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理论源头之《共产党宣言》探析“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2023-02-06于福红

延边党校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宣言共产党人

于福红

(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理论作了重要论述,尽管《宣言》距离我们已经过很多年了,但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共产党宣言》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宣言》是基于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分析,是为流亡德国的无产阶级所写的纲领,目的是为了建设一个先进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是为了反抗资产阶级进而掌握国家机器。这一目的是针对长期以来资本主义的弊端而提出的。无产阶级在长期被资本家剥削的过程中逐渐增强了自己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这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根本出发点。

(一)客观基础

在被资本家长期压榨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渐渐醒悟,特别是工人阶级意识到这种模式不再成为资本家获取财富的主要来源,无产阶级在这一过程中队伍不断扩大,反而资本家成为少数。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论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77这也就充分地说明了共产党的建立有鲜明的经济基础,为了对觉醒中的工人阶级进行教育和引导,需要有一种理论做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阶级想到要推翻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于是,在欧洲的一些无产阶级先进分子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共产党宣言,这成为了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后来也成为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民主体思想和唯物史观形成的客观基础。

(二)现实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这一矛盾成为后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直接导火索。所以在19世纪30~40年代,在欧洲开始了三大工人运动,这就是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虽然工人觉悟在提升,但是最终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仅仅通过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建立一个新世界是有困难的。因而,无产阶级要想推翻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必须有先进政党和理论做指导。马克思对工人运动辩证地做了分析,尽管工人运动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但是在工人阶级内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组织的松散,缺乏领导力,在同资产阶级的长期斗争中意志也会消解。工人阶级只有在先进政党的领导下,革命才会取得成功。

二、《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了奋斗纲领

(一)《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出了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1.消灭私有制

无产阶级要最终带领人民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消灭私有制。这种私有制的消灭并非是一切私有制。而是被资本家占有的从工人那里赚得的剩余价值,消灭私有制是因为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剥削之上的,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资产阶级剥削的是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来自于工人的必要劳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消灭私有制实际上也是要消灭阶级,他们要真正达到的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的阶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使私有制彻底消灭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2.夺取国家政权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是夺取政权,共产党人只有在自身革命的基础上才能够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新的政权。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2]70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共产党的最近目的也就是最低纲领,就是要夺取政权,只有通过革命或者暴力手段才能够从资产阶级那里夺回政权,将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夺取政权的基础是要先能够形成阶级,即组织无产者构成为无产阶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4无产者要联合首先是要有共产主义觉悟和革命的意识,其次是建立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建成一个强大的无产阶级,共产党才能够有自己的阶级基础,在形成阶级的基础上将政权从资产阶级那里夺回来。

3.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宣言》是这样论述无产阶级的的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这也说明了首先要实现人的自由,这里每个人指的是全体人民都必须实现自由,自由是针对所有人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自由即解放,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首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自由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每个人自由的实现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先决条件。而实现自由最根本的是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在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自由,只有人的物质自由和精神自由统一,自由才会真正实现。在共产主义那里,实现自由就是人民不再受阶级压迫,从对立走向统一。

(二)《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了实现的步骤

马克思在《宣言》中论述了共产党的重要特征,共产党将是一个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一个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政党,是一个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政党,也是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共产党要通过革命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在《宣言》中对共产党人的革命做出了以下论述:“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331。共产党人的革命具有彻底性。在旧社会那里,社会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但共产党人要通过革命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两种完全对立的社会所有制形式。因此,同旧社会的决裂是彻底的,从所有制关系来看,共产党人的革命性体现的是同资产阶级作斗争,共产党人必须通过自身的力量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斗争性也就是共产党人的革命性。《宣言》中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1]321由此可见,共产党人的革命性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是共产党的主要组成部分,无产阶级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没落,反而茁壮成长,而其他阶级在工业发展的途中逐渐灭亡了。因此,从发展过程看,无产阶级作为新生力量具有革命性,这是共产党人的革命性。

