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步跑步行为需求的盘龙江沿岸景观优化策略
2023-02-06张慧琳宋钰红王燚李一姣
张慧琳 宋钰红 王燚 李一姣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为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国务院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1],随后云南省出台了《全民健身五年实施计划》,倡导土地复合利用,支持建设集文化宣传、体育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整合各类城市慢行道、绿道、健身步道、旅游步道、登山步道,大力推进覆盖全省、便民可达的“大健康”步道系统[2]。
随着健康观念深入人心,群众的健身需求日益增加。健步、跑步作为一种经济、便捷的运动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当前国内针对跑步行为需求的研究较少,步行行为与步行环境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出现了公共健康、交通、城乡规划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局面[3]。国外的相关论述主要将研究焦点集中于对不同社区人群的步行出行、步行休闲与其所生活的物质环境特征的关系研究上[4]。国内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的土地利用混合度、道路网络等对出行的影响,近年来逐渐有学者从微观层面关注步行行为的影响因素[5]。陈泳等以街区轨道交通站点为切入点,从步行时间、步行距离与步行心理的角度出发,实证研究了上海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生活街区的步行环境[6];张莹等采用灰色关联法对环境设计、环境卫生及景观、居住环境、用地可达性、交通环境、环境安全6个方面23个步行环境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7]。
回顾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于步行行为的研究较多关注于交通领域,鼓励人群绿色出行[8],研究方法对步行环境的描述, 定性居多,定量的分析方法较少[9]。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关注于以健身为目的的健步、跑步人群,将健步、跑步人群的需求综合考虑,以健康城市和全民健身计划为背景与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相结合,在城市发展由“增量”转向“存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对盘龙江滨水步道提出优化策略。
1 研究区概况
盘龙江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昆明唯一一条贯穿城区的河流。本文研究范围选取盘龙江霖雨路至环城南路段的东西两岸,区段全长10km,该段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人流量大拥有较高的健步、跑步需求。根据使用人群访谈结果、城市道路等级(快速路和城市主干道)以及场地建设现状将其分为4段并分别提出优化策略,4个空间区段为霖雨路—二环北路、二环北路—环城北路、环城北路—人民中路、人民中路—环城南路。宽度范围以盘龙江两侧的城市道路为界,限定出横向范围内的研究区域,辐射范围以公园绿地服务半径为参考标准,以研究区域边界向外辐射500m。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2部分:13个客观物质需求数据,通过实地勘探和调查统计获取,数据源包括2018年昆明市土地利用图、城市道路图、高德街景图等,研究提取了POI设施、道路长度、居住用地面积等数据,并通过实地调研对数据进行补充修正;20个主观精神需求数据,通过问卷发放获取。
3 研究方法
3.1 指标选取
研究结合了马斯洛需求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并参考步行、跑步行为相关文献[10-12],建立健步、跑步行为需求评价集,并将健步、跑步行为需求总结归纳为主客观维度下的易达性需求、功能性需求、安全性需求、舒适感、愉悦感、安全感和归属感,见图1。
图1 健步、跑步行为需求梳理
