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课程考核现状及原因分析①
2023-02-06陈淼
陈 淼
提高教育质量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在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近年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水平也呈上升趋势。针对高等教育质量,我国相继出台了若干教育政策,均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教育增值”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观与教育观纷纷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倡导,呼吁在教育过程中强化学生所获得的收益。这种强调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的教育质量观改变了传统的衡量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改变了原有的评价方式。
1. 课程考核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教育中,课程考核指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学生课程学习经历及学习收获的测查和评估。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课程考核与学生学习投入之间存在复杂关系,其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甚至远超教师讲授知识的影响(郭芳芳 等,2014)。作为教育教学外因观察变量之一,课程考核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一部分,是在院校组织结构与院校的制度、管理、政策、服务以及环境下所完成的教学活动(刘儒德,2010)。它以信息反馈的形式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投入。学生对考核的认知程度越高,其投入的学习时间和付出的努力程度也越高,此认知包括考核的内容、策略、重要性等。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考核对学生的知识收获、能力拓展和自我认识提升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蒋华林等(2010)认为,学生的学习收获与其对学校的满意程度成正比,其感知到的收获越大,则对其在院校获得的教育满意度越高。
这种对院校的满意度和在校期间的学习收获程度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某种途径对该院校在社会层面的声誉等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在招生、就业等方面。由此可见,高等院校若想打造良好的社会口碑、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质生源,就必然要树立更为科学的教学理念,加大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探索课程考核,最终有效地提升学生教育收获。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储备库。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诸多佳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民办高校现有的课程设置、考核措施所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因此,积极改革课程考核,提高课程考核的科学性,使其更具有灵活性,有效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收获,满足发展需求是每所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民办高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手段,课程考核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有效的诊断、评价、反馈和调控,是对学生课程知识和能力运用的综合检验,然而,根据民办高校课程考核现状来看,课程考核还未能在教学环节中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其问题归纳如下。
2.1 课程考核形式的单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民办高校中各类课程的考核内容多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考核方式一般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的总结性考核形式,考前划定复习范围。同时发现,在此类课程考核中较大比重的考试题目是对课堂笔记和理论知识等记忆性内容进行考察,并且更多地偏重于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考核的内容基本上全部在教材范围内。从文理科的考核情况来看,文科在课程考核中对记忆性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察比例更高。这种课程的考核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完善,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2.2 考试公平性不足
由于生源问题,较之公办院校,民办高校的学生整体素质水平偏低。迫于学校层面的压力,教师将学生考试及格率放在课程考核环节的重要位置。考前教师给定复习范围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挑灯夜战”。受这种学生学习收获评价方法的影响,教师授课内容更多设定为以考试需要记忆的知识为主,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关注较少,教师上课水平也随之滑落,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受到负面影响,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学风较差,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考核应有的价值未能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2.3 综合素质培养的忽视
调查显示,在民办高校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考核评价结果未能真实反映出自己获取知识与掌握技能的情况,对专业素质的培养与综合提升重视程度不高,而且对学生未来择业就业的促进作用不足。学校培养计划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认为,为满足未来就业需要,应该在课程设置中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并在课程考核的内容上平衡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所占比重。
3. 民办高校课程考核问题分析
民办高校课程考核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并不只是课程考核体制本身的问题,课程考核表现出的现有状态,是由教学中各环节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3.1 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持续
目前我国的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并在此环境中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导者,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和理解老师讲授知识的状态中。在高中阶段,这种教育模式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学习主要依靠教师讲授,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其整体素质水平远低于公办院校,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得不无奈地延续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因此,课程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应试教育的特点。在民办高校,许多基础性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都需要牢记。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老师们普遍认为知识的记忆是应用的基础,而该类内容最适合的考核方式就是闭卷笔试。这种考核方式评分客观公正、考核成本低。试题考核的知识点分布广,可大面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情况。事实上,这种考核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将学生的精力引到了死记硬背上,不利于其思维的拓展、知识的运用及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试教育的观念和模式都需要彻底转变。
3.2 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不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这一决定对民办高校的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课程考核中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运用,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教学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得以提高。目前,在民办高校中尚未形成较为科学规范的考评体系,未对教师的额外付出和取得的成效给予相应鼓励和补偿。“做无用功”只能打击教师的积极性。不合理的考评机制最终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的墨守成规,无法将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目标贯彻在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到足够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到位。
3.3 课程考核功能发挥不充分
