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教学理念下地方高校《视听语言》课程思政融合建设研究

2023-02-06马景雯马南楠章坤一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视听语言成果育人

马景雯,马南楠,章坤一

(1.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马鞍山 243041;2.马鞍山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 安徽马鞍山 24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随着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迅猛并成为推动各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影视、动漫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尤为亮眼。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亿人,相当于整体中国网民规模87.8%。在短视频、直播等视听产业井喷式发展之下,视听文化也随之走入万户千家,成为大众必要的“生活资料”。广泛的市场需求加剧了地方高校对视听人才的培养力度,面对新时代、新需求,地方高校《视听语言》课程改革建设迫在眉睫。同时影视网大(网络大电影)、短视频直播等相关产业巨大的商业价值对视听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产业内部泛娱乐倾向严重、“三俗”内容屡见不鲜,甚至部分头部主播为了个人贪欲不断挑战国家法律底线、以身试法,舆论一片哗然。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如何铸牢思想防线? 严峻的现实问题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协同育人革新刻不容缓。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拉开了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序幕。倡导广大教育从业者寻求学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隐形渗透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于专业学科课堂教学当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协同育人体系。

1 《视听语言》课程发展现状

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和各类教学计划的落脚点,课程教学是地方高校“育人”最为核心的关键环节。《视听语言》是影视、动漫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着基石的作用。课程通常开设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其自的是通过对视听语言构成要素和镜头组接规则的学习和研究,逐步架构起影视、动漫艺术的视听思维模式。

在传统的《视听语言》课程建设研究中,学者们往往认为该课程是后续综合实践性课程的理论基础,从而侧重于理论知识体系的教导。如2011年钟平丹发表的《基于传播学理论下的高校影视专业课程“视听语言”的教学改革研究》、2017年孙英莉发表的《视听语言课程教学与体系建构初探——以“声画关系”章节为例》等侧重理论体系的教学研究,忽视了学生实践学习成果的改革思索。随着影视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技能型人才的缺失,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与实践割裂的理论化教学更像是空中楼阁,脱离了市场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部分学者开始着手《视听语言》课程实践改革方向的研究,2020年徐默发表《运用影视专业思维探索线上教学新模式——以视听语言课程为例》、2021年吴浏发表《大学动画专业影视“视听得的学习成果,与当下地方高校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结合前期调研发现,“OBE 教学理念+《视听语言》+课程思政”的研究方向存有大量可深入挖掘空间,研究提出OBE 理念下地方高校《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融合。旨在以成果为导向,结合地方资源,实现思政元素在《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全方位渗透融合、一体化育人。以教学成果为导向,深入挖掘地方视听资源,进行区域文化输出、传播,拓展服务地方的高校职能。同时,也是对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固定单一的思政课程进行有效补充,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

2 改革桎梏分析

2.1 教学设计缺乏课程思政改革和创新

在传统观念上,《视听语言》课程承担的是专业基石的角色,所以在课程性质上往往被界定为理论课,只是影视、动画画面剪辑、摄像技术和动画制作技术等课程的先导课程。这往往会在认识上存在一种误区,即《视听语言》课程是以教授影视、动漫理论基础知识为主的。这种课程定位,导致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手段都较为传统,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成果,缺乏思想政治元素融合。教学征订的教材也大多重视理论知识论述,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视听语言的语法》、中山大学出版社的《视听语言》,几乎毫无思政元素融合。部分开设线上课程平台的课程包也普遍存在:与线下课程雷同度高、资源建设单一、思政元素缺乏、学生关注度不高的情况。

