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学视域下电视新闻生产和融媒传播的实践探索

2023-02-06

中国传媒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美学受众

徐 东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 合肥 230071)

美好生活需要“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着丰富的审美需求,这种审美需求不仅影响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更影响着电视新闻的创作和传播。本文尝试从美学视域对电视新闻进行解读,探寻适应时代发展的电视新闻生产和融媒传播的可行路径。

1.电视新闻的审美属性及其当代价值

当代视域下,美学已从哲学的主体性转向哲学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又称交互主体性,其哲学视域的焦点在主体间的交往,内在目的是使交往主体形成相互“理解”和“共识”。主体间性美学的建构,派生出了美学的一个独立学派——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重点研究创作、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由德国姚斯教授在1967 年提出。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

主体间哲学思想和接受美学理论,是在美学视域下研究电视新闻创作和传播的逻辑起点。基于这一理论基础,可以将电视新闻的审美属性划分为两个层次。

1.1 电视新闻的第一层审美属性是新闻属性

1.1.1 新鲜

“时间新近、内容新鲜”,新鲜是新闻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新鲜之美的第一个维度取决于事实之新,即报道的速度,或新颖的内容;第二个维度取决于表达方式是否常变常新,给人以持续的新鲜感。

1.1.2 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之美在于它能够呈现事实,传递真实有用的信息,打破谣言,维护公众的权益和利益,帮助他们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同时,真实也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公信力和影响力。

1.1.3 正能量

新闻的正能量可以理解为新闻报道中积极、正面的元素和影响力。它强调传播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信息和价值观,强调人文关怀,让人们在精神层面产生积极的共鸣。

1.2 电视新闻的第二层审美属性即电视(视频)等媒介载体赋予的媒介属性

1.2.1 视觉

视觉是电视新闻独特的优势所在。电视新闻的视觉之美在于通过精心的画面设计、摄影技巧和后期制作,将新闻信息以美观、鲜活的方式呈现,从而提升观众的收视体验,加深观众对新闻的理解和记忆。

1.2.2 听觉

电视新闻的听觉之美是指电视新闻音频元素的美感。运用好音频元素,如同期声、环境声和旁白解说,辅以贴合画面的音乐音效,可以充分延展、丰富电视新闻的内容,加深观众的印象。

1.2.3 高度的情景还原

情景还原是电视新闻的一项重要技巧,它的美学价值在于细节、场景和故事的再现,将事件情景最大化呈现给观众,以更好的真实性体验和更直观的氛围感受,深入强化观众和新闻之间的关联。

依据接受美学的理论,通过对电视新闻审美属性的分析,我们意识到,引发受众关注和价值观传递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观众的感知体验、心理反应和情绪表达同时也成为电视新闻美学价值的重要构成。一篇好的新闻作品,融入了多种审美表达手段,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让观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能够有所思、有所得,从而达到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的传播诉求。把审美引入电视新闻,目的就是通过电视新闻的美学表达,不断扩大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让观众更加乐于接受。

2.融媒时代电视新闻审美的变化及其挑战

2023 年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十亿。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强调媒介对社会心理的重要影响。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融媒时代媒体发展和新闻审美的变局。

2.1 快速及碎片化会带来审美偏差

融媒时代,人们在多渠道海量的信息中,容易失去耐心,快速且碎片化的方式可能使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瞬时的刺激和表面的吸引力,而缺乏理性的思考,从而产生“审美偏差”。为了迎合这种“偏差”,有时候新闻创作者也会把追求流量点击率放在首位,而把新闻真实、新鲜、正能量的美学追求放在了第二位。

2.2 信息接收的弱化和情绪响应的强化

融媒时代,信息海量供给,受众选择同步扩大,被动接收已经弱化,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则持续增强。同时,社交媒体、UGC(用户生成内容)和直播等平台及技术的兴起,使得受众能够主动发布或分享信息,情感表达的诉求也更加强烈。理解并积极响应受众的情绪表达,已经成为融媒时代的新闻所需。

2.3 数字化所带来的多种可能性

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时代的新鲜名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样也给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从新闻创作、生产流程到精准传播,从多元化的形式表达到情感链路的多维度打通,数字化时代,信息获取和美学感受愈发融合,新闻本身也呈现多元化的属性。

本文对电视新闻美学的研究,正是为融媒时代新闻的内容把控以及表达传播的迭代升级找寻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

3.美学视域下电视新闻生产和融媒传播的实践探索

无论传播方式怎么改变,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新闻传播的立场、原则以及最终目标始终不应改变,新闻传播永远要以“内容为王”,而融媒时代可能会出现的“审美偏差”恰恰是“流量为王”“算法为王”等错误逻辑所导致。

从审美角度而言,“正能量”和“大流量”其实并不矛盾,正所谓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就是要求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复杂的传播环境中不忘初心、坚守底线,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提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持续输出“美好”的新闻作品,用“正能量”创造“大流量”,遵循当下融媒传播规律,多探索多实践,用好新闻、好作品来纠正融媒时代的“审美偏差”,让新闻审美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乘风向前。

