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大院》启示录
2023-02-07马宇彤
马宇彤
《县委大院》的剧情也许只是现实生活全豹之一斑,无法涵盖县委大院中的方方面面,但它反映的基层治理存在的难点、痛点和盲点问题,不仅带有普遍性和针对性,而且还生发了许多关于基层工作的有益启示。
近日,电视剧《县委大院》火爆出圈,虽然口碑两极分化,但有一个共识是,这部剧首次将观众目光引入一直略显神秘的县委大院里,把官场百态和社会万象,像画廊里悬挂的作品一样一一展示出来,特别是对夹在中间层的乡镇干部时而无奈时而无助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引起基层公务员的强烈共鸣,发出了“追剧仿佛在上班”的感慨。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县委大院》的剧情也许只是现实生活全豹之一斑,无法涵盖县委大院中的方方面面,但它反映的基层治理存在的难点、痛点和盲点问题,不仅带有普遍性和针对性,而且还生发了许多关于基层工作的有益启示。
郡县治,天下安。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治大国若烹小鲜”得出的经验之谈。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县域治理的复杂程度和巨大难度早已今非昔比。正是在这样的千头万绪之中,《县委大院》艺术化地给出了基层治理必须着力处理好两对关系的答案。
一是处理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句话说来轻松,背后却需要领导干部宽广的胸怀和高敞的格局支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时代要求下,每一位领导者都希望尽快出政绩、见成效,定力不足者很容易在现实压力下跑偏方向,不愿厚积,只想薄发,一心希望通过快钱好赚实现政绩易显,结果换回了带血带泪的GDP,留下了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和贻害子孙的山水田园。每个县都是个大社会,工农兵商学一应俱全,基层治理、发展环保、安全民生,哪一个都有着漏风的窟窿,哪一个都有着历史的欠账,在这个进與退、攻与守的尺度把控上,县委书记梅晓歌的原则性值得点赞,宁可错过一个明显是坑的项目,也要守住环保的底线,寻找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无愧百姓与未来。
二是处理好预报温度与体感温度的关系。《县委大院》对“围炉夜话”桥段施以重墨,这个本是一个乡密切干群关系的尝试,被县委书记梅晓歌认可后,宣传部长李唐立刻行动,在未必真正参加过一场“围炉夜话”的情况下,就迅速提炼出一套完整的“经验”,向书记汇报已经总结出“‘围炉夜话’围出了感情、围出了稳定、围出了发展、围出了希望,计划下个月起在各乡镇开始推广”。
反观村民这一边,由于“围炉夜话”日益流于形式,导致其参与热情骤降,需要村干部许以牛奶、洗衣液等小惠才肯到场拍照留痕。梅晓歌得知实情后,及时给这个初衷良好却逐渐演变成“花架子”工程的“样板间”踩了刹车。
为什么本意是开通了解社情民意直通车的“围炉夜话”,却成了“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的代表作?根源就在于政府预报温度与群众体感温度之间的落差。任何一项决策的出台,阅卷人都是百姓,他们是否需要和满意才是最有说服力也最科学客观的参数。“围炉夜话”的好经之所以念歪,就是因为各级干部只想以表面文章交差了事,以最低的操作难度换回最高的政绩效益,全然不顾劳作一天的村民强熬至深夜听那些村干部扯些不痛不痒的闲篇,而白天真正需要反映迫切诉求时却见不到村干部的人影,这种南辕北辙的结局是背离“实事求是”法宝的必然结果,也是基层工作有时难赢民心的最大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