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战以“德”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2023-02-07原晓龙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党外人士德治中国共产党

原晓龙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统一战线理论在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德治思想相结合。以德修身、以德理政、以德用人等理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推动统战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同心圆效应,营造了众星拱月、万水朝东的良好局面,为不断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汇聚了磅礴伟力。

一、德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

德治思想源远流长。武王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夏商两代历史教训基础上,首创“德”的概念。“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亨在下”(《尚书·周书·吕刑》)等要求统治者以“德”而治,才能得到天命眷顾,维持统治。这些思想,深刻塑造和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治理方式和社会发展。孔子继承和丰富了这一思想,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以道德去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会环绕着它。”这简明指出了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成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总纲。这套思想被后世儒家学者不断诠释,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一般认为,这一体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德修身

“为政以德”,首要强调的是统治者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持续的内在修为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以达到“圣”的境界。为政者只有如尧舜一样做到“内圣”,才能天下归心、万民景从,即“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是德治思想最核心、最本质的精神内核。孟子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仁政”学说,提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家定矣”(《孟子·离娄章句上》)。这些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后世儒学经典都十分强调执政者德行的重要性。“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君道》),再次明确了以德为政的价值导向,强调了统治者良好的自身修养是获得万民拥戴的前提,是国家治乱兴衰的根本保障。

因此,有研究者指出,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其基本立足点和本质内涵却都是以规范和约束领导者的思想和行为重心,旨在重点通过增强他们的道德认知,提高其道德修养,最终达到以其道德践履和道德感召力,感染、影响、带动人民提高道德境界、增强政治认同,提高社会向心力、凝聚力统治目的”[2]。可见,在传统的政治思想中,统治者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凝聚人心、获得认同的前提,构成了德治的基本要件。

(二)以德理政

德治思想强调统治者不但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更强调统治者在治国理政时还要充分眷顾国家和民众利益,以德政赢得民心的支持与拥护。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即是说统治者须用仁爱之心对待臣民,避免滥用权力、滥兴徭役等政治行为,保障臣民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孟子结合夏商两代覆亡的教训强调:“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得天下者要得到民众拥护支持,要获得民众拥护支持的方法是满足民众的要求。

孔孟之后,历代儒家知识分子一直坚持“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汜论训》)的宗旨,重民、爱民几乎是历代儒学大师所倡导的政治主张。他们要求统治者施行减轻徭役、降低赋税、鼓励生产、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等“德政”,目的是减轻民众负担、保障民众生活,进而赢得民众支持,巩固君主统治。因此,“贤德者”和“行德政”构成了德治思想的一体两面,二者密不可分,展现了儒家思想对于统治者的期许,反映了普通民众的要求,是历代统治者赢得民心、维持统治的理想路径。

(三)以德用人

德才并举、选贤任能是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认为君子的德行影响着百姓,有利于国家治理。因此主张君主选拔道德修养高的官吏管理国家事务,保持政治清明。孟子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把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看作朝政清明的重要表象。荀子特别强调贤人政治,“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君子》),强调选贤任能是国家兴亡的关键。

后世儒家基本继承了这一思想,普遍主张选拔贤德之人担任官吏,辅佐君主治国安邦。董仲舒认为要营造良好的吏治局面,必须反对世卿世禄制度,提倡任贤任德。朱熹则说“贤,有德者,才,有能者。举而用之,则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论语集注》卷七)。所以,选德任贤是儒家所奉行的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对于国家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身有德、为政以德、用贤使德,构成了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本准则,反映了传统儒家对理想政治的期盼。这套思想经过历代儒家学者持续的宣传弘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千百年来国人所信奉和追求。

二、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同德治思想的具体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3]德治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历经几千年的传播弘扬,早已深深植入中国人的骨髓,为中国共产党消化吸收,推动着党的统战理论丰富发展。

