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打造国家初级产品保供基地及大宗商品储备基地对策研究

2023-02-04薛昭军唐维晨颜震楠等

发展 2023年11期
关键词:矿产甘肃省粮食

薛昭军 唐维晨 颜震楠等

农产品、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是整个国民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加强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既是现实所需又是长远战略,事关我国持续稳定发展和长期繁荣。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初级产品供给紊乱和短缺问题,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局部断裂、运转停滞问题值得警惕。甘肃省需从总体国家安全观中认识我国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面临的风险挑战,立足战略纵深优势,加强初级产品保供基地及大宗商品储备基地谋划建设,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出贡献。

一、我国初级产品和大宗商品供应总体呈现“紧平衡”,供应链风险挑战持续加剧

初级产品广义上指能够直接从自然界获得或仅经过简单加工的产品;从狭义上讲,初级产品泛指农产品、能源、矿产等资源性产品。在社会生产体系中,初级产品处于生产前端,为经济运行提供能源、原料和生活必需品,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和前提。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大宗商品的概念随之出现,农产品、能源、矿产等产品作为市场交易的主要产品,占据着大宗商品的大头。本文以粮食、能源、矿产三类为主进行分析。

(一)粮食:我国粮食产量总体较为稳定,对外依存度有所下降但占比仍然较大,国际粮食市场不稳定加剧需要警惕。

我国人口众多,是粮食消费太国。近年来,国内粮食整体供应能力不断增强,连续多年丰产丰收,库存充裕,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2014年至2016年间持续增加,随后几年有所降低,总体呈现波动增加态势。2018年在国家粮食安全、耕地安全并重的政策驱动下,粮食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482万公顷,后续每年以70万公顷增量增加,到202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833万公顷。种植面积波动对我国粮食产量有所影响,但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8653万吨,连续8年保持在65000万吨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5公斤,在不考虑进口补充和库存情况下,高出国际公认的最低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83.5公斤。

从我国粮食进出口情况看,我国进口粮食连续8年保持在11000万吨以上,进口量占全国粮食总量比重均超过14%,其中2019年因国内粮食丰产、国外粮食出口政策收紧,进口比重最低为14.4%,2021年进口粮食增速同比达到15.3%,进口16454万吨,进口比重达到19.4%,逼近20%,连年超过14%以上的粮食进口表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重(表2:2016-2022年我国粮食进出口情况)。从需求端看,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量80857万吨,其中粮食消费量最大的品类是小麦、水稻和玉米,分别占粮食消费结构的31.6%、20.1%和39.3%,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粮食供需依然为“紧平衡”。

需要关注的是,自2020年以来,国际粮食市场不确定性日渐凸显,在全球经济疲软、地区冲突和极端天气等因素叠加影响下,黑海粮食运输协议终止执行,乌克兰粮食退出全球粮食市场,厄尔尼诺现象引发极端天气,一些粮食主产国面临减产风险,俄罗斯、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实施了粮食出口禁令或出口限制措施,诱发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因素再次出现。粮食适度进口是调剂我国粮食供求关系不可或缺的手段,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我国粮食进口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定因素日益突出,亟需增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管理能力,提高粮食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应对冲击和压力。

结合以上形势分析我国粮食保供运转情况,如果国际粮食市场空间继续压缩,我国口粮虽然能够做到基本保障,但油料作物短缺带来的食用油市场紧张产生的影響将会在未来三年内向食品市场传导。同时,今年极端天气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影响较大,“大旱大涝”情况并重,粮食生产供应安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虽然我国粮食库存始终保持高位,开库后预计可保障9个月左右全国粮食供应,但在全球粮食危机可能出现的当下,库存只能一定程度缓解粮食供应问题,粮食市场不稳定问题需要警惕。

(二)能源:我国二次能源发展十分迅猛,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较为有限,能源安全转型的压力依然较大。

