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国际传播中的江苏形象建构分析
——以2021年度江苏广播电视彩虹奖优秀作品为例

2023-02-07孙红光梁迎梅

视听界 2023年1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江苏文化

孙红光 梁迎梅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对展示综合实力、塑造自身形象、增进交流理解、提升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传播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江苏地处长江经济带,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也是唯一所有地级市都跻身百强的省份。[1]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水平,使江苏的实践举措、创新做法和公共事件备受国内外媒体瞩目,江苏形象也因此成长为中国形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既为江苏主流媒体履行责任担当、体现媒体价值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是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本文以2021年度江苏广播电视彩虹奖优秀作品(见表1)为例,分析广播电视国际传播中的特色亮点、创新经验和不足之处,探讨主流媒体报道中的江苏形象建构策略。

一、报道中呈现的江苏形象概述

广播电视媒体立足特色、发挥优势,在探讨有中国特色对外传播模式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发展,以消息、评论、专题、专栏等类型多样的报道形式和包含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多元议题的丰富内容,积极塑造开放自信、活力宜居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形象。

(一)聚焦江苏作为,展现经济强省建设新局面

作为经济大省,经济新闻是江苏广播电视媒体对外宣传的重点内容。消息报道、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等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聚焦宣传江苏在改革创新、推进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和靓丽答卷。广播消息《以商架桥 同心筑梦 首届淮河华商大会做大华商“朋友圈”》,以首届淮河华商大会为由头,将大会意义、大会成果与淮河沿线城市特色产业优势、华商发展情况相融合,有力展示了打造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积极行动。

新冠疫情的蔓延对全球经济、对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海运市场面临百年不遇的集装箱运费上涨和运力紧张困境。在此背景之下,2021年7月,近千台徐工产品在连云港港口集中装运出海,并创下近五年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单批次出口的最大订单。记者敏感地捕捉到这一重大突破,深入港口码头记录下大批量中国制造品海运出口的震撼时刻,播发电视消息《同舟共济 服务全球:近千台徐工产品装运出海 创5年内行业出口最大单》。报道发掘中国企业在疫情之下抱团发展、形成“出海同盟军”的创新举措,也彰显了中国企业坚持服务“一带一路”、服务全球经济发展的定力与魄力。此外,《月掘进超1000 米!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长江盾构穿越工程创世界纪录》《世界最大、亚洲首座海上换流站在南通成功安装》《常州智造助力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组 》等报道,让国际社会及时了解到中国制造不断增强的硬核实力以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务实举措和最新成果。

表1 2021年度江苏广播电视彩虹奖获奖作品(部分)

(二)采用多维视角,展示活力宜居的美好江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重要手段。江苏广播电视媒体在讲好江苏故事、塑造江苏形象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并积累了不少创作经验。广播专题《“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外向型经济走在前列的苏州,外籍人士数量众多,他们是苏州迈向全面小康的见证者,也是苏州实现小康目标的参与者。作品以多位“洋苏州”的视角解读中国小康,由他们描述成长、创业、生活的地方,这也是他们“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通过这群“洋苏州”展现了苏州既开放自信又谦逊谦和的城市气质,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广播消息《南京,做有温度的城市更新》以“小西湖片区改造”为典型案例切入,以小见大、由点及面,鲜活阐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南京方案。

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将中国的生态文明故事讲给世界人民,对争取舆论认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2]扬州地处江淮生态大走廊,近年来生态建设成果显著,专题片《蒋永庆与他的鸟儿们》镜头下不断壮大的鸟类家族便是最好证明。该片历时三年,真实记录了“鸟叔”蒋永庆倾心关注两只鹬鸟从恋爱、成婚、产蛋、孵化,到共同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故事。故事采用双视点的结构方式,将蒋永庆对鸟儿的情感与鹬鸟一家的命运融为一体,通过小鸟与人类和谐相处、共享自然的和谐画面,诠释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个宏大主题。

(三)注重共情叙事,彰显国际格局中的中国精神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彰显了中国领导人的全球视野和全球胸怀,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正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广播电视媒体国际传播内容也发生着转变,从突出文化差异到探索中外文化共同点,逐步升级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全方位展示国际格局中的中国精神。[3]围绕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广播专题《南京记忆·世界记忆》站在世界记忆的高度,从海外公祭独特视角切入,通过海外侨胞在海外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共同推动南京大屠杀惨案真相传播,体现中国人珍爱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重大主题。

