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视角下美丽宜居村庄设计策略研究
——以浏阳田溪村为例
2023-02-06刘佳岑唐贤巩
刘佳岑 唐贤巩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愈发重视乡村的建设与发展,自新农村建设到美丽宜居村庄的建设,我国对乡村的具体发展要求也在逐步变化和发展。2005年“十一五”计划提出新农村建设,随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美丽中国”概念,以及农业部发布《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至此,“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要将乡村旅游与村庄建设有机融合。在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背景下,各地积极开展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点建设工作,带动乡村区域整体发展。本文立足我国国情,就如何使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从乡村旅游角度出发找出美丽宜居村庄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村庄设计策略。
1 相关概念及发展特征
1.1 相关概念探析
1.1.1 乡村旅游
狭义上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广义上是指以农村区域为载体,利用城乡之间在生产生活方式、聚落形态、文化、建筑等方面的差异性,以乡村独特的农家生活方式、传统民居建筑、田园风光、乡村文化、民俗活动、村庄风貌等来设计、融合,形成包含农业观光、民俗体验、度假休闲等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
1.1.2 美丽宜居村庄
目前美丽宜居村庄还未有共识性的定义,本文结合相关政策文件对美丽宜居村庄尝试给出以下定义:美丽宜居村庄是指以自然村落(屋场)为主体的,生态美、村庄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的行政村。
1.1.3 村庄设计
指以村庄的整体空间及景观风貌问题为导向,对村内整体格局、民居风貌、环境设施、景观小品等要素展开的专项或综合性设计,以达到传承与保护乡村文化、营造乡村特色风貌的目的;是塑造村庄特色、营造“美丽”风貌、保护当地文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途径[2]。
1.2 美丽宜居村庄主要发展特征
1.2.1 发展优势较明显
美丽宜居村庄作为美丽乡村的升级版,相较于一般村庄而言,具有一定的自然村落集聚力、基础条件好、人居环境优、文化底蕴好和自然资源丰富的相对优势,有更为明显的发展潜力。
田溪村地处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属于湘赣边界,位于张坊镇东北部,毗邻江西省东部,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围山南麓,村域包含田心屋场、瓜田屋场、千秋屋场等9个屋场,见图1。村庄发展特色较为明显,周边发展较好,村委距大围山旅游景区约18km,镇域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首道故居,浏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李白烈士故居和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对当地经济发展能起到一定带动作用;村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田溪村拥有133.33hm2有余的原始红豆杉林、独特的第四纪冰川地质遗址(现已开发为泛大围山生态旅游示范区,西溪磐石大峡谷3A景区),以及古法造纸、百年老桥大成桥以及客家风情民俗等特色文化。
图1 田溪村区位图
1.2.2 试点示范作用强
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基本要求应具有综合性的示范意义。目前自浙江开展的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点建设工作以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有效推进了全国美丽宜居村庄试点示范工作。各省市相继编制村庄规划,并发布相关验收指标、设计导则等系列文件,旨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机制。
田溪村通过党建引领,村委指导,村民共商众筹、共建共享,发展乡村旅游并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于2017年成功脱贫。2020年1月3日,入选第1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020年8月26日,田溪村入选第2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在此发展背景上,对田溪村提出村庄设计策略并进行村庄设计实践,对乡村旅游和村庄发展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2 美丽宜居村庄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2.1 美丽宜居村庄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关系分析
