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打造“湿地之城”
2023-02-07陈毓珊
陈毓珊
南昌市西湖区的象湖湿地公园
南昌,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
2022年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开幕。作为大会焦点之一,11月10日,在日内瓦分会场,《湿地公约》秘书处为13个国家的25个新晋“国际湿地城市”颁发认证证书,这代表了一座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来自中国的江西南昌、湖北武汉、安徽合肥等7座城市位列其中。
近十年来,南昌市国考断面Ⅱ类水比例提高38.9%;鄱阳湖南昌湖区总磷浓度降至0.064mg/L,下降27.3%;城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2021年赣江干流南昌段10个断面首次全部达到Ⅱ类并保持稳定,实现又一历史性突破……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一首城市与湿地融合律动的优美协奏曲正在南昌奏响。
近年来,南昌先后投入700 多亿元用于城市水体的综合治理,构建互联互通的大水系格局,织密湿地生态“保护网”。
南昌,襟三江而带五湖。滔滔赣江穿城而过,抚河、玉带河、潦河等十余条河流纵横境内,东湖、西湖、艾溪湖、瑶湖等数百个湖泊星罗棋布,为这座“湿地之城”勾勒出“一江十河串百湖”的生态轮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坐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南昌近年来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大力推进“河湖水系治理大提升行动”,加强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整治,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家门口的乌沙河就是看得见的变化。”家住南昌市新建区的市民刘女士,眼前这条绿洲掩映的清澈河流,曾被列为黑臭水体,以前淤泥堆积、杂草丛生,散发出恶臭,附近居民都不敢开窗通风。
2015年,南昌市启动乌沙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经过多年的疏浚、截污、治涝和美化工程,昔日“污”沙河蜕变为景观河。“以往这附近很难找到一个散步的好去处,如今推窗见绿,心情也舒爽了许多。”刘女士说。
“洗”去旧貌,“焕”来新生。乌沙河的生态治理只是南昌着力整治水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昌市全面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攻坚行動,科学制定《南昌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南昌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通过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河道清淤、活水循环、生态修复等工程性措施,让幸福渠幸福二支河、龙潭水渠、玉带河北支、乌沙河等10条列入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水域基本实现“长治久清”。
南昌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陈宏文介绍,南昌市注重在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实施黑臭水体治理的同时推进沿线雨污管网改造,对黑臭水体关联水系进行整治。同时,注重发挥先进治水理念和科技手段的“化学反应”。例如,在治理西湖的过程中,项目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操作,在湖底清淤的基础上,完善湖泊承载的海绵城市功能,结合渗水材料等技术手法,有效收集雨水并过滤再利用,从而形成碧波涟漪的湖面风光,打造城市绿肺。
打好碧水保卫战,需攻防结合。“我们不断加强日常监测预警,通过在断面上游增加监测点位,加密水质监测,紧盯自动监测站水质数据变化等,对数据超标持续三天的断面进行预警,督促责任单位开展排查整治。”南昌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吴勇明介绍说。
通过全面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南昌市有效保障赣江流域水体水质与岸线环境。2022年上半年,全市11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稳定为90.9%,赣江干流10个断面首次全部达到Ⅱ类水质。
水是湿地之魂。近年来,南昌先后投入700多亿元用于城市水体的综合治理,构建互联互通的大水系格局,织密湿地生态“保护网”。
一是治水有方向。2022年初,南昌市出台《城市水环境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按照“规划引领,分片推进;清污分流,源头治理;管网先行,单元同步;轻重缓急,长制久清”的治理思路,明确了“2024年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消除建成区污水直排口、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设排水系统信息化平台”等工作目标。
不久前,南昌青山湖区塘山镇的居民李宝根惊喜地发现,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已进入管网清淤检测阶段,一改以往排水管网布局混乱、雨水污水共管流出、管网破损渗漏等旧疾。青山湖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陶勇辉说,对城中村排水管网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批量化整治,将大幅改善雨污水共用主管,合流排至市政管网或暗渠造成的环境问题。
二是治水有依据。出台《南昌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提出湿地实行分级保护和名录保护管理,形成了“一河一策、一湖一法”的保护管理模式;率先制定《关于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实施方案(试行)》,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和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体系建设,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南昌市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实施全流域生态保护,通过截污纳管、水系连通、自然岸线恢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等措施,修复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几只白鹤在南昌市高新区五星白鹤保护小区湿地中嬉戏( 周密/ 摄)
