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3-02-07宋思蓓凌颜罗慧敏曹晶谢芬
宋思蓓 凌颜 罗慧敏 曹晶 谢芬
肝硬化具有病程长、病情迁延反复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1-2]。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引起摄入量减少,消化系统吸收障碍,营养物质合成不足,严重影响疾病预后[3-4]。营养风险评估2002(NRS-2002)是目前常用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但其评估患者体质量指数的腹水误差及假阳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准确性。临床迫切需要一种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的筛查工具,以识别肝硬化患者中营养不良风险人群。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排序工具(RFH-NPT)是国际上最新的对营养风险评估的有效工具,可通过简单问答及测量进行评分,具有高效且准确等优点。采用RFH-NPT营养风险评估法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依据营养评分结果制订针对性营养干预方案,旨在改善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对肝硬化患者采取RFH-NPT 营养风险评估并评价其营养干预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 年11 月—2021 年11 月本院收治的120 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肝硬化诊断符合《内科学》(第3 版)[5]相关标准;年龄18~75 岁;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条件:孕妇及哺乳期;合并恶性肿瘤;严重精神障碍致无法交流者;病历资料不完整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60 例。观察组中男36 例,女24 例;年龄38~70 岁,平均52.28±3.24 岁;肝功能Child 分级:A 级18 例,B级29 例,C 级13 例;文化程度:小学12 例,中学29 例,大学19 例。对照组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龄38~72 岁,平均52.30±3.21 岁;肝功能Child分级:A 级19 例,B 级30 例,C 级11 例;文化程度:小学13 例,中学30 例,大学17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 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营养指导:饮食以高纤维素、低脂、优质低蛋白、低胆固醇食物为主,严格遵循少量多餐的进食原则。
1.2.2 观察组 依据RFH-NPT 营养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营养干预。
(1)RFH-NPT 营养风险评估:采用简单问答及测量评分,包括酒精性肝炎等,将患者分为无风险(0 分)、中度风险(1 分)、高度风险(2~7 分)。
(2)制订营养干预方案:依据RFH-NPT 营养风险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营养干预方案,确定每日摄入蛋白质的量,指导进食蛋白质的种类,综合以上各项指标,由营养师制订符合患者的以蛋白质为主的个性化饮食清单[6]。
(3)针对性营养干预:①无风险,予以患者常规营养指导。②中度风险,加强对患者营养宣教,建议分餐至4~6 餐,含夜间加餐,依据患者身体情况,嘱其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食盐摄入,保持大便通畅。③高度风险,保证摄入基础能量在20~25 kcal/(kg·d),蛋白质摄入量为1.2~1.5 g/(kg·d);白天禁食时间不超过3~6 h,避免日间长时间空腹,遵循少量多餐进食原则,对于蛋白质不耐受的肝硬化患者,可服用支链氨基酸或植物蛋白;患者出现肝性脑病倾向时,可进食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30 g,蛋白质以豆浆、豆腐脑等植物蛋白质为主,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对于昏迷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静脉输入,待患者清醒后,逐渐增加蛋白质的供给。
(4)建立患者数据库:制订饮食记录表格,在院期间发放饮食日记,嘱其每日详细准确记录饮食种类及量,填写饮食日记,自测体质量指数(BMI),教会患者观察并发症的早期表现等。
(5)出院指导:叮嘱患者定期复诊,查看患者饮食日记并进行登记保存数据,发现与饮食清单不相符的食物时,及时进行干预及营养指导。
(6)随访:每月进行上门家访1 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肝硬化疾病相关知识宣教,监督及持续指导营养干预过程。两组均持续干预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营养状态:干预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测定两组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水平。
(2)肝功能:干预前后检测两组肝功能水平,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
(3)并发症:统计两组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腹水、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低蛋白血症等。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Fisher 确切概率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营养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营养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LB、PA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营养状态比较(g/L)
2.2 两组肝功能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肝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LT、AST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水平比较(U/L)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肝硬化患者由于摄入减少,吸收障碍及代谢异常等原因,易发生营养不良,增加低蛋白血症、腹水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预后[7-8]。因此,早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采取针对性营养干预尤为重要。
采用RFH-NPT 营养评估方法评估肝硬化患者营养风险,根据营养风险评估结果,采取合理和个性化的营养干预[9-10]。血清白蛋白评估营养不良最常用的指标为ALB、PA,肝硬化患者因肠道吸收异常、消化道症状、饮食限制等因素,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肝脏合成功能低下是血清蛋白降低的主要原因。ALT、AST 广泛存在于肝细胞的细胞质中,当肝脏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及其他原因导致细胞膜破裂,ALT 被释放,ALT 水平升高,而AST 升高主要见于重症肝炎、心脏性病变、原发性肝癌等。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ALB、PA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ALT、AST 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肝硬化患者接受营养风险评估及营养干预,能够促进患者营养状态和肝功能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邹小兰等[11]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策略下的营养干预,能够促进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和肝功能改善,减少并发症,与本研究结果相类似,进一步证实营养风险评估及营养干预的应用效果,可为临床提供参考、借鉴。在肝硬化患者中采取营养风险评估及营养干预,采用RFH-NPT 营养评估方法,科学精准预测营养不良风险,制订科学干预方案,给予患者针对性、合理性营养干预[12-13]。根据营养风险评估结果给予有效合理的营养、饮食干预,加强对中度风险患者营养宣教,提高其对营养干预的重视,及时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及能量,促使肝功能状态趋于正常化,能有效预防肝性脑病等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14-15]。加强对高度风险患者营养支持干预,围绕蛋白质的科学摄入采取针对性干预,保证蛋白质摄入充足,刺激肝脏合成白蛋白,预防肝性脑病,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蛋白质摄入异常的危害[16-17]。依据患者需要,适量补充益生元和益生菌,提高血浆氨含量,以改善患者病情发展[18]。严重肝性脑病患者可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量至目标值,为其安排乳制品蛋白和植物蛋白,以促进消化,加快氨排出患者体外,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19-20]。目前国内尚缺少关于慢性肝病患者营养干预治疗的指导性文件,营养摄入方式、摄入量尚需在今后试验中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基于营养风险评估的营养干预,能够缓解肝硬化患者营养状态,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本研究取得一定效果,为肝硬化的健康管理提供新思路,但受观察时间、样本量等因素限制,仍需在往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探讨营养风险评估及营养干预的远期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