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性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格困境及出路

2023-02-06马前广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3年6期
关键词:现代性人格困境

马前广

引 言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到间接环境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每一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个体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1)参见何文广、宋广文:《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其意义》,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当前大学生所处的阶段恰是各种环境相互作用的时期。从宏观环境看,我国已经开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但这一过程注定不是一帆风顺,这从国内外形势变化中可见端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统一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过程的不断推进,必将要求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人的发展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但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现代性问题,现代性进程作为一种包括社会、政治、文化、道德以及人的发展层面的复杂的多元维度现象,需要从更全面、综合的视角对其进行理解。在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都曾普遍遭遇现代性困境,表征为社会、经济、技术、人与自然关系等多方面的难题,并在人的层面带来人的主体精神不断消亡,最终在社会和个体人格层面造成消极影响。(2)参见李慧娟:《现代性的难题与现代文明的三重困境》,载《求是学刊》2021年第3期。各群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裹挟到现代性困境中,进而出现各种人格困境,甚至引发犯罪行为。从微观环境看,学生个体所处的学校、家庭和人际等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两种巨变相互作用势必影响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成效和结果。这些变化动态刺激和塑造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进程,以至于他们所面对的人格困境变得更为复杂。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伴随着现代性而来的全球化进程、科技发展和社会多元化,使其人格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全球化虽然带来了开放的交流平台和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催生了犯罪全球化;跨境犯罪、网络犯罪以及恐怖主义等新型犯罪形式的出现,显现出现代社会犯罪的全球性。科技发展虽然极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但同时也为犯罪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工具。网络科技和诸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日新月异,让一些犯罪行为可以更轻易地规避法律的制裁,也使得侦查犯罪行为更加困难,其中大学生群体也是此类犯罪的重要参与者。另外,人们对现代性的关注往往忽略了个体发展这个至关重要的维度。现代大学生人格发展和形成,是现代性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因素。但在现实层面,大学生人格发展却面临诸多困境,如网络犯罪、经济犯罪等风险已经对大学生构成了威胁。这些新型犯罪中的高科技属性与复杂性往往能愚弄和引诱大学生跨越法律红线,由此会对他们的人格形成造成深远的影响;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了挑战,有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各类情绪障碍、神经症障碍等问题,从而对他们的人格形成产生影响,这些心理问题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需要从法学、犯罪学及心理学等多学科综合对大学生人格困境进行研究,全面解读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人格困境的多面性。本文尝试从现代性视域出发,探析当前大学生人格困境的具体表征,分析大学生人格困境产生的原因和本质。在此基础上,探寻大学生人格困境的应对之策。

一、现代性视域下大学生人格困境表征

人格是一个横跨诸多学科的概念,不同学科对人格各有其规定性。综合来看,人格一般包括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两方面,还包括这两个方面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以及符合程度如何。如有学者认为“人格是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模式和内部过程”;(3)[美]杰瑞·伯格:《人格心理学》,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也有学者认为“人格首先是指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其次就是人的品格、格调和标准”。(4)王登峰:《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198页。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个体或群体的人格状况在社会规范层面有其规定性,某些个体或群体的人格可能由于具有某种问题、障碍或困难而不符合社会规范,或者符合社会规范的程度无法达到理想状态,由此处于某种困境中。人格困境的概念和人格概念一样具有多样性,但一般认为人格困境指的是个体或社会人格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处境。在人格困境中,个体或群体可能会遭遇种种心理行为或社会规范方面的问题或障碍,其心理机能和社会功能往往是失调的,常出现痛苦、无助或迷茫等消极情绪,心理和行为反应往往是非典型的或是非文化所预期的。