3.1 用丰富表现形式创造更多审美体验

3.1.1 虚拟现实的应用

电视新闻一直是虚拟应用的重要阵地,它可以极大地提升电视新闻的美感,增强视觉冲击力,实现情景的高度还原。

AR(增强现实)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目前在重要的新闻直播均会启用,比如《今日中国》《中国空间站》等。无论是广袤太空中的中国空间站,还是青山绿水间的丰收麦田,当它们以真实感强烈的三维场景叠加在演播室里时,会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美学感受。很多省市台的新闻中,虚拟应用也是常态。

融媒时代,虚拟现实又有了进一步发挥的空间和需求。MR(混合现实)可以让新闻主播自由穿梭,完全和新闻场景融合在一起;而VR(沉浸式虚拟现实)则能让观众身临其境。2019 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首次推出了《VR 融媒体|奋斗路上》等一批VR 报道,给网友带来了全方位、多角度、沉浸感的新闻体验。

3.1.2 文艺手段的结合

融媒时代,电视新闻中文艺化的表现形式被不断尝试。比如前几年的沙画;比如现在很多节日报道中引入的动漫、手绘、MV;比如很多民生新闻中常见的“文艺范”的话语风格。根据新闻内容进行创意,运用多种文艺手段,可以让新闻更生动、更鲜活,更加贴合审美需求。

2014 年3 月4 日,《新闻联播》首创“片尾彩蛋”,央视新闻向网民征集对两会的期待,一位网友的沙画祝福在《新闻联播》片尾播出后反响强烈,被称为“最文艺的结尾”。此后,《新闻联播》片尾艺术化的创新不断涌现,有的还呈系列化,比如极具美感的“大美中国”系列,如今“大美”系列也经常被省级卫视的新闻节目所使用。

理论上,现有的文艺表现手段都可以应用到新闻呈现当中。但电视新闻在运用文艺形式时,要始终保持客观、准确和公正的原则,避免过度夸张和虚构。

3.1.3 数据的可视化

让复杂的数据讲述生动的故事,将数据解读的过程充分视觉化,是融媒时代的重要创新手段。

传统的电视新闻中涉及国民经济、民生数据等内容,通常也会引入图文形式,但往往动画相对简单,文本相对枯燥,是一个辅助的存在。2012 年8 月,央视首推《数字十年》系列报道,以新鲜活泼、生动清晰的图文动画表达,对各种数据进行了解读,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开端,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网友的一致好评。

数据的可视化,是一个标准的美学逻辑。这个过程,首先是复杂的美学创作过程,需要相当的美学表达功底;其次,这个过程也是满足受众审美所需的过程,数据表达得越有美感,就越有可能被受众点赞、转发,进而形成爆款。

3.2 融媒化的个性产品开发和情怀塑造更好地满足审美需求

3.2.1 开发交互式产品

融媒时代,互动属性强化。受众有情绪表达的意愿,同样新闻发布者也有调动受众参与,以增加流量的意愿。

简单的互动调查或是开放评论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这里我们讨论的互动,是以新闻传播为根本目的,从用户心理角度出发,以类似“游戏”参与的模式,专项开发的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深度互动产品或是活动。它的目的是通过网络吸引海量用户参与,让用户通过参与,既能获得美学享受、情感满足,又能产生强烈的分享意愿,进而实现裂变式传播。

2017 年《人民日报》为庆祝建军90 周年开发的H5 互动《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发布,上线仅10 天浏览次数超过10 亿,成为现象级产品;2019 年央视新闻发起的《我和国旗同框》融媒活动,线上话题阅读量达到23.6 亿,讨论量达到193 万。融媒时代,体验式互动对于新闻传播有巨大的助力作用,了解受众的审美意识,研究受众的情感响应点,是成功实施互动的前提。

3.2.2 打造新闻产品和新闻IP

融媒时代,基于受众的审美需求,基于订阅、点评、分享、互动等审美行为的实施,受众用户化,新闻产品化,成为新闻传播的新特点。上文中提到的《军装照》其实就属于一款新闻产品,且为爆款。

用产品思维来进行新闻创作,是以不断提升用户的审美体验为目标来进行新闻的创意、策划和实施。《主播说联播》是央视《新闻联播》衍生出的一档融媒新闻节目,它的逻辑起点是为了满足融媒场景下的年轻人对电视新闻的审美需求,这就是典型的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新闻产品。

3.2.3 强化公益表达

新闻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公益属性,通过一系列能够激发受众情感响应的公益表达,新闻本身在践行了社会责任的同时,往往也能收获满满的传播美感。

融媒场景下的新闻公益活动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比如很多电视新闻媒体都在做的“公益直播带货”“直播助农”等活动,就是很好的公益实践,其中央视新闻主播朱广权更是脱颖而出,直播IP 属性凸显。