(一)巩固统一战线领导权与以德修身

“德不孤,必有邻”。传统的德治思想认为,高尚的道德修养能使人形成的强大的磁场,以强烈的外在吸引力和内在感召力聚集人心。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中国共产党,将德治思想对领导者个人修养的要求转化成对全体党员的道德约束,以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凝聚人心力量,领导各阶级为了民族复兴团结奋斗。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历来高度重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认为无产阶级是最革命、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它的先锋队共产党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领导各阶级共同奋斗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马克思最早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指出无产阶级在联合其他阶级反对共同的敌人时,必须坚持自身的独立性和领导权。“在政治上为着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导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导着你走。”[4]列宁认为俄国民主革命的结局取决于工人阶级是成为资产阶级的助手,还是成为革命的领导者,因此,“只有加强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才能实现各革命阶级团结一致、共同行动”[5]。毛泽东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对王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观点给予严肃批判,强调“依现实的情况说来,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祖国就不能保卫,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就不能建立”[6]。

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获得不能依靠暴力的压制或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借鉴古人的德治思想,坚持以德服人,加强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以自身模范的道德表率赢得统战对象的衷心拥护,率领各阶级各团体赢得胜利。毛泽东指出,“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7]因此,在同党外人士打交道时,更要注意工作方式和方法,以谦谦君子的作风赢得党外人士的支持。周恩来在重庆期间,始终以情感人、以德待人、以理服人,以高超的人格魅力赢得民主人士的普遍赞誉,被尊称为“周公”,起到了“不令而从”的社会效果。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在统一战线中保持党的领导,……共产党员除了应成为执行共同纲领和遵守法纪的模范外,还需要具有纯正的作风,就是要有不怕麻烦、谦虚朴素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要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不计其他的工作态度。”[8]只有建设这样一个具有高度觉悟性、甘于付出的党,才能增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力,促使统一战线始终保持旺盛活力。这样的理念一直为几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所传承。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政治视野,指出“加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统战干部要努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讲求工作艺术,改进工作方法,展现统战部门和统战干部的良好形象”[9]。一以贯之地强调统战干部要提高政治修养,提升工作本领,模范开展工作,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把党的领导贯穿统一战线全过程各领域,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均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先后开展了整风运动、“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等等,切实提高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党组织的道德模范作用团结引领党外人士。持之以恒的自身建设,塑造了一支政治本领高、道德修养好、能力本领强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巩固和加强了党的统一战线领导权。

(二)实现初心使命的重要法宝与以德理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德治思想认为,统治者在做好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更要时刻心念天下苍生,把实现社会繁荣、增进民众福祉作为理政的目标,实现“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了这一社会理想,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初心使命的重要法宝,它的发展和演进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运用统一战线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在帝国主义轮番侵略之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奋起图强,但均已失败告终。原因之一,即在于旧中国始终处于孙中山先生所指出的“一盘散沙”的社会状态,社会各阶级、各派系未能全部参与到革命斗争当中。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视为革命行动的“大德”,把调动全社会各阶级、各派系参与到革命斗争当中作为实现这一“大德”的重要法宝。1935 年,面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体同胞“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10]。这一宣言反映了全体人民拯救国家危亡的心声,非有德者不能为之,因而得到各民主党派、各阶级以及各民族的广泛政治认同,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运用统一战线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完成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需要利用已经形成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基础,带领人民实现富裕富强的历史使命。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11]1981 年6 月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12]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调动一切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人士的积极性,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以德理政实现了“天下大同”的初步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国共产党运用统一战线带领中国人民强起来,努力完成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使命。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年梦想当中,传统的“以德理政”思想依然闪耀其中,依旧离不开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统一战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独特优势,对新时代统一战线多方面内容作出阐述和部署,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通过统一战线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照顾同盟者利益与以德用人

“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传统的德治思想强调君主要选拔道德修养高的俊德之士辅佐政务,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很早就认识到,党外人士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是革命、建设、改革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因此创造性地运用照顾同盟者利益这一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重要原则,推动党外人士参与到国家日常行政事务管理,群策群力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团结奋斗。

