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科学城的演变历程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2023-02-04张颖莉杨海波

中国科技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学城粤港澳大湾

张颖莉,杨海波

(1.中共深圳市光明区委党校,广东 深圳 518106;2.深圳市宝安区发展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101)

0 引言

目前,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逐渐从 “园区时代”走向 “城市时代”[1]。城市是创新的中心,很多城市的发展战略都是通过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来促进创新和变革[2]。近年来,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科学城的建设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科学城是区域和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平台和城市载体,建设现代科学城,不仅可以促进科技进步、科学发展,还可以促进创新要素在城市集聚,推动城市走向高质量发展。

2018年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1月19日发改委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将完善区域创新布局,大力推动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了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支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升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加快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推动原始创新、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高精尖技术创新、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在上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布局了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合肥滨湖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科学城。据此,本文在系统梳理世界科学城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总结科学城发展的新特点,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世界科学城的建设经验,提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1 科学城的内涵和功能

1.1 概念内涵

梳理文献可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定义了科学城。Anttiroiko[3]认为,科学城是一个规划的城市,同时也是汇聚专业知识的城市,包括大学、实验室、研发机构以及高科技产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陆续开始对科学城进行研究和探索,邵翘祥[4]指出,科学城是知识、技术、人才高度密集和科研、教育、生产相互紧密结合与密切合作为特点的人类活动新区。杨沛霆等[5]认为,科学城是以科学与城市相结合为特征的现代城市,它不仅仅是政治、军事、工业、商业、金融、交通中心,还具有信息、科学、体育、艺术和人才培训中心的功能。科学城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来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同时又通过城市建设助推科学技术提高到一个全新水平。陈益升等[6]提出科学城作为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集结地,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通过技术开发对周边地区及其企业产生辐射效应。科学城是科学、教育和产业相结合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褚劲风[7]认为科学城是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的集结地,是以研究、开发为主,兼具高技术生产、服务功能的新型自由经济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些学者还结合时代背景赋予科学城新的含义。盛振江等[8]指出,科学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设的一种现代化新兴城市形态,区别于传统的城市体系,以科学创新和知识创新等高智力活动为特征,高科技要素密集,集科技、智慧、创新、创造、产业化、服务化于一体的新兴城市多功能集聚区,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新城。

综上可见,科学城既是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地,也是产业、交通、商业、生活等城市要素的集聚地;科学城是科学和城市的有机结合,科学城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来促进城市建设与发展,同时又通过城市建设助推科学技术进步;科学城也可以发挥空间集聚效应、知识溢出效应、辐射效应以及长期效应等优势;科学城具有科研、城市、产业发展等基本功能。狭义的科学城仅包括科学城,广义的科学城还包括科技园区等。

1.2 具体功能

(1)科研功能。科学城是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吸引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一批全球战略科学家、产业科学家以及科技人才、产业人才;二是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提供载体;三是集聚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持续创新培养和储备科研力量;四是开展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从制度上支持科技创新。

(2)城市功能。科学城是城市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区,一是创造有利于科研的生活环境,打造学术、创新、生态和娱乐相互融合的氛围;二是建设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外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对内具有完善的城市网络体系;三是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配套,满足人们对基础教育、医疗、住房的需求;四是建设智慧城市,构建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科学城运行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3)产业功能。科学城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培育基地,一是建设以科研经济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园区,推动区域产业体系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二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转化基地,推动科研成果在科学城的转化和落地;三是布局建设高端创新中心,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四是开展积极的官产学研合作,把科学、技术与城市基础紧密结合,通过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引领社会发展。

