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双盲”评审制度的问题和完善建议

2023-02-06郭晓亮吉海涛

中国传媒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双盲学术期刊学术

张 璐 郭晓亮 孙 俊 吉海涛 范 君

(1.沈阳工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 110870;2.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3.辽宁能源投资集团 辽宁省城乡燃气股份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43;4.安徽理工大学 学术出版中心,安徽 淮南 232001)

同行评审作为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核心环节,在学术界内外传播交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类型。广义上,同行评审是指各领域专家共同对知识产品进行评审的过程,涵盖精神产品(如论文、论著、新工艺)和物质产品(如新产品、新材料)。狭义上,同行评审是指一位作者的学术成果由同一领域其他专家学者按照一定准则进行评审的过程。国内学术界主要关注狭义同行评审,即由学术期刊主编或栏目编辑邀请2 ~3 位在该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评论文章的学术质量,并最终出具评审报告。期刊主编或栏目编辑根据同行评审意见决定是否录用并发表文章。此外,资金提供单位也常采用同行评审方式来决定基金项目、奖助金是否批准和授予。可见,同行评审制度在学术期刊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优化和完善同行评审制度对于保证学术质量、促进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文献综述

在对高校学术期刊同行评审进行中国知网(CNKI)搜索时,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内学者王明舜等指出了高校学术期刊审稿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审稿周期过长、审稿意见不具体以及可参考性不强等。他们建议构建评审专家责任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2]另一方面,刘素菊等指出高校学术期刊同行评审队伍结构不合理,并主张组建更具专业性的“老中青”审稿专家队伍。[3]闵甜等认为高校学术期刊的审稿周期长阻碍了融媒体的发展。[4]李文娟等则结合“双一流”建设发展契机,提出探索新的稿件审理模式和专职编委培养方式,以提升学术期刊整体质量。[5]此外,冼春梅等主张通过优化同行评审模式,依靠学科优势来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6]杨谨瑜认为我国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应当加快同行评审流程,促进高校学术期刊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7]

相较而言,国外的研究主要关注同行评审制度的透明度。例如,《自然通讯》于2016 年发布公告,表示只要论文作者同意,无需通过评审专家意见,就会公开匿名评审意见,并注明评审人的身份。《自然》杂志提出通过不同学科公示同行评审报告的方式来实现透明化。[8]此外,一些期刊提供透明化的同行评审,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与匿名同行评审之间的互动。[9]还有研究探讨了同行评审在审稿长度、匿名情况和审稿结果等方面的差异。[10]另外,男性同行评审人更乐于公开身份的研究结果也有所发现。[11]对于开放同行评审(OPR),研究者对其首次和早期采用者以及所使用的实施方法进行了调查。[12]研究结果表明,公开评审者身份和公开评审报告对于OPR 的透明度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关注高校学术期刊同行评审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透明度等方面。然而,对于基于特定背景的高校学术期刊目前实行的同行评审制度关注还不够深入。作为新知识构架的先行者和引导者,高校学术期刊应该掌握学术界的“流行密码”。而同行评审制度又是当前及未来较长时间内高校学术期刊主要的质量筛选机制。因此,高校学术期刊应更好地利用同行评审制度,在海量信息中不断收集和甄选,防范一切学术伦理失范行为,确保学术成果发表的公平性、效率性、专业性和价值性。只有这样,高校学术期刊才能始终成为我国学术阵地屹立不倒的“守望者”。因此,优化高校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制度对于促进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学术共同体平台的搭建具有重要意义。

2.高校学术期刊“双盲”评审制度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术期刊具有综合性,依托学科建设,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交流平台。办刊条件、质量标准等执行规范。同行评审是科学知识评估的核心方式,目前同行评审制度可分为单盲、双盲和开放评审三种形式。当前高校学术期刊大多采用双盲评审,本文所讨论的同行评审制度均指高校学术期刊中的“双盲”评审制度。双盲评审虽保证了学术质量和价值的评估,规避了人为操作的可能,相对公平。然而,仍存在不足之处。

