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检疫无纸化出证实践与思考
2023-02-06朱国锋杨建菊黄光伟屈万勇梁万宝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
文│朱国锋 杨建菊 黄光伟 屈万勇 梁万宝(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
朱银城 温传柱(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是全国首批动物检疫无纸化出证(动物B证)试点县。自2020年6月夷陵区开展全国动物检疫生猪无纸化出证(动物B证)试点工作以来,经“湖北智慧兽医+”系统年累计检疫申报生猪达133.18万头,全区66000多家生猪养殖场户全覆盖,极大地提高了动物防疫检疫监管水平,系统推进工作成效显著。2021年9月15日~17日,全国动物检疫信息化现场会在宜昌顺利召开。
一、试点工作背景
为进一步规范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提升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效能,2020年6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无纸化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B证)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牧[2020]27号),农业农村部决定在全国6个省份开展生猪无纸化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试点工作,湖北省确定宜昌市夷陵区为第一试点单位,率先在全省启动了生猪无纸化出证(动物B证)试点工作。
二、积极推进生猪无纸化出证(B证)试点工作
夷陵区依托武汉至为科技有限公司信息技术力量支撑,围绕农业农村部“畜禽免疫数量与检疫申报数量相结合、产地检疫与运输监管相结合、启运地出证与目的地反馈相结合”目标要求,创新“互联网+畜牧”模式,开发了湖北智慧兽医+动物检疫全链条信息化管理系统。
1.方案设计。
(1)法律法规是检疫工作的基石,“湖北智慧兽医+”APP系统开发设计严格遵循《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生猪产地检疫规程》《生猪屠宰检疫规程》及农业农村部对生猪调运相关管理规定,确保生猪检疫检验程序合法合规,产地、屠宰检疫程序不漏项不缺项。
(2)动物防疫与产地检疫一体化设计。建立全区动物防疫数据库,申报主体分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散养户)两大类分类建立账户。不同环节数据库逻辑关联,产地检疫申报根据畜禽养殖档案和免疫档案录入的相关数据提示申报。
(3)依据检疫流程环节设计各功能模块。按照养殖、动物免疫、移动监管、动物检疫及屠宰等环节设置功能模块,完善建立基础数据库,同时与国家运输车辆备案、动物经纪人备案、全国生猪定点屠宰场备案等相关数据库进行关联。
2.试点目标。
(1)实行畜禽免疫和检疫申报闭环管理。对养殖户免疫信息和产地检疫申报信息进行关联,做到检疫数量和免疫数量同步管理。
(2)实行产地检疫与运输监管闭环管理。养殖户、运输车辆、承运人、屠宰场等对象进行编码管理。对养殖档案、检疫申报、受理、临床检疫、耳标扫描录入、出电子证、车辆运输备案等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产地检疫全链条信息化监管。
(3)实行检疫证出证地与目的地信息闭环管理。落实检疫证目的地管理职责,到达目的地养殖场户或屠宰场(厂)后官方兽医对电子检疫证进行电子核销操作,严格依据动物检疫证明信息查验证物是否一致,实行检疫出证地与目的地信息闭环管理。
三、实际运用成效
在实践中,基本实现了防疫检疫“全链条”闭环管理,实现了农业农村部“三结合”目标。具体工作成效体现如下:
1.系统不同环节角色账户分配合理。“湖北智慧兽医+ ”系统设有四大模块。包括养殖申报主体模块,经纪人、运输车辆备案和运输监管模块,官方兽医、协检员检疫出证和落地监管模块,屠宰场驻场官方兽医、品管员屠宰检疫检验、证明核销模块,不同模块设立不同角色账户,可进行数据上传、电子证推送、资料保存及查询等操作。
2.免疫、标识层级管理更加规范。省疫控中心直接下发疫苗、耳标到各县市区,区动物疫控中心接收后建立辖区疫苗、耳标电子数据库,按照行政区划实行属地管理。养殖主体按规模场、散养户分类建立账户,主要录入地址、联系人和生猪饲养信息。规模养殖场必须完善建立电子养殖档案,并建立免疫档案,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根据其饲养和免疫档案按连续号段下发生猪耳标。养殖户由村级防疫员建户,并完成强制免疫、养殖数量等基础信息录入,规范建立畜禽免疫档案,申报现场发生猪防疫耳标。
3.生猪检疫基本实现无缝监管。