(一)人格谱系层面的困境表征

人格谱系这一概念在描述和解释大学生具体人格困境表征方面能够提供帮助。人格由于其复杂性和连续性呈现谱系或“谱系联合”特征,人格状态从健康正常到人格障碍之间是连续性的存在。在国内相关研究中,经常会使用诸多与人格困境相关的概念,如人格障碍、神经症性人格、神经症性障碍、人格失调、人格异常、人格危机等,这些概念从某个视角、症状或严重程度对人格困境作出了描述,但都可以界定为人格谱系上的一点或一段,是人格聚类或人格维度这一连续性分布上的极端现象。(5)参见胡佳、仇剑崟:《人格障碍诊断与评估的研究进展》,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年第8期。近期的一些关于人格障碍和人格维度的研究证实了人格连续性和人格谱系模型的存在。(6)参见姚萍:《人格发展水平的评估及其对心理治疗的意义》,载《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11期。如有学者认为,在人格谱系中居于中间的群体占据绝大部分比例,具有极端人格比例的个体相对少得多。从人格谱系层面对人格困境进行界定,如果以积极和消极作为衡量尺度,把正常人格和人格失调视为人格谱系重点,以理想人格和人格障碍作为人格谱系两极极点,可以将上述这些概念放置在人格谱系的适当位置。处在人格谱系或谱系联合上某个位置的个体或群体,其人格功能水平会有差别。最为积极的人格应是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理想人格。其次是社会大众所推崇的超越型人格(或杰出人格、完美人格等),具有这类人格特征的群体是社会规范所提倡的,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个体人格发展的要求和期待。再次是健康人格,这类人能够正常学习工作,其人格特征并无过于明显异常之处,对外界能够具有有效的应对方式。理想人格、超越型人格和健康人格等都处在人格谱系的积极维度上。而在消极维度上,人格的功能水平则处在从人格失调到神经症人格、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再到精神病性人格水平之间。程度较轻的是人格失调,即一般人格问题,较为严重的是神经症性人格、人格障碍,最严重的是精神病性人格。处在消极维度一端的个体,会在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遵从社会规范方面存在问题和不适,并根据严重程度分布在消极维度的不同位置。从人格谱系或谱系联合角度看,当某些社会群体或某个群体在某个人格谱系位置上过于集中,则会出现明显的社会人格困境。

(二)人格发展层面的困境表征

从人格发展角度看,个体在不同人格发展阶段都可能遇到各种人格困境,但应区分这种困境是发展性还是障碍性。发展性人格困境可以从横向发展中的困境和纵向发展中的困境两个方向去诠释。一是在人格发展过程或阶段中,即横向发展中的困境,这些人格问题更多是发展性的,并不一定导致人格障碍,但它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体的人格能否整合和完善。这类发展性困境带来的痛苦并不严重,持续时间不长,社会功能仍能维持完整水平,往往随着年龄的发展,很多心理行为或社会适应等问题会自动消失。二是在人格功能发展水平上,即纵向发展中的困境。人格功能发展水平涉及个体自我认同程度、心理防御机制、认知加工能力、现实检验能力、内心冲突应对、移情和反移情处理等诸多方面,对于绝大部分个体来说,他们的人格功能水平会在人的正常发展中不断提升。因此,从发展性角度看,大学生人格困境既有当前在大学阶段特有的问题,也有在人格功能发展水平上的问题。发展性人格困境会因为个体所遭遇到的冲突或矛盾大小、应对方式和策略、社会支持系统状况而定。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其人格困境都属于发展性人格困境;而障碍性人格困境则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其心理、行为和精神等表现明显偏离常态且难以改变,具有明显的适应不良。障碍性人格困境会妨碍大学生们正常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从而给他人带来特异感觉。身处障碍性人格困境中的大学生,往往容易遭受明显的痛苦或使他人遭受痛苦,从而给个体或社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从人格发展角度看,障碍性人格困境一般没有明确的开始时间,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从人格谱系上看,发展性人格困境的个体处于从健康到人格失调区间,而障碍性人格困境则处于神经症性人格到精神病性人格区间。但不管是发展性人格困境还是障碍性人格困境,在人格谱系上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如果处置不当,发展性人格困境则会滑向障碍性区间,障碍性人格困境如果能及时治疗或调整,同样有可能转化为发展性困境,并逐渐恢复和发展到正常人格功能水平。

(三)时代发展层面的困境表征

人格困境不仅在个体身上出现,在社会层面也存在着社会人格困境。社会人格困境与时代特征、社会道德、社会行为和伦理规范有关,多以社会人格问题、人格危机、时代人格、民族性等概念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社会和时代发展会显著塑造社会群体人格,某些社会群体的行为和心理以及社会规范层面会因此出现诸多问题,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期尤其如此。