2.1 可能代入主观偏见

高校学术期刊的“双盲”同行评审制度在规避偏见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评审专家的学术水平、主观意识以及学科背景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对同一学术观点或研究成果的评价结果存在差异,甚至作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此外,学科融合是一个具有独立研究方法的新学科的诞生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拼接。然而,一些评审专家对自身知识范围更新的意识不足,其评审业务水平可能局限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同时,有些学者可能过于强调自己所在学科的重要性,试图以自己的学术观点来影响、评价或统一其他领域的研究。这可能导致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文章被直接淘汰。因此,我们应重视对同行评审专家的培训,增强他们对不熟悉领域的了解和尊重,以推动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学术创新的产生。

2.2 操作细节相对繁琐

融合出版已成为高校学术期刊的出版趋势,利用网络稿件处理系统将期刊整体信息化和网络化。然而,采用网络投稿的期刊在送审前需由责任编辑审查作者信息是否完全隐藏,并重新命名文件后送同行专家评审。这一过程需要繁琐地操作,包括手动删除作者信息、检查个人信息隐匿情况等。编辑除了同行评审外,还需为文章提供增值服务,如润色、处理数学符号和图表等。集编、审、校于一体的编辑工作流程本身就很复杂,而双盲评审对细节的要求更高,进一步增加了编辑工作量。因此,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和简化操作是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3 缺乏对评审专家的继续教育和专门培训

为洞悉专业学术动态,及时更新业务知识,提升自身能力,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上岗前更要参加岗前培训,并要每年参加至少90 学时的继续教育,并不定期参加编辑沙龙、编辑业务学习班等。然而,同行评审专家缺乏相关培训,且存在待审稿件量大、耗时长,评审费用过低,难以量化评估其工作,承担培训费用不合理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学术期刊提供明确的培训支持及合理的评审费用,同时同行评审专家也应认识到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培训提升能力。

2.4 选择评审人时透明度不够

“双盲”评审制度是一种匿名评审方式,旨在提高评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然而,其保密本质也给有心之人提供了操纵评审过程的机会。一些作者和编辑可能会推荐熟悉的同行评审专家,甚至自己登录审稿系统为自己提交的稿件写下评审报告。因此,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评审专家,并加强对同行评审过程的监管,以确保公正、客观的评审结果。同时,应该探索其他措施来减少操纵评审过程的风险,例如采用多种评审专家、增加同行评审环节等。

2.5 存在学术剽窃风险

学术不端行为一直是学术界最严重的失信行为之一,但仍然屡见不鲜。学术界对这种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一旦发现将根据情节轻重进行相应的惩戒。学术不端的范围包括伪造数据、剽窃、一稿多投、拆分发表、违反学术伦理等。在高校学术期刊的“双盲”同行评审制度中,同行评审专家可能会使用他人的核心观点或图表进行抄袭或伪装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这种行为很难被发现,会对作者和期刊产生不可弥补的负面影响。对于作者来说,这会侵犯其版权和著作权,挫伤其学术创新的动力和热情,甚至可能使该刊进入“黑名单”,失去信心。对于高校学术期刊来说,这会造成学术诚信危机,失去作者、读者和拥护者,并对期刊的学术创新能力提出巨大挑战。因此,学术界必须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和打击。

3.高校学术期刊“双盲”评审制度的完善建议

高校学术期刊大多以“校名+学报”命名,依托学校平台发展,受体制影响,管理和运营方式较粗放、行业特色不鲜明,但却有着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形成一流出版发行流程,发表一流科研学术成果,培养一流办刊人才队伍,将成为高校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作为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应主动思考,积极作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高校学术期刊“双盲”同行评审制度。

3.1 科学甄选同行评审人

编辑需要客观公正地为每篇来稿选择合适的“双盲”同行评审人。在选择同行评审人时,应摒弃对学者的主观评价和年龄、声望等因素的影响,而要综合考虑其学术水平和专业背景。特别是对于青年学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因为他们具有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现状的能力,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对评审稿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选定同行评审人时,编辑还需要考虑其个人意愿、是否与所评稿件存在利益关联等因素。可将该位评审人已完成的评审报告作为参考,观察其指出的问题是否真实存在、是否过于片面、是否针对指出的问题给出对应的完善建议或解决方案等。对于未及时给出评审意见和作者推荐的同行评审人一定要审慎处理。对于前者,需要查明其延时的具体原因及频次;对于后者,则需要在甄别其与评审稿件的利益关系后,再综合考虑其学术声望、学术水平等因素。只有通过这些综合考量,才能确保同行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维护学术期刊的声誉和质量。