近年来,在能源市场剧烈波动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优化能源行业管理,能源基础设施安全有序运转,油气、煤炭、电力供应保障有力,国内能源价格总体稳定。特别是电力供应方面,基本实现了电力运行自给,各项指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光伏、风电、储能等主要新能源已进入大规模、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18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主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占比整体下降,从2018年的59%+18.9%缩减至2022年的56.2%+17.9%,但其主导地位并未动摇,仍是目前最主要的能源供应源;二是其他能源(新能源+水电)占比持续上升,由2018年的14.5%增长至2022年的17.5%,截至2022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石油和天然气主要依靠进口,能源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还存在短板,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仍面临较大挑战。2022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6.6亿吨标准煤,消费总量达到54.1亿吨标准煤,其中虽然原油、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下降3.1%和1.2%,但煤炭消费增长4.3%,全国缺口7.5亿吨标准煤能源需要进口。同年受国际市场影响,我国原油、天然气、煤炭进口分别为50800万吨、10925万吨、2.9亿吨,同比分别下降0.9%、9.9%、9.2%,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1.2%、40.2%,依然高企。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加剧,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能源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与日俱增。2021年以来全球油气市场的供需博弈愈加激烈,2022年上半年国际油价一度接近14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美欧对俄原油设置价格上限,全球石油供应仍将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在煤炭方面,受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减少甚至中断,欧洲部分国家重启煤电,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创历史新高。据其估算,2022年全球煤炭消费量增长1.2%,首次单年超过80亿吨;全球煤炭产量则增长了5.4%,达到83亿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虽然与俄罗斯等能源产出国达成长期能源战略合作,但中俄能源输送管道部分在境外,依然存在断供风险。

(三)矿产:我国矿产资源保有量较大,主要受制于开采技术和资源品质,战略性矿产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2021年以来,受国际大宗商品海运受限、国外矿产加价等因素影响,我国采矿业进入周期性扩张阶段,同时矿产资源作为战略性资源受到国内各方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剖析其背后蕴含的战略考量和经济运行规律不难发现,主要是我国主要战略性矿产对外依存度高,且表层易于开发的矿产已基本开发结束。从矿产品看进口,目前我国约2/3的战略性矿产需要进口,其中铁矿石、铬铁矿,以及铜、铝、镍、钴、锆等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70%,镍矿、钴矿以及铜矿对外依赖度均超过90%,铁矿石对外依赖度超过80%,铝土矿和锡矿对外依赖度也超过5成。从近10年的情况看,我国矿产品进口总额基本相当于出口总额的9-13倍(2021年进口总额是出口总额的13倍)。从矿产产量看,2021年我国铁矿石、铜精矿、锂、钴、铝等主要矿产品均保持增量,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774.5亿元,较2020年增长113.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513.7亿元,较2020年增长44.5%;非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433.1亿元,较2020年增长23.3%。从产业结构上看,我国矿产冶炼加工能力较大,产能占到全球的50%以上,为充分利用产能,部分进口矿产品经过冶炼后直接出口,其中2021年共出口普通钢材6690万吨,约消耗了国内铁矿石40%的产量,受这种倒挂形式的催动,我国铁、铜、锂、钴等紧缺战略性矿产品消费增长速度是产量增长速度的1.5倍以上。

从国际国内矿产资源市场看,总体呈现出境外供应持续趋紧且风险加大、国内产出开采成本持续提高的态势。从国际形势看,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福蒂斯克金属集团四大矿商对全球优质铁矿石资源形成高度垄断局面不会改变,但价格可能会剧烈震荡。虽然我国铜、铝、锂、钴、镍海外权益储量和产量均超过国内,但是在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境外资源及时转化为国内的生产原材料面临较大不确定性风险。从国内探矿看,经过多年高强度开采,我国地表矿产资源逐步枯竭,矿产开采品位逐步下降,地下500米浅矿石已开采殆尽,目前地下500-1000米资源已成为主要的开发对象,如国内铜精矿供应占精炼铜产量比例已从2000年的43%下降至2021年的16%左右。综上所述,我国矿产资源保供压力较大,在国际市场趋紧的环境下,提高国内金属矿产的保供能力,主要受制于勘查开发技术突破及国内资源品质问题,还需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和探矿采矿冶炼等核心技术攻关,以国内大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小结:受关键资源争夺、供应安全及能源结构转型的博弈不断升级影响,全球初级产品的供求仍将处于失衡状态,初级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和可获得性风险将更加凸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我国粮食、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保供面临的风险挑战持续加大,需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审视当前初级产品供应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适度超前谋划部署应对之策。