1.社会变革挑战传统社会人格。社会变革对社会不同群体人格的影响非常明显,对于当前中国来说尤为如此。当今中国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风险挑战,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都会塑造社会群体人格。社会变革期间会挑战传统社会人格。比如当前世界与以往大为不同,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已经完成,跨国公司成为主导世界经济的最为重要的经济体,知识经济开始迅速发展,网络金融等虚拟经济发展迅速,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模式,高端制造业发展迅速,工业4.0概念开始凸显,整个世界似乎充满了机遇和希望。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又充满冲突,俄乌冲突仍在胶着之中,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在全球蔓延,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对中国搞双重标准和各种渗透;政治上多极化的趋势与一超多极现状仍将维系,综合国力竞争加剧。国内外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各种冲突相互交织的结果,会导致个体和群体陷于充满冲突的环境,如果应对不当则会出现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最终出现社会人格问题或人格危机现象。如有学者认为,人格危机在社会变革期间相对容易出现,而这种人格危机主要表现为“三失”:即传统人格“失效”、现实人格“失范”以及理想人格“失落”。(7)参见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页。大学生也会“因社会改革和重组带来的种种道德冲突、价值困惑而导致普遍性的边际人格乃至病态人格的生存状况。”(8)参见李虎林:《当代人格危机与大学生人格教育》,载《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3期。

2.时代冲突导致社会人格问题增多。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时代先进思想和观念的群体,时代特征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时代发展中的冲突会导致社会人格问题普遍增多。比如当前仍在继续深化的网络时代特征,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学生是网络技术使用最为频繁和深入的群体,他们在网络上发表观点、购物消费、游戏娱乐、交友恋爱、工作学习,个体生活已经部分或绝大部分网络化,享受着网络带来的极大便捷和效率。但网络带来便捷和效率、独立与自由感的同时,又逐渐强化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人际关系纽带开始淡化,个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日益淡薄,进而弱化和消弭他们对权威、法律、道德、习俗的敬畏感。人际关系纽带的松动和人际交往的日趋抽象化、简约化,会给大学生带来失去控制的焦虑和无力感。于是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凝聚的力量,来对抗信息时代所产生的高度风险、抽象化趋势。(9)参见[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武炜、郑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由此,大学生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开始不断出现和蔓延。由于其圈层封闭性、偏好排他性和传播中心化的原因,在未加引导、管控的情况下,大学生容易陷入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10)参见林春逸、刘冬妮:《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原因、负面影响及引导策略》,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22期。这种网络极化现象如果与各种极端怀疑论、虚无论相结合,便形成各种各样的相对主义,使人们难以判断真假、善恶和美丑,从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处于混乱中,滋生各类不良思想。如果任由网络自行发展,很可能会侵蚀整个社会的共识,瓦解社会的道德体系,进而瓦解人类社会。另外,网络还会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标准,带来道德观念的模糊和混乱。比如网络中充斥着各类不良信息,大学生可能有意无意中都会接触到网络色情,极易造成大学生网络沉溺行为;网络还具有极大的隐蔽性,由于非实名制和非面对面进行沟通,导致大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日趋增多。比如有些大学生会公然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通过翻墙等手段浏览各种黄色网站和境外非法网站,在网络上散发各种谣言,实施人身攻击、地域攻击等行为。

在部分学者看来,人格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而社会时代冲突会导致人的内心冲突。比如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神经症人格,便是资本主义社会时代发展的结果。(11)参见[美]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冯川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6-12页。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和文化不同,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存在差异,对于正确的理解仅仅是指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观念,而社会中那些有悖于所谓“真理”的思想也就被认为是异类,由此便成为了人格问题。如果社会中的普遍价值观是畸形病态的,那么正常人在这种社会中也是畸形变态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着竞争与仁爱之间、个人主义与基督教精神之间的矛盾;人们不断被刺激起来的享受需要与这些需要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以及社会对个人自由的许诺与实际受到的局限之间的矛盾,迫使个人不得不与一连串使人道德混乱的价值标准打交道,最终造成人们形成神经症式人格。具有神经症人格的人们,实际上只是行为、情感、心态、思维方式都显得不那么正常的人。但是正常与否的标准,则取决于“特定社会强加于成员身上的行为标准和情感标准。而这些标准却因为文化、时代、阶级、性别的不同而不同。”(12)[美]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冯川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二、现代性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格困境本质