2 世界科学城发展演进的趋势和特点

2.1 演进趋势

根据世界科学城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可以把世界科学城的演进划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以科学理论探索为主的科学新城阶段 (1950—1980年)。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军事战略的需要,世界各国开始出现一些科学城,如苏联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日本筑波科学城。这个阶段的科学城主要是在政府指导下由国家发起,依靠行政力量把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聚集起来,通过政策优惠吸引科技人才和企业人才,并且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起来的新城区。这个时期的科学城建设主要是为了推进公共基础研究,把大量的科学研究活动集中在与现有城市隔离的空间范围内,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创新,同时围绕本国重大前沿科学发展需求,开展联合科学攻关,提升本国综合科学研究实力并服务于军事。科学城与外界的联系主要通过全球科学社区,主要建设资金来源于政府投入。这个阶段的科学城存在一些弊端:首先,研究机构以国家的研究机构为主导,与当地的互动不够;其次,没有形成创新生态系统,尽管科技与产业的联系逐渐发展起来,但是这种关联主要集中在拥有科研机构的企业;再次,缺乏强烈的城市特征和文化活力,尽管国家级科研中心能够吸引科研人员,但是由于缺乏城市吸引力而限制了创新的发展[2]。

(2)科学与产业结合的融合发展阶段 (1980—2000年)。1980年以后,科学城逐渐向着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政府主导下,通常以大型科技园为基础进行开发,在已有的良好高科技产业发展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拓展城市基础功能。这个阶段科学城的科技与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其主要目的是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市场化应用,通过科技来促进当地和国民经济发展,并吸引跨国科研中心,支持当地和国家产业发展。但是其合作伙伴范围有限,资金的投入方式主要以国家基金和私人基金混合投资方式为主,同时注重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这个阶段代表性的科学城有瑞典的西斯塔科学城和中国台湾的新竹科学城,西斯塔科学城是西斯塔科学园结构调整和功能升级的产物,西斯塔地区是重要的ICT产业集群,集聚了750多家公司,其中450多家属于电信、无线电、微电子、软件等领域;新竹科学城也开始于新竹科技园区,后来发展成为台湾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西斯塔科学城和新竹科学城的发展都是从科技园开始,但是后来变得更加像城市,并且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3)产城研共生的创新型城市阶段 (2000年至今)。2000年以后,科学城开始走向 “产城研”共同发展的创新型城市形态,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地区对科学投资的兴趣和力度越来越强烈,科学城也更加注重科学、城市和产业创新一体化空间的发展。这个阶段的科学城一般是把以科学为依托的经济发展置于现有城市发展之中,通常以基础科研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撑、以高质量城市建设为载体,在强调基础研究的同时着力推进科技、产业、城市、教育、金融和商业等在空间上的融合发展,注重打造城市科技创新高地、高新产业集聚区和宜居创业城区。这个时期科学城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现有的城市,通过与科学相关的更广泛的社会包容、公共参与和地方合作来实现科学、产业和城市的结合,通过科学与产业的发展引领社会发展。对于这个阶段的科学城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利用现有的科学资源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更加强调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商业化的项目和网络的建设。这类科学城通常由地方政府领导,同时拥有非常多样化的合作伙伴关系,主要资金来源于地方财政。典型代表是英国于2004年发起的科学城战略,即在曼彻斯特、伯明翰、约克、纽卡斯尔、布里斯托和诺丁汉六座城市建设科学城。我国科学城建设也从这个阶段开始,例如怀柔科学城、张江科学城等。

2.2 演进特点

从科学城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科学城在发挥科研、城市和产业等基本功能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演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科研方面:从单一的科研创新到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建立。一是科研创新从单一领域的知识探索到注重科技多样性融合。例如,与传统科研合作方式不同,2018年新西伯利亚 “科学城2.0计划”突破了仅专注于单一科学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在基于大科学研究的原则下发起的一系列包括从基础研究到特定高科技产品以及突破性技术等具有多科研主体和跨学科特色的科创项目[9]。二是科学城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学逐渐成为科学城知识储备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例如,2000年以后,俄罗斯科学城教育逐渐具有自己的特色,为了吸引新的科研力量来到科学城,俄罗斯科学城建立了新的大学和大学分支机构,设置的专业和引进的人才面向科学城需求、面向城市发展需求、面向企业发展需求,促使科学城的教育与科研、生产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10]。三是从单纯的科学研究到发展成为科学生产综合体,聚集科学、技术、教育、生产等社会要素,同时承担带动地区和国家创新、经济、产业、社会发展的任务。实践证明,科研与产业走得越近,科研项目的投入实施就越有效。现在的科学城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例如,俄罗斯科学城经过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基础研究带动研发、研发带动生产的链条[10]。

