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助力黔西南高质量发展

2023-02-06

延边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碳循环黔西南州全州

黄 辉

(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贵州 兴义 5624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2016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中,将福建、江西和贵州三省规划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同年,黔西南州作为省级生态文明先行先试示范区建设试点,是贵州省唯一一个整体被纳入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市(州)。新国发2号文件指出,贵州省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必须率先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为全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先行先试。黔西南州地处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研究黔西南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能够有效促进黔西南州积极开发绿色低碳能源、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一、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性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指导意见》,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保障资源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资源环境约束仍未根本扭转,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艰巨,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因此,各地应大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应对气候变化是大势所趋。我国是世界上碳排放大国,必须以绿色低碳发展为重要契机,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势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展现大国的担当作为,与世界各国共筑生态文明之基,走绿色低碳之路,共建美丽清洁的世界,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虽然黔西南州的空气质量好,但传统产业占比大、碳排放高,全州要想遏制气候变化,必须走绿色低碳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产业发展仍面临高耗能、高排放,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时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生产生活体系向绿色转型升级的压力很大[3]。长期以来,黔西南州能源以煤炭产业为主,能耗大、排放高,污染严重,全州面临资源环境矛盾突出问题。因此,全州必须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抓手,形成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才能维护全州的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环境保障。

由于黔西南州传统产业占比大,企业能耗大,污染严重,附加值不高,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能源消耗、节能减排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矛盾突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将全面重塑全州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商业机遇,带来巨大的绿色低碳投资和消费需求,为全州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能源、信息技术等为特征的新一代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全州应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重要机遇,主攻绿色低碳技术,大力促进新型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新型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协同发展,筑牢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二、黔西南州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存在的困难

当前,黔西南州正处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关键时期,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摆在全州面前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面对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生态环境保护变革,面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的形势,黔西南州在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上还有一定差距,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上还有所欠缺。

(一)低碳产业体系有待健全

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虽然黔西南州的低碳产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黔西南州目前还没有形成以低碳产业为主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并不是黔西南州的主导经济,部分产业依然存在高能低效等问题。

1.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不够

虽然黔西南州传统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但效果不显著。一是工业优化不足,如煤炭产业、电解铝、化工等。2022年底,煤炭产能150万吨,增长率为40 %;2022年1—10月电解铝液20.47万吨。二是现代化程度偏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建设不能满足需求,“一云一网一平台”建设有待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南方绿色云基地建设有待加快,义龙大数据产业园区仅使用13个机房,5 700台服务器,77.2PB为全州24个部门、50多个业务系统提供云服务支持,只能为州内3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服务器托管。三是部分传统企业能耗、排放绿色化程度不高,清单管理不足。四是白酒、能源、有色、化工等行业绿色化改造不足,精深加工不够,不能实现新突破。如,白酒主要是贵州醇酒业和贞丰北盘江时代酒业,其余多是默默无闻的小企业,依然是传统生产方式。五是绿色农业发展不足,化肥农药使用偏高,污染严重,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不足,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不足60%,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对加工附属物的利用偏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管理和认证强化不够,截至2022年底,全州绿色食品共计29个,中绿华夏有机食品4个。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

一是生物、新材料、高端制造装备、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绿色低碳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待加强。二是低碳产业企业规模偏小。虽然全州积极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积极打造循环经济园区,建成了一批绿色环保企业,但全州绿色环保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不能起到带头引领作用,如,贵州晴隆肥姑食品有限公司、贵州晴隆盘江水泥有限公司获贵州省“ 绿色食品 ”称号,黔桂金州建材有限公司获国家工信部“绿色工厂”称号,但这些企业规模都不大,全州年产值为20—50亿元的企业仅有7户。

3.产业链供应链有待完善

打造绿色生态品牌缺乏统筹谋划,将绿水青山转化为产品优势的路径不明晰。多数新建企业及园区未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设计进行施工建设,存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方面的因素,在节能、环保、节水、减污方面改造难以推进,落后的技术装备仍然存在。绿色产品开发不足,多数企业未按照生命周期的理念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绿色供应链构建不足,上下游企业协作不够。全州绿色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3.25 %。

(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运输体系不健全

打造绿色低碳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既是交通运输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黔西南州在交通运输体系、运输结构、运输模式、智能交通等方面仍然不完善。

1.物流运输体系有待健全

交通运输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黔西南州交通运输体系存在一定短板,一是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效体制机制。基于网络的、上下联动的交通监测、指挥机制尚未形成,信息统计与报送机制有待完善,基础数据统计准确性难以保障。二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信息服务资源不够丰富,服务效果与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需求。构成物流体系的5个指标中,全州仅有3个指标,公路水路客运量、公路货运量、民用航空运量等,在全省物流运量规模中,黔西南州排8位,处于第三梯队。

2.多式联运的效率有待提高

全州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发展不足,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相对滞后,运输方式间协调和衔接有待增强,跨方式快速转运标准化程度偏低,导致集装箱共享共用水平偏低,多式联运一单制推进力度不够。如,全州仅有1个公路枢纽客运站,1个货运枢纽站,综合客运运输枢纽大多通过公路客运站主动衔接铁路客运站、民航机场而建设,“方式拼盘”现象突出。