大学生人格困境是时代困境和社会困境最为直接和完全的体现,而这种社会时代困境与现代性困境密不可分,由此大学生人格困境和现代性困境紧密相连。从现代性发展过程看,大学生人格困境实际上是现代性困境在社会群体和个体人格层面的表征。

(一)现代性带来人的主体性不断消亡

现代性伴随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革命创新思想的诞生过程产生,并成为现代化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文化特征。但随着社会进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现代性产生的问题逐渐催生出“现代性后果”的现象。“现代性向前突飞猛进,但是对于它的本性与方向,我们知道得微乎其微,而且每况愈下,我们对它的信任也江河日下,日渐衰微。现代性的这种困境,还有如何处置这种困境的问题,是20世纪后半叶最大的问题,在将来几十年里,它只会变得更加根深蒂固,而又面目全非”。(13)[美]劳伦斯·卡洪:《现代性的困境——哲学、文化和反文化》,王志宏译,商务印书社2008年版,第5页。

1.现代性导致人失去支配自身的自由。现代性对人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人的主体性不断消亡。现代世界虽然通过科学和技术的运用,帮助人们逐渐学会控制和利用自然力,但人的主体性并未得到彰显。现代社会把个人完全看作是一种合理化秩序整体中的职能,并把个人当作职能来对待。个人处于职能的相互联系中,从而个人拥有的自由越来越少。在有些学者看来,“作为我们整个文化进程的结果,个人日益被限制于为职能服务,为自动化和机器服务;人类失去了支配自身能力的自由,失去了使某种意志形成成为可能,从而表达出自我意志的自由,他所得到的是人类一种新的普遍的奴隶化。”(14)参见何齐宗:《当代人格的困境与出路》,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现代化过程要求普遍实现工具意义上的理性化,这种工具理性固然能够带来技术和生产的巨大进步,但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也会导致某种程度的技术统治。人不得不作为现代分工体系中的一个角色,为工具和机器服务,自身的情感和主体性不再具有价值,由此人的独特需要与情感会受到漠视和忽略。人失去了作为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变成了技术系统的一个随时可能被他人替代的环节。人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质世界,但是人的全部创造物却高于他并控制着他。在许多情况下,人已体会不到自己是一个创造者。在庞大的缺乏人性的社会机器面前,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渺小和软弱。

2.现代性造成人的物化。现代性还导致社会的复杂性日益增长,因此必须发展一整套的官僚机构来管理社会。个体身不由己卷入各种社会组织的日益复杂化的网络中。错综复杂的当代经济体系使得人们空前地依赖于其他人:不仅仅依赖家庭和当地组织,而且更依赖于由国家内和国际生产者和消费者所组成的纷繁多样的网络体系。在西方,各种社会关系和组织的运作,普遍以功利原则为社会运行杠杆。这种功利原则虽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但同时也会带来严重后果,即一切以市场为取向。造成“人不仅仅出卖商品,而且还出卖他自身,他把自己也当作是某种商品。像其他任何商品一样,是市场在决定着这些人的特质的价值,甚至决定着他们整个存在的价值。假如某人所具有的特质在市场上卖不出去,那这个人就毫无价值、分文不值”。(15)[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55页。由此各种事态发展造成的后果,最终只能是人类个体在对于他们自己生命历程的理解与对之施加影响方面似乎更加无能为力,人最终只能接受自己作为物化对象。由此带来的后果,并不是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而是开始不断失落。

