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土结合地质条件下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技术研究

2023-02-05宋文豪武汉市昌厦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武汉430022

砖瓦 2023年1期
关键词:基坑厚度工程

宋文豪(武汉市昌厦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 43002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供应紧缺,使得城市建筑需要从地下以及空中争夺空间,这便导致一线城市中高层建筑以及地下工程的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深基坑开挖的深度与面积越来越大,且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与敏感,基坑开挖、支护、监测过程所遇到的困难与风险进一步增加,若施工技术不到位,便极易引发恶劣事故,比如塌陷、隆起等,不但会给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等带来经济损失,甚至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加强对其施工技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从深圳某大厦基坑开挖工程入手展开分析。

1 工程概况

1.1 基本情况

该工程位于龙岗区与规划园区之间,整体用地面积为6106m2,为产业用地。拟在地下建立3层地下室,在地面上建设30 层办公楼。场地北侧道路宽度为24m,东侧道路宽度为26m,南侧与某银行基坑工程相邻。基坑西侧与南侧存在某银行所搭设的临时水管,东侧存在电力、通信、污水等基础管线,在正式施工前已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后改迁。

1.2 地质条件

该地区的初始地貌为河流作用下产生的冲洪积阶地貌,经过人为改造后在其表面修筑房屋,工程现场为拆迁后场地,较为平坦。

深圳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为深圳大断裂破裂带。由于受到多次岩浆侵入与断层活动,其结构并不完整,很难对展布形式进行判断。根据相关勘察资料,该工程场地内并不存在断裂情况,但其风化层厚度变化较大,分布并不均匀。其岩性条件主要分为四类,具体如下:

一是人工填土层。此部分为素填土,整体呈现褐色与黄色,由黏性土构成,结构较为松散并不均匀含有碎石块,石块最小直径为40mm,最大直径为90mm,含量在10%~25%。由于场地为拆迁后场地,所以其表面存在较多的建筑垃圾和杂物。整体来看,此层面的物理性质较为不稳定,并且由于各类素土与垃圾堆积时间较短,并未形成土体固结,岩芯采取率在75%左右,揭露层最小厚度为1.9m,最大厚度为14.5m,在全场均有分布。

二是第四系冲洪积层。此部分存在两类土质,一是泥炭质土,整体呈现灰黑色,局部为淤泥,存在淤腥味,并存在无法分辨种类的有机质残骸。此部分岩芯采取率在80%左右,揭露层最小厚度为2m,最大厚度为5m;二是黏土,呈现浅黄色与褐黄色,可塑性较强,由河流冲积而成,湿度较高,干强度与韧性中等。且不存在摇振反应,其岩芯采取率在80%左右,揭露层最小厚度为0.8m,最大厚度为6.5m。

三是第四系残积层。此层面由黏土构成,整体呈现黄色、青灰色,其可塑性较强,韧性中等,且不存在摇振反应,整体土质较为均匀,此部分岩芯采取率在86%左右。

四是侏罗系粉砂岩。此部分主要以灰白色与褐红色、黄色为主,矿物成分有石英与长石。按照风化程度可分为下述几类,一是全风化粉砂岩,此部分呈现褐灰色与黄色,岩芯硬度较高。与黏性土呈渐变关系,局部存在强风化碎块。此碎块若与水相遇,极易变软,岩芯采取率在85%左右,揭露层最小厚度为1m,最大厚度为5.4m;二是土状风化粉砂岩,呈现褐黄色与灰色,岩芯较硬,且多数为柱状,采取率在70%左右,整体结构破碎程度较高,遇水极易崩解,揭露层最小厚度为2.4m,最大厚度为17.5m;三是块状风化粉砂岩,整体呈现褐灰色与黄色,岩芯为半岩柱状,采取率在65%左右,其整体结构多数已破碎,硬度较低,遇水崩解,揭露层最小厚度为1.8m,最大厚度为20m;四是中风化粉砂岩,整体呈现灰白色,主要由长石与石英构成,岩芯硬度较高,呈石柱状,采取率在65%左右。整体结构破碎程度较高,揭露层最小厚度为1.3m,最大厚度为8.2m。

根据相关勘察报告,该工程地下水类型可分为两种,分别为基岩裂隙水以及松散孔隙水。松散孔隙水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孔隙层中,此部分透水性较强,主要受降雨补给。粉质黏土与砂质黏土的渗透系数不高,透水性不强,其内部存在较为丰富的地下水,补给能力较强,但周围沟渠较多,若水未能及时渗入会随着附近沟渠外排。基层裂隙水的分布形状为网络状,此部分补给来源为基坑周围的地下水与松散孔隙水。