照顾同盟者利益,一般是指同盟者从联盟中所获得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或其他特殊利益。马克思最早阐述了这一思想。在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中,他指出:“公社实施的主要措施是为着拯救巴黎的中等阶级即债务阶级而反对债权阶级”[13],认为这一措施照顾了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列宁在1919 年颁布的《俄共(布)纲领草案》中强调:“俄共对中农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地吸引他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党的任务是把他们同富农分开,关心他们的需要,把他们吸引到工人阶级方面来,用思想影响的办法而决不用镇压的办法来克服他们的落后性,在一切触及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力求同他们妥协。”[14]这一思想对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挥了积极的正面作用。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了这一思想。1948 年,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精辟指出,要“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15]。与此同时,他也深刻认识到,党外人士精英荟萃、俊才云集,具有丰富的国家经济和社会管理才识,是建国后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依靠的重要力量。因此,他强调“没有非党干部参加政府就会出毛病。共产党要永远与非党人士合作,这样就不容易做坏事和发生官僚主义。”[16]以德用人与照顾同盟者利益得到完美结合,创造了照顾同盟者政治利益的良好范例。1949 年成立的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6 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有3 人;56 位委员中,党外人士有27 人。政务院4 位副总理中,党外人士有2 人;政务院所辖4 个委员会和30 个部、会、院、署等机构中,担任正职的党外人士14 人。出任各委、部领导的党外人士,均独立负责地领导各自部门的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一优良传统得到持续传承和弘扬,“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国共产党为党外人士尤其是民主党派人士发挥优势、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积极创造合适的渠道和平台,形成了“一个参加,三个参与的”有效机制。参加国家政权。《条例》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党外人士在各级人大、政府、政协、法检两院和高校担任领导职务的比例与数量做出了详尽细致的规定。这是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政治智慧结晶。参与重要方针政策、重要领导人选的协商,其重要途径是政党协商。《条例》第14条规定了政党协商的4 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包括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和监察委员会主任、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建议人选等重大事项。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核心要素。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2015 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系统谋划了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等6 种协商民主发展路径,为党外人士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创造了更多方式。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定、执行和监督。《条例》第15 条规定:支持民主党派参与党和国家有关重大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执行和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并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等方式,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监督。这些规定的制定出台,展示了对党外人士的充分重视和信任,为发挥党外人士优势拓宽了渠道,进一步凝聚了党外人士的智慧和力量。

德治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国共产党推动统一战线理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以德修身为巩固统一战线领导权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和方法,推动建设了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号召力、引领力的中国共产党,被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以德理政贯穿于党的初心使命理念当中,要求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均须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奋斗,从而画出“最大同心圆”,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以德用人与照顾同盟者利益相结合,产生出照顾同盟者政治利益这一制度安排,为优秀的党外人士发挥才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三者结合实现了统战主体、统战目标、统战客体的有机统一,赋予了统战事业所独有的高尚的道德属性,推动着统战工作胜利前进。

三、统战以“德”的实践意义

将德治思想引入统战理论,为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共产党长期贯彻和坚持,推动党的统战工作实践取得巨大成功,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让统战成员心悦诚服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德”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被赋予了仁爱、贤能、利他等等诸多高尚意涵。因此,“有德者”相比“有力者”,更能获得民众的真心支持拥护,成为民众的领路人。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大肆打压民主人士,制造较场口、下江等多起惨案,暗杀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召开“伪国大”,直至强制解散民盟,以赤裸裸的暴力手段打压民主人士的合理诉求,暴露了专制独裁的可怖嘴脸。与之相比,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巩固统一战线领导权,始终坚持自身建设,建立了一支组织有力、纪律严明、品德高尚的干部队伍,以崇高的党性修养赢得了包括党外人士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真诚尊重;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动员包括统战人士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阶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赢得了包括党外人士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真心拥戴;始终注重照顾同盟者利益,坚持为优秀党外人士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创造空间,给予充分的重视信任,充分调动党外人士积极性,赢得了党外人士的全力支持。

“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10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统战领域践行德治思想,得到了广大党外人士的真心拥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代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合致贺词,以“四个由衷钦佩”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敬意,表示要“始终不忘合作初心,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7]!