3.现代性带来人对功利的无限追求。有观点认为,现代性本身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表现为自然的限度和社会生活的限度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表现为当前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尤其是资本文明无限制的欲望,现代文明无限制地开发自然、榨取自然的方式,导致这个限度在自然中表现出来;后者表现为现代社会生活世界的基本法则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充满功利性的现代性包含着巨大危险,最终导致人们唯利是图和为所欲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人的主体性消亡。(16)参见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载《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西方社会是一个以追求占有和利润为宗旨的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把占有为目标的生存看作是一种自然的、唯一可能的生活方式。由此人们会把幸福程度等同于占有物质多少,导致人的占有欲在现代社会的刺激下不断高涨,心里很难保持平衡和满足,生活也总是不如意。人们不再相信,即使没有这些东西,也能生活甚至生活得更好。人在欲望的驱使下肆意妄为,并冠以自由的名义。由此导致当前西方遭遇的现代性困境,还表现为各种根深蒂固、形形色色、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例如,儿童虐待、色情、枪支泛滥、犯罪、滥用药物、酗酒等),这些问题表面上都是打着自由的旗号,但却不断向公众反复提出一个问题,即个体应该需要什么样的自由。(17)参见[美]劳伦斯·卡洪:《现代性的困境——哲学、文化和反文化》,王志宏译,商务印书社2008年版,第4页。无限制的欲望只能使得人沦为欲望的奴隶,丧失了自我。在自我丧失的情况下,人们在自我实现时将无从谈起,人的主体性将消亡殆尽。

(二)现代性冲突撕裂人格的完整性

从大学生人格困境在人格谱系层面的表征看,不论是大学生发展性人格困境还是障碍性人格困境,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个体无法占有自己的全部部分,个体自我无法将自身行为、情绪、道德、精神等部分进行有机整合,或无法满足社会期许和规范习俗,进而出现种种不良行为、神经症状、心境障碍、道德人格困境等表现。这些状态事实上可以看作是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冲突与挣扎,是人们“由于恐惧和防御恐惧并试图找到解决冲突倾向所产生的心理困扰,是偏离了特殊文化中共同的模式”。(18)[美]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冯川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人在无法占有自己的全部时,总是会存在各种不应该存在的偏差和缺陷,也总是处于心理冲突中。这种远离或达不到个体应有水平和社会期许的状态,事实上是一种异化状态,这种异化和现代性困境紧密相连。

1.现代性充满冲突和对抗。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现代性和现代性困境已然跨越了国家和民族界限成为一种世界现象。伴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革命发展出的现代社会的制度性力量在经由全球化进程的席卷后,进一步加剧了现代性的进化。(19)参见[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页。现代性作为一种存在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对人们的影响无处不在。任何个体和群体都不可能脱离现代性的影响。最终这些国家和地区不得不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现代性的各种困境问题。各个组织及个人不得不被这些外来或自身进步的力量裹挟其中,导致个体和社会出现断裂和分裂,并且也在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反思。(20)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0-56页。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结果,其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这种对抗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由于现代化的推进,社会群体必然会出现价值观选择的问题,在传统与现代价值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进行选择。这些选择有时让人无所适从,对于身处现代化浪潮中的任何个体或群体来说,都会伴有对现代性的全新且不同的体验。有学者指出:“成为现代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诺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旋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21)[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序言。“成为现代就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在那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22)[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页。现代化把人变成为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人自身变成现代化的对象,导致自身不断面临现代化的各种冲击。

2.现代性困境造成人的异化和分裂。资本主义现代性带来人的主体性不断消亡,使得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遭到一系列的严重扭曲,最终集中体现为人的全面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制造出贫困、剥削、压迫,而且给人带来严重的摧残和贬值,因而是人的生命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毁灭过程。(23)参见丰子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在马克思看来,如果用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衡量标准,这种“异化”指的是一种“远离”或“达不到”的非异化的人类存在状态。(2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页。在这种状态下,个人身上会存在着不应该有的偏差和缺陷,个人和他的生活方式都可以说成是异化的。所有的阶级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都被认为异化的,尤其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异化更是被应用到了缺点最明显的领域。在异化状态中,人这一整体被分裂成许多的部分,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扭曲的和无法确知的。而由此带给个体的结果,便是在个体无法获得自我实现上的成功。