二、准确把握甘肃省在全国初级产品及大宗商品供应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好立足甘肃独特的资源及区位优势服务“国家所需”

初级产品特性决定了其生产和供给高度依赖自然禀赋条件,粮食的生产离不开耕地和相应的光照、水热条件,矿石、能源的开采更与矿脉品质和储藏条件密不可分。立足国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出发点,决定了初级产品保供需从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考虑,离不开适度的战略安全纵深和区域地缘条件。从全国来看,甘肃能源资源丰富、矿产开发潜力巨大、光照水热条件适宜、战略纵深优势明显,在全国省份中只有甘肃等少数省区能在最大限度上符合上述条件。

——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甘肃省能够以种业先行,以未利用地开垦为补充,形成国家重要的耕地潜力补充区。

甘肃省粮食产量自2012年起,连续11年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其中2020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3957.4万亩,总产1202.2万吨,产量首次突破1200万吨大关,但全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始终保持在1.8%以下。尽管甘肃省不是粮食种植大省,但从种业源头来看是保障全国粮食用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甘肃省以国家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县为重点,全力支持制种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重要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和瓜菜花卉制种基地。截至目前,建成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33万亩,改造提升玉米制种基地61万亩,宜机率达到60%以上。2022年全省玉米制种产种6.49亿公斤,销往26个省份,保障了全国50%以上的大田用种;马铃薯原种和合格种薯产量85.74亿公斤、脱毒原原种16.2亿粒,其中50%销往10多个省份;瓜菜花卉产种量2790万公斤,保障了全国40%以上的用种。可以说,甘肃省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主战场和排头兵。

除此以外,甘肃省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剔除地形起伏度高于100米、处于生态红线内、能源廊道两侧及交通沿线2—10公里外的未利用地后,全省可开发的未利用地规模为612.2万公顷,占总量的31.02%,主要集中在荒草地资源富集的酒泉、白银、兰州及河西走廊的绿洲边缘。据2021年开展的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全省未利用地资源中适宜发展农业的比例为4.77%,不适宜比例为95.23%,其中大部分不适宜原因为水资源制约。据相关机构测算,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顺利实施,调入河西走廊的总引水量按80亿—120亿立方米匡算,调水量中25%用于生活及工业,75%用于灌溉和生态,考虑沿途损失及水的利用效率,用于灌溉和生态的水量约为41亿—62亿立方米,按西北地区高效节水定额每亩300立方米水计算,可发展良田1380—2070万亩,即便不考虑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用水量,在极限条件下,甘肃亦可通过设施农业、极限节水等形式补充耕地支撑粮食作物种植。可以说,甘肃省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除东三省外,增加耕地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地区,能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在能源安全保障方面,甘肃省能以通道先行,以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为补充,打造国家能源保障基地。

甘肃省长期以来发挥着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的作用,通过各类能源通道建设,形成了我国纵贯西东的能源供应保障生命线,“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西电东用”等管廊集中在甘肃布局。仅以西电东用特高压电力输送网络建设而言,甘肃省有4条特高压线路穿境而过,19回750千伏线路与周边四省相连,在甘肃最窄处密布各类电网塔架,甘肃省清洁能源送往全国21个省区市。特别是近期,甘肃省作为西北电网的枢纽,提出打造新型电力系统“总枢纽、主通道、重基地”,加快新能源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提出“用好第一条,建好第二条,抓紧第三条,筹划第四条”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总思路,酒湖线满负荷输电、陇电入鲁工程开工建设、陇电入川线路加快推进。除油、气、电外,甘肃省也是煤炭运输的重要通道,“疆煤东运”“蒙煤南下”“甘煤入川”均借道甘肃。可以说,甘肃省国家重要陆上能源输送大通道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历史性定位将在今后很长时间里继续保持。

