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国际科技传播策略研究

2023-02-06蒋继娅魏永莲张鹏骞

中国传媒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社交科技

蒋继娅 魏永莲 张鹏骞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传播中心,北京 100000)

2021 年3 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1]中指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转变,不仅为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国科技创新布局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 2021 年11 月,《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2]明确了:到2025 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今后两年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攻关之年,积极探索因地制宜、颇具成效的科技传播路径与模式,对于助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伟大实践、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局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21 年5 月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3],强调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4]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主流媒体作为国际传播的中坚力量,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学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对当前主流媒体传播的基本现状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实际需要,探讨在智媒时代,面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策略。

1.主流媒体全媒体矩阵现状研究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5](2022 年8 月31 日)显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网民已达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较2021 年12 月提升1.4 个百分点,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DIGITAL 2023:GLOBAL OVERVIEW REPORT》[6]中统计,截至2023年1月,全球手机用户数量为54.4亿,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为51.6 亿。全球有47.6 亿社交媒体用户,占全球总人口的近60%。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交平台和新技术应运而生。由早期的门户网站到现在的基于智能手机应用的社交网络平台、博客平台、微博平台、即时通讯平台、新闻聚合平台、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主要途径。信息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日趋成熟。这些平台的普及使得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够轻松获得信息和连接到他人,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社交和信息传播形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形态。

2020 年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7]各大主流媒体顺应传统媒体转型趋势,纷纷推进全媒体建设进程,通过报纸深度解读、网络实时发布、移动媒体滚动追踪、社交平台深度互动等各种角度提供资讯服务,打造现代传播体系。除了传统纸媒和媒体官方网站以外,各主流媒体纷纷加强全媒体矩阵建设。本文通过浏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等媒体官网的方式,对主流媒体传播现状进行分析。

《人民日报》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人民日报》客户端用户下载量突破2.8 亿。报社旗下在人民网、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 站等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入驻。《人民日报》微博粉丝数达到1.5亿,微信订阅人数达4800 万,抖音账号粉丝数1.6 亿,由人民网运营的海外社交媒体官方账号矩阵总粉丝超过 1.7 亿。

新华社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新华社客户端下载量4.4亿,新华网旗下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 站等外部平台账号粉丝总数近2 亿,新华社社交媒体账号总粉丝量超过8.6 亿,新华网各终端日均访问人数接近1 亿,新华社英文客户端总下载激活用户超过1560 万,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总粉丝量达2.7 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央视频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超4.91 亿次,央视新闻客户端总下载量突破1.91 亿次,社交平台用户数超7.38 亿;云听客户端用户量接近2 亿人,央视网月活跃用户超2 亿人。

《中国日报》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中国日报客户端全球累计下载量超4000 万。报社旗下在微博、微信、脸谱和推特等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等国内外第三方平台上入驻。其中,微博粉丝数超过6495 万,微信订阅人数达2640 万,脸谱账号粉丝数超过1.05 亿,推特账号粉丝数约420 万。

2.前沿技术在媒体传播中的创新应用

Web1.0 时期,人们主要通过传统门户网站获取信息,如新闻网站和搜索引擎。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从2G 到5G,无线网络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带宽和容量。这使得视频、音频和其他形式的媒体内容能够更顺畅地传输和分享,同时也推动了各类网络应用的发展和创新。各类网络应用也在不断涌现和演变,包括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虚拟现实、云计算等。这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娱乐资源,并且不断满足用户对于个性化、多样化和互动性的需求。与一般技术更新不同,5G 被认为真正开启“媒体智能化”。[8]智媒时代对信息传播业而言利弊并存,移动碎片传播、场景传播、全景直播、沉浸视角更加流行,传播业在智媒时代面临一次变革和转型。[9]前沿技术在媒体传播中的创新应用为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机会和方式,通过创新地运用前沿技术,媒体可以实现更丰富多样的内容呈现和传播方式。

2.1 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和传播领域的应用已经日益广泛,涵盖从选题策划、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分发供稿到传播分析、用户互动等各个环节。[10]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舆情分析和话题挖掘,通过自动化算法和网络爬虫技术,快速、全面地收集、整理和过滤大量的新闻信息,为新闻采编人员提供及时的素材和参考资料。帮助新闻从业者了解公众关注的热点和趋势,更好地确定选题方向。应用自然语言处理和生成技术,辅助新闻编辑和记者进行新闻稿件的撰写、编辑和校对。利用推荐算法和个性化推荐技术,将新闻内容精准地推送给用户,提高阅读体验和用户参与度。同时,还可以借助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记者,将新闻稿件快速地分发供稿到不同的平台和渠道。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帮助分析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反馈和舆情态势,提供数据支持和洞察,帮助新闻机构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和偏好,优化传播策略。例如,《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11-12],遵循“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的设计理念,构建了空间平台、业务平台和技术平台等三大平台。为前后方采编人员提供内容分发、舆情监测、用户行为分析、可视化制作等一系列技术工具。