这种物化和异化的关系势必对大学生人格发展造成侵蚀,造成大学生内在各部分之间、自我与外界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最终导致大学生的身上存在不应该有的偏差和缺陷。大学生与现代性的关系密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现代化,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范围及其内容也日渐扩大和丰富起来。这种扩大不仅能够使得大学生各种身心特征得以展现,也导致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文化观念、经济利益、社会思潮倾向等都发生巨大变化。比如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信仰和价值观,有些社会思潮逐步弱化我国传统优秀价值观,导致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世俗主义、现实主义等各类思潮趁机而入。这些思潮在大学校园中泛滥,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念偏移、道德滑坡、奉献精神缺失、知行不统一等思想与行为问题。(25)参见张红霞、李子嘉:《论狭隘功利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21期。这也带来大学生政治意识表达方式以及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变迁,他们自身接受社会思潮影响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26)参见谭毅:《当代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基于对近十年相关研究的述评》,载《当代青年研究》2014年第5期。这种变化能够激化大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内心冲突,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群体的人格特征。

(三)精神力量无法弥合人的异化

现代性困境带来的社会关系物化和人的异化,会导致人无法占有自己的全部,带来人的主体性不断消亡,个人的精神和理想不得不让位于现实主义和欲望,最终导致精神信仰的缺失,并不断影响和作用于大学生群体。大学生越发注重追求世俗化欲求的满足,却忽略了自身精神力量的建构,导致无法用精神去控制自己的欲求。在部分学者看来,人的不断膨胀且不受管控的欲望非常可怕,甚至远比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更为巨大,所以必须要有一种力量管束它。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对这种力量的管控在弱化,人的道德和精神层面并没有非常显著的提升。如此巨大的物质力量如果不去约束和控制,只会带来严重的破坏。(27)参见高清海、叶汝贤、吴晓明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综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由此世俗化的欲望和精神力量的控制之间的平衡在现代性背景下不断被打破,最终导致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被物质化,人们对物质利益和享受过于看重,普遍停滞或搁置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从而导致了世俗化的倾向。诸多学者也看到了现代性困境的真正问题并不是生产力不断扩张的问题,而是人的信仰问题,信仰问题最终导致人的精神和道德层面的瓦解。有学者曾直言不讳地指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用不时兴的语言来说,它就是一种精神危机。”(28)[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4页。

这种精神信仰的缺失在当下大学生群体中并不少见。大学生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反反复复地遭遇现代性体验,如惶恐与向往、进步与倒退、激进与保守、激情与失望、理想与现实,种种矛盾体验塑造了我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判断。(29)参见石敦国:《辩证的现代性与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最终导致在现代生活中,经济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似乎被无限放大,生活中的一切东西似乎都可以被量化和计算出来,然后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这一“真理”进行评估。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大学生非常容易陷入世俗主义、消费主义甚至是享乐主义的漩涡。现代性的世俗化倾向将大学生在传统生活中对精神及意义的追求逐渐抛弃,将个人生活逐步地拉回到了现实的生活世界,只关心眼前个人利益,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准则最终要让位于现实和欲望,最终导致传统精神生活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大学生们变得越发功利和现实,他们以功利和世俗的追求替代真正的精神信仰,以个人体验和感受替代真正的真善美,却不思及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从而产生意义的失落和信仰的缺失。没有了理想和信仰指引的大学生们,难以实现人格真正的发展,最终会带来许多内在的心理问题,不信任、空虚、颓废、痛苦接踵而至。由此导致,现代性在提供真正的顿悟方面却少得可怜。没有心灵,便不会有知识,也不会有顿悟。(30)[瑞士]卡尔·荣格:《荣格文集:人格的发展(第8卷)》,陈俊松、程心、胡文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168页。缺乏精神支撑的现代性的不断发展,带来不了人格的完善。功利主义和理性主义,并没有让大学生群体更接近理想人格状态,却带来每个人欲望的不断膨胀,精神状态和境界不断消沉,最终导致物质主义的肆无忌惮。

三、大学生人格困境的出路:塑造超越型人格

(一)中国式现代化将复归人的主体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从本质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要能够超越一定程度的现代性困境,带来人的主体性的复归。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以人民至上为核心价值。(31)参见徐海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构机理、时代精神与实践要求》,载《长白学刊》2023年第1期。其人民至上的理念,促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的发展,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是能够有效规避现代性困境的现代化。从人的发展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中国人的人格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要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一致。“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3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1页。人格的发展同人的发展是统一的,而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又是一致的。人不是抽象的、超历史的存在,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性的存在。当社会未到达共产主义社会时,在社会中必然存在着异化的现象。异化把人性分裂成许多粗陋的部分,唯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将这些部分以重新统一的形式呈现,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它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3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4页。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本质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式现代化虽在发展生产力和丰富物质生产方面有共同特征,但中国式现代化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忘记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这终将创造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克服现代文明限度和现代性困境带来的各种问题,逐渐弥合人的异化状态,最终实现对人的主体性进一步复归。

