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住宅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
——以天津市乡村为例

2023-02-06缑思佳李峰张洋汪海洋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适应性住宅空间

缑思佳 李峰 张洋 汪海洋

(天津城建大学,天津 300384)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乡村住宅空间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乡村住宅空间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的乡村振兴,在进行乡村住宅空间设计时应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的居住模式和住户的居住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产业发展、人口结构、居住观念等不断进行着转变,这些变化对乡村住宅空间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传统的乡村住宅建设手法和模式存在弊端,快速发展的乡村住宅建设缺乏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当下的乡村住宅空间发展面临一些困境。

天津作为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取得重大发展,但存在农村发展较为薄弱的问题,乡村振兴将成为天津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动力[2]。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需要结合天津乡村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乡村住宅空间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道路,不仅要着眼当下,也要满足乡村未来的长远发展,乡村住宅空间设计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1 适应性理论

“适应”(Adapt)源于拉丁文“adaptatus”,最早在生物学领域被运用,意为“调整、改”[3]。道格拉斯于《建筑适应性》[4]中指出,建筑的适应是除了对建筑进行维护外,也包括对建筑物的任何工作,以更改其容量、功能或性能。建筑适应性反映的是建筑进行自我调整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5]。适应性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协调行为,而建筑的适应性是建筑不断调整自身要素以适应客观外部条件的系统行为[6]。建筑适应性研究不能只从建筑本身的角度出发,同时也应看重人的角度,重视人的需求,以人为本,综合建筑、社会、经济、文化等角度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对于适应性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相继展开建筑适应性的研究,主要为理论研究和设计方法研究,在乡村住宅的适应性设计相关研究中,彭军旺研究了乡村住宅空间气候适应性演变规律和地域差异[7];谈良斌对西部乡村传统民居的功能适应性进行研究[8];史靖塬研究了重庆乡村农宅环境的生态品质提升路径,具体归纳出多种路径[9];高佳妮对乡村新民居设计的模块化与乡村适应性这2个核心点进行融合研究[10]。通过阅读文献可以发现,适应性的相关研究在城市方面较多,而对乡村空间的适应性研究多集中于生态适应性角度,对于乡村空间适应性研究不足,乡村住宅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研究较少,尤其是天津市乡村住宅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存在欠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乡村住户需求、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和自然环境等的变迁,旧有的乡村住宅空间出现了不适应新发展的现象。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处于不断变化中,乡村住宅空间的适应性设计既可以提高居住者现在的居住体验,也可以让住户更好地迎接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对传统乡村住宅空间进行适应性分析与设计有益于其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建筑的适应性机制探讨建筑与环境之间互动共生关系的作用规律,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同时还包括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11]。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重视其适应性机制,探索既适应于现实条件又适应于自然环境的设计道路。对于乡村住宅空间来说,传统的设计思路较为单一,缺乏适应性,各个环节较为割裂,对影响条件考虑不够全面,未能充分认清建筑与外部条件之间的作用机制,而适应性设计要同时考虑多方面因素对乡村住宅空间所产生的影响,具体见图1。

图1 设计思路图解

影响乡村住宅空间适应性发展的具体要素众多,现分析列举基本要素如图2所示,在发现和分析乡村住宅空间存在问题及适应性策略提出时,应全面对各要素进行考虑。

图2 影响乡村住宅空间适应性发展的基本要素

2 天津乡村住宅空间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天津乡村现状

天津市总面积11966.45km2,地处中纬度沿海与内陆交接地带,东临渤海,北依燕山,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交通与地理条件较为优越。地势南低北高,呈现出梯形地貌特征。地处北温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带,四季分明,夏热冬冷。

天津市下辖16个区,其中有10个区有乡村存在,天津共有125个镇,3个乡,3520个村。截至2020年,天津市户籍总人口为1130.68万人,农村户籍人口319.41万人。根据三调数据显示,天津市耕地面积为329560hm2,村庄用地为89540hm2。

