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探究
2023-02-06林炯
林 炯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导语
近年来,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使得高校逐渐成为网络舆情的焦点,这也从侧面展示出高校相较于初高中等学校而言的独特之处,即与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高校发展稳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着社会稳定。大学生身心发展虽逐渐成熟,但其思想价值体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仍然处于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且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这为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为此,在实践过程中,需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新路径,将大数据技术充分运用至舆情治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特点,以助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1.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的本质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党的创新理论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网络空间更加清朗,网络行为日益规范,社会各界参与网络文明建设更加踊跃,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蔚然成风,网络文明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凸显。[1]网络舆情对网络文明程度有着重要影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使得网络舆论环境日趋复杂,这为导致诸多网络舆论危机的出现,使得强化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十分必要。网络舆情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反映,主要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人民借助网络浏览中介性社会事件产生原因、过程等,并阐述自身观点与看法,高校网络舆情就是指大学生针对网络热门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最终结果等表明自身态度,抒发自身观点与看法。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在我国网民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其数量在我国网民总体数量中占比较大。随着高校校园网络逐渐完善,纷繁复杂的舆论信息逐渐进入高校校园网络之中,并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成效,需对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的本质进行充分认知,以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针对性与科学性。[2]
1.1 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的艰巨性
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相较于高校教育其他工作而言,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涉及内容较为广泛,工作过程较为复杂。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便捷的同时,由于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使得网络环境中各项信息纷繁复杂。大学生相较于中小学生而言,其认知能力、辨别能力水平有所提升,但由于其长期以来生活在学校之中,对外界社会环境了解较为片面,加之其价值观等方面尚未成熟,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舆情不能够准确辨别信息的准确性。在面对突发性网络舆情时,大学生极易被自身情绪左右,更加相信自己的感觉,且大学生属于高聚集性群体,一旦出现热度较高的网络舆论则会以惊人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这使得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具有艰巨性。[3]
1.2 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的动态性
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主要特点是互联网技术普及程度较高,基本上实现了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对互联网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在网络上发声的概率较高。现阶段,互联网红利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流量密码已成为不少人所探寻的焦点,部分人员在利益驱动下,无视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制作发表无下限的事件。这些低俗的事件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这为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大学生思想变化并不是突然之间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其思想变化呈现出动态化特点,强化高校网络舆情监测能够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动态掌握,便于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引导,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是以社会网络舆情为基础,社会网络舆情的变化是以市场驱动为主导,这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呈现出动态化的本质特征。[4]
1.3 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的正面指引性
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的侧重点在于引导,即高校网络舆情在治理过程中不能够像社会网络舆论治理一样利用强硬手段对发表不当言论用户进行封杀,也不能采取冷处理模式对不当言论观点进行忽视。为此,高校在进行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时,需借助正面宣传引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助力大学生逐步建立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及三观,这体现出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的正面引导性这一本质特征。网络环境中所呈现出的新鲜事物对大学生认知、行为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网络舆情协同治理过程中,高校可以积极主动对网络舆情加以引导,打破传统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模式束缚,主动引导网络舆情向正确方向倾斜,为大学生构建清新的高校校园网络空间,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发展。[5]
2.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的价值
2.1 加速高校向现代化方向转变
在大数据背景下,对高校网咯舆情协同治理机制进行深化完善,有利于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与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建设,强化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既能够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的风险防范意识,对网络舆情发展、管理方向进行有效预见,增强“先进”思维,使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在风险防范方面的积极效用得以切实发挥,还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向现代化方向升级转变,其治理能力与管理体系能够与现代化进行有机融合,为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提供更为坚实强大的助力。[6]
2.2 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现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交流、交锋的主要阵地。强化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在极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解决校园网络环境中的不良言论,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引导,帮助高校解决各类舆情难题,有效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各大高校的意识形态渗透,牢牢捍卫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促进大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热爱祖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的优秀人才。[7]
2.3 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落实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意识是否正确关乎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大数据背景下,强化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在极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正确引导,弥补高校思政教育漏洞,从互联网层面实现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正确引导。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辨别网络舆论环境中信息的真假,从根源上防止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造成浸染,引导学生抒发正确的思想观点,树立正确思想价值体系,继而促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学任务的有效落实。
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现实困境