课程考核除了具有选拔和评定功能外,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功能是促学促教,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一功能并不能充分发挥。目前,民办高校的课程考核更重视期末考试,对于学生日常的学习没有起到足够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常以学生出勤情况、作业、课堂表现等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与期末成绩合并为学生一学期的课程总评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比往往低于期末成绩占比。教师想要有效利用课程考核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就要相应调整教学过程中的成绩比例,扩大平时成绩占比,增加平时测试次数、加大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与能力提升的检测,并及时反馈。目前,民办高校往往缺少对此类工作内容的相应鼓励或补偿政策,这些工作量只是教师的额外付出,不能得到认可。教师费力不讨好,只得无奈选择最普遍的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但批阅工作比较简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工作量,而且这种考核评价标准统一,可以减少学生对考核公平性的争议。此外,从教学管理层面来看,无论教师采用了哪种考核方式,班级总评成绩是不应该出现大范围不及格的,如果出现此类情况,学校首先会质疑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效果,会要求相关教师详细分析考察考核内容以及学生作答情况。因此,无论出于教师自身利益还是迫于管理层面的压力,教师会首选闭卷笔试作为考核方式,并在考前划定复习范围,以确保班级内较高的课程通过率,同时也相对减轻自己的工作量。显然,教师们没有足够理解课程考核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学校层面也没有相应的引导和激励措施。课程考核的重要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3.4 教师管理制度不合理
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对教学质量起到保障作用,有助于促进教学改革,然而,一些民办高校所执行的管理制度却阻碍了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在教师的管理制度中,无论是考核,还是晋升职称的标准,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考察主要集中在量的达标,而非质的高低,而且,在职称评审条件中更多的是对教师论文与科研成果的考评。从教师个人利益来看,将太多精力投入在日常教学工作上,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反馈,回报率太低,不如将这些时间用在钻研课题和论文写作上,还比较有助于自己的职称晋升。因此,这样的教师管理制度会导致教师失去课程考核改革的动力,打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课程设计墨守成规,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满足学习需求,最终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中齐作弊的状况,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3.5 教师学习培训较缺乏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特点之一是青年教师占比较高,其中不乏刚刚走出校门又入校门的年轻老师,这部分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方面经验不足,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能力不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缺乏自信,为了圆满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得到良好的考核结果,许多教师选择“笔试+闭卷”的考核方式,并在考前划范围,但这种方式不仅大大削减了学生的学习获得感,而且影响了青年教师对自我教学的认知。此外,较之公办院校教师,民办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专业技能不高的状况,青年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评价技术和教学方法等培训,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培训,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尽快提高教学能力的想法不足,对教学尚未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不能平衡教与考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受阻。民办高校应阶段性地对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不断学习补充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理论,从而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保证其在实际课程考核改革中有法可依。
4. 改善民办高校课程考核现状的建议
4.1 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课程考核观
科学的教育理念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上,能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的方向。正确的考核观是课程考核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仍以“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即教师灌输学生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期末闭卷笔试结束课程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在此过程的实际受益和感受没有足够重视。高校在社会的声誉与口碑最终是靠学生和家长的评价形成的。民办高校若想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声誉,首先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以启发式教育代替应试教育,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课程考核理念,重视考核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科学的课程考核应该以学生学习收获为目标,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找出问题,改进教育方法。课程考核并不是在学期末对学生一门课程的成绩记录,而是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为宗旨,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将严格的考核标准、严谨的治学态度、宽松的学术氛围和鼓励创新的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断检验、评价、反馈,逐步建立促进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共同发展的过程化体系。
4.2 改革课程考核,丰富考试内容与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既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兼具良好的创新能力。民办高校生源质量不高,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不断提升的人才需求,得到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应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采取积极措施,致力于课程考核的改革,在树立教师正确的课程考核观的同时,丰富考试的内容与方式,帮助学生获取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考核内容决定着考试的效度。考试目标应与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师应设计好自己的考核内容、标准与预期效果。专业特性不同,考试内容标准也应有差异。考试命题应遵循兼顾考察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Bloom)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郭芳芳 等,2014)。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结合不同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合理分配各层次的权重,重视综合性、专业性和实践性。
任何一种考核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性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多种方式相结合,更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王兴宇 等,2016)。由课程团队、教育专家讨论验证,设计好各门课程最适合的考核方式,例如:闭卷考试、自主学习、撰写论文、专题讨论、小组合作任务等形式。“教育评价之父”泰勒(Tyler)曾提出应以过程性的观察为主来进行评价,并且在评价中不断指导学生,校正学习方向和方法,以达到学习的目标。因此,教师可以遵循教育规律,结合不同考核形式的特点与考核目标,不再局限于记忆性的考试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管理,及时评价和反馈,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考核与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贡献价值。
4.3 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受教师资源、硬件设施、资金投入等因素影响,现阶段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足,从课程构成来看,理论性太强,实践内容过少。如果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类课程,那么其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将自然而然地转变为启发式教学、过程性考核方式。
4.4 实施激励机制,制定合理政策
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的最好激励方式就是政策的鼓励,包括精神和物质激励,从各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孙亚萍,2013)。校方给予教师充分的时间和资金投入,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等教学活动研究,将其研究成果计入工作量并纳入业绩考核标准,将考核模式创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实施效果良好的考核方式应给予相应奖励。此外,民办院校教师中多为年轻教师,教龄短。学校应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包括入职前、中、后的阶段,组织观摩学习、校外培训,可以通过“以老带新”的模式,由老教师作为培养人,传授教学方法,更新新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实际业务能力。让老师们安心教学,积极创新,使考试真正起到教与学的互动作用,推动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