2.2 虚拟数字人

随着人工智能、5G 等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数字人技术在媒体领域的运用场景在不断丰富、拓展,无需过多人工介入即可实现全天候新闻播报和互动访谈。通过输入文本和生成配套表情和动作,虚拟数字人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新闻播报。例如,新华社的“新小微”和《人民日报》的“果果”等虚拟数字人形象可以根据提前输入的文本,进行语音合成和动作表演,实现连续不断地新闻播报,为观众提供及时的新闻信息。此外,借助3D 超写实数字人技术,媒体还可以创造出具有逼真外貌和动作的虚拟主持人或互动嘉宾,与真实嘉宾进行互动访谈。例如,央视网在2022 年两会期间通过3D 超写实数字人“小C”,围绕两会热点与嘉宾进行互动访谈,提供了一种新颖而有趣的形式,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2.3 扩展现实技术

扩展现实(XR)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结合的体验。它是对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等多种技术的统称。XR 技术可以通过融合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为用户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环境,从而实现更加沉浸式的体验。AR 技术通过在真实世界中叠加虚拟内容,让用户可以直接与虚拟元素进行交互。VR 技术通过头戴式设备等装置,将用户沉浸到一个完全虚拟的环境中。MR 技术结合了AR 和VR 的特点,将真实世界和虚拟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透明显示技术和环境感知技术,用户可以在现实场景中看到虚拟内容,并与之进行交互。扩展现实(XR)通过将AR、VR、MR 等技术相结合,打造一个虚拟与现实无缝转换的沉浸式环境。它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立体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拓展了信息传播和用户体验的边界。新华网新华媒体创意工场还将XR 技术与MOCO 技术打通,实现摄像机、演员、虚拟世界无缝的精准连接,创作了《冰雪荧煌》《绘景未来》《两会“议事界”》《舞动百年芳华》等一系列融媒体产品。

3.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需求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 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新突破,“创新生态”营造形成新成效。到2035 年,建成全球人才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支撑好科技强国建设。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都对科技传播领域的同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创新高地”的建设和“创新生态”的营造,需要科技传播锻造以创新文化为重要内涵的城市文化精神和制度体系来推动;“科学中心”的建设,需要深刻广泛的科技传播,引导和培育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公众共同参与。今后两年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攻关之年,积极探索因地制宜、颇具成效的科技传播路径与模式,对于助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伟大实践、更好向世界展示科技创新“中国贡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主流媒体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4.1 从顶层设计上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全球传播平台

传统模式下,各媒体在业务上存在较大的独立性,媒体平台难以整合资源,存在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难以进行深度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科技传播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为此,亟须构建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并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持续创新。从顶层设计上进行资源整合,整合媒体机构、内容创作者、科技公司、广告商和品牌等各方资源,确保平台具备强大、稳定、安全的技术基础设施。并根据不同地区和文化的传播需求和市场特点,实现多语言和多文化支持,提供本地化的内容和服务。

4.2 内容创新,多维度报道,深度融合传播。

在国际科技传播领域中,我国媒体面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强大竞争对手,要想在其中脱颖而出,需要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创造鲜明的品牌形象。为此,媒体需创新独特的报道角度和视角,并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云直播、语音播报、扩展现实等各种形式入手,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跨越领域边界,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娱乐等不同领域,提供多维度的报道。与专业记者、作家、学者和行业专家合作,提供高质量和有深度的独特观点和声音。以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电视和电台等多个渠道传播信息,扩大影响力和受众范围,增加国际关注度。

4.3 加强外媒视角研究,建立国际合作网络,在国外社交平台建立品牌形象

脸书、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是全球用户数量庞大且活跃的平台,可以迅速传播信息并吸引大量关注。这为媒体机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传播渠道。可根据目标受众和内容类型,选择适合的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在这些平台上传播可靠和权威的信息,展现专业知识和独特视角。维持一致性的风格和语调,分享高质量的信息,回复评论、提问和讨论,积极与粉丝建立联系,形成信任关系,增强影响力。主流媒体可以与全球知名媒体机构确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对外媒视角的研究,扩大科技创新中心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声誉,从而建立一个清晰的品牌形象。

4.4 提升基于国际传播的翻译能力,加强多语言传播

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流媒体应该将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信息和成果转化为不同语言的媒体报道和内容,以吸引全球范围内的受众。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语言存在巨大差异,跨文化交流面临的语言障碍也极为明显。各国之间语言的差异使跨国际传播面临着严重的困难,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还需要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熟悉目标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礼仪,以确保翻译的信息在跨文化环境中准确传递。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主流媒体需要加强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帮助主流媒体更好地融入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领域。

4.5 加强主流媒体和科研机构跨界合作,提供深度报道

在科技传播中,涉及前沿领域的科技成果报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为了更好地传播科技内容并兼顾专业性和准确性,媒体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至关重要。媒体可以与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和长效的合作机制,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专题采访、讲座等形式,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的机制有利于媒体及时获取科研成果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准确报道和解读。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媒体可以更好地报道和传播前沿科技成果,展示科技实力,同时也能加深公众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这样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凝聚科研机构的群聚效应,共同推动科学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5.结论

针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国际传播,主流媒体、国内外科技企业、学术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跨界合作非常重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国际传播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需要加强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协同整合各方面传播资源,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从顶层设计上进行资源整合,统筹资源力量,充分发挥集合效应。通过建立合作关系,主流媒体可以获取更多有利于国际传播的合作资源,如独家报道、专项合作等,深入挖掘科技创新中心的独特故事和突破性成果,展示其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方面的核心价值,加强深度报道和定制化国际报道。根据不同国家受众的文化、价值观和需求,有针对性地传播科技创新中心动态,通过定制化的报道提高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社交科技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笔中“黑科技”
社交距离
真的有社交网络成瘾这回事吗?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