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尊类型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分析

2023-02-02李宁宁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总分个体心理健康

李宁宁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每年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出现的事故频频发生。现代社会,人口快速流动,生活在不同家庭背景下的人会因为某个共同的目的而汇聚在一起,比如学业、工作,因此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大学生属于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被寄托了民族希望的群体中,由于心理健康问题,也发生了很多令人痛心的自杀、暴力伤害事件[1]。作为将来社会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

在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因素中,自尊应该受到人们的关注。自尊是人格的核心成分之一,是个体对于自我价值的评价和体验[2],不同的评价和体验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的程度。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3],然而,有研究者认为高自尊具有异质性,高自尊个体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4]。这说明应采用更多的方式了解个体的自尊,并结合这些不同的维度对自尊进行类型划分,以对个体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内隐社会认知认为,除外显自尊外,还存在一种个体意识不到的自尊,称为内隐自尊[5],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两者是相对独立的[6]。外显自尊水平相似的个体,其内隐自尊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正是高自尊个体表现出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因。因此,本研究将采用不同的方式,测量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自尊,并根据外显和内隐两个维度,将自尊分为4种类型:高外显和高内隐自尊、高外显和低内隐自尊、低外显和高内隐自尊以及低外显和低内隐自尊,从而比较不同自尊类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上海某高校大学生为被试,以Rosenberg自尊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以及内隐联想测验为测量工具,最终获取65名被试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以及心理健康数据。其中,男生 23人,女生 42人,平均年龄(18.54±1.49)岁。

1.2 研究工具

1.2.1 Rosenberg自尊量表 Rosenberg自尊量表用来测量个体的外显自尊。此量表在我国应用广泛,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然而第8题在中国人中不适用[7],因此本研究中将第8题删去。量表为4级计分,1表示很不符合,2表示不符合,3表示符合,4表示非常符合。其中3、5、9、10反向计分,最终得分越高,外显自尊水平越高。

1.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SCL-90可用来测量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正常人群中被广泛应用[8]。量表采用5点计分,被试根据项目描述与自身情况进行程度选择,1分表示没有,2分表示很轻,3分表示中等,4分表示偏重,5分表示严重。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1.2.3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 内隐联想测验采用E-Prime编制,测验共包括5个部分,第1部分对概念词(自我词与非我词)进行分类,个体分别按“q”与“p”两个键做出反应;第2部分对属性词(积极词与消极词)进行分类,个体分别按“q”与“p”两个键做出反应;第3部分进行相容反应,自我词与积极词按“q”键做出反应,非我词与消极词按“p”键做出反应;第4部分依然对概念词进行分类,但与第1部分相比,分类按键相反;第5部分进行不相容反应,非我词与积极词按“q”键做出反应,自我词与消极词按“p”键做出反应。

1.3 研究程序

向被试发放Rosenberg自尊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要求被试认真阅读指导语,并按指导语完成各量表。然后在计算机上完成IAT,获取被试内隐自尊数据。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内隐自尊

内隐自尊计算方法采用Greenwald的D值转换法[9]。(1)删除超过20%的试次反应错误或超过10%的试次反应时低于300 ms的被试,这类被试对待实验不认真,需剔除;(2)删除反应时超过10 000 ms的试次;(3)计算测验第3部分和第5部分的标准差s,并计算两部分各自反应正确试次的平均反应时;(4)用各自平均反应时加上600 ms将两部分各自反应错误反应时替换,并分别计算两部分平均反应时x3和x5;(5)求得D值,D值越大,内隐自尊水平越高。

2.2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基本情况

结果显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 1。

表1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性别差异(±s,分)Table 1 Gender difference of explicit self-esteem and implicit selfesteem(±s,score)

表1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性别差异(±s,分)Table 1 Gender difference of explicit self-esteem and implicit selfesteem(±s,score)

项目男性(n=23)t P外显自尊内隐自尊28.70±5.93 0.75±0.29女性(n=42)26.95±5.84 0.83±0.37 1.14-0.90 0.260 0.373

2.3 SCL-90得分基本情况

结果显示,SCL-90总分均值未超过160分,因此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正常。各项因子分中只有强迫症状在2分以上,但低于3分,说明被试有中度强迫症状[10]。总分及因子分在性别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的性别差异(±s,分)Table 2 Gender differences in total SCL-90 scores and factor scores(±s,score)

表2 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的性别差异(±s,分)Table 2 Gender differences in total SCL-90 scores and factor scores(±s,score)

因子男性(n=23)t P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156.17±46.69 1.40±0.45 2.27±0.77 2.01±0.68 1.73±0.52 1.75±0.63 1.62±0.61 1.39±0.44 1.78±0.68 1.71±0.63女性(n=42)150.74±34.28 1.34±0.32 2.21±0.69 1.86±0.60 1.82±0.59 1.74±0.46 1.45±0.48 1.33±0.37 1.62±0.53 1.61±0.48 0.54 0.63 0.30 0.87-0.61 0.12 1.28 0.51 1.00 0.71 0.594 0.529 0.766 0.391 0.544 0.904 0.206 0.615 0.321 0.481