(二)培育超越型人格的内在逻辑

1.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理想人格难以实现。对人格困境的克服和超越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连。在普遍意义上,个体无法在社会未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就达到真正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人格发展的终极阶段,更多是在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人们所具有的与社会生产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格特征,它为人们人格的最终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过程,表明个人充分的自我实现应具有自律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自由个性,这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体所具有的完美的理想人格。人如果不发展自己的能力,就不能自由地从事自己的活动和达到创造性活动,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个性,也就不能占有社会条件使其为人的自由生存服务,反而会被异化,就不能发挥个体的全部作为类存在物的力量。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类特征应该是怎样的状态,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体才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类存在,只有在那时人与动物世界之间的差异变成了他们之间所有可能存在的差异。“人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或者说,人便自身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实际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是可能的:人实际上把自己的类的力量统统发挥出来。”(3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0页。

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体不是真正的类存在物,而且这种个人的工作已经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动的假象。类的生命活动就是人们意欲从事的活动,而不是各个时代的人们实际从事的活动。根据这种解释,人的类的生命活动是自由的和有意识的,并且这种活动还是有意志力的、有目的性的、肉体和精神上是具有可适应性、能专注的以及社会性的。(35)参见[美]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王贵贤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页。个体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活动与以前各种社会形态下以同一名义进行的活动是截然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在工厂里的有意识的活动可能仅仅是他能够意识到自己可以使效率更高一点,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体还可以意识到他所从事的活动的复杂性,比如他的产品与他自身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的产品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计划的制定更加自觉,更加让人精神愉悦,计划本身也比以前任何社会形态的更加重要。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活动的核心是自由的工作。人的类活动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的,这种自由是能够“有表现自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36)[美]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王贵贤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页。这种“真正个性”是人在他的力量和需要达到顶峰的时候与他的同伴之间彻底和亲密的合作,以及他对自然的全面占有。自由的活动是一种力量得到了实现的活动,因此,自由就是人的力量得到了实现的一种状况;它超越了在积极展现他的潜能时缺少约束的那种状态。(37)参见朱松苗:《自由—异化—复归——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自由的实现路径》,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自由与人的力量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人的自由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当妨碍人们相互牵连在一起的所有人为障碍被消灭之后,这种联系才能够存在。第一个要去做的事情就是消灭阶级,只有在那时,人的所有社会功能才能表现为自由的活动;也只有在那时,才有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当阶级和国家还存在的时候就去讨论自由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这一角度来看,只要社会无法消灭阶级,达到共产主义状态,个体想要彻底摆脱这种人格上的异化是不可能的。

2.培育超越型人格是克服人格困境的现实考量。在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个体和群体所具有的人格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人格仍有巨大区别。但中国式现代化相较于资本主义和当前社会阶段,他的独特内涵在于注重现代化的协调性、体系性、接续性,同时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优越性。(38)参见周文、肖玉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内涵、鲜明特征与世界意义》,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年第5期。他能够给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带来更多的自由,能够更为广泛地表达自身真正个性的力量,能够更主动去选择自己的生命生活,因此可以推动个体朝向理想人格更进一步。但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虽然社会可以为人格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但个体对人格困境的超越,也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因此,在理想人格能够真正形成之前,个体和群体人格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有另外一种过渡状态。这种人格状态与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个体和社会群体能够更好克服人格困境,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这种人格状态在有些学者那里有不同的表征,有学者称为超越型人格,有学者称之为杰出人格,但内涵外延基本一致。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应以培养超越型人格为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超越型人格”与实现真正自由的“理想人格”仍然存在差距,它对人格困境的超越更多是一种对人的本质的进一步复归,更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格层面的要求。因此对于大学生人格培育目标而言,在当前阶段更应以超越型人格培养为目标。

四、大学生超越型人格的塑造和培育

当社会发展尚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时,异化总是存在,个体总是存在着不应该有的偏差和缺陷,从而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尽管如此,“超越型人格”的建构仍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它是通往“理想人格”的必经阶段。