(三)《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了出发点和立足点

马克思在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这部分开篇就表明了共产党人的性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它代表的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共产党人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具有其他政党所具备的一般性特征,即都是在推翻旧政权的基础上建立新政权,同时也具备其他政党所不具备的性质,那就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最具革命性和先进性。其阶级属性也不同于其他政党,它是把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都作为一个整体,这是因为共产党人比较清楚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要让世界无产阶级参与到整个无产阶级的运动中。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实际上是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是利益的主体,这一运动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共产党人是“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70这就更加充分地说明了共产党人的利益只能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人不存在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性是共产党人建党的出发点,人民性在这里体现为绝大多数人,这就是共产党的人民性。共产党人只能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初心和使命永恒不变,必须长期牢记并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三、《宣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实践路径

虽然距离《宣言》的发表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但《宣言》的影响力从未减少,反而不断在提高。《宣言》中人民主体观的思想对新时代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宣言》中人民至上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必须牢记初心和使命,提高党性和人民性。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1.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原则

党要永远保持先进性必须要以人民利益为本,马克思在《宣言》中也指出,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目的。一切脱离人民群众的行动都是空洞的,人民是共产党人的根基。只有人民才能使党在执政过程中走得更远、更轻松。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确定了自己的宗旨和原则,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明确了为了谁的问题,必须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4]共产党人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的私人利益。在为人民服务这件事情上,共产党人所持的态度是全心全意,不能有丝毫懈怠。人民的问题必须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对难解决的问题要商量着解决,这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所持的态度,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做到更好。

2.牢记初心和使命

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坚持的,只有人民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人民幸福不幸福,高兴不高兴,只有中国共产党知道。人民是检验党的政绩的根本标准,必须要长期坚持初心和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也提出了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使命要实现,必须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5]总书记自此以后多次提到了“幸福”二字,关于幸福的指数,能否实现幸福,也提出了一系列判断标准,即人民主体观、人民利益观、人民评判观。人民幸福不幸福,话语权掌握在人民手中,第一个检验标准就是是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切工作只为得到人民的满意,现实中能落实多少,这需要从人民那里找到答案;第二个评判标准就是是否实现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执政的本质。人民利益的实现,就是幸福指数的回馈;第三个标准就是人民评判观,人民评判的是什么,能否评判,每一个执政者都清楚这一问题的答案。党的一切工作都是由人民来评判的,人民满意不满意,事关党的前途命运。这就是人民幸福的含义,也是总书记对幸福的回答。

3.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6]共产党人在立场上坚持的是人民立场,一切工作、一切任务都脱离不了人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征。在地位上,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是人民处于最高位置,一切发展必须是为了人民,必须让人民成为阅卷人,中国共产党是答卷人,人民的利益是首要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也提到了立场即为了谁的问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提出了人民至上的理念,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二字提到过100多次,由此可见,人民在总书记心目中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居首位的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总书记对人民进行的重新定位,换句话说,其他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超越人民所期待和所期盼的事情。总书记在立场上已经坚定地选择了人民,这一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再看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中可以发现,总书记总结进入新时代这10年的伟大成就,其中都是为人民谋事业、谋前途,这10年来解决最多的问题也就是人民所关心和期待解决的问题。总书记对未来5年作出规划时,也是以人民的视角来提出的,未来5年目标的实现依然靠的是人民,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是人民最期望的。

(二)坚持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44。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地表达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共同富裕的实现是要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财富的合理分配。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自由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实现的,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也提出共产主义的设想,“共产主义”从它最初的意义来讲是“公有”,这也体现出了公的思想。公与私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社会上的所有资源都是共享的。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这一设想,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共同富裕的主体是人,而这个人则是现实的发展着的人,这些人组成了一个共同体。所以富裕是针对这个共同体而言的。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不仅重视物质生活,而且注重精神生活,而这样的精神生活必须同共同富裕结合在一起。只有在物质上实现富裕,才能实现精神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才会实现,人类才可能走向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一目标。

(三)坚持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这一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摒弃了西方的资本至上的观念。从价值立场上看,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彰显了中国价值。从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中国力量。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培育人的主体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这就是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人民至上的中国力量。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离开了这一原则也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社会发展只能变成空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看,彰显了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到本世界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的主体是人民,因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人民奋斗,以人民的幸福目标为目标。人民作为执政党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依赖于这一主体。

结 语

《宣言》中的建党理论具有科学的指导性,在《宣言》的正确理论指导下,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要坚持正确的领导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要牢记初心和使命,时刻牢记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奋斗目标。努力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将《宣言》作为一门必修课把它学懂,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宣言共产党人
《共产党人》发刊词(节选)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TA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