新闻公益表达的核心是正能量的人文关怀,这本身就是新闻审美的重要属性。除了公益行动,公益广告也是电视新闻公益表达的优势载体。以往我们总是将电视公益广告纳入电视文艺的范畴,其实当下的公益广告主题多集中在乡村振兴、先进人物、传统文化、节约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它的新闻属性实则更强。从新闻宣传出发创作具有审美价值的公益短片,往往能有效助力融媒传播,比如央视现象级公益作品《我是谁》。当然,《我是谁》的成功,离不开建党95 周年这个关键节点。

3.2.4 把握关键节点的情怀塑造

重要的时间节点,有时不仅是时间符号。比如春节、中秋、国庆、建党、建军这些重要的节假日,奥运会、世界杯这些重要的赛事,高考、毕业、恋爱结婚这些人生重要的时刻,以及二十四节气等,往往还带有天然的情感属性,把握好这些节点,利用美学手段,创作具有审美价值的融媒产品,进行情怀塑造,则更能激发情感共鸣。

2013 年春节,央视发布重量级公益短片《回家》,“全中国,让心回家”“催泪”全网,由此开启了重要节点情怀大片的创作传播模式。在当下的融媒场景中,抓住节点的人文作品也是层出不穷。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央视新闻《人生就是一届又一届的世界杯》,成为俘获“中年人”的爆款;2023 年春天,《人民日报》推出张颂文《献给春天的演讲:扎根》,鼓励大家做自己人生的主角,这些都是很好的案例。利用节点,研究受众,创造审美,引爆情绪,激发传播。融媒时代,新闻常新,情怀依旧。

留学生使用间接请求策略的频率和中国学生基本一致,但受自身文化等因素影响,选择请求策略时倾向于间接化,对直接请求策略的使用有待提高;

3.3 新技术和新包装助力审美开发和审美互融

3.3.1 不断地尝试新技术

新兴技术的不断应用是融媒时代一个典型特质。电视新闻必须积极探索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努力找寻新技术所能承载的内容属性和审美价值。

虚拟就是一个高美学附加值的科技应用;《军装照》则是把H5 的美学属性发挥到了极致;5G+4K+VR让新闻直播的沉浸感进一步增强;元宇宙的概念下,央视“小C”、新华社“新小微”家族、《人民日报》“任小融”等虚拟主播都有不俗的实战表现。

2022 年11 月ChatGPT 的出现并由此引爆的新一代人工智能AI 的发展,则有极大的可能给新闻传播带来新的转变。2023 年农历七夕,《人民日报》微博发布了“用AI 把歌词做成关于爱的海报”的创意视频,视频画面由“关键词”经过AI 工具多次调试生成,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对于新一代AI 技术在生产能力上的提升,新闻工作者必须保持高度的关注。

3.3.2 基于电视新闻包装逻辑的新平台美学再造

现在的电视新闻有着非常成熟的形象识别设计,俗称电视新闻包装,包括片头、音乐、标识、识别色、字幕条、字体、串场动画等,近些年又加入了演播室的设计,这些设计应用给电视新闻的美感带来了很大的提升。如今很多新闻短视频也启用了基于形象识别的开场、串场和落版动画;从央视到地方,不少电视台也上线了专门的新闻客户端,这中间也都有对形象识别体系进行的不断尝试。

当然,基于互联网还有UI 设计的概念,UI 指的是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它的设计内容主要是美学界面和交互体验,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专业领域,本文不作展开。笔者在这里用电视新闻包装,而不是用UI 设计来解释新平台美学再造的问题,原因是笔者认为,从扩大融媒传播价值的角度,应该尝试用统一的形象识别体系来关联电视新闻的全媒体传播。同理,对于客户端产品,它也可以和电视包装进行有力的形象关联。从美学角度分析,电视新闻的融媒传播,应该内容互融、形象互融、审美互融,因为它本身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导流的过程。

4.执行层面的一些再思考

融媒时代,电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面临生产流程再造,这个观点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探索,本文不再展开,但也尝试从美学价值实现的角度,再做一些流程上的简单思考。

4.1 重视审美,重视美学表达

本文从美学角度充分表达了新闻审美在融媒场景下的重要性。我们要重视新闻审美,要不断提升整个新闻团队的审美水准和美学素养。要把审美表达前置,特别是视觉审美的呈现和内容的美学塑造应该是同步进行,而不是我们传统理解的“后期”。传统意义上的包装、美编等等这些岗位要介入内容策划,类似于“视觉总监”这样的职位在融媒场景下的内容生产流程中更应该存在。

4.2 多元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

融媒时代,需要具备多种技能、专业知识和横向思维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需要跨界处理复杂问题以及通过不断学习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美术人员要介入内容策划,内容创作人员也要了解美学表达,新媒体技术团队在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应该了解内容、了解审美。融媒场景下,需要的是一个多方共融共生的人才成长架构,这样才能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推动跨平台的传播。

结语

本文以美学理论为基础,对电视新闻的审美属性、当代价值以及其在融媒时代面临的变化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基于这一基础探讨了美学视域下电视新闻生产和融媒传播的实践路径。新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对电视新闻美学价值的坚守和审美传播的坚持,必定能够助力融媒时代的电视新闻传播,这也是笔者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初衷。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美学受众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纯白美学
用心感动受众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