(一)大学生超越型人格的个性特征

已有的一些论述可以为大学生超越型人格的塑造和培育提供参照。超越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有迹可循的,如国外有学者认为,超越型人格的形成会经历从认同自我阶段,发展到去自我阶段,最后发展到超越自我阶段。具有超越型人格的人,往往较多存在着高峰体验、高原体验与存在认知等多种特征。(39)参见郭永玉:《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论的形成与影响》,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2期。国外学者对超越型人格的界定更多从个体心理发展层面论述,较少将个体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国内有学者也对类似超越型人格进行了论述。比如有学者认为超越型人格的人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理想主义、道德感强、有现实洞察力、原创能力、以问题为中心等多种特质。(40)参见陈秉公:《论当代国民人格的层次》,载《理论探讨》2013年第6期。结合不同学者和前面论述,大学生超越型人格还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七个方面。1.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为本,以实际行动促进全体人们共同富裕和人的发展。2.能够不断克服内心冲突和矛盾,个体能够感受到一种整合和完整,并且能够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人格发展中的问题,持续提升自我人格发展水平和功能水平。3.能够对过于功利性和世俗化的生活予以有效抵制,能够不断发展自我的精神力量,用精神的力量统合人格各个部分,真正占有自我各个部分,同时用精神的力量弥合现代性困境。4.将自我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结合,成为社会发展一部分。5.具有创新思维、开放胸怀和自我提升等特质,能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解决方案,以此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6.与环境保持良好关系,与自然和谐共生。7.具有开放胸怀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把握世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同繁荣。

最终,在超越型人格状态下,个体也能够感受到一种整合和完整,并且能够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人格发展中的问题。虽然“(理想的)人格作为我们整个生命的最完善的体现,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41)[瑞士]卡尔·荣格:《荣格文集:人格的发展》(第8卷),陈俊松、程心、胡文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168页。但这种实现的困难性并不是说我们要推翻这种理想,而是说理想从来都是人们前进的路标。从另一角度看,完全意义上的超越型人格不等于人格不再有困境,而是能够对自己的困境和问题不断进行检视,抛却个人人格中那些僵化的狭隘的自我部分,将自我意识不断扩展,同更大范围的社会、国家和集体建立联系。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人格困境的不断超越自然能够为他人的福祉带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奢求人人都能当“救世主”或是“英雄”,然而人格的快乐将给人们自身、社会乃至世界带来密尔所说的“最大的幸福”。

(二)大学生超越型人格的培育路径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在完成其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克服现代性困境的同时正在开启出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42)参见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18日,第3版。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依靠全国人民不断拼搏奋斗,在未来实现的过程中更有赖于大学生群体真正地扛起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旗,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因此,塑造和培育超越型人格是社会和个人共同的责任。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类人格困境,但需要他们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将个体的人格困境不再看成是个人成长的阻力,而是自我实现的助力。对于社会和高校来说,同样应为大学生超越型人格的培育塑造创造条件。

具体而言,培育大学生超越型人格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最为根本的做法应该是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人们丰富和自由的精神,用精神和信仰力量约束物质力量的控制和挤占。理想信念是引领每个人思想和行为的核心,必须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每个人追求真善美的内在动力,促进其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志愿和兴趣的生活道路。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方向和原则,在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唯有如此,才可能克服人格困境,促使个体人格健康、健全地发展。其他大学生超越型人格的培育路径还包括开展全员素质教育、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注重情感教育、推进科技创新等四个方面。①开展全员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于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超越型社会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②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是塑造大学生超越型人格的关键因素之一,应该加大力度打击各类不公、不义现象,保障每个人的平等权利,激发每个人追求更高境界。③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是人类内在最纯粹、最本质的力量之一,对于培育大学生超越型社会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注重家庭、学校等各种场所的情感教育,让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关爱、尊重和理解,让情感成为每个人强大内在力量的源泉。④推进科技创新。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培养力度,让大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人生价值和自我超越。此外,还需要在教育、文化、法律、政治等多个方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得大学生超越型人格的培育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共识。

猜你喜欢

现代性人格困境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困境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