(二)超越了西方“利益联盟”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利”有着洞悉本质的深刻认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利”可以短期内凝聚成一个共同体,但这个共同体缺乏道德的维系、情感的纽带、事业的基石,因而是松散的不稳定的,故而“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尽则人散。

纵观西方政治史,因为某一利益而结成“联盟”的事例比比皆是。公元前5 世纪,面对波斯大军的大举入侵,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城邦组成了军事联盟,共同保卫家园;进入近代,当拿破仑帝国横空出世之时,英国与普鲁士、沙皇俄国等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直至在滑铁卢战役彻底击败拿破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了争霸世界,德、奥、意三国组成的“同盟国”与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相互对抗,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然而,当共同的利益纽带折断之后,雅典和斯巴达为了争夺霸权而大打出手,引燃了伯罗奔尼撒战争;英国为了争夺克里米亚半岛的控制权,与昔日的对手法国联合进攻昔日的盟友沙皇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见风使舵加入“协约国”,转而进攻德国和奥匈帝国。类似的丑剧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实行多党制国家经常上演,不同的政党因“议会席位”而“联合组阁”,又因某一利益而“退出组阁”,导致政府更迭频仍、怪象迭出。这些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即是讲“利”而无“德”。

作为政治联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对西方“利益联盟”伟大的超越之处在于它所蕴含的道德属性: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把德治思想主动运用到统战工作实践上来,以自身的模范引领,把党外人士紧密团结起来,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有效避免了西方“利益联盟”因国家、民族、阶级、区域和集团利益不同而导致纷争不断,从而实现了统一战线的人民性、长期性、稳固性。

(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天下兼相爱则治。”当今世界,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及跨国性挑战方面越来越难以形成合力。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共同挑战,只有超越国家、民族、宗教、派别等畛域,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目标,建设更大范围的“统一战线”,方能走出一条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处处闪耀着德治思想的光芒。“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携手各方打造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中国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得到100 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和支持,60 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70 多个国家赞赏和支持……中国与各方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正在让许多国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团结合作的心声,凝聚了各国人民建设美好未来的最大公约数,加之中国政府始终以德为先,坚持团结合作包容的理念,一改西方世界欺凌压榨他国人民的行径,因而在全球赢得日益广泛而深入的共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对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表示,“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19]

所以,统战以“德”的实践意义就在于不但让统战对象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在价值上实现了对西方“利益联盟”的道德超越,因而更加稳固、更加持久、更加符合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这也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

四、进一步优化统战以“德”的路径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德治思想,被中国共产党主动融入进统一战线这一法宝当中,因而使得党的统战工作别具“魔力”,成为凝聚党外人士人心智慧的利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弘扬这一宝贵经验,推动党的统战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一)坚持大统战工作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形成全党上下一齐动手、有关方面协同联动的工作局面。”[20]回顾历史,党的统战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全党都能始终以德修身、以德理政,以全党长期细致全面的工作赢得了包括党外人士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因此,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是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重要保证。要在统战工作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统战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要按照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的总要求,完善体制机制,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大统战工作格局深入发展。要发挥各级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切实履行研究部署、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职责,统筹推进各地统战工作有序运行。要加强理论研究,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引导全社会凝聚共识,坚定共同理想目标,进一步凝聚各方面人心力量。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将统战工作融入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体系,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着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同心圆结构,“北辰”与“众星”之间构成了层次分明的主客体关系,主体以其强大的德治能力吸引客体环绕期间。因此,保持这种结构稳定的方法之一就是要着力加强主体自身建设。对此,有研究者指出,“在统一战线的主客关系中间,主体越强,主体对客体的吸引力也就越强,主客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统一战线关系也更为稳固。强化统一战线首先就要建设强大的中国共产党。”[21]因此,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必须更加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始终在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想在前、干在先、当表率。要着力提升统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强化政治训练和业务培训,培养过硬的理论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一支具有坚强党性、过硬能力、丰富学识、优良作风的高素质统战干部队伍。

(三)进一步弘扬优良作风

“为政以德”,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是做好统战工作的重要保障。开创新时代统战工作新局面,就要进一步弘扬“为政以德”的优良作风。要明大德。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党忠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守公德。坚持站稳人民立场,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要严私德。把守纪律讲规矩的刚性约束变成内心的自觉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始终坚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总之,统战以“德”,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潜移默化进行的主动理论创造。这种创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高度契合中国人心中的德治思想,因而更具生机与活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赋予统一战线以独有的道德属性,实现了对西方“利益联盟”的价值超越,对指导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保持优良作风,推动统战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猜你喜欢

党外人士德治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以德治企,诚实守信
——湖北亿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与德治并举的哲学思考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
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对策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