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电视专题《一张图 兴国梦》以台湾青年探寻孙中山先生的“大国梦”图景为主线,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巧妙勾连,凸显宏大主题:一张百年前绘制的蓝图,百年后中国共产党不但已经实现,甚至超越了当年中山先生的设想,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早已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片子史料翔实、富有感染力,有效增进了海外华人的认同感、自豪感。同样,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小故事,往往蕴含着大情怀、大精神。中国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圆梦的故事,更易引发强烈的共鸣共情。《左手“烟火” 右手“诗意” ——“卖菜大姐”赵卫红的幸福生活》通过家庭、菜场、画展的场景切换,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卖菜大姐”赵卫红的多面人生。赵卫红乐观坚强、追逐梦想的传奇故事,生动诠释了在奋斗中追梦的中国精神。

二、江苏形象构建中的不足与建议

广播电视媒体在讲好江苏发展故事,塑造江苏国际形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上述亮点、经验非常值得称赞。同时,报道中也存在一些可以再深入挖掘、实现新提升的空间。江苏广播电视媒体可以从“刚柔并济”的传播方式、“大小结合”的报道视角、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新存量和激活增量相结合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水平,多角度建构江苏形象。

(一)注重“刚性传播”与“柔性传播”的结合

立足江苏发展实际和鲜明特色,广播电视报道中都突出了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的重要信息。在经济方面,尤为重视对“合作”“外贸”“一带一路建设”等内容的报道,见证了“江苏创新”“江苏力量”,对国际社会提高对江苏的认可度起到积极作用。但与文化报道相比,经济类、科技类的报道偏重成就展示,硬新闻、硬叙事比较多,权威有余、亲民不足。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多采用软叙事的方式,以个体化叙事、故事化的情节来构架报道方式,采制出更多像《“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夏和他的“中国之家”》这样的报道精品。

(二)注重“大主题”与“小视角”的结合

江苏广播电视报道主题主线宣传善于从大处着眼,整体描摹江苏发展形象。当然,“大主题”“大格局”是必不可少的,其优势在于立意高、导向准,能够形成声势。但同时弊端也很明显,报道容易流于空洞,难以让受众产生共情。在策划主题宣传时,应当注意将“大主题”与“小视角”有机结合起来,多报道一些《南京,做有温度的城市更新》《蒋永庆与他的鸟儿们》这样的内容,让宏大主题有情节、有情感,建构立体饱满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形象。

(三)“传统元素”与“现代因子”的结合

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吴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积淀深厚,大运河文化、海洋文化、长江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一直以来,在国际传播中,对江苏文化的关注报道非常丰富。但美中不足的是很多报道停留在传统文化层面,对现代发展中的江苏文化涉及不够。展示江苏的国际文化形象和发展活力,需要创新文化传播观念,进一步挖掘江苏文化的现代生机和时代气息,呈现多元现代的江苏文化形象。

(四)创新存量和激活增量的结合

在江苏文化国际化传播的过程中,还要深入挖掘江苏地域特色和时代新貌,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努力提升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存量”是指那些已经发生并向海外传播的中国故事,“增量”是指那些尚未被生产出来的中国故事。[4]具体来说,首先要深耕老品牌、挖掘新亮点,充分展现不同城市的个性化特色。立足“园林”“美食”“文学”“大运河”等定位,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推介,打造更加鲜明的国际传播品牌。同时,贴合各地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时代特色,增强不同城市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对于城市特色的宣传报道,包括城市形象片的推介,不能仅仅停留于自然美景的展示解说,而是要见人见事,以故事化、细节化的叙事策略引发受众共情。

三、结语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江苏广播电视媒体为讲好江苏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担当作为、笃行不怠。在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征程中,广电媒体还应继续改革创新,通过小切口、多视角、巧叙事等传播策略,融合新理念、新表达、新技术、新平台,有效有力宣传江苏精彩,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江苏形象,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贡献力量。

注释:

[1]邱立楠.他者图景:埠外媒体报道中的江苏形象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J].视听,2020(11):183-1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在“2022 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传播’分论坛”上的发言。

[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2022)[R].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2(8):252.

[4]李宗长.融媒体语境下提升国际传播力的路径探索[J].城市党报研究,2020 (2):28.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江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谁远谁近?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