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理论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对策
2023-02-05谢亚妮
问题提出
近年来,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人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不断进行反思,掀起了一股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热潮。这股改革热潮确实促使人们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重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切合度,开启了职业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促使职业教育走进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知网上可搜索到此类研究文献千百篇,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仔细分析这些文献,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如何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等方面。二是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更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三是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如何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是校企合作,研究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五是评价体系改革,研究如何建立与职业教育特点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制度、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六是教育管理改革,研究如何优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保障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七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如何保障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例如在教学方法改革上,王雪等发表的《具身认知视域下“设计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从具身认知角度出发,提出情境下启发式教学,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突显课程的实践性价值。在校企合作上,仝玲发表的《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分析校企合作下的教学模式》,仔细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强化学前教育校企合作的对策,强调校企之间应形成“共建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创新教学资源建设,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校企合作有借鉴意义。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刘海芳发表的《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探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分析课程体系模块的建构,提出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应注意职业认同的教育、模块实训的方式、岗位实践,加强师资团队建设的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性。
从以上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涉及面较广,研究者们也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有价值的教育建议,能为一线的教学提供借鉴。但是,这些教育建议要真正落地,还需要结合当下当地的特点全面考虑,特别是针对一些理论类课程。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是理论性偏强的课程,很多一线教师很容易陷入满堂灌的误区,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学习效果不佳,学习积极性不高。基于此,本文拟对这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进行探索,分析这些理论类课程在开展教学改革时可能遇到的困境,并提出有效的策略。
理论类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境
笔者采用访谈法,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为访谈内容,对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访谈,总结出以下在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困境。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境
1.抽象概念难以理解,不喜欢枯燥的理论
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心理学还是比较喜欢的,充满了好奇,喜欢心理学类游戏、测验,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当接触到一些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减弱,表现为学习困乏、注意力分散、学习积极性不高,陷入了混沌状态,对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
2.对心理学相关知识接触少,较为陌生
通过访谈了解到,在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之前,有些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心理学,也不曾了解。有些学生在初、高中上过心理健康课,对心理学有一点认识,但未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时,学生对一些心理学专业术语较为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
3.时间管理困境
理论课程的学习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来完成学习任务。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课业负担、日常生活等),学生可能会遇到时间管理困境。如学生要面对多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有课业需要完成,有些课程作业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课余时间才能完成。
4.学习适应困境
大学的学习与高中学习存在较大的差异,刚入学的学生会面临學习上的适应问题。如在学习方法上,大学的学习更侧重讨论、阅读、调查、见实习等方法,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擅长这些方法,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大学的考核方式较为多样,不是单一的纸笔测试。
5.信息过载的困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可以轻松获取大量学习资料,这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难以分辨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学习困扰。
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境
1.学情分析不足,对学生的了解不够
教师在授课之前往往会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但更多地停留在表面,如了解该班学生的人数、男女比例、原毕业学校等信息,对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程度、对学习本门课程有何期望没有做过调查,也没有对同年级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生进行分析对比。因此,教师很容易使用统一的标准开展教学,致使课程教学改革难以深入。
2.改变难度大,易墨守成规
理论类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大量阅读与记忆来完成学习。有时一些理论可能与实际应用相距较远,很难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有些授课教师依赖于传统的讲授模式,要改变这种单一的讲授法难度较大。
3.信息技术运用困境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将信息技术投入教育教学中。但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境,导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度不够,效果不佳。一是信息化资源量多,存在筛选问题,需要花时间选择与整理。二是教师未能完全掌握某些信息技术,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三是在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和数据安全,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4.理论转化实践的困境
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理论类课程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理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要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硬件设施不齐全、实践时间和地点受限等,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实现。