2.2 课程评价、思政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

经调研发现目前部分院校开设的《视听语言》课程,课堂教学沉溺于理论知识填鸭式灌输、忽视学生学情特点、教师一套理论走天下的模式化教学,无法有效的结合学生学情对课上内容进行调节,课后往往采用试卷或论文报告的方式完成课业考核,以理论知识点的记忆性来判定教学效果,课后作业评价简单粗暴,课程评价体系相对传统,同时也不符合课程思政注重长期育人的评价特性。这与地方高校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市场对视听人才的岗位需求目标、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规划目标、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所去甚远。学生无法知道自己优缺点在哪? 自己的创作水平如何? 市场的反响怎样? 而“思政成果”更是流于表面,“一刀切、一刀砍”的定向、定时、定量评价方式,忽略了思想育人工作从来不是简单粗暴的以“量”为衡量标准。

2.3 专业特殊性导致课程实施中对学生思想教育引导不足

通过前期调查,总结得出:当前开设《视听语言》课程的地方高校在校学生基本为“00”后,具有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性,爱党爱国、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可度极高,同时也存在自我中心主义较强、缺乏团队意识、功利主义明显等问题,急需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行业操守、培养职业素养。而影视、动漫类专业课程多为意识形态工作洼地的艺术类院校、系部所开设,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融合性相对不足。大多数院校开设的《视听语言》课程往往与思政元素相剥离、或是生搬硬套,无法行而有效的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的交叉融合。

《视听语言》在以往课程建设中往往被定性为整个影视、动漫专业教学体系中的理论基石之一,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侧重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弱化技能目标,常以教师线下知识讲解、影视案例拉片解析为主,手段单一。教学成果的实践推广转化更无从谈起,没有经过实战锻炼的理论知识犹如无根之萍,无法被学生内化吸收、践行。与实践割裂的理论灌输型育人手段也不符合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原则。

3 《视听语言》课程思政融合建设路径

研究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整合地方红色背景、城市形象、民间习俗、工艺美术等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内容,力求打造跨专业、多职能师资团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在传授视听语言知识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内化为德行、素质以及能力,建立自我成长档案,在持续改进的教学循环过程中,提升地方高校视听人才培养素质,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具体分为以下六个方面开展:

3.1 强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整体的教学设计是本研究的重点环节。经过同类型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师生调查问卷、思政类课程研究专家等多方面深入调研,提出:“1个育人目标、2维混合手段、3层交叉引导”的“1、2、3”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其中“1个育人目标”是指自学校、系部、专业到课程都秉承同一个育人目标“坚持育德与修技并举、立德树人与服务经济社会并重”,“2维混合手段”是指任课教师根据课程专业特性、区域文化资源深挖思政融合点,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线上+线下”两个维度进行混合式教学实施,“3层交叉引导”是指合理调配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辅导员三类教师专长,协同育人教学思路。思政教育不是片面式、结果性教育,无法通过某一件事、一件作品,甚至一个课程的结束当作评价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标尺,应当多方协同、长线培养。自学生入校便建立思政育人成长档案,专业课为每一段成长节点,在具体课程教学设计中,专业技能融合隐性思政育人双管齐下,三个层面共同监管学生思想成长轨迹,浸润、引导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

3.2 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一支跨专业、多职能的师资团队是有效完成、提升《视听语言》课程思政融合实践的必要条件,更是开展教学实施的立足点。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及普通专业课,而是将二者有机融合达到思政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隐形渗透作用,先天具有跨专业的特性。职态可归纳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学科交叉、教学管理交叉,符合课程思政育人团队建设需求。

3.3 重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站在课程思政的视角,重新拆分、融汇、构建专业教学内容是本研究的难点环节。不能是思政叠加技能的简单拼凑,而应深入研究“育德与修技”的融合点,以成果为导向,结合地方特色,融入思政元素,强化情感目标,重构教学内容。《视听语言》包含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两个类别。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行业用人标准,结合思政元素按照OBE教学理念,以成果为导向重构课程知识内容,理论加实践,共分为五个理论知识模块以及三个实践项目模块。

