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刘故里农耕文明溯源及其农业生态适应性变迁

2023-02-02林慧龙迟佳萌任继周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6期
关键词:庆阳农耕草地

林慧龙 迟佳萌 贾 佳 任继周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虽历经危难波折但历史绵延几千年而不曾中断,与源远流长的农业起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华夏农耕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①任继周:《论华夏农耕文化发展过程及其重农思想的演替》,《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第53-59页。。农业的起源与变迁同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和文化传统等息息相关。甘肃东部,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的庆阳,处泾河之南,关山东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 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7 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一、中华农耕文明溯源

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庆阳则是周文化的源头。《史记·周本纪》云:“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①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2页。不窑率族人迁徙到戎狄(今甘肃庆阳一带)后,教民稼穑,开挖窑洞,修建城池,饲养畜禽,训牛耕地,开创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先河。不窋后代秉承先王德行,不断向南开拓。到公刘时代,地域已扩大到庆阳大部、平凉东部和咸阳西北部一带,部族活动中心也迁至今董志塬。

公刘,周先祖不窋孙,鞠陶子,生于豳(今庆阳),先周都落著名首领。《尚书·大传》云:“公,爵;刘,名也。”②公刘,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尚书·大传》云:“公,爵;刘,名也。”后世多合而称之曰公刘。见《公刘鉴赏》,https://so.gushiwen.cn/shangxi_384.aspx。《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③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2页。公刘是先周划时代的重要人物,他率领周人向南开拓。《汉书·地理志》载:“公刘处豳”④班固:《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11页。,地城相当于今庆阳大部、平凉东部、咸阳西北部。《诗经·公刘》较《史记》的记述更细,全诗六章六十句,从六个方面赞美公刘的伟大业绩:一是筹备迁徙。公刘敦笃厚道,团结部众,勤奋劳作,封疆划界,整沽田地,储积谷物,备好干粮,盛备威仪,开始向南扩张。二是相土而居。公刘率部众登山履原,到豳地后,观测地形,民心顺畅。三是陟冈观景。选择靠山有水的南冈营建都邑,建立新邦。四是君宗部众。定居京师,欢宴部众,祭祀祖先,拥戴公刘做君长。五是度原彻田。公刘在宽广的平原山川,在明水源阴阳,带领军民“彻田为粮”。六是建居安众。渡渭取材,选择地基,营建住宅,部民众多,皇涧两岸都住满。营建都邑宫室是周人有城邑之始,改变了“陶复陶穴”的居住方式;“君之宗之”是宗法制度的萌芽;“取厉取锻”说明已能锻造金属兵器农具;“其军三单”“彻田为粮”,采取寓兵于农方法,垦田种粮。豳地成为周人发祥的新基地,对周人发展壮大有划时代的意义。至其子庆节时,在豳地建立邦国,是周人建国之始。此后才有太王古公直父徒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为周朝奠定根基。

今宁县县城庙嘴坪相传为公刘邑,西峰温泉高家坳有公刘庙,俗称“老公庙”。清代韩观琦《重修公刘庙碑记》记载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举行盛大祭祀庙会,陕西长武、彬县等地百姓持腊前来祭奠⑤《重修公刘庙碑记》曰:“宏化南原,去县治八十里有公刘庙焉。里名周都,良有以也,不知创于何代?忆自庆节迁邠,土人思其德,立庙以祀,理宜然也。粤自不宙失职,来居于此。”见《黄土高原上的周文化——公刘》,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8814963972229666。。2002年,公刘庙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华夏公刘第一庙”。

周祖农耕文化发样地庆阳,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收录的《七月》《公刘》等八篇都是当时庆阳劳动人民创作吟唱的优秀诗作,这些诗歌所反映的历法、农事、祭祀等活动与庆阳民俗文化包蕴的远古成分密不可分,共同记录了先周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其中《诗经》中提到周人对祖先的尊称为“老公”①《诗经·豳风·七月》:“献豕从老公。”这里是周人对祖先的尊称。见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209-214页。,公刘庙在历史上成为周族后裔敬祀祖先的活动场所和朝拜圣地,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源头地。公刘祭典的时间在农历三月十八日。古有亡书而无亡言,民间言传为公刘诞辰。整个活动明显地保留着先周时代的十二蜡祭内容,即赛社、赛神、高禖、燔柴等古老遗风。从古至今多年来对公刘的祭典仪式没有终止过,每年参与人次达10多万。这种历史久、规模大、人数多的祭典仪式有着见证地方农耕文化及古农事活动的活化石价值。它的意义在于这种活动只发生在公刘故里,形成的民俗习惯之所以经世不衰,其原因就在于以农为本的汉民族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首推公刘农耕文化之功,在历史上对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汉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家畜的饲养和繁殖。周人到北豳后,开始养猪,将野猪逐渐训化为家畜。《诗经·豳风·七月》有“言私其狱;献豕于公”②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09-214页。之说,由于公刘提倡家家户户养猪,后来养猪就成了家的象征。农业的发展,促使养牛、养驴、养羊事业的发展。至今,庆阳驴、早胜牛名扬省内外。养羊几乎是北部人民的家庭主业。每年冬初杀羔羊、祭山神、庆丰收的活动,自古延续至今。

