体系 童之伟 1.42

冷战后美国对蒙古国的“民主援助”:战略动因与实施路径 胡文涛 陈佳怡 2.58

文化嵌入性:平台型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的改变——基于A 平台的质性研究 王樱洁 香 玥 2.63

家暴网络新闻的叙事呈现与性别偏向——基于网络媒体“杀妻”案件报道的样本分析 商 瀑 2.68

新《证券法》下市场操纵行为规制的实证检视与完善 汪青松 张汉成 2.73

公共政策全过程科学评估:逻辑体系、技术谱系与应用策略 尚虎平 刘俊腾 3.47

农业现代化视域下新型合作化的内在动力与实践路径 刘先江 李德明 3.58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关系认知及其权益保障——基于GH 区的调查 谢建社 谢 宇 3.62

流动视角下客家农村婚姻家庭变迁:以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为例 郭迅羽 周大鸣 3.68

中国行政法法典化中行政法律关系理论的框架性分析 李福林 4.67

共同富裕的正义追寻及其公共守护 陈 潭 廖令剑 5.53

全球海洋治理:一种类型学的分析框架 陈伟光 韩雪莹 唐丹玲 5.62

“创熟”:激活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模式——“结构—行动”框架下F 市T 社区的实践分析 张金荣 彭 萧 5.69

政府数据开放刑事风险的教义学限制 柳 洁 胡象明 5.76

论科研项目依托单位的法律地位及职责建构 陈 娟 蒋悟真 5.80

中国共产党与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 王金红 李水胜 6.48

政府研发补贴对高校基础研究创新效率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范 旭 赵建仓 6.53

系统论视角下检察权与行政权良性互动的实现——以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为场域 秦天宝 杨茹凯 6.60

网络公共表达的现实挑战与理想形态 冯建华 6.68

扩大内需战略实施背景下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范和生 王 燕 7.56

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文明逻辑与系统性重塑 雷 琼 7.65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道路的生成逻辑 付金正 张 玉 8.70

田制革新与地权演绎:民生视角下魏晋南北朝的土地制度变迁研究 郑雄飞 刘 婕 9.65

中国宪法基本权利条款立法的法理与逻辑 彭 超 9.75

中国农民政治文化的重塑机制 罗 弋 唐 莉 10.6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被害人参与的完善黄晨璞 郭天武 10.68

利益衡量法在数字经济时代不正当竞争认定中的运用 卢纯昕 10.73

互嵌式协同:跨区域政企协同治理模式创新及机理分析 要蓉蓉 郑石明 11.70

卫生法基本理论的困局与方法论的重构 肖平辉 11.76

单位社区的结构分化及其“治理共同体”转换 李珮瑶 田毅鹏 12.68

劳工标准实施“条件”模式的发展——基于对美式经贸条约中的第三代劳工条款的分析 贾海龙 12.75

宪法精神:一种认知理念与价值观念的整合 宁凯惠 12.81

经济学 管理学

•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制度型开放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证据 王孝松 常 远 1.73

进口市场转换与中国企业创新——基于转换方向和转换模式的实证分析 王超男 魏 浩 1.82

数字金融、资源配置与对外直接投资——内在机制与中国证据 綦建红 段宇航 张志彤 1.93

•数字经济研究•

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数字经济价值创造与分配 任保平 王子月 8.76

元宇宙:现状、特征及经济影响 张 明 陈胤默 路先锋 王 喆 8.84

企业数字化、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和绿色技术创新 刘 敏 赵汉晖 吴 懋 8.92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郑功成 9.80

中国居民医保制度:现实问题与改革出路 华 颖 9.87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需求满足、市场法则与高质量发展 王 琬 10.94

慈善医疗的发展规律、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王海漪 10.101

•创新与新型举国体制•

新型举国体制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共识与机制探索 封凯栋 陈俊廷 12.89

新型举国体制建设中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美国创新网络政策案例研究 李 寅 虞温和 12.98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理论逻辑、国际借鉴与实践路径探究 郭跃文 刘佳宁 李 霞 2.80

高铁开通、市场可达性与出口产品质量空间分布 卢昂荻 花泽苏 2.87

人工智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与机制识别——基于中国“机器换人”的实证检验 韩永辉 刘 洋 王贤彬 2.97

央行“降准”能释放流动性吗——现代货币理论的观点 刘新华 常 银 2.105

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基于产业分工的解释 谢富胜 王小军 施佰发 3.73

中小企业的韧性重铸——“政策+平台”的协同纾困机制 赵 晨 林 晨 刘 军 高中华 周锦来 3.84

海南自贸港建设视域下中国加入CPTPP 路径思考 裴广一 陶少龙 3.92

地方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吴辉凡 孙成己 项后军 3.101

公司治理发展历程、新兴领域及未来展望 姜付秀 王 莹 马 嘉 4.72

重点大学教育回报:基于断点回归设计的实证研究 刘生龙 张钟文 江克忠 4.81

流通领域公有制经济的量化分析 谢莉娟 万长松 4.89

撤县设区是否抑制了耕地征收规模——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李尚蒲 程 丹 钟文晶 4.97