5.教师角色身份转变的困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传授者的角色,而在理论类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思考。这对教师身份角色的转变提出了较高要求,可能会让一些教师感到困惑和不适应。
理论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从以上对高职院校理论类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分析中可以发现,要想进一步落实理论类课程教学改革,就要突破这些困境。笔者采用文献法,整理出一些有效对策来突破这些困境。
深入了解学生,做好学情分析
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先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要求等。在进行学情分析时,教师要从学科要求和学习目标出发进行调查。可以参照赵燕老师的做法,在课程开课之前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和要求,以此来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使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有了深入的学情分析,教学就会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建设线上课程资源
现在,教育云平台已深入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一个适合本课程教学的平台,然后进行线上课程建设。教师可以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建设课程平台资源,便于学生使用。课程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框架建设,可以以模块、任务的形式构建课程框架,呈现知识点、技能点。这些知识点和技能点可以用微视频或者文字呈现,目的是让学生较快了解该内容。二是平台应设有作业管理、讨论、在线答疑、考试评估等模块,以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和监管学生的学习,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三是定期维护和更新教学资源,主要是完善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更符合当下学生的需求。教育云平台有学习通、云班课、雨课堂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选择一个平台进行构建。建设线上课程资源可以将课前、课中、课后贯通起来,形成循环的教学模式,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这个模式可以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真正实现翻转课堂。
创设情境,融入岗位职业能力教育
理论类课程教学改革只有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创设与岗位相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投入大量与岗位一致的案例,与学生进行探讨。二是呈现与岗位相关的视频,如幼儿园保教活动视频,让学生进行剖析。三是创设与岗位一致的模拟情境,如角色扮演,让学生以未来职业的身份进行模拟演练,提前感受岗位的职业特点。如让学生扮演幼儿园老师,然后让学生以本门课程知识展开实践操作,包括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四是结合见习,教师可以布置与本门课程相关的见习任务,如观察幼儿的心理活动表现。五是布置实践作业,如收集幼儿的画作(图3),感受幼儿想象的特点。通过这种课上、课下的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岗位相结合,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
找到学习互助同伴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立学习小组,通过任务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协商完成任务(图4)。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也能形成互助同伴团体。小组成员通过讨论、交流获得知识,同伴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是一种互助学习。同时,这也是一种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因此,在授课中,教师可以设立小组讨论环节,提供相关资源,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中把握知识点。
重构教学内容
在开课之前,教师应仔细研读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重构教学内容。所谓重构教学内容指的是重新审视教学内容,将其变为有针对性、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知识内容。如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的认知模块中,教师可以提炼出注意力培养模块、想象力培养模块、感官教育模块、语言教育模块等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的知识模块,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知识学习融入实际生活中,真正将教学落到实处。这是重构教学内容的真正意义所在。
转变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方式的转变应符合人才培养的需求,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教师应结合任教课程的特点设置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多元化,可以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自同伴的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行业企业导师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形式上,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如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活动情况、课后任务完成情况等,突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如对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表达能力等的考核。课程评价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学生课程学习的目标与方向,课程评价方式的转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启发与建议
首先,学校应向教师传达课程教学改革的信息,通过培训、专家讲座等方式呈现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做法。学校还可以设置校内课程教学改革比赛,鼓励教师参赛,逐步深化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具体来说,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組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符合学生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教学大纲。二是推行多元化教学模式,如探究式学习、任务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交流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四是做好硬件设施的建设,如智慧教室、实训室、网络平台等的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五是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推动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
其次,教师自身应作出努力。一是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提升自身对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效率,筛选符合学生需要的信息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三是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培训和交流活动,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拓展自己的思路。四是加强与幼儿园等一线托幼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多到这些机构走访,参与教研活动,为开展实践教学做好准备。五是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与学生建立互信、互动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最后,信息化技术的投入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学校应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投入,鼓励与支持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教师应学会掌握各种教育技术和工具,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课程教学改革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新的困境。教师应始终怀着一颗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努力的心,致力于教学改革研究,为培养祖国未来优秀的建设者而努力。
作者简介:谢亚妮,女,福建泉州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教师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