同时,甘肃省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种类齐全、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其中12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的石油资源量約为25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为208—248亿立方米,仅庆阳境内已探明油气总储量40亿吨,资源开发和深度加工前景十分广阔。新发现和已探明煤炭储量超过1000亿吨,陇东地区煤炭资源丰富,预测资源量1540亿吨,占全省预测资源量的96%,探明资源量234亿吨,保有资源量184亿吨。全国风能技术开发量99亿千瓦,甘肃5.6亿千瓦全国排名第四;光伏发电技术开发量1287亿千瓦,甘肃95亿千瓦全国排名第五,多个新能源示范项目成为全国首例,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取得预期成效。结合资源分布,甘肃省河西地区着重打造全国重要新能源产业集聚地,陇东地区依托平庆优势传统能源构建传统能源发展区,东西两翼协同互补,在省域层面形成了“风光水火储+煤油气”一体化的能源发展格局,能够有力服务国家能源安全需要。

——在矿产安全保障方面,甘肃省能以探采先行,以龙头加工企业增产为补充,可作为矿产品供应保障的潜力后备资源。

甘肃省资源储备相对丰富,是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矿产种类比较齐全,其中优势矿产资源储备全国排名均在前10,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中储量居全国前列的有镍、钴、铂、钯、锇、铱、铑、钌、硒,此外铜、镉、铅、铬、锌、钨、金、菱镁等稀有矿产资源储量可观。截至2020年底,全省矿山总数1919宗,其中大型112宗、中型89宗,大中型矿山数量占比为10.47%。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19种(含亚矿种180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77种(含亚矿种114种)。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99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36种,非金属矿产61种。截至2021年底,甘肃省优势矿产资源共计32种,其中: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11种;能源矿产2种。此外,甘肃不但矿种多,而且矿床类型较齐全,共探明矿产地1402处,其中:大型126处,中型197处,小型1079处。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层面看,以2020年计,甘肃省矿石产量1.47亿吨,矿业总产值553亿元(其中非油气矿业产值275亿元),矿业及相关原材料加工制品业产值406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6.24%。镍、钴、铂族、铅、锌、金等多种矿产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此外,甘肃省还积极拓展省内矿源勘探,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及勘查工作稳步推进,新发现矿产地61处,其中:大型17处,中型11处。总体而言,甘肃省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可观,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矿产开发条件相比,甘肃省矿产资源更易开采挖掘,可作为我国初级产品供应保障的潜力后备资源。

同时要看到,甘肃省在矿产开发冶选行业拥有一批优势龙头企业,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白银公司等传统冶金行业龙头企业钢铁冶炼、有色冶金技术水平、科研能力、产能产量均保持在全国先进水平,对产业链供应所需的钢铁、精铜、铝锭等大宗商品完全具备初级产品生产加工的能力。跳出全省自身矿产资源储备看,甘肃毗邻的内蒙古、新疆、青海、陕西等地均是矿产资源相对富集省份,囊括我国矿产资源最为富集区域,2021年西北五省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全国占比总计达到31.64%。而甘肃省优质企业正处在资源富集地中心位置,如统筹西部省份各类矿产资源,甘肃省完全有能力成为国家西部初级矿产品生产加工储备中心。

——在战略安全纵深方面,甘肃省能以区位先行,以持续向西开放为补充,打造国家安全战略纵深区。

甘肃省因其狭长的地理特征和控御西北的战略区位,在国家总体布局中一直担当着维系国家安全战略纵深的角色,是我国各大板块之间重要的联络通道。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对我国援助的156个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而自1964年“三线建设”启动以来,甘肃成为全国战略后方之一,自1969年3月中苏两国在珍宝岛发生边界武装冲突后,在霸权主义的威胁背景下,甘肃持续10多年的“三线建设”,为我国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环境持续优化,我国经济结构逐步由“陆权”向“海权”转变,整体工业布局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化工产业内陆分散、改革开放以来沿海持续集聚、2000年以来沿海持续扩散三个阶段,甘肃省战略地位优势被经济快速增长拉平,甘肃在国家整体大局中的战略作用持续削减。而随着国际形势越发动荡,受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西藏、新疆、内蒙古等省份将直接对外,内陆湖南、湖北、河南等中部地区距离西北矿产能源中心距离过远,具备战略纵深的仅有甘肃、陕西、四川等省份。