(2)城市方面:从科学城的孤立发展到与城市融合发展。一是空间上从封闭式的远郊园区走向区域中心城市。原有的远离城市中心的科学城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科学城要想成为科技创新中心,除了科研机构和企业之外,还应该具有完善的金融服务、广阔的市场渠道、便捷的交通运输、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科学城融入城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科学新城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如筑波科学城;另一种是科学城的选址就在中心城市及周边都市区域。二是从不断完善城市硬件设施到逐渐关注城市的软件基础。城市维度是科学城发展的关键,主要体现在城市为科学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大背景下,科学城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提高应对日益增多的多元文化的能力,并从不断学习和创新创业中受益。社会资本也是科学城重要的战略因素,实践证明,社会资本,比如信任,是提高创新能力和生产力的关键。随着科学城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关注城市的硬件功能,未来还要越来越重视自身制度能力建设和社会文化资本积累等城市的软件基础。三是科学城逐渐成为国际和全球网络的重要节点。为了保持长期的创新和竞争力,科学城的本地环境必须与国际和全球网络相互连接,让科学城的参与者和科研机构与全球建立更加广泛的联系,让城市成为信息、知识、资本、创新流动的重要节点。例如,法国萨克雷科学城非常注重国际合作与发展,不仅与世界上著名的筑波科学城和美国硅谷结为姊妹城,而且还开展了科技公司之间、政府之间以及高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1]。

(3)产业方面:从单一产业专业化发展到重视产业生态环境。一是从单一产业的高度专业化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例如,瑞典西斯塔科学城最初主要以本土企业聚集为主,科学城承担着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和服务功能,具有单一的高度专业化特征。后来逐渐转向产业集群的多元化发展,创新体系也从垂直结构转向扁平网状结构,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也有所不同,一些企业侧重产品的生产和营销,一些企业侧重创新和研发[12]。二是更加注重专业化选择性集群。有选择性的专业化产业集群才能在科学城发挥协同效应,以西斯塔科学城为例,西斯塔科学城没有汇聚很多产业关联度不高的企业,取而代之,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建电子城开始,西斯塔始终引进的是与ICT和与之相关的企业和产业,以及与ICT相关的高校及院系。即便后来西斯塔提出要走多元化增长路径,但是仍然集中在移动ICT及相关领域[13]。三是逐渐与消费市场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如果生产和研发活动远离了市场需求,那么科学城的地位将会被削弱。传统的科学城互动主要是政府管理者和科研人员之间的互动,当今时代高科技发展与消费、购物、市场、媒体等因素联系更加紧密,与消费市场保持密切联系将是未来高科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 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建设进展

3.1 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建设现状

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布局的科学城有九个,分别是广州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以及珠海横琴科学城、惠州潼湖科学城、中山科学城、中山翠亨科学城、肇庆大旺科学城,其中前四个科学城已经有了明确的大科学发展战略规划,后五个科学城也开始陆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们也是更广义的科学城。总体来说,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空间上总体分布相对集中,个体均有明确的空间格局规划。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光明科学城和松山湖科学城等已经初见规模的科学城都集中在珠江口的东岸,也处于广深港澳科技黄金走廊上,这些科学城都毗邻中心城市,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珠江西岸的横琴科学城、潼湖科学城、中山科学城、翠亨科学城和大旺科学城还在规划建设中,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大科学规划。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有明确战略规划的科学城都有自己的空间格局规划 (见表1),这些规划均考虑到科学研究以及城市发展,兼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共生。