二、公刘故里农业生态适应变迁的过程

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历史可以分为草地农业系统和耕地农业系统,两种农业系统交替演变相互影响,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周代以前以草地农业为主,是耕地农业萌芽期;春秋战国时期以草地农业为主,是耕地农业的成长期;汉代耕地农业成熟,草地农业进入衰退期;直至近代草地农业极度衰微,耕地农业进入盛极而衰期③任继周:《中国草地农业系统与耕地农业系统的历史嬗替——〈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序言》,《中国农史》2013年第1期,第3-8页。。这种农耕文化圈与畜牧文化圈的嬗替也促使了农牧交错带的形成。农牧交错带是农业(种植业)和牧业(天然草地畜牧业)交错分布的地带或区域,在种植业向草原深入扩展的边缘地带,都会形成农牧交错带④胥刚、任继周、冯琦胜、崔霞:《黄土高原农业溯源》,《草业科学》2015年第10期,第1695-1701页。。我国农牧交错带西北段东段主要是自宁夏沿古长城向西经甘肃陇东、陇中、陇西止于甘肃与青海交界处,是黄土高原西段半干旱农区向北过渡到内蒙古高原的干旱荒漠草原区的过渡⑤陈建华、魏百刚、苏大学:《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35页。。

庆阳地处农牧交错带,新时期下面临着“三农”问题的严峻考验。农业方面: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且投入力度相对不足,生产经营模式单一,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村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民方面:农业技术缺乏,农民靠天吃饭,增收难度较大,总体生活水平不高。但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悄然变化⑥李建军、任继周:《美丽乡村建设的伦理基础和新道德》,《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8-13页。。

近五年来庆阳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从3.1%降至1.1%,呈逐年下降趋势,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随着食物消费升级换代,对农产品在质量与服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1)。近六年来庆阳小麦种植面积从154.96 万亩降至122.63 万亩,整体呈下降趋势,在总种植面积中所占比例低于20%,呈萎缩之势(图1)。通过深入庆阳当地访谈了解到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可获收益小(亩均收益仅约200元),呈现出广种薄收的态势,小农经营很难抵抗风险,而饲养肉牛的收益却高达4 000元/头,可以为农户带来可观的收入①庆阳市统计局:《庆阳年鉴》,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45-55页。。

图1 庆阳市居民价格消费指数(左)与小麦种植面积动态(右)

庆阳草食性家畜牛、羊出栏量从2010 年开始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耗粮型家畜猪出栏量在2015年出现回落。2010 年到2016 年牛出栏量从14.07万头增长至18.02 万头,年均增幅为4.24%,羊出栏量从61.19 万只增长至86.97 万只,年均增幅为6.08%,草食性家畜出栏量增长迅猛,农业结构逐步调整为发展壮大以肉羊、肉牛养殖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图2)。