甘肃省同时具备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区位优势,直接对接能源、矿产、粮食相对富裕的中西亚国家,西部内陆地区石油、矿产、粮食等产品可顺势东进南下。同时,作为连接“一带一路”与RCEP经贸圈对接的中心节点,甘肃省能够以打造形成国家稳定供应链、产业链的战略支点为目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布局发展原油、矿石、煤炭等大宗物资集散交易和供应链服务,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并从国家层面支持甘肃省与相关国家开展经贸交流合作,扩大资源性产品进口储备。甘肃依托“一带一路”黄金节点地位,在资源保障、粮食进口、能源供给等方面能够抢占先机,战略地位相较陕西、四川更优。

小结:甘肃省无论是资源丰度还是地理区位,都具备打造国家初级产品保供基地及大宗商品储备基地的优势条件,应坚持系统思维,以国际视角审视国家发展环境,找准甘肃在全国“大环境”中独有的“小气候”,主动拼抢作为,以更大力度争取国家对甘肃的各类政策倾斜支持,更好立足“甘肃所能”服务“国家所需”。

三、立足甘肃发展实际及优势禀赋,打造国家初级产品保供基地及大宗商品储备基地的几点思考建议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甘肃陇中、河西、陇东土地、能源、矿产等优势,积极争取产业布局、储备仓库、矿产开发等方面政策,分类推进粮食、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保供。

(一)争取国家支持建设打造国家初级产品保供基地及大宗商品储备基地的一揽子政策

一是立足初级产品生产加工保供,争取国家“产业备份”政策支持。甘肃省基础化工底子良好、金属冶选技术雄厚、食品加工条件优越,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初级产品产能储备,补齐甘肃省初级产品生产门类短板。2023年3月,工信部提出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产能储备和备份,应抢抓机遇,积极对接工信部,以兰州新区等园区为载体,承接国家产能储备和备份项目建设。

二是立足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储备,争取国家“物资储备”政策支持。202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中提出在我国南方建立大宗商品交割仓库。作为连接“一带一路”与RCEP经贸圈对接的中心节点,甘肃省应尽快着手研究布局,积极赴国家相关部委汇报争取在全省布局建设大宗商品交割仓库,发展原油、矿石、煤炭等大宗物资集散交易和供应链服务。

三是立足“一带一路”向西开放,争取国家“贸易政策”倾斜支持。用好用活“一带一路”最大机遇,依托兰州国际陆港、中川机场国际空港,积极申建“中国(甘肃)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以粮食、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为贸易对象,从国家层面支持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交流合作,拓展大宗商品陆上进口渠道,扩大资源性产品进口储备。

(二)继续夯实粮食生产加工基础,不断提升甘肃粮食保障能力

一是坚持“藏粮于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积极扩大粮食复种和轮作倒茬面积,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确保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力争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1100万亩以上,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做足盐碱地改造文章,根据有关方面初步摸底调查,目前全省盐碱耕地面积约500万亩,占国土三调耕地总面积的6.4%,应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推广“培肥控盐”“节水阻盐”“灌水降盐”等技术。全面实施“两平衡一冻结”,稳定耕地总量,以乡镇为单元试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统筹用好全省现有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减少陇中陇东山地丘陵退林造地,加大河西及陇中平原地区宜种宜耕未利用地开发,破解耕地和建设用地碎片化问题,优化耕地布局。