通过文献阅读分别总结国内外研究中对于健步、跑步行为的影响因素,再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进行需求因素的初步整理,运用德尔菲法筛选需求因素。研究邀请14位风景园林专家在每一轮问卷中对各因素的合理性进行打分,以筛选争议大或不合理的指标。两轮打分共删除6个因素,最终确定33个需求因素,构成健步、跑步行为需求评价集,见表1。
表1 健步、跑步行为需求评价集
3.2 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分为2部分,统计各区段内健步、跑步人群每周的活动频率;Kano问卷,具体见表2,设置正、反2个问题,每个问题有5个选项:很好,还行,无所谓,不太好,不喜欢;根据受访者的需求度进行填答。
表2 Kano问卷形式
3.3 现场调研及问卷调查
本次现场调研于2022年4—5月进行,调研时段选定为工作日、周末的早晚,调研主要内容为健步、跑步人群活动区段的调查、场地现状问题的收集、客观物质需求数据统计。
问卷调查采用电子与纸质问卷的形式于2022年6—7月发放,发放时段为工作日及周末的6∶00—8∶00、16∶00—21∶00。每区段问卷发放在60~80份,共发放284份,剔除漏答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77份。
3.4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用于分析4段滨水空间中影响健步、跑步行为的强相关因素。运用Spss Statistics软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以物质、精神需求因素数据作为自变量,活动频率数据作为因变量逐一进行相关性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通常通过Sig值来判断,当Sig值大于0.05时,呈不显著相关;当Sig值小于0.05时,R的绝对值越接近1,2个变量的相关性越强,R的绝对值接近0时,表明2个变量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3.5 Kano模型分析
Kano模型(魅力质量理论)是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Kano)研究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与优先排序的工具[13]。受赫兹伯格“激励-保健因素理论”的启发,在质量管理领域引入了满意与不满意的标准,建立了顾客满意度与产品服务质量的双维度认知;根据不同类型的质量属性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Kano模型[14]。Kano模型不采取直接询问需求的方式,避免居民错误判断而得到不确定性数据[15]。而是通过正、反问题的提问,研究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再根据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将需求划分为5种类型:必备需求(M),期望需求(O),魅力需求(A),无差异需求(I)和反向需求(R)[16]。其中,必备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此类需求得到满足时满意度不会得到提升,无法满足时满意度呈明显下降趋势;而无差异需求对顾客满意度没有影响,可以适当减少此类需求的资源投入,用来优化其他服务,见图2。在本研究中,主要通过问卷统计与Kano模型质量属性表进行对应来划分需求类型,见表3。
表3 Kano需求类型划分
图2 Kano双维度认知模型
此外,传统Kano模型分析,会造成样本数据的大量浪费,使得研究结果呈现主观性,无法真正体现居民的个性化需求[17]。因此,本研究引入Berger等提出的“Better-Worse”系数法,用定量分析的方式分析满意度。计算公式:
Better=(A+O)/(A+O+M+I)
Worse=-(O+M)/(A+O+M+I)[18]
式中,Better系数表示当满足某项需求时使用者的满意程度;Worse系数则表示当不满足某项需求时使用者的不满意程度[19]。当Better值与Worse值皆大于0.5时为期望需求,皆小于0.5时为无关需求;当Better值大于0.5,Worse值小于0.5时为魅力需求;当Better值小于0.5,Worse值大于0.5时则为必备需求[20]。研究选取四分位图的形式确定每项需求所对应的类别,以“M>O>A>I”作为重要程度判定依据,见图3。
图3 四象限图示
4 结果分析
4.1 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测。问卷总体Cronbach′s α值为0.903,其中正向问题为0.957,反向问题为0.863,说明问卷有较高信度。KMO值为0.778,且Bartlett球形检验Sig值为0.000,说明各指标具有相关性,问卷有良好效度。