3.智能化交通和集装箱运输发展不足

智能交通是将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到交通运输过程中的新型交通模式,可有效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助推交通运输业的高质量发展。然而黔西南州在交通领域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云上贵州”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深化未实现无缝对接,导致城市在学校、医院、商业区等重点区域交通拥堵依然存在。网络货运平台技术整合分散,货运资源不完善,区、县物流组织散乱,“网货下乡”物流末端运输尚未打通。

(三)低碳循环发展消费体系建设不完善

1.绿色低碳产品消费不足

全州引进127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2022年仅增加绿色食品标识4个,绿色产品认证不足。虽然绿色优质农产品质量较高,但由于宣传、促销、市场等多方面原因,电商平台、生活服务平台设立绿色产品专区不足,甚至有的大型商场未设立绿色消费区,全州的绿色食品大多销往州外。由于绿色产品成本高且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识有限等,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需要并未得到提高。

2.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有待提高

在餐饮方面,很多消费者没有环保概念,环保材料包装较少,90 %的顾客在购买食品时图方便仍然选用塑料袋装食品;在就餐时仍然存在浪费现象,70%的商家仍提供一次性筷子,特别是小餐饮行业。在出行方面,很多人仍然选择开车出行,全州的汽车保有量为622 855万辆,大排量的油车占很大比重,而电动汽车、电动单车使用偏少,且年轻人偏多,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仅为7 359辆。节约型机关的创建力度不够,如,州府所在地兴义市虽在500多所学校、1.5万名教职工、20多万名中小学生中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但践行效果并不理想,未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党委政府带头建设绿色机关的示范带动效应不明显,引导不够。

3.绿色消费平台体系建设不足

绿色平台可以为消费者创造正确的激励,引导形成绿色消费模式,但全州对绿色产品消费的统计、分析、预测、回收等平台建设不够,以致绿色消费偏低。如,在“一码贵州”平台虽设置黔西南专区,但未设置专门的绿色消费区,只是在设置其他专区的个别产品标注绿色产品;“生活plus”平台都未设置绿色消费区,只是在个别地区的个别产品中标注“生态”二字等。

(四)低碳循环发展政策激励不够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协同作用,市场接入和金融服务对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黔西南州在市场和金融政策方面有待加强。

1.市场发挥作用不够

一是激励措施不够。黔西南州未建立绿色消费积分制度。各类销售平台未制定绿色低碳消费奖励办法,消费者难以在成本和绿色行为之间作出权衡,832平台打造有机、绿色、健康三大名片,主要是助推黔货出山;2022年投入东西部协作加大消费奖补资金1 540万元,主要是对带动产品供应链、活动推广的经营主体进行奖补。二是生态环境领域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不大,市场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还不够,如,义龙新区致力打造省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入住的企业不到20家。三是全州绿色示范引领不足,无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单位、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尽管全州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校园、社区、单位,组织全州职工25 605人参加线上环保知识竞答等活动,但践行绿色理念仍不足。

2.绿色政策体系不完善

一是绿色金融的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绿色金融发展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为支撑。目前,黔西南州绿色市场体系不完善,没有直接的融资渠道。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当前,全州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是单兵作战方式,未充分发挥政府、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直接的协同效应,2023年1月,首笔“清洁贷”由邮政银行黔西南分行为册亨县某新能源公司发放,该项目预计减排约22.83万吨二氧化碳。三是绿色金融发展配套设施不完善。全州的绿色金融发展配套设施方面主要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共享平台不完善等问题。四是绿色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从目前国家出台的绿色相关法律法规来看,其多为指导性文件,缺乏一定普适性和强制性。2023年1月,州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

三、黔西南州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对策

黔西南州将继续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贯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全过程,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一)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符合国际发展潮流,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黔西南州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发展新兴产业等绿色低碳产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1.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是黔西南州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黔西南州仍要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一是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快推进铝、钢铁、煤化工等行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推动重点行业集中集聚发展,引导符合环境准入要求的行业向产业园区转移,提高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二是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发展。遏制盲目发展的冲动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进行清单化管理,严格把关审批手续。推动传统产业项目能效水平提升,力争全面达到国内标杆值。三是增强对全州白酒、能源、有色、化工等绿色化改造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引导大型企业对小企业的技术指导、人才支持等,实现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快全州农业绿色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大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对农产品实施精深加工,大力引导农业企业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走绿色品牌发展之路。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时期,要更好地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引擎作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推动全州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装备、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绿色低碳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如,在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全州应立足锂电材料“首位产业”定位,推进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加快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义龙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深化节能环保服务模式创新,充分激发节能环保市场的活力,培育壮大新业态。

3.发展绿色制造体系

制造业是黔西南州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一是创建绿色工厂。应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建设改造厂房,预留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所和设计负荷,合理布局厂区内能量流、物质流路径。推广绿色设计和绿色采购,开展清洁生产评价认证,淘汰落后技术装备。二是建设绿色园区。应在园区规划、产业链设计、能源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日常运行管理等方面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建设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的绿色园区。三是发展绿色供应链。应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协调与协作,发挥龙头企业核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