外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在中国的源流与发展 贾根良 5.84

“二选一”合约的经济解释——兼论电商平台改变了什么 周 燕 罗福源 种 桦 5.97

数字技术与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基于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李晓静 蒋灵多 罗长远 5.108

环保税开征对就业的影响——基于A 股上市公司的准自然实验 曾湘泉 位晓琳 曾祥金 6.81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中的预期管理——一个理论判断与实证研究 郭克莎 沈少川 6.89

儒家文化精髓的辨识与中国经济学范式的构建 朱富强 6.97

鼓励生育政策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全面二孩”政策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邹文理 叶俊凯 谢小平 傅元海 6.106

消费拉动和投资拉动:产值增长模式之争 李 翀 冯冠霖 7.85

就业质量、阶层定位与女性幸福感 罗明忠 林玉婵 7.92

开发区建设、要素空间流动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范 欣 宋晓雨 金 山 7.102

共同富裕视域下的区域发展与人均预期寿命 孙久文 胡俊彦 蒋 治 8.100

支出预算偏离与地方政府回应性——基于民生需求的考察 谷 成 徐慧聪 张春雷 9.96

从区域战略到区域政策: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方向与思路 蔡之兵 9.104

中华文明连续性考察——基于“以民为本”理念的新视角 叶 坦 10.78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国际化发展韧性的影响研究 陈再齐 鲁一恒 10.85

推动数据流通交易:要素市场细分和基础制度建设 李军林 陆树檀 路嘉明 11.81

婚姻生育状况对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 王美艳 11.90

县域经济发展:中心城市的虹吸或溢出效应——兼论广东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洪炜杰 罗必良 11.98

电商下乡与农村相对贫困缓解——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评估 魏下海 曾晨语 余玲铮 李 丁 11.107

数字治理平台对外出务工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技术赋能视角的实证研究 陈卫平 孙 欣 12.107

历史学

•环境史•

英国军事环境史研究管窥 贾 珺 2.123

从监督调查到协同治理:欧美抗生素饲用监管的历史演进 施 雱 2.133

•世界史与区域国别研究•

大陆与大陆架:世界史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 俞金尧 12.117

百年变局、大国兴衰与基辛格的战略预警 刘德斌 12.123

近代欧洲殖民扩张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兴起 柴 彬 陈谦悦 12.129

也谈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世界观 费 晟 12.137

从“反日”到“抗日”: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对日口号的变化(上) 桑 兵 1.102

道德势力的幻像: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民国四老的权势兴衰 严海建 1.123

“建国干部”之困:抗战胜利后赣籍青年军复员问题探析 何文平 肖 敏 2.112

从“反日”到“抗日”: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对日口号的变化(下) 桑 兵 3.109

从联袁到反袁:丁未政潮前后康梁对袁世凯态度的变化及其动因 李永胜 3.123

沈秉堃进京竞逐内阁与民初政争风潮 高翔宇 3.133

从细节看抗战:华南正面战场若干具体史实之探讨 左双文 曾钰雯 4.105

历史意义的思想演变与当代转型——以约恩∙吕森为中心 尉佩云 郝 平 4.123

当代西方男性气质研究——新的转向、方法与议题 杨 凡 4.131

罔敢不持其律:《史通》对清修《明史》的重要理论指导 王嘉川 5.117

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缉私体制的变革 齐春风 5.133

“制倭”与“通贡”:嘉靖倭患时期的“宣谕日本”问题研究 年 旭 刘晓东 5.143

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江林昌 6.113

陈献章“春阳台十年静坐”说献疑 宋德华 6.122

丘黄友谊:动荡时局下的知识分子交往 刘永祥 6.130

中世纪盛期西欧经院著作中的奥维德爱情诗元素 张子翔 6.135

“辱旗即辱国”:北京政府时期“敬旗爱国”的宣传与国民对辱旗的反应 周 游 7.110

轮规整散与清中期淮盐困境的应对机制——兼论淮盐纲法崩溃的原因 韩燕仪 7.119

2022 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耕与突破——以复印报刊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刘 江 文茂群 7.130

“矢牢”:澳门监狱特有称谓 黄婉妍 陈淑怡 8.108

硝烟外的“战场”:越南问题谈判中清政府的主张与努力 章扬定 倪腊松 8.118

历史话语权之争——后现代历史理论喧嚣的背后 庞 昊 8.129

章开沅与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朱 英 9.111

全面抗战初期日军轰炸广州与美英政府的因应 高 佳 9.123

从分任到集权:左宗棠、袁保恒之争与同光之交西北军政格局的变动 邹 晗 9.134

宣传与战争:中日关于第一次粤北会战的舆论博弈 夏 蓉 周情情 10.108

北岳地方社会与唐代慧炬寺蠡见——以恒山慧炬寺石刻为中心 罗燚英 10.118

佩夫斯纳面向罗斯金:英国艺术批评与历史写作的对话 陈书焕 10.127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与“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克罗齐对柯林武德的影响 姚汉昌 10.135

