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
2023-02-04戴锋
戴锋
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的观点,为中国语文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主张强调“读整本的书”,明确指出将整本书作为学习的主体,而将单篇短章作为辅佐。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突破,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呼唤。这种思想在名著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因为名著往往是思想的瑰宝,值得深入挖掘。
名著教学,常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展开。这源于名著所蕴含的深刻内涵,需要学生逐步领悟。在整体设计名著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思路,使之既符合阅读规律,又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防止“虎头蛇尾”现象的出现,是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初读”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以自主阅读为主的语文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助力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通读,形成初读的体验。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整体情节的把握能力,让他们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例如,通过学生分享对书中生动场景的感受,或是进行小组讨论,以促进对故事情节的共建。
接下来是“深读”阶段,这个阶段的设计应该注重问题探究、任务驱动和项目学习等语文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在具体问题或任务的聚焦中积累言语经验,寻找阅读方法,并获得更为丰富、深刻的感悟。举例而言,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词技巧、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以促使他们对作品产生更深入的理解。
而在“重读”阶段,教师可以设计指向个人阅读经验积累、知识建构的样例复制阅读、深入探究阅读和拓展阅读等活动。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在回到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深化阅读感悟,建构个性化的阅读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作品中的某一章节或段落进行深度分析,并与自身的经历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见解表达的能力。
以《朝花夕拾》为例,该作品描绘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读者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即便这些场景与当今时代已有很大不同,但通过阅读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深刻体验鲁迅童年时光的怀念,进而引发自己对童年的回忆。这种情感共鸣不仅丰富了读者的童年体验,更引发了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例如,通过作品中的“雪地捕鸟”、“偷描绣像”等场景,读者能够体味到童年的天真和调皮,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人生的乐趣与无常。
在《朝花夕拾》这部作品中,鲁迅通过巧妙的前后关联的设计,使得各篇文章之间呼应紧密,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也引导读者在阅读中形成更为系统和完整的认知,深入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举例而言,第一篇《狗·猫·鼠》中,隐鼠的命运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点。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隐鼠被长妈妈踩死,这个情节看似微小却贴近生活,为后续故事埋下了伏笔。接着,下一篇《阿长与〈山海经〉》开篇即提到“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这一引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新的篇章,同时也点明了与前一篇的关联。通过这种前后关联的设计,读者能够感受到故事的延续性和情感的传承。长妈妈在第一篇中的引述成为了第二篇的过渡,将读者的思绪连接在一起。这种呼应不仅使整体故事更加丰满,也促使读者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故事的脉络。这样的设计在整部作品中贯穿始终。例如,在《父亲的病》结尾写到衍太太催促“我”大声叫唤即将断气的父亲,下一篇《琐记》就以“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开头。这一过渡自然而有力,使得读者在情感上更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共鸣,同时也引导读者关注后续发展。通过这样的前后关联,整个作品呈现出一个连贯而生动的画卷。
在名著导读课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前后关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的深层内涵。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成长轨迹、情感变化,以及作者通过这些关联所传递的思想和主题。这种深入挖掘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名著导读课如同导游,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广阔而新奇的世界。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推开一扇门,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激发阅读兴趣,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并提供有效的阅读指导。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入创意,使名著阅读变得更有设计感,让整本书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项复杂而有挑战的任务。通过巧妙设计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探索作品中的内涵,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并在名著中找到启迪学生的契机。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名著,也培養了他们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