2 施工方案与岩土分析评价

2.1 施工方案

为确保深基坑工程的安全性,首先要对基坑进行设计,使用合理施工方案以及支护方案进行施工,以此为上部30 层的办公楼奠定良好的基础施工空间,降低开挖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1.1 支护设计

支护是深基坑工程重点,必须确保基坑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安全,并在保障施工安全性的前提下,兼顾节约型。

该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为14m,计划建设地下3 层,围护结构周长为300m。考虑到安全性、便利性以及经济性,结合上述地质条件,该工程选择以混凝土支撑为主、咬合桩为辅的支护方式。

在基坑四周均匀分布由三重管旋喷桩与灌注桩咬合而成的咬合桩,以此实现对基坑变形的控制,并防止外部地下水渗透至内部。支护桩则采用钻孔灌注桩,此桩单桩承载力较高,桩径尺寸为1200mm,并在正式施工前,在3m 以上的深度埋设钢护筒,使用间隔钻孔技术进行施工。三重管旋喷桩则是选择800mm桩截面与600mm桩截面,并将其设置在灌装柱间,互相咬合进而形成围护体系。剖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支护剖面图

此工程为一层内支撑结构,其支撑梁所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横截面为1000mm×1200mm,均匀分布在基坑内部。其中,在基坑东西水平方向共设置三道,并在拐角处设置角撑,设置800mm×1000mm的支撑梁进行连接。立柱方面则采用直径为800mm的旋挖成孔灌注桩。

2.1.2 施工方法

为确保施工安全,该工程采取分层、分段的开挖方式。开挖后禁止长时间暴露,要迅速对基坑进行支护,并当支撑强度未达到相关要求时,禁止继续开挖。该工程开挖深度为14m,可将施工步骤大体分为五步:一是咬合桩施工,按照上述的支护设计方案,在土方正式开挖时,便要进行咬合桩施工;二是对第一层土进行挖掘,当开挖土层在1.5m左右时,要及时对工程桩顶部存在的浮浆进行清理;三是对第二层土进行开挖,当开挖深度达到4.5m时,需要在此处安装内支撑体系;四是当支撑强度与设计要求相符时,对第三层土进行开挖,深度为14m,当开挖结束后立即进行底板施工,最大限度减少基坑底部的暴露时长。

2.2 岩土分析评价

岩土分析评价是深基坑工程的核心施工技术,此部分是基于各项勘察结果,以实际情况为准,获取该工程的场地、地基稳定性以及地震效应、抗浮情况与地下水控制情况。

2.2.1 场地稳定性

该场地为拆迁后场地,原始地貌已经被改变,整体地形较为平坦。场地范围内不存在滑坡、塌陷、崩塌等地质灾害。但地下水位较浅,对施工存在一定影响,所以将场地等级设置为二级。由此可见,该场地稳定性较强,用作建筑场地是极为合适的。

2.2.2 地基稳定性

根据上文地质情况,其表层为素填土,平均厚度为9m,结构较为松散,因此在基坑开挖后需要尽可能对其挖除。而泥炭质土在场内分布较广,平均层厚在3m左右,而且在开挖后,该层会揭露于底部,因此会对地基稳定性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基坑开挖后,下方主要有残积黏土与风化层,由此可见地基稳定性较差。

2.2.3 地震效应

该工程选用型号为GCK24 的地震仪进行钻孔测试,钻孔编号分别为A、B、C。A 钻孔覆盖层厚度为34m,等效剪切波速为151m/s,土类型为中软;B钻孔覆盖层厚度为33m,等效剪切波速为206m/s,土类型为中软;C钻孔覆盖层厚度为25m,等效剪切波速为173m/s,土类型为中软。根据相关规范,根据其剪切波速可得知,该场地地震烈度为7 度,其抗震设计应当属于第一组,地震加速度值为0.1g,周期可以按照0.35s计算。

2.2.4 地下水控制

根据该工程实际地质情况,场地范围内地下水对于基坑存在一定浮托作用,对地下室存在侧压力。除此之外,在基坑开挖过程中还会存在地下降水情况,极易使得周围产生沉降,若变形量较大,便会引起恶劣事故。因此,该工程需要采取一定止水措施。

一是采用明排降水方案。为保证该工程的经济性、便利性与安全性,在施工中需要在顶部设置300mm见方的明沟,以此实现地面外排;