(1)检疫申报。产地检疫申报分为两大类,规模场由养殖生产主体自主申报,散养户由动物经纪人代申报。在产地检疫申报过程中第一时间自动生成货主相关信息,申报现场通过实时定位固定检疫申报相关佐证材料。
(2)检疫出证。生猪产地检疫出证流程为“四个一”。“一查”即申报受理环节,可通过手机APP端查询是否有检疫申报信息,进行申报受理,系统自动进行关联数据逻辑审核,如申报检疫数大于免疫数则无法申报检疫。“一核”即受理审核环节,重点核对养殖档案资料、申报动物信息、货主信息和佐证资料,所有信息吻合方可受理,否则不予受理,并备注原因,检疫程序终止。“一检”即临床健康检查环节,申报成功后官方兽医根据生猪产地检疫规程要求,在指定地点和现场逐项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健康状况和标识情况,完成相关规定程序,上传检疫现场照片。如健康检查不合格则不予受理,检疫程序自动终止,按规定进行处置。“一发”即检疫出证环节,官方兽医对检疫情况进行复核,审查经纪人、运输车辆信息、出证信息,无误后签字确认并提交,即完成检疫出证流程。
(3)调运实施。生猪运输车辆信息与动物经纪人(承运人)备案信息关联。承运人会同时收到电子证与行程提示,到达目的地后,按要求结束行程操作。所有操作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承运人的运输台账。台账包含每批次行程编号、检疫证号、数量等信息。官方兽医可随时查询台账和运行轨迹,对违规调运和未到达目的地承运人、经纪人纳入“黑名单”管理。
(4)落地监管。主要是屠宰场落地监管,驻场官方兽医、品管员在收到电子检疫证明提示,同步按规程开展生猪检疫、检验工作。驻场官方兽医、品管员在不同工作环节实时录入数据和上传定位照片、佐证资料并及时提交、完成审核,实现数据关联。驻场官方兽医根据关联的动物产地检疫证明出具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品管员出具品质检验合格证明,生猪产品方可出场。系统同时自动生成生猪进出场、违禁物自检、疫病检测、品质检验、无害化处理等台账,所有信息推送平台存档。官方兽医根据工作需要可随时调取、查询相关资料,实施生猪检疫无缝监管。
4.无纸化出证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实现了生猪产地检疫网上申报、审核、发证、核销“一网通办”目标,养殖场、经纪人、承运人在申报过程中“零跑路”,节约了大量时间、经济成本。推行电子证减少了公务开支,且易永久保存。同时,电子证的二维码做了动态加密处理,拍照或截屏后均无法使用,防伪级别更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建议
夷陵区动物防疫检疫一体化监管体系建设已达到预期目标,总体成效显著,但系统运行还处于不断磨合阶段,实际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湖北智慧兽医+ ”APP系统平台还存在运行不够流畅的问题。例如,在为养殖场户分配耳标号段时,受偏远山区信号弱、网速慢影响,且租赁的是云服务器,致使有时候库里的耳标无法下发。建议今后可以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自己的服务器,同时进一步优化系统,不断提升用户体验质量。
2.防疫与产地检疫的衔接不畅。在具体生产实践中,一般自食自宰的生猪建议首次免疫时打上防疫耳标,规模养殖场一般在出栏前打上防疫耳标。假如某规模养殖场饲养有500头生猪,分两批次出栏,第一次申报检疫200头,乡镇农技分中心下发200个防疫耳标,经检疫合格后即可出售。然而在下一批次出栏剩余300头生猪时,系统无剩余免疫头数,无法分配耳标,不便于正常出售。在实践中,为强化防疫耳标管理,避免防疫耳标违法交易,一般不建议规模场首次免疫时一次性将防疫耳标全部佩戴到位,这样可能导致饲养过程中防疫耳标损毁率较高,无法识别。目前,建议采取经乡镇农技分中心查看规模养殖场免疫档案证实防疫无误后,在系统上虚拟免疫一次,再次分配耳标,才能进入正常销售程序。
3.跨区域信息交互与共享还不完善。跨省调运系统申报检疫困难,全国数据联通尚不够。例如,B县市区某养殖户从A县市区拖一车仔猪(已加施A县市区防疫耳标)调入到B县市区育肥,B县市区某养殖户成功育肥出栏该批生猪时,须重新加施B县市区耳标后才能正常销售。建议加大跨县市区系统平台数据共享与互认,打通各省数据壁垒,建好全国检疫“一张网”,避免一畜多标出现,便于动物防疫检疫执法监管。
总之,推进动物检疫信息化建设,通过借助现代化手段弥补机构队伍政策变化带来的管理手段不足的问题,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动物检疫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完善系统建设运用,强化数据分析应用,持续建设完善动物检疫全链条信息化管理体系,才能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更好地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