4.2 优先需求指标
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表4得出,交通基础设施覆盖率(A1)、居住用地比例(A2)、休憩设施密度(A3)、道路空间变化丰富(B1)、文娱活动组织(B19)共5项指标与活动频率有相关关系。其中,交通基础设施覆盖率与活动频次呈负相关,交通基础设施覆盖率数据来源于盘龙江向外辐射500m范围内的公交站、地铁站数量,其数量越多越方便人群到达盘龙江活动,故不作为优先改进因素。
表4 健步、跑步行为需求因素与活动频率相关性分析
将4段滨水空间中相关性分析结果和Kano模型所得结果综合考虑,所得即是盘龙江健步、跑步人群的“优先需求”。优先需求不仅反映了客观环境对活动频次产生的影响因素,而且将活动人群的主观需求包含在内,是最能够反映实际需求的指标,对其进行精细化改进能够提高盘龙江健步、跑步人群的满意度和活动频率,并避免资源浪费。
霖雨路-二环北路段的9个优先需求指标见图4,分别为休憩设施密度(A3)、卫生设施密度(A4)、防护设施密度(A6)、道路空间变化丰富(B1)、道路林荫率(B2)、设施维护状况(B5)、夜间照明情况(B13)、机动车、非机动车的干扰(B15)、健步跑步活动组织(B20)。该区段虽然休憩设施在4段滨水空间中最多,但由于人流量大,导致现有设施数量无法满足活动人群需求。厕所设置较少,出入口的围栏、隔离柱较少,导致有非机动车进入,对人群造成一定干扰;西侧乔木的间距较为密集,使得行进过程中的视线受阻;东侧的树木遮荫情况较差;场地内设施后期维护情况不佳;路灯数量较少,夜间照明情况较差,存在看不清路面不平整处的情况;跑步的人群较多,希望进行跑步活动的组织。
图4 霖雨路-二环北路段Better-Worse系数图
二环北路-环城北路段的12个优先需求指标见图5,分别为休憩设施密度(A3)、卫生设施密度(A4)、标识信息密度(A5)、路网连通度(A9)、交通信号灯配置(A12)、道路清洁度(B3)、路面铺装的平整度和防滑度(B4)、设施维护状况(B5)、道路障碍物率(B6)、景观绿化的色彩、香味和季相变化(B7)、景观小品的创意性(B9)、文娱活动组织(B19)。该区段座椅、公厕数量较少,部分滨水步道中断需与机动车道并行,北部由于设置了亲水平台但警示牌较少,不利于满足功能性需求;白云路口没有交通信号灯配置;步行道较窄且有电线杆等障碍物遮挡,导致许多跑步者选择在机动车道上跑步,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路面铺装存在破损状况,平整度和清洁度有待提高。部分健身设施需要维护更新,不利于舒适感的满足;景观绿化单调,缺乏色彩、季相变化,西侧绿地覆盖率较东侧偏低,且分布不均匀,影响活动者景观体验的连续性;来此散步的老年人较多,而相关的文娱活动组织较少,活动内容单一。
图5 二环北路-环城北路段Better-Worse系数图
环城北路-人民中路段的10个优先需求指标见图6,分别为休憩设施密度(A3)、道路连通度(A9)、行进过程中的空间变化(B1)、道路林荫率(B2)、道路清洁度(B3)、路面铺装的平整度和防滑度(B4)、景观绿化的色彩、香味和季相变化(B7)、夜间照明情况(B13)、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B16)、出入口特征(B18)。该区段东侧的休憩设施相对较少;绿化未能形成完整体系且层次感较弱,树木遮荫效果不佳,道路边、树池内的垃圾未能及时清扫,道路不连贯,铺装老旧存在破损且较多台阶为通行造成不便,难以满足舒适感需求;夜间灯光较暗,为健身人群带来不便;具有特色的景观小品设置少,场地设计感较为薄弱。
图6 环城北路-人民中路段Better-Worse系数图
人民中路-环城南路段的10个优先需求指标见图7,分别为休憩设施密度(A3)、卫生设施密度(A4)、过街设施密度(A11)、道路清洁度(B3)、路面铺装的平整度和防滑度(B4)、道路障碍物率(B6)、景观绿化的色彩、香味和季相变化(B7)、绿地覆盖率(B8)、人群、动物的干扰(B14)、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B16)。该区段的座椅、厕所较少,花坛、树池供人休憩的边缘处卫生情况较差;人民中路处过街设施仅有座天桥,通行较为困难,对健身的连贯性造成影响;路面积水情况比较严重;道路东侧障碍物较多,存在电线杆、路灯及商贩对通行造成影响;西侧绿化带时断时续,绿化覆盖率较低;遛狗人群较多,对健身人群造成一定干扰。
图7 人民中路-环城南路段Better-Worse系数图
5 优化策略