神宗即位与皇权弱化:晚明政治的开端 田 澍 11.115

反主为客:1928 年京津易帜、国民党政权与北平社会 王建伟 11.127

清末官制改革与丞参兴废 林浩彬 11.140

文 学 语言学

“统一的文学”观念与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 张 健 1.139

“第一哲学”的美学转向 仲 霞 杨春时 1.151

艺术分类:后艺术时代的升级与转向——艺术分类的理论研究之二 张 法 1.161

中国古代文体研究的制度探源与回归 饶龙隼 1.168

刘禹锡《忆江南》及其“曲拍为句”新探——兼论文人词发生期唱和史实及其意义 戴伟华 2.143

金锁的隐喻:从关汉卿的《窦娥冤》到张爱玲的《怨女》 康保成 2.152

现代文学家世研究的可能与方法 李超杰 2.161

共同体的跨域嵌合:20 世纪香港审美文化生产与传播的空间性旨归 许栋梁 陈开举 2.169

转识成智: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困境及出路 薛富兴 3.146

听觉本体论建构:唐·伊德的“声音现象学” 王 敦 3.154

容告神明:盛世叙事传统与玄宗时代的典礼颂 吕家慧 3.162

论宋人题跋与书画经典的建构 邬志伟 3.169

关于《世说新语》元刊本的几个问题 宁稼雨 4.142

水浒题材的浮世绘及其变革 吴肖丹 4.153

稀见日藏与美藏和刻本“小说三言”考论 花宏艳 4.162

本维尼斯特语言学理论对罗兰·巴特“中性”思想的启示 张 静 4.170

古代“文章”体系论——兼论中国文学的“泛文学”特色 胡大雷 5.154

“诗言志”与中国文学传统——兼对抒情传统论的反思 李自雄 5.161

文化转向下的文学批评——北美地区文言小说研究的新趋势 邹 颖 5.171

朱光潜美学思想中辩证唯物主义的飞跃——以两次评介维柯为视角 吴 煜 宛小平 5.180

古代山水审美中物我关系的重构——以谢灵运《山居赋》为中心 袁济喜 刘 睿 6.144

明代殿试策与进士阶层的经史素养 陈文新 潘志刚 6.151

以身为媒:论生物艺术在“位置之外”的他者世界建构 郑晓君 彭 佳 6.160

作为认知行动诗学的作品——论埃科“开放的作品”理念及其符号诠释学内涵 卢 嫕 6.168

时空与平等:文学中的形式因素与思想建构 赵炎秋 7.143

《诗》本义的呈现——从“诗史”阐释到“民谣”阐释 曾祥波 7.153

交往的诗学——钟惺、谭元春论《诗归》书与竟陵诗学的登场 余来明 7.161

存活价值与经典化建构——《分类白话诗选》的范式意义 陈 希 周 笛 7.169

心理分析与解构主义的视野融合——论卡鲁斯的创伤文学批评理论 陶东风 8.142

“无为之物”与“有罪的风景”——论阿曼多绘画里的世界与历史 赵静蓉 8.152

戏曲“念白”渊源新探 黎国韬 8.160

普利策戏剧奖对美国现代主义戏剧的影响 范方俊 8.169

地域中心理念的早期文学表现 史常力 9.146

声画融通:宋代题画诗的声景书写——以《声画集》所收宋代题画诗为中心 杨春萌 朱万曙 9.155

“升级的形式主义”与音乐美学的分析哲学路径——彼得·基维音乐美学思想的哲学视界 刘晓慧 9.163

对当代文学史遗存材料的再认识 赵 娜 9.170

晚清域外游记城市公共空间书写的现代性意义 蒋述卓 唐迎欣 10.146

一种现代性的修辞:中国文化场域“新女性”话语的发生逻辑 盖 琪 10.153

《九歌》篇数之谜考辨 刘生良 10.162

《沧海遗音集》与清季民初的词史演进 彭建楠 10.169

论艺术形式创制的有物性和无物性——从意义发生看中西艺术范式差异 王才勇 11.152

两个桃源的对话——《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关系的再探讨 李光摩 11.162

景图在文学传播中的生成机制与意义——以刘禹锡《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及其“涵碧”意象为例 戴一菲 11.170

文学美育:“非功利”之“功利性”?——兼论浪漫派文学观 蒋承勇 12.143

“小说家”出于“稗官”新诠——上古三代“士”的生成史与先秦“小说家”的起源高华平 12.150

汉大赋名物书写的地理特征及其文学价值 蒋晓光 12.162

汉语话头话身关系分析影响因素研究 卢达威 12.169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
努力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史”的学术研究工作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浅析历史学术研究方法在高考备考中的实践与运用
2014年中国纪录片学术研究综述
外语学术研究应关注应用
浅谈侯外庐的学术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