二是坚持“藏粮于技”。依托甘肃省农科院,建立创新种质优异基因快速检测、转移、聚合和追踪的技术体系,打造集种质资源鉴定、设施鉴定监测与控制、资源共享利用等于一体的智能设施设备和物联网数据云平台,开展优质资源的展示和共享利用。鼓励本土制种企业全链条参与玉米和马铃薯育种、亲本繁殖、杂交制种、种子加工等环节,打造制种产业基地,提升企业效益。

三是坚持“藏粮于民”。持续深化储备改革,优化储备规模、品质和管理,形成功能互补、权责清晰、管理科学、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储备粮管理体系。鼓励支持发展粮食储备企业,着力在兰州、酒泉、平凉、天水等地建立社会责任初步体系,足额拨补原粮和应急成品粮费用,构建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互为补充的储备格局。支持农民自建2-5吨储粮罐,真正做到“藏粮于民”。

(三)扎实推进甘肃综合能源大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全省服务国家能源安全能力

一是加大陇东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坚持“扩煤转电、化工延链、新能源同步”的思路,依托陇电入鲁项目,加快煤矿开发和燃煤电厂建设,推动煤电增容提质。围绕煤炭资源和油气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推动省级化工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进一步扩大石油化工产能,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同时,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多能互补的现代能源体系,为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贡献甘肃力量。

二是巩固提升甘肃省能源通道地位。积极推进电力外送通道和电网主网架建设,配合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通道建设,积极实施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工程。结合国家沙漠、戈壁、荒滩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开展“风光火储”一体化示范,逐步实现电网从单一电力输送网络向绿色资源优化配置平台转型。建设甘青断面武胜—郭隆750千伏第三回线路工程、甘肃庆北—陕西夏州750千伏双回线路工程,提升加强西北区域省间电网互济及资源配置能力。

三是积极争取建设能源储备基地。充分发挥甘肃省未利用地资源优势及用地安全半径宽裕优势,协同兰州石化、玉门油田等企业,争取在甘肃省兰州、庆阳、酒泉等地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库和天然气储气库,打造甘肃百万吨级石油储备基地、百亿立方米级储气基地。同时,借助“疆煤东运”“蒙煤南下”“甘煤入川”通道,在天水、白银及兰州新区等地设立煤炭储备交易中心,力争储备量达到500万吨以上。

(四)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不断提升矿产品资源供给质量和能力

一是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工作力度。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大省内勘查投入强度,完善社会资本投入勘查找矿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促进查明资源及时转化升级为可供开发的实际储量。围绕重要成矿区带,紧盯战略矿种和优势矿种,组织实施矿产地战略储备工程,加强铁矿、铜矿、铝矿、锂、钒、铅、锌等主要产品深勘精查力度,加大煤炭、石墨、硅料、萤石、凹凸棒等易转化非金属矿产勘查力度。深入实施“深地探测”工程,加强金川镍矿、白银厂铜矿、镜铁山铁礦和西成铅锌矿田外围及深部勘查,加快推进马鬃山经济开发区、酒泉晶质石墨科技产业园、兰州新区硅晶制造产业园建设,增强战略性矿产资源长远保障能力。

二是积极扩大矿产资源域外权益。依托甘肃省优质龙头企业及省内地勘院所优势平台,积极参与外省区及海外矿产探矿权及采矿权竞标。一方面,积极支持省内地勘院所提升矿产勘探能级,提升资质,积极搭建外省区矿产对接联系平台,支持省内地勘院所向外拓展工作业务。另一方面,鼓励支持酒钢集团、金川公司、白银集团强化海外资源拓展能力,依托“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平台,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运用投资并购、建厂采购、合作开发、战略联盟等多元化手段增强在海外资源竞争实力。

三是着力提升矿产开发技术水平。持续改进提升尾矿、贫矿、难选矿、伴生矿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工艺。依托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白银集团等龙头企业,推动建立大型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区域性集散交易中心,形成骨干企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架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猜你喜欢

矿产甘肃省粮食
珍惜粮食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矿产综合利用》征稿启事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矿产综合利用》征稿启事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盘点2020国内矿产新发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