表1 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基本情况

二是总体规划布局完整,重视科研-产业-城市的融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大部分科学城在规划之初就布局了高水平的大科学装置,围绕这些大科学装置还布局了交叉研究平台以及成果转化平台等科技成果产业化配套,也引进了一大批与科学研究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实验室 (见表2),为科学研究储备人才,同时重视为科学城人才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完善的生活基础设施。完整的科学城总体规划促进了科研-产业-城市的融合发展,为科学城创造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环境和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表2 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定位及布局

三是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企业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本身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链,科研成果在这里转化应用和大规模的生产本来就存在天然优势。以光明科学城为例,它地处深圳市光明区,而深圳在通信、汽车电子、计算机领域拥有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并且也正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实施强链和补链措施。以广州科学城为例,它已经集聚了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300多家国家和省市级企业以及跨国企业,还有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四是承载着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及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前沿科学研究的重任。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集中连片区域为先行启动区、以广州南沙科学城为联动协同发展区,聚焦信息、生命、材料、海洋科学,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和科技支撑服务平台。

3.2 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建设困境

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建设虽然吸收了很多成功经验,但是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发展困境。

一是原始创新有待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应用型创新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诞生了一大批领先的制造业企业和产品,但是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基础研究投入看,2020年广东省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为0.18%,占R&D投入的比重为5.9%,而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投入相应的比例分别为0.4%和15%。从基础研究平台看,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过200多所大学和3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但是缺少世界顶尖大学和重量级重点国家实验室。随着一批重大科学装置布局在科学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从完整的 “产业链” “应用链”向与 “创新链” “科研链”融合发展的方向转型。

二是对外联结有待提升。科学城不仅是高尖端科学技术的创新高地,而且还是国际知识技术交流网络的重要据点,是创造新的成长性产业、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技术,以及将科学技术向区域内其他领域衔接的模范城市[14]。与世界著名的科学城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还没有在全球形成品牌化,对外联结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与外部科学资源和市场的联系还有待加强。

三是产业配套有待完善。科学城不同于产业园区,尽管现有科学城的总体规划和布局考虑到了产城融合,但是具体到建设层面,有些开发和建设没有考虑到科学城发展的相关产业所需要的办公、研发和中试场所的具体需求。

四是创新生态有待优化。相比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科学城,大湾区科学城的国际化程度还存在差距。另外,大湾区科学城的建设主要由政府财政来支撑,如何引进金融资本对科学城各环节进行长期支持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是协同创新存在挑战。与国内其他科学城不同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有其自身特点,尽管在珠江口东岸和西岸密集布局了科学城,但是科学城在湾区的协同创新面临挑战。在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和三种法律体系”共存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如何强化湾区互动、粤港澳合作、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以及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如何通过科技资源共享、人才合作交流成为原始创新、合作创新的典范,如何发挥大科学装置集群效应,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都是大湾区科学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 启示建议

科学城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与城市相互结合的创新生态系统,除了科学城规划的科研、城市、产业空间之外,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还要在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激活创新创业资本、提升创新服务能力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4.1 科学城制度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最终要成为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借鉴日本筑波科学城经验,在成果转化方面,建立成果精准转化体系,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科研人员以科研成果为基础进行创业,聘请专业的科技服务机构对研究类技术进行市场转化和筛选,为种子成果提供投融资和创业经营等方面的产业化支援[15]。二是建立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作为大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科学城需要建立开放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机制。借鉴大德科学城的经验,开展国际技术合作[16]。例如,主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或联合建立研究机构,吸引外国来本国建立研究机构;积极与科技发达国家签订协议或开展课题研究进行科技合作;支持人才交流,外派科技人才进行学习或聘请外国专家传授技术。三是建立协同发展机制。英国在21世纪初期开展了科学城战略,建立约克科学城等在内的六个科学城。为了推进科学城的协同发展,每一个科学城根据当地科研优势,明确了优先发展的科学基础,确定了主要发展的科学支撑产业[17]。我们也可以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联盟,在科学城发展定位上既聚焦于每个科学城的专业化,又体现不同科学城之间的差异化。