3.2 明确同行评审人核心职责和审稿标准

编辑需要确保同行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维护学术期刊的声誉和质量。在选择同行评审人时,应综合考虑其学术水平和专业背景,特别是对青年学者的支持。同行评审人应具有高尚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业务能力,并能够运用正确、客观的语言及语调指导,对文章内容的技术性和新颖性进行评估。为确保同行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编辑应对同行评审人的评审职责和评审范围予以规定和限制。不同期刊对文章发表的要求及标准不同,但同行评审人的核心职责和审稿标准应保持基本一致。在审稿标准方面,对于最终意见中的“录用”“退稿”,作者不易产生疑问,而对于“小修后录用”“大修后重新评审”则往往存疑,不知道自己完成修改后能否被期刊录用。当然,两者在文章修改幅度、后续流程、最终结果可能均不同。此外,部分同行评审人在评审过程中可能会将自己的学术观点强加于文章中,导致文章远离学术初心,不利于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因此,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加强对同行评审人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同行评审过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编辑还可以通过制定同行评审人的工作规范和操作手册等方式,明确同行评审人的职责和义务,提高其专业水平。

3.3 动态更新同行评审人信息库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作为稿件送审人,应精心组织策划,开展同行评审人员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确保信息录入过程严格、真实有效,实现不重复、广覆盖、无遗漏、无错误。在进行同行评审人信息管理过程中,可利用摸底调查和档案管理方法,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实时掌握同行评审人的个人信息,尤其是评审人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单位要进行分类整理,以便送审时实现快速定位和及时有效回避。同时,对同行评审人的职称、职务、工作单位、奖惩情况、退休与否等方面的信息变化进行及时更新与完善。对于自家期刊同行评审人,真正做到“摸清底子、知晓现状、洞察去向”,而对于评审态度不认真、评审报告意见粗糙、年龄大身体条件不允许、评审报告多次延时且不作出合理解释的同行评审人予以淘汰,打造一支客观、动态、鲜活的同行评审人才队伍。

3.4 积极拓展同行评审人学习培训渠道

“双盲”同行评审制度是目前广泛接受的、评审学术质量的方法,但可能存在代入主观偏见性、透明度不足等问题。该制度鼓励学者们独立思考、探索真理、理性求证,是客观、开放、兼容的学术评价过程。因此,同行评审人继续教育和专门培训必不可少。编辑应为同行评审人拓展学习培训平台和渠道,确保同行评审人的“参学效率”,并反馈问题和难题。参加并通过学习培训考核的同行评审人应建立有效个人档案,以保证档案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高校应注重立德树人,而“双盲”同行评审制度正是鼓励学者们独立思考、探索真理、理性求证,维护学术期刊的声誉和质量。总之,同行评审人的专业水平和公正客观性需要通过学习和培训来保证,而编辑作为“双盲”同行评审制度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和高校学术期刊质量的把关人,应积极为同行评审人拓展学习培训平台和渠道。

结语

学术研究应遵循讨论原则,不应以固定的学术范式、理论或方法贬低或排斥其他成果。高校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人应清楚了解评价对学者和研究人员积极性和声誉的影响,并慎重对待每个“双盲”同行评审过程,提供中肯且细致的评审报告。针对高校学术期刊的“双盲”评审制度,应根据期刊发展情况、学科设定等进行适当、有选择地开放评审,增加透明度和反馈交流,但不应过度追求统一的执行过程,而是应大胆实践,仔细求证,实时关注改革效果并作出动态调整。可选择特定栏目试行开放评审,为每篇文章设置二维码,加强同行评审人、作者和读者的联系,形成集群化学术共同体、集聚区和专题讨论板块,更好地进行学术研讨,催生学术创新,从而推动我国学术研究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双盲学术期刊学术
宜兴市探索“双盲”应急演练提升实战效能
基于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探讨影响肾功能进展的因素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60例临床疗效观察
学术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