天津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村庄整体建设开发强度大,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严重超标[12]。土地资源未能得到充分集约利用,目前乡村宅基地闲置现象明显。村庄分布面广,村庄密度较大,但布局较为分散。天津农村地区存在人口活力缺失的问题,存在劳动力外流的现象,大量乡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村庄常住人口中老人和小孩居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乡村产业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附加值较低的问题,业态创新性不足。

天津农村住宅整体布局较为规整,多为联排式与单层独栋形式,布局形式多为U型、L型、一字型,有少量回字型,如图3所示,建筑多以南北向成列布局。屋顶以木屋架瓦屋面的坡屋顶为主,平屋顶形式多见于新建农宅。外墙多为37砖墙,多为砖混或砖木结构。

图3 天津市乡村住宅空间主要布局形式示意图

2.2 天津市乡村住宅空间存在问题

通过资料查询、文献研究和对天津市乡村住宅的实地调研,在充分考虑影响乡村住宅适应性发展的各要素的基础上,总结出天津市乡村住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2.2.1 功能空间上的不合理

传统农村的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对于居住空间品质没有较高需求,使得乡村住宅存在功能分区模糊混杂的现象,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存有交叉,功能划分不够清晰,同一个功能空间可能存有多个相互干扰的功能,影响居住者生活质量与居住体验,居住舒适度不高。如今农村家庭人口结构随着时代发展产生变化,农民就业的选择更为多元化,传统乡村住宅的功能空间无法满足居住者新的需求,不能适应住户新的家庭人口结构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现有的乡村住宅空间的功能难以满足农村家庭的长远发展需求。乡村住宅的户型布局存在不合理现象,户型单一,设计不够丰富,户型设计缺乏专业指导,存在流线混乱、空间尺度不合理、空间任意加建等现象,部分空间实际使用效率较低从而被闲置,住宅空间闲置率较高,土建资源遭到浪费。

2.2.2 民居风貌有待改善

乡村住宅的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破坏,建筑风貌存在同质化、地域性缺失等特点,建造时盲目模仿,缺乏个性化,建筑外观缺乏美观性,住宅风貌没有处理好乡村住宅现代性和乡土性的关系,未能充分展现当地风土人情及地域特色。村民自建的新建民居存在千篇一律、与周边环境不相协调的现象,缺乏在地性和文化底蕴的体现;乡村住宅的建筑风格存在杂糅拼贴的现象,村民在对房屋进行设计建造时,简单的以模仿城镇住宅或西方建筑等现代住宅的风格特点进行建造,结果实际居住条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住宅风貌与村庄环境不相适应,从而使得住宅风貌遭到破坏。乡村住宅风貌的破坏会导致地域文化的流逝,不利于乡土文脉的延续,这会进一步导致村落人口的流失,以及传统农村民居闲置和被破坏的现象。乡村住宅的建筑风貌亟待改善。

2.2.3 乡村住宅存在安全隐患

部分乡村住宅建设年代久远,建造技术落后,住宅结构老化,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威胁着居住者的人身安全和乡村住宅的长远发展。由于农民专业建筑知识的缺乏,以及乡村建房的工匠或者施工队伍专业素养的欠缺,且建造时缺乏统一指导,导致部分乡村住宅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性、装饰性和其他类型的质量问题,房屋抗震、防火、防盗等安全性能欠佳,工匠经验的不足、建造者安全意识的欠缺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同时,结构体系的不合理会缩短乡村住宅的使用周期,后期维护修理的增加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对住户造成一定经济负担。

2.2.4 生态适应性较差

在乡村住宅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居住空间生态性的关注,未能充分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与气候特征,不够重视呼应村落肌理及场地关系。乡村住宅的建设者对于住宅的功能空间组合、绿色建筑技术的认识不足,使用建筑材料缺乏环保性,保温节能、雨污排放、垃圾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措施有所欠缺。乡村住宅的人居环境有待改善,农宅居住舒适度欠缺,农民的生态意识也较为淡薄。天津农村住宅体形系数较大,住宅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差,采暖能耗大且采暖费用较高[13]。乡村住宅的窗户密封、保温性能较差,窗墙比不够合理,生态适应性有待提高。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天津乡村住宅空间适应性设计策略