二是将基坑排水系统与市政排水系统相互结合,明沟汇集水必须要经过沉淀才能向市政排水系统中排入;

三是由于深圳梅雨天气较多,需要对地表径流水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防止外部地表径流水进入基坑,并在此基础上杜绝施工现场施工垃圾的堆放。

2.2.5 抗浮验算

该项目地坪高为57m,地下结构为三层,地下水会对基坑产生浮托,地下水主要由孔隙水与上层滞水构成。场地最小标高为56.34m,东侧道路最小标高为56.4m,根据相关规范,可按照56m进行抗浮验算,对于地下结构可采用自重压载抗浮。

3 数值模拟下的变形规律分析

数值模拟能够合理反映基坑特性以及变形规律,主要是通过对基坑的挖掘、支护过程进行模拟,以此确定基坑周围易于产生损坏的部分,再根据结果指导基坑具体工作。本文采用Flac 3D软件,以现场实际参数为准,对基坑变形与规律进行研究。

3.1 模型建立

3.1.1 选择几何模型

为解决Flac 3D软件前期建模薄弱的问题,该工程采用了MIDAS 软件进行前期三维模型的建立。在MIDAS中,将开挖土体与结构网格单元加密后,导出网格单元与各个部分的节点结构,最后导入Flac 3D 中,最终得到了265782 单元与50444 个节点。该模型x 轴为180m,y轴为190m,z轴为30m。

3.1.2 计算参数

此部分参数可分为土体参数与结构参数。

土体参数需要将土层进行简化,将力学性质相近的土层看作一层土,结合y 轴深度划分6 层土层,每层厚度相等,对其取样后得到物理参数,见表1。

表1 物理参数

再根据物理参数计算体积模量与切变模量K值与G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为体积模量;G为切变模量;E为弹性模量;μ为动摩擦因数。

结构参数则需要根据下述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D代表钻孔桩径;t代表桩净距;ℎ代表地下连续墙的厚度。

3.2 实测分析

根据该工程实际条件,监测点位设置如下:

一是路面沉降监测点(D)。此监测点位于周围道路与空地中,选点处挖长300mm、高400mm 凹坑,并使用钢条嵌入坑底,截面直径16mm,长度600mm,露出地表30mm,沿着基坑每隔20m布设一个,共计23个;

二是建筑物沉降监测(JC)。此部分采用水准测量仪,共计19个点位;

三是坑顶位移监测(W)。该点位布设在坑顶,并在基坑周围均匀分布。采用全站仪,每隔15m 设置一个,共计20个。

3.2.1 坑顶水平位移

根据上文模型参数计算方法与实测数据,坑顶水平方向位移监测情况如图2所示,所取数据来自6个监测点位。由图可知,随着开挖的深入,坑顶水平方向所产生的侧移变量在不断增大,当完全挖除后,变形量趋近平稳。根据变量变化情况,整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在开挖第一层时,坑顶位移速率较小,由于其深度较浅,基坑变形并不明显;二是在开挖第二层时,由于内部支撑结构未建立,位移变量较大;三是在内支撑结构建立后,其位移变量逐渐降低,此部分说明内部支撑可有效抑制形变;四是在开挖结束后的底板施工阶段,坑顶位移形变速率趋于稳定。

图2 水平位移监测结果

3.2.2 地表沉降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选取了D监测点4 个,JC 监测点4 个。此部分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工程桩施工中,内部处于刚刚开挖状态,沉降形变较小;二是在开挖过程中,周围沉降形变量在迅速增长;三是在开挖结束后,地下室施工阶段,地表沉降量逐渐稳定。由此可见,土地沉降形变量最大时为开挖时期,所以,在开挖前期要着重注意基坑自身的稳定性,以此确保工程周围的安全。

图3 沉降量监测结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深圳某大厦基坑开挖工程为例,利用软件Flac 3D 建立了几何模型,并结合实测数据,对地表沉降以及坑顶水平位移进行了分析,以此保证该工程深基坑开挖过程的安全。

猜你喜欢

基坑厚度工程
大厚度填土场地勘察方法探讨
微型钢管桩在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
全套管全回转咬合桩在基坑支护中的技术应用
基坑开挖及加固方法研究
诗要有温度,有厚度
深耕,才会有报道的温度和厚度
基坑开挖对邻近已开挖基坑的影响分析
加权平均厚度法计算变厚度钢壳体在均匀外部压力作用下的屈曲应力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