(二)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打造绿色低碳物流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运输组织模式。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既是交通运输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

1.健全物流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城镇建设和改善民生等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一是建立完善物流体系的体制机制。建立专门的信息化组织机构,完善物流领域重要基础数据共享共用机制,运输服务领域的能耗碳排放监测机制、报告和核查机制等,强化顶层设计,打造生态安全的物流运输战略格局。借力贵州发展“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先试区”等机遇,进一步拓展开放空间、扩大运输辐射范围,形成“多项拓展、全域开放、立体互联”新态势,为黔西南州运输体系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二是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运输领域中的深度融合发展。当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带来了交通运输领域颠覆性的发展,全州应提升大数据产业,着力进行智能航运、自动化码头、超限运输治理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提高运输领域的服务效能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水路是交通运输的主渠道,黔西南州应加快发展以铁路、水路为主的多式联运,推动铁水、公铁、公水、空陆等多式联运发展。推广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设备,形成统一的多式联运标准化规则,提高集装箱共享共用水平,推动铁路、民航等企业信息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推动建立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多式联运龙头企业。探索推广应用集装箱模块化汽车列车运输,提高多式联运比例。

3.加快发展智慧交通

推动网络货运发展,提高车货匹配度,提升货运组织效率。提高集装箱运输通行费优惠等政策,鼓励发展集装箱运输。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应用,以城市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城市配送车辆为主,加快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鼓励经营者提前淘汰超标排放的老旧营运车辆,更新或购买使用清洁能源、新能源车辆。提升物流企业构建数字化运营平台,虽然目前全州共有四个监控平台,即公交站台监控平台、重点营运车辆动态联网联控平台、交通部下属的货运公共服务平台、贵州省道路交通安全综合管理平台,但还不能满足发展需要,需进一步发展智慧仓储、智慧运输,推动建立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制度。

(三)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

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全面行动,是一场价值观念的绿色革命。绿色消费发展不仅取决于供给和需求两侧,也有赖于公平公正、保障有力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1.促进绿色低碳产品消费

发展低碳经济重要环节就是要鼓励居民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更新消费模式和观念,引导低碳消费。不健康的消费方式必然带来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加强引导,大力宣传绿色消费精神,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逐步让居民实现低碳化和低能耗的消费。推动国有企业将绿色产品纳入采购体系,并纳入考核范围,引领带动绿色产品的消费。

2.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在餐饮环节杜绝浪费,引导餐饮服务提供者从储存管理、加工制作、就餐服务等环节加强管理;引导消费者适量取餐,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杜绝在用餐过程中的浪费,深入践行光盘行动。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建立考核机制。强化塑料污染源全链条治理,建立商务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报告制度。强化绿色出行,减少私家车辆的使用等。推进过度包装治理。推进国家卫生城镇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推进节约型机关的创建,大力打造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样板,引领整个社会向着低碳生活方式转变。

3.建立绿色消费的信息平台

全州应加强对绿色消费的数据收集、统计监测和分析预测。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绿色消费指数和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不同领域绿色消费水平和发展变化情况。提高绿色低碳产品生产和消费透明度,引导消费者选择采购。推动“黔程出行”“生活PLUS”“秒秒帮”“小桔子”“全通行智慧停车”等融合应用平台快速发展。

(四)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保障体系

二氧化碳的排放具有典型的负外部性特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进一步健全财税、金融等政策和市场化机制,推动碳排放外部成本内部化,积极引导各类主体参与碳减排,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机制。

1.推广市场化激励措施

建立全州绿色消费积分制度,以兑换商品、折扣优惠等方式鼓励绿色消费。鼓励各类消费销售平台制定绿色低碳产品消费奖励办法,通过发放绿色消费券、直接补贴、降价降息等方式激励绿色消费。鼓励行业协会、平台企业、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共同发起绿色消费行动计划。全州应培育起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景区、绿色社区、绿色单位、绿色家庭等,制定计划指标,更好发挥带动作用。

2.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

全州应研究设立低碳转型基金,支持传统产业和资源富集县市绿色转型。充分发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现有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采取多种方式支持生态环境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资运营,补齐政府资金短板。

3.建立和完善绿色政策体系

黔西南州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应着力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落实好碳达峰和碳综合要求,聚焦经济绿色化转型。支持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引导银行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发展绿色信贷。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力度。出台培育“双碳”人才的政策,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核心学科专业纳入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补齐人才短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强化财税支持力度。财税政策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具有独特的导向作用。黔西南州应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强化对重点绿色行业领域的保障,提高资金政策的保障力度。

总之,低碳循环发展已成为当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黔西南州应以低碳发展为契机,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的政策机遇,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向绿色发展,提高全州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州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碳循环黔西南州全州
《全州三江口》
欧来荣作品
食物网与碳循环
黔西南州安龙县“十四五”石材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南京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分析
多措并举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制造业体系
“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推进会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召开
黔西南州烤烟化学成分可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