基于乡村振兴的背景,秉承可持续性、经济性、现代性、创新性、整体性的原则,对天津乡村住空间的适应性发展提出以下设计策略。

3.1 提升功能空间合理性

对乡村住宅内部的功能空间进行更新与补充,使其提供合理、多样的空间,新的功能布局应与住户新的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同时考虑当地的居住传统和现代化的居住模式。住宅功能空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农户的产业模式,有些住户需要依靠住宅发展产业,如乡村民宿、农业养殖等,需要留足适应生产所需的空间。丰富乡村住宅的空间层次,使功能空间类型齐全、尺度适宜、流线清晰,功能上能够满足家庭成员的不同需求,功能空间设计应与住户的家庭人口结构相适应,提高住户的生活品质。功能空间设计时,注重各功能区面积尺度的合理性,设计符合人体尺度,减少闲置空间的浪费。农村老年人比重较大,功能空间设计时应重视适老化的相关设计,提升老年人生活的便捷性。

3.2 优化乡村住宅户型

在继承与延续传统户型布局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造,注重实用性与灵活性,合理布局住宅的选址、朝向和流线。由于农村产业业态在不断变化发展,未来二三产业在农村产业中所占比重将不断升高,第一产业也将不断升级,乡村住宅的户型组合应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同时,农村家庭人口结构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居住空间需求,因此平面组合设计应具有一定可变性,增加住宅空间灵活度,便于未来随着生产方式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而进行改造,延长其使用寿命,并要提前考虑好这种改造的可操作性与成本问题。另外,户型设计时应避免铺张浪费、盲目追求气派的现象,减少闲置空间。

3.3 重视住宅安全性

选择适宜的建筑结构和建造技术,既要考虑安全性、便捷性,也要考虑经济性,设计建造时注重建筑的抗震防灾、防火防盗、耐久性能等安全性能,选择高质量的建筑材料。重视设计者及施工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努力提高村民安全意识。选址时应提前对地质结构进行检测,选择自然灾害发生概率较小的地段进行建造。排查年久失修、出现结构问题的农宅,对其进行加固。

3.4 乡土文脉的延续

建筑风貌具有地域性,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对其原有的建筑风貌进行保护。在乡村住宅的设计上,要深入挖掘在地文化,充分呼应当地村庄肌理,引用当地元素,进行提炼和转译。充分考虑到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的传承,将当地的元素和传统文化加以结合创新,呼唤传统乡村记忆,努力通过建筑设计使乡村住宅更好体现当地文化底蕴,增强居住者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运用适应当地地域和气候特点的建造技术,选取适宜的在地材料;如蓟州区多山,盛产石材,当地乡村住宅设计时可重视石材的应用。对当地材料进行在地化运用,既可以节约从外地运输材料的成本,也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与风貌,合理使用乡土材料对乡土文脉和地方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影响。同时,住宅设计时注重村庄风貌的整体性,既要呼应村庄的整体风貌特色,也要避免住宅与住宅之间的千篇一律。

3.5 生态的适应性

在乡村住宅空间设计时,将生态宜居的理念贯穿其中,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运用合理的绿色技术,加强节能环保设计,重视乡村住宅空间人居环境的改善。应注重对乡村住宅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进行适应,合理选址并呼应周边的现有环境。合理布局门窗位置,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措施,选择有利于节能的建筑平面布局形式,根据气候特点改善室内采光和通风情况,在建筑设计上促进节能。建造时选择生态环保的建筑材料,选取可再生、可循环的建筑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设计时重视对先进建筑技术的运用,考虑采用当地可再生清洁能源,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雨水收集等,减少资源的浪费,通过设计和技术手段努力降低能源损失,高效利用能源,实现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的目的,提高建筑的生态适应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住宅空间的适应性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乡村住宅空间的适应性发展对加快新农村建设脚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落实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乡村住宅空间的适应性设计应从多角度全面考虑,分析多因素对乡村住宅空间本体的影响,规避其发展过程中适应性缺失的问题,从而为居住者提供更好的住宅环境与生活品质,促进乡村住宅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适应性住宅空间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Jaffa住宅
创享空间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