3.4 浸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梳理调研案例发现,如何在日常教学实施中体现课程思政,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意识形态的浸润是以往相关研究的痛点环节。《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环节尤其强调职业素养以及思政元素的情感育人。通过“课前线上引导、课上线下实践、课后混合梳理”的方式展开教学实施。打破《视听语言》课程对理论知识填鸭式灌输传统,实施过程结合地方特色,融入思政内容,强化情感目标。探索“课程思政”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学生三观、培养学生视听思维能力、学习兴趣与探索、创新设计精神中所起的引领作用,体现思想性、前沿性,鼓励学生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区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坚定民族自信、大国自信,激发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3.5 拓展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针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对地方高校、院校教师、在校学生、影视公司进行相关调研,总结发现课程思政评价改革往往是教学研究盲点环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OBE理念的教学评价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强调达成学习成果的程度和个体的纵向提升,不提倡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正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原则相契合。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延展、深化,究其本质是培养学生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个体化、阶梯型育德过程。不能想当然的制作一份试卷、布置一件作品或设定一个具体时间节点作为所有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标尺,更不能简单粗暴的与数据化、阶段式、结果性的技术、技能评价相挂靠。本研究在“团队互评、学生自评、市场评价”混合式多元评价基础上,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创新教师评价环节,建立学生思政育人档案。从单一专业课教师为评价主控方改为“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辅导员”三个层面教师多角度、全方位、过程性协同评价。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研发主阵地,及时协助专业课教师发掘思政元素切入点,并重点进行学生意识形态工作把控。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创作包含人文情怀、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的优秀影视、动画作品,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进行文化宣传,输出主流价值观。同时考虑到思政教育是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性育人机制,应以辅导员为长期评价主体,建立学生思政育人成长档案,及时引导、提升学生成长轨迹。

3.6 夯实课程思政成果价值

OBE教学理念提倡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成果既是本项目研究的落点,同时也是课程教学的起点,教学质量在两点之间不断循环提升。如何夯实《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提出三点,分别为:头部平台传播、投放专业赛事、搭建课程教学成果共享资源库。

以本校2020级动漫制作技术专业《视听语言》课程学生作品投放于头部平台进行网络传播为例,自2021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抖音平台浏览量总计近5万次,哔哩哔哩浏览量总计近1万次。在教学中有效利用青年群里热衷的社交媒介形成新媒体矩阵,将教学成果借助哔哩哔哩、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头部平台进行展示传播,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课堂-社会”交互性,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明确教学成果的市场定位、反哺下一阶段教学质量提升、拓展地方高校学生群体的正能量影像传播。同时视频获得浏览量、点赞量、互动留言等数据反馈也极大的增强学生自我价值的认可。

分别通过将教学成果上传至视听行业头部平台进行作品展示、积极参加微电影短视频类学生赛事以及汇总各年级学生作品搭建课程教学成果共享资源库,循环提升《视听语言》课程教学质量,从而实现“岗、赛、课”多途径综合赋能,夯实《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融合成果。

4 结语

结合OBE教学理念以地方高校《视听语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专业技术积淀创新能力,意识形态引领价值方向”的研究思路,构建:“教学成果→育人目标→思政研发→教学实施→多元评价→成果反馈→总结提升”闭环教学。重点探索OBE教学理念地方高校《视听语言》课程思政融合创新、教学实践路径。力求打造一支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形式、专业技能过硬、政治站位准确的教师队伍;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厚植家国情怀、专业技能扎实、职业认同度高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推动地方高校加速上层建设,提升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发展意识,紧抓意识形态工作,变革教学管理方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深挖、梳理形成一套有价值、可推广、可复制的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力求进一步丰富艺术类课程教学形式、革新动漫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促进地方高校影视制作、动漫设计、艺术设计类等相关影视、艺术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创新发展,推动高等院校“专业技能+意识形态”协同发展、稳步前行。

猜你喜欢

视听语言成果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香港神话电影视听语言中民族性分解
《钢琴师》:一个时代的诉说
寻找失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