三是治水有保障。“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南昌制定《南昌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范围,建立健全符合“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原则的水环境治理执纪监管制度体系,包括环境损害责任者赔偿制度、终身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长效管护制度等,不断优化水環境治理的政策环境。
南昌市把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汇聚各方力量,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普遍共识。
站在南昌高新区鲤鱼洲红旗联圩大堤上,五星白鹤保护小区负责人周海燕看着大堤两侧两种迥然不同的景象:一侧的鄱阳湖因2022年持续干旱,变为大片草洲;一侧1050亩的白鹤保护小区内,一块块藕塘中湖水满满,许多候鸟在田间嬉戏觅食。
枯水期延长,致鄱阳湖区不少湿地出现缺水干裂现象,对候鸟越冬带来不利影响。沿湖各地的候鸟保护工作者提早采取了相应措施“为鸟留水”,上演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
“为确保五星白鹤保护小区里有水,前期鄱阳湖能灌到水时,我们提前把藕塘灌满了水。后来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我们又在保护小区里打了3口电机井,以地下水来保障藕塘用水。”南昌高新区鲤鱼洲管理处党政办主任刘华龙说。
“候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候鸟就是保护生态,‘为鸟留水’就是给未来留下更好的生态。”刘华龙说,越来越多的候鸟聚集于此,就是湿地生态保护成效的最好见证。
如今在南昌,保护湿地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逐渐凝聚成为社会共识。
“长嘴巴长腿的鸟儿在哪里生活?”“脚上有蹼的鸟儿生活在浅水还是深水?”“反嘴的鸟儿吃什么东西?”……
赣江昌南外滩公园、鱼尾洲湿地公园、龙潭水渠公园……这些凸显城市生态特色的公园景观成为网红打卡地,让市民尽享静谧时光。
在南昌市绳金塔小学,一场关于湿地候鸟的科普活动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走进校园,向孩子们科普湿地的形成、湿地鸟类知识以及鄱阳湖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介绍鄱阳湖常见的越冬候鸟东方白鹳、灰鹤、白鹤、雁类等。
除了开展湿地科普进校园活动之外,南昌市还注重社会科普的系统性和趣味性。南昌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湿地公园等重点区域相关规划和实际需求,通过在重点区域科学设置湿地科普宣教场所,丰富湿地科普内容,完善相关管理设施,进一步提升了省级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和管理能力,促进全市重点湿地区域内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实现。
湿地资源禀赋优越的南昌,全市天然水域及湿地面积为12.6万余公顷,其中湖泊水面、河流水面共5.1万余公顷,湿地(内陆滩涂)7.5万余公顷,天然水域及湿地率为17.5%。依水添绿、沿水造景,南昌既改善城市生态大环境,也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生态画卷,湿地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水”成为南昌市民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每当夜幕降临,赣江两岸人群熙攘。晴时,市民漫步于游步道上,谈笑风生;雨时,三两憩于凉亭,静赏烟雨朦胧。开门向翠微,转角遇见美,林木花草间,浸透着烂漫的色彩。“江边总是散步的好去处,出门见景,生活品质一下就提高了,幸福感油然而生。”南昌市民颜容君感叹道。
随着水系治理不断向纵深推进,水生态文明成果逐渐显现。赣江昌南外滩公园、鱼尾洲湿地公园、龙潭水渠公园……这些凸显城市生态特色的公园景观成为网红打卡地,如颗颗绿宝石镶嵌在南昌城内,让市民尽享静谧时光。
不仅是城市颜值不断攀升,日趋向好的湿地生态也为候鸟等生灵提供一方栖息乐土,鸟唱水吟共同为南昌山水融城描绘出靓丽的生态底色。
位于南昌城东的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是一片候鸟乐园,拥有4.5平方公里的水面和2500余亩土地。初冬时节,小天鹅悠游湖上,大雁成群飞舞,好不自在。在“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南昌,飞鸟自然地融入城市景色之中。
“城市不仅属于人类,也应该留有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艾溪湖湿地公园候鸟保护中心主任邹进莲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艾溪湖湿地公园内生活着上百种鸟类,数量万余只,鄱阳湖有上千只越冬候鸟在这里驻足、觅食、休憩,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生态景观。这里为市民游客提供了近距离观赏候鸟的园地,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的游客,尤其是小朋友们来到候鸟乐园,与这些可爱的生灵们“亲密接触”。
而今,南昌市共有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瑶湖、青山湖、青岚湖、军山湖4处省级重要湿地,并且依托城市内的湖泊河流,建立了多个集市民休闲游憩与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城市水体、湿地公园,基本形成了“以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省级湿地公园、地方级自然保护区、重要候鸟栖息地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实现了“水清、岸绿、鸟飞、鱼跃”的城市生态新景象。
市民在南昌市艾溪湖湿地公园的草地上露营休憩 ( 万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