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加之党和国家对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协同治理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使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因素阻碍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3.1 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模式缺乏合理性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实际成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程度,但部分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并未采取适宜、正确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模式对校园网络舆论环境进行有效治理,而是采取“管制”的形式强行约束学生网络言论。这虽然能够减少不良言论在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中的出现几率,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与认知,“治标不治本”。大数据环境下,新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实效性与信息多元化的特征,为充分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的积极效用,高校在治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治理模式进行创新完善,为学生营造更加优质的网络环境。
3.2 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结构缺乏科学性
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结构缺乏科学性是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现存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与网络舆情治理结构的实际成效密切相关。从高校内部而言,在传统模式中,高校信息宣传发布相关工作主要由宣传部门承担,这是高校舆论宣传的唯一路径。目前,虽进入大数据时代,但部分高校领导层面仍对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持有原本态度,未对校园网络舆论实际情况进行真实准确上报,推诿责任,将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一股脑推给宣传部门,导致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现实成效大大降低。
3.3 网络舆情协同治理体系缺乏完备性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突出存在人防能力不足与技术防御力量薄弱这一问题。从人防这一方面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重视程度较低,对其积极效用并未获得充分认识,使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难以有效推进。从技术防御层面来看,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采取传统人工手动方式进行网络舆情监测,利用各大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搜索这一形式研究判断网络舆情整体走向,这导致数据信息抓取不够精准,不利于后续引导工作顺利开展。
4.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建设路径
4.1 建设多元化网络舆情治理体系
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并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任务,大数据背景下,为实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切实有效落实,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建设多元化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实现校内外各部门的多元化协作、设备系统先进化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体系。其一,从校内层面来说,高校应当搭建包含学校党委组织、宣传部门及其他与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和二级单位的网络舆情收集、整理、上报、应对组织体系,建设集中统一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部门、各领导职责进行明确,实施责任落实制度,将网络舆情协同治理相关责任进行细化,责任落实到部门乃至个人,以防止责任推诿现象出现。在重大舆情事件出现后,网络舆情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应迅速作出反应,明确各部门具体工作内容,分工协作,统筹兼顾网络舆情控制治理各项工作。高校领导层面也需迅速稳控整体局面,带领各部门与相关单位强化秩序维护工作力度。校内辅导员等与学生联系十分紧密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做好分内工作,引导校内舆论向正向化方向发展。并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与设备转变传统人工舆情监测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走向、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充分分析,及时发现、治理不良言论,增强治理工作时效性。其二,从校外层次方面而言,高校既要及时向教育部门等上级单位上报准确真实的校内网络舆情动态,也要与媒体之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及时向媒体通报反馈现阶段校园网络舆情发展实际动态,积极主动配合媒体监督,实现由高校主导校园网络舆情走向,以促进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有序开展。[8]
4.2 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理念
在校园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中,高校需始终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相关要求,依照行政法规、法律条文等相关文件要求做好工作,始终秉持“依法处理、规制有据”这一工作原则。在舆情治理工作过程中,各大高校需注重发挥网络舆情疏导的积极效用,切实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在促进高校创新变革、校内监督等积极效用。高校可以将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注重发挥网络育人的独特育人价值,将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与提升大学生网络主体素质进行有机整合,深化网络舆情的正向教育与引导工作。高校思政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结合校园网络舆情实际情况,并以此作为思政教育素材与资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主要任务,对学生开展正确、积极向上的网络教育上,进而充分发挥网络育人的独特价值,使学生在网上冲浪过程中能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政治信仰。另外,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还可以将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整合,在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不断宣扬主旋律,将正能量贯穿至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始终,使学生在校园网络环境中能够对党政方针进行充分理解,切实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独特内涵。同时,高校还应注重提升学生网络自律意识与防范意识。大学生是校园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的重要成员,高校在开展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时应注重提升大学生自身防范与自律意识,引导广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信息时要先探寻事件的实际情况,做到“不知全貌不予评价”;在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时,高校应切实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告诉大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引导其明确意识形态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使其能够积极主动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侵蚀。[9]
4.3 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模式
大数据时代为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模式的创新优化提供良好条件,为切实发挥高校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的积极效用,高校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搭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舆情治理模式,打破传统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模式束缚,进一步促进高校管理、发展向现代化方向转变。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日常校园网络舆情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化监管,实时监督校园网络中不良言论、不正确观点出现的情况,及时对思想观点出现问题的学生予以线下针对性指导,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对学生思想价值体系、三观建设发展进行引导,有效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10]
4.4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与校园稳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各个环节、要素进行严格把控。高校在健全完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机制时,需从学校发展实际情况、现实需求及网络舆情环境现实状况出发,并以此为依托对舆情治理机制进行健全完善,对舆情治理工作各环节、具体工作内容等方面进行明确,将治理机制整理文件发给各部门,要求各部门在开展舆情治理工作时要严格按照文件执行。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对信息公开机制进行优化完善,在校园网络内及时有效上传关键性信息,借助年度报告、学期报告等形式,对招生信息、财务状况、学校发展规划等信息进行及时披露,以防止舆论的出现。另外,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高校可以制定集网络舆情监测、网络舆情预警与疏导为一体的网络舆情应对程序,建设开放性的舆情监测与应对管理机制。并对校园网络舆情范围进行科学合理制定。鼓励广大师生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督,及时上报校园网络内部所存在的不良言论,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到网络舆论治理工作之中,促进校园网络舆情生态积极向上。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是为我国发展建设培育综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大数据背景下,强化网络舆情协同治理工作已成为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需关注的焦点问题。要促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提升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水平,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坚实、正确的思想引导,继而切实提升高校人才培育质量,为我国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