4.2 科学城人才方面:集聚全球科技创新人才

一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作用。国外经验证明,知名的科学城与知名的高校是密不可分的,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的空间布局也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德国柏林阿德勒斯霍夫科学城就是起始于柏林洪堡大学的化学、计算机、数学、物理、心理和地理六大研究所。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校在科学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的作用。借鉴俄罗斯科学城的经验为科学城储备更多人才,具体做法包括在科学城大学内开设经济管理、技术转化等专业,结合科学城创新企业需求培养学生[10]。二是充分激励科研人才。科技人才的集聚、流动、交流、共享是科学城进行原始创新、持续研发和技术转化的关键支撑。建议对科研人员从短期利益激励转化到长期利益激励,如分配期权和股权,激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共同成长、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三是充分激发企业及企业家的作用。在基础科研—可行性研究—研发转化—产业应用的科技发展路径中,企业家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原始创新与市场应用的链接者,同时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借鉴西斯塔科学城在ICT产业集聚过程中,通信巨头爱立信企业发挥的强势带动作用。支持科学城龙头企业发挥示范作用、辐射效应和品牌效应,吸引上下游相关企业落户科学城,并与其他企业进行技术扩散和研发互动[13]。

4.3 科学城资本方面:成为科创资本汇聚节点

一是争取金融资本。科学城的可持续和长期发展不仅要靠政府投资,还要争取金融资本的支持。科学城要积极获得产融资本的支持,让资本与科学和产业紧密结合。二是塑造品牌资本。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可以借鉴英国科学城的品牌战略,英国科学城在整合各区域科学城发展战略基础上建立了科学城行动联盟,并选择专人负责科学城各种项目的运作,形成一致的对外窗口,加强国际联系以培育世界级的声誉。在政府主导下,科学城可以通过投资网站与投资市场进行对接,通过举办国际会议来塑造科学城形象,通过大型展示和旗舰项目向外界展示科学城形象,在确定科学城主导产业前评估全球市场并科学确保科技创新满足全球市场需求[17]。三是培育社会资本。可以借鉴英国科学城经验,建立各种网络合作组织,开展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活动,促进大学、企业和政府等主体的互动。具体做法包括建立科学社区,组建专业化技术联盟、行业协会等进行正式交流,通过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等活动进行非正式交流,除了线下交流,还可以开展线上交流等多种方式[17]。

4.4 科学城服务方面:打造优质科研创新服务

一是产业配套服务。科学城规划和建设不仅需要考虑大型科研机构和大项目,还要满足中小科技人员创业所需的优质科研用房。借鉴法国萨克雷科学城招商引资经验,注重企业质量和资质,与企业签订有固定期限的合同,既考虑办公用房建设,又考虑科研用房和生产用房建设[11]。二是创新创业服务。专业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能够简化科技创新企业的组织架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例如,日本筑波科学城为改变创新服务生态缺失的情况,建立了政产学研多主体融合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系统。借鉴日本经验,科学城在发展过程中还要引进能够提供财务、法律、税收、投融资、知识产权、中试生产、产业转化等一系列专业增值服务的机构,从而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环境。三是城市配套服务。科学城的未来是国际化的城市,筑波科学城有四分之一的科研人员来自国外。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未来也是国际化的科学城,因此城市配套环境的国际化也是科学城建设的关键,未来将会打造更加国际化的硬件设施和文化氛围,建设国际化、人文化、智慧化社区,创造更加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

5 总结

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规划和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和科研载体、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完善的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这些为科学城的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准备了充分的硬件条件。但是从科学城的演进趋势和历史中还要看到,科学城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节点,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还离不开完善的创新制度、优秀的创新人才、坚实的创新资本和优质的创新服务等软环境的支撑。

猜你喜欢

科学城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北京怀柔科学城创新小镇投用
浅析张江科学城景观标准化的探索实践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广州科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