乡村旅游与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耦合,是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等要素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乡村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3]。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耦合包含以下4方面,即发展理念与目标的融合、载体空间的融合、资源要素的融合、组织管理的融合[4]。进一步研究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两者间的耦合度和耦合要素,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建立两者间科学的耦合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5]。鉴于以上理论基础,本文进一步探索美丽宜居村庄设计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乡村旅游的发展要素以及村庄设计的主要内容[6],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乡村旅游视角下美丽宜居村庄设计策略。
2.2 乡村旅游视角下美丽宜居村庄设计存在的问题
2.2.1 乡村设计随意性大
美丽宜居村庄比一般村庄基础条件好,但普遍存在“规划仓促,设计先行,复而返工”的问题[7]。村庄规划与土地、生态等相关规划融合不够,村庄设计缺乏整体引领,设计单位就上级“需求”而设计,缺少个性和特色,对项目施工要求把握不准,项目落地受限。田溪村存在着上级村庄规划缺失、早期设计“各持己见”的现象,造成了项目落地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2.2.2 产业业态较为单一
产业类型单一,市场营销薄弱,缺乏新的产业理念及完整的产业链[8,9]。传统的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单一运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乡村旅游群体的现实需求。旅游产品层出不穷,“范式”发展造成了产业竞争力下降,乡村旅游品牌匮乏的现象发生。田溪村依托西溪磐石大峡谷景区,在前期取得了成功的带动作用,但未及时意识到要加快产业转型与联动融合发展,造成了经济收入相对单一、发展潜力弱化。
2.2.3 村民主体意识不强
村民个体意识不强,村民选择性参与共建,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10]。政府通过“包揽”的方式开展村庄设计项目,村民主动性受到影响;村民缺少主体意识,对村庄的“建设者”缺少主体认知,大多数村民不管是前期策划、设计实施、后期管理都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11];村庄设计过程中,设计单位未能真实了解村民的现实需求,忽视村民主体意愿。田溪村在以往的村庄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政府“包办”,设计单位只专注于设计,村民参与性不高的现象。
2.2.4 乡村缺乏美学创意
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是每年都有的目标任务,在设计经验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各村的设计方案出现“补贴式”复制,没有合理评估村庄风貌和传统建筑特色,而是将设计方案粗糙地“拿来、放入”,导致“千村一面,特色不显”[12]。田溪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期间,对村容村貌做了部分整改,但改造样式缺乏当地特色。此外,部分村民各式各样的“小洋房”,也造成了整体风貌不协调。
3 乡村旅游视角下美丽宜居村庄设计策略
3.1 基础理论
3.1.1 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治理理论最先由美国学者迈克尔·博兰尼提出,其强调“多元共治”的模式,允许多个权力中心、多个参与主体并存,推崇平等、协调且相互制约[13]。美丽宜居村庄设计与乡村旅游发展都是多责任主体的复杂工作,也是多向互动的过程,需要政府、村民、设计方和企业的协商合作,只有各参与主体共治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合力。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强调可持续性,在满足当代发展要求的同时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旨在兼顾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14]。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于乡村建设发展中,包括在村庄设计过程中注重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适度开发,村庄内的集市肌理、传统建筑、遗址等资源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村庄设计和乡村旅游发展中注重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应从激活文化资源入手,带动产业发展,提高乡村经济效益。
3.1.3 景观美学理论
景观美学理论是美学的分支,是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景观,包括对景观设计的理论探讨和应用研究,其结合了自然和人文要素[15],在保留村庄自然原生态美的基础上,加入人工元素,使自然景观美得到升华,从而呈现自然美、生产美、艺术美、生态美等多样的美学形式。运用景观美学理论到村庄设计中,带给村民和游客视觉上的美感,提升村庄宜居环境,“村庄美”可作为精神产品吸引客源。
3.2 设计策略
3.2.1 加强规划引领,深入开展村庄设计
村庄规划一般包含村庄的选址、规模、布局、用地、产业等内容,村庄设计需要在此基础上对村庄空间格局、建筑风貌、整体环境、设施小品等要素展开专项或综合性设计[2]。因此,村庄设计也更能聚焦村庄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居住环境等,在村庄特色营造及可持续性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美丽宜居村庄设计应在充分了解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同时应深入村庄,对村民意愿、村庄整体进行调研分析,依据村庄发展的现实需求制定相应的村庄设计导则。由于村庄类型不同、村庄发展存在差异性,总体的设计导则应具备“基础性”。基于乡村旅游视角,本文将美丽宜居村庄设计分为空间设计、庭院设计、公共节点设计、建筑风貌设计、环境设施小品设计5个部分。在田溪村的村庄设计过程中,对村庄整体情况进行调研,重点对村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基础设施、公共绿化进行探讨,并分举出具体设计要点,见图2。