霖雨路-二环北路段的滨水空间,居住用地比例最高,人流量较大,现有步道连续性高,已设有适宜健步、跑步的道路,整体健身环境在4段滨水空间中最好,道路除个别路面在雨天有积水情况,可利用地形进行排水外,基本满足健身者需求。在设施方面,西侧的座椅需要增加,部分健身者反映石凳材质较为冰冷,在后期增加座椅时可换为木制座椅。在各出入口处,应完善防护柱配置,满足健身过程中的安全需求。照明设施除现有路灯之外,可设置沿绿化散点式分布草坪灯,为场地增添吸引力,同时提高夜间活动的安全性增加活动频次;在绿化方面,对于东侧遮荫的问题,行道树应选择冠幅大、适应性好的树种,并对缺植、种植不连续的区域进行补植;在管理方面,对该区段设施逐个检查,更换故障、破损设备,并对设施进行维护,提升空间设施质量。
对二环北路-环城北路段的滨水空间,人群健步、跑步需求量大,但道路状况及配套设施较为老旧,后期维护不佳,绿化单一,场地整体缺乏设计感和地域文化的展现,可作为重点改进区段。在道路方面,应将滨水空间整体进行串联,提高滨水道路的连续性。对道路上的广告牌、供电、照明设施统一规划还路于民。亲水步道多为戏水、休憩的人群,铺装材质可进行局部更新,选用鹅卵石、木质栈道等,丰富视觉体验。游步道应建设更利于健步、跑步人群使用的铺装,或用颜色区分道路功能,营造富有韵律的复合型滨水空间;在基础设施方面,充分利用花坛、树池的凹凸处设置座椅,使活动人群的休憩得到保证。在醒目位置设置标识警告,同时结合健康常识设置指示牌,在提高场地安全性的同时增添趣味感;在绿化方面,丰富种植品种,考虑芳香植物的配置,使其形成具有四季变化的丰富景观,为健身人群营造芳香、愉悦、健康的活动环境;在场地设计方面,在道路节点设置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构筑物等,营造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归属感的活动空间。
对环城北路-人民中路段的滨水空间,场所精神挖掘不充分,缺乏整体规划,道路及景观空间连续性差,没有形成完整的滨水活动空间,应重点整合滨水区景观环境要素,提升场地文化内涵。在绿化方面,要尊重和保护现有的植物资源,将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新的生态景观系统,可以打造植物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对其进行分层配置,丰富下层、中层及上层绿化,丰富植物形态,充分考虑活动者的感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体验,促使身心健康全方位提升[21];在道路方面,整体地形起伏不大,可选用台阶与无障碍坡道相结合的形式,充分考虑跑步者和老年健步者的需求,保证道路的连续性;在设施方面,建议在小广场、休憩座椅处增加照明设施,特别是台阶、出入口、道路交叉口等空间,同时保持设施在形式、材质、色彩等多方面相互协调;在场地设计方面,可以从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等多角度进行规划设计,提升活动者对滨水空间环境的认知,使其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
人民中路-环城南路段的滨水空间,在地域特色方面塑造较好,活动吸引力和归属感较强。商业用地比例最大,人群类型较为复杂,活动需求类型多,应丰富活动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休憩、健身、卫生设施等,将其沿道路散点式分布;在道路方面,对出现破损的地面,应进行加固维修,提高道路的抗破坏性,真正实现道路的经久耐用。对于电线杆阻挡等道路障碍物问题,可将原有的绿化“花坛+灌木”的形式改为“草地+透水砖+乔木”的形式;在管理方面,针对道路被占用的情况,建议对流动性强的商户集中管理,划定特定区域,避免道路空间被商户侵占现象,避免健身者被挤入车行道与机动车发生冲突的状况,营造更加舒适安全愉悦的健身环境,满足各类人群的健身需求。
6 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由“增量”转向“存量”,应当思考如何对城市现有存量资源进行更新改造,与公众健康相结合。滨水空间除了承担着文化交往、休闲游憩、文化展示等功能外,还为市民提供便利、高效、可活动的健身场地。本文以昆明市盘龙江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段,对健步、跑步的人群进行需求评价及差异性分析。既有研究仅以使用者感受为主体进行评价分析,本研究联合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Kano模型,加入客观物质环境对使用者行为的影响,以实际环境中的设施数量和活动者最真实的感受为基础数据,是对活动者当下切实需求的挖掘与满足。4段滨水空间的差异性研究,有助于帮助城市管理者制定更加精准、符合实际需求的规划策略与政策,并对今后的规划实践起到参考和指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