图2 庆阳牲畜出栏量

三、新时期公刘故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和趋势

华夏文化历来由若干文化板块构成,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同属华夏农业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两翼,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②任继周:《草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活泼元素》,《草业学报》2010年第1期,第1-5页。。但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撞击过程中,面临农耕文化的强大压力。我国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相比,几个方面处于劣势③任继周、侯扶江、胥刚:《草原文化基因传承浅论》,《中国农史》2011年第4期,第15-19页。:一是农耕文化具有较大的生存基质,其所占据人口体量(文化传播者)远大于草原文化;二是农耕文化较草原文化晚出,以其后发优势,汲取了草原文化的精华,往往比草原文化有更多科技内涵;三是农耕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定地区内显示了更好的社会效益①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 世纪》(第 7 版)(修订版),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周祖时期身处平坦广大的董志塬,现今67%已经变成沟壑,庆阳的耕地农业难以为继,周祖的文化根基不得不发生改变。目前,饲料危机威胁我国食物安全,如将口粮和家畜的饲料分开来计算,我国口粮早已满足,而饲料则严重不足②任继周、常生华:《以草地农业系统确保粮食安全》,《中国草地学报》2009年第5期,第3-5页。。国内动物性食品消耗一路攀升,畜产品告急,人均粮食消耗却逐年减少。从这种发展趋势来看,饲料缺口将越来越大,这个缺口需要牧草(含饲用植物)来填补③任继周:《农业结构必须适应食物结构的转型》,《科技导报》2014年第3期,第1-3页。。为了适应我国食物结构的升级换代,“耕地农业”应逐步改变为世界行之有效的“草地农业”④任继周:《中国农业史的起点与农业对草地农业系统的回归——有关我国农业起源的浅议》,《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第3-7页。。草地农业是利用草类供给家畜饲养和土地管理的农业系统。美国农业正发生着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形成一套现代化草地农业模式:作物和家畜生产紧密相联,许多小规模多样性的家庭农场已经联合形成大规模集约化的奶牛—作物农场或家畜饲养场,提出把发展草地农业作为美国农业的未来之路⑤Walter F.Wedin, Steven L.Fales, Grassland: Quietness and Strength for a New American Agriculture. Madison:ASA-CSSA-SSSA, 2009, pp.1-15.。草地农业在满足社会基本农产品需求(例如粮食)的同时,生产足够的饲料,创造较高产值⑥任继周:《藏粮于草施行草地农业系统》,《草业学报》2022年第1期,第1-3页。。它功能全、分支多、产业链长,强调因地制宜、赓续农耕文明传统、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化发展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等,可容纳较多的科技含量和就业岗位,兼顾生态和生产,粮食和饲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正确道路⑦任继周、林慧龙、未丽:《草地农业是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草地学报》2009年第4期,第405-412页。。草地农业系统必将以新的姿态,即现代草地农业系统,再次走上历史前台⑧任继周、侯扶江、胥刚:《草原文化的保持和传承》,《草业学报》2010年第12期,第5-10页。。这不是历史的倒退回归,而是顺应时代的螺旋式上升!

四、结语

华夏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与其相应的农业系统相始终。中国幅员辽阔,生态区域多样,历史积淀深厚,农业系统自然繁缛多样,含蕴了丰富的信息和启示⑨任继周:《中国草地农业系统与耕地农业系统的历史嬗替——〈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序言》,第3-8页。。庆阳是汉唐的京畿之地、大宋的边关要塞,同时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农事、祭祀等活动与庆阳民俗文化包蕴的远古成分密不可分,共同记录了先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的农业与华夏民族一样,创造了光辉篇章,是中国长久繁荣昌盛,处于世界前列的基础,但是历史进入现代时期以后,中国农业与国运同遭困厄⑩田松:《还土地尊严——从土地伦理和生态伦理视角看农业伦理》,《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4期,第114-117页。。当今的庆阳同样面临着严峻的三农问题,亟须解决。食物升级换代、传统作物经济效益低、生态环境屡遭破坏等等原因导致传统的“耕—牛”模式开始自发调整转型。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历史主要为草地农业系统和耕地农业系统交互影响及其兴衰演替,庆阳运转达数千年而不败的耕地农业自组织机制,在新时代下被逐渐减弱,农业系统失衡,种种弊端迅速显现①任继周:《中国草地农业系统与耕地农业系统的历史嬗替——〈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序言》,第3-8页。。草地农业相对于农耕农业,具有保持土壤肥力,节约化肥、水热资源及增加收益多方面的内在优势②任继周:《“地”的农业伦理学诠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10-18页。,农耕文化向草地农业文化演替已成历史的必然,也是周祖时期的农业文化的历史回归,而这种文化的回归正是耕地农业系统向现代草地农业系统变革的必要条件③任继周、胥刚:《传统农耕文化在黄土高原上的困境与机遇》,《草业科学》2010年第3期,第3-8页。④林慧龙:《草地农业:从结构性描述到精确化发展刍议》,《草业科学》2007年第6期,第55-61页。。

猜你喜欢

庆阳农耕草地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Our Best Friend
燕昱 庆阳北石窟 油画作品
草地上的事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Laughing song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