图2 美丽宜居村庄设计内容概括图
3.2.2 抓住核心要义,从内驱动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需抓住的关键点是乡村本身,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吸引游客、资本的基本要素,能让游客体会到乡村的核心价值,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性[16]。而乡村性可归纳为以下特征:空间维度的乡村地域性,时间维度的演化动态性,生产维度的涉农性,文化维度的乡风性[17]。基于以上4个维度,将其与村庄设计融合,可以衍生出系列乡村旅游“产品”,从而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乡村旅游的活动形式一般可分为农事体验、文化体验、休闲运动、康体疗养、观光娱乐、其他主题6大类[18]。乡村可依照自身条件,避免单一的产业发展,对村庄进行合理的设计或改造。如,设计乡村公社、村史馆,打造村庄旅游路线,开发村庄特色研学项目等多方位开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田溪村以往的发展经验是以村民“众筹”来建设村庄的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带动整个村域的产业发展。其开发的项目包括滑草游乐场、水果采摘基地、跑马游乐园、玻璃桥等,但随着近年来游乐项目的创意匮乏及受季节限制,乡村旅游竞争优势明显不足。乡村旅游是与乡村其他产业联合发展的,与乡村其他产业发展相互作用,在形成相对完整的乡村产业链时,才能最大效益促进整体经济的提升[19]。在项目实践中,应充分挖掘村内屋场的个体特色,以点创面,带动村庄整体连片发展,见图3。
图3 田溪村屋场文化分析图
3.2.3 鼓励村民参与,设计显现人文关怀
村庄设计的直接受益者是村民,只有依托村级单位,鼓励村民参与,以培养农民的“村庄建设者”主体意识为目的,让村民有归属感、责任感,村庄设计才能落于实处[20]。村民参与落实到美丽宜居村庄设计可分为3个部分,村庄设计的构思阶段,政府与村民代表共同参与村庄设计方案的决策,在田溪村设计方案讨论之初,开展村庄调研与入户访谈,切实了解村民意愿,听取村民大会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村庄设计奠定民意基础;村庄改造过程中,村民参与村庄的施工建设,鼓励村民参与村庄的实际设计施工,设计单位并不完成所有的设计与施工,而是留下一部分空间给工匠和村民自己去发挥,设计团队与村民共同做一件事,最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设计施工完成后的维护管理阶段,后期维护管理决定了村庄设计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村庄设计在落地后,未得到及时监管维护,同样会导致设计成果不佳。因此,村庄设计从构思到落地的过程中,建立村民自主意识是极为重要的。这是村庄设计形式的一大进步,也是村民生活态度的转变,充分体现了村庄设计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3.2.4 挖掘本土文化,重塑多元多样村庄
3.2.4.1 在地文化的挖掘开发
村庄文化的挖掘,最好的方式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既要继承传统的乡土文化又要融入现代生活需求[21]。物质性的传承发展,包括村庄独有的景观构筑物、村庄“记忆场地”等,如西溪河、大成桥、老粮仓的再利用,对具有村庄特色的空间进行局部更新,在项目实践中,设计团队对田溪村村庄入口节点、村内标识系统、样板庭院做了系列设计,见图4;非物质性文化在村庄设计中的具象表达,如民俗活动、工匠技艺等的运用与传承,田溪村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保留了桃坪客家人旧聚落群,因此部分村民仍旧传承客家风俗,当地借此成功承办“2021年湖南省(秋季)乡村文化旅游节暨湘鄂赣首届客家文化旅游节”,反向推动了村庄的旅游发展。
图4 田溪村村庄入口改造前后对比图
3.2.4.2 村庄独特符号的营造
田溪村采取“村内元素+外部重构”的方式挖掘乡村景观美学,运用创新的美学表达方式,对在地文化进行解构、元素提取、重构。这里与艺术介入乡村的思维方式有所趋同,但更注重生态美学及乡村记忆的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农耕用具、当地居民生活习俗、客家文化、集市肌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营造村庄独特符号。设计以田溪村9个屋场为分布点,打造“一屋场一特色”,引导村庄的文化保护和有机更新。选取标识性较强的农具和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材料,如溪炕石、旧石板、旧瓷罐、废弃建筑的瓦片等,用于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设计承载乡愁,唤醒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和文化自觉;打造村庄特色,加强村内风貌的协调统一,见图5。
图5 田溪村菜园、围墙效果图
4 结语
本文基于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找出美丽宜居村庄设计与乡村旅游发展两者间的共性问题,结合对田溪村美丽宜居村庄的设计实践,提出了4点解决策略,即加强规划引领,深入开展村庄设计;抓住核心要义,从内驱动乡村旅游;鼓励村民参与,设计显现人文关怀;挖掘本土文化,重塑多元多样村庄,为进一步提升美丽宜居村庄的村庄设计提供借鉴。本文以乡村旅游的视角为美丽宜居村庄设计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但缺乏定量研究,下一步可从两者的驱动因素上加强定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