2.4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SCL-90得分与外显自尊之间呈现出中等程度的负相关(P<0.01),SCL-90得分与内隐自尊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见表 3。

表3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SCL-90总分的相关关系(r)Table 3 Correlation between explicit self-esteem,implicit self-esteem and total score of SCL-90(r)

2.5 不同自尊类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较

本研究中将自尊类型共分为4种:高外显和高内隐自尊(简称外高内高)、高外显和低内隐自尊(简称外高内低)、低外显和高内隐自尊(简称外低内高)、低外显和低内隐自尊(简称外低内低)。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的高低分组均是以被试得分的均值为界,低于均值分为低自尊组,高于均值分为高自尊组,由结果可以看出,不同自尊类型被试SCL-90总分差异显著(P<0.05),见表 4。

表4 不同自尊类型被试SCL-90总分方差分析结果Table 4 Results of ANOVA of SCL-90 total scores of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self-esteem types

进行事后检验发现:外高内高组被试SCL-90总分显著低于外低内高组被试(P=0.002),说明外高内高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外低内高组;外高内高组被试SCL-90总分显著低于外低内低组被试(P=0.026),说明外高内高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外低内低组;外高内低组被试SCL-90总分显著低于外低内高组被试(P=0.010),说明外高内低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外低内高组,见图1。

图1 不同自尊类型被试的SCL-90得分Figure 1 SCL-90 scores of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self-esteem types

3 讨论

3.1 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在正常范围,但表现出中度强迫症状

本研究被试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在性别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11-12]。SCL-90 总分均值未超过160分,因此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正常。各项因子分中只有强迫症状在2分以上,但低于3分,说明被试有中度强迫症状[10]。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选取的被试所在的高校对学生入学成绩要求较高,这一类被试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中对自己要求严格,有完美主义倾向[13],完美主义倾向容易导致强迫症状的出现[14]。并且在以往研究中,李文福等[15]以医学院校大学新生为被试,发现医学院校大学新生在强迫症状因子上的得分在2010—2019年间呈上升趋势;焦珊珊[16]发现大学生有中等偏弱程度的强迫症状,并指出担心错误的发生以及对自己设定的标准较高,会导致大学生强迫症状的发生。另外,本研究未发现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存在性别差异(P>0.05)。

3.2 大学生外显自尊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SCL-90得分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是相对独立的,这与大量研究结果一致[6]。此外,SCL-90得分与内隐自尊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与外显自尊之间呈现出中等程度的负相关(P<0.01),说明外显自尊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这与周帆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我们可以从需要的角度解释这一结果,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本需要的满足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尊重就属于这种基本需要。因此,外显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尊重的需要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3.3 4种自尊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同

为了更深入地探索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将自尊根据外显和内隐两个维度进行了分类,对不同自尊类型(外高内高、外高内低、外低内高、外低内低)被试SCL-90总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自尊类型被试SCL-90总分差异显著(P<0.05)。进行事后检验发现,外高内高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外低内高组和外低内低组(P<0.05或P<0.01),外高内低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外低内高组(P<0.05),即4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由高到低为外高内高组、外高内低组、外低内低组和外低内高组。外显自尊越高,个体越倾向于对自身有一个积极的认同感,更有利于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众多研究表明,自尊是消极情绪的缓冲器[18],而在高的外显自尊或低的外显自尊下,个体的内隐自尊却存在差异。内隐社会认知是个体长期生活经验潜在影响当前认知的现象,具有积淀性,短期不易改变,内隐自尊也不例外。对于外显高自尊个体,若其内隐自尊偏低,则与外显自尊存在冲突,因此外高内高自尊最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国外研究也表明,外高内高自尊者在消极反馈中消极情绪较少[19]。对于外显低自尊个体,当内隐自尊较高时,个体感知到的自尊水平(即外显自尊)需要较高,才能避免与潜意识的冲突,保障心理健康,因此外低内高自尊最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杨福义等[20]也发现问题学生内隐自尊一般高于外显自尊,且心理健康水平较低;Mackinnon等[21]发现被害妄想症与高内隐自尊和低外显自尊有关。这就提示我们应多关注外显自尊较低的大学生,尤其是这类群体中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教育工作者应了解影响他们自我评价的原因,帮助他们重拾自尊,促进其心理健康,这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

3.4 促进大学生外显和内隐自尊的共同提升,保障其心理健康

一方面,家庭应对子女进行民主的教养。个体的自尊和心理健康与其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个体一出生,父母便成为他们的第一任教师,教会他们生活的技能以及对待事物的信念,这其中也包括对于自身价值的信念。如果父母对待孩子是严格但温情的,采用了民主教养的方式,则既能教会孩子道德和规范,也能让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温暖和关爱,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有价值的。这样的父母当孩子犯错时,会在指出孩子的错误予以指正的同时,又不会过度夸大孩子的错误。过度的指责会让孩子产生害怕犯错的心理,或为自己设置过高的标准,这都是强迫症的诱因,不利于心理健康。另外,孩子也会把这种过度的贬低内化为消极的自我价值评价。童年期从父母内化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态度直接影响了这一成长阶段的外显自尊,并形成个体的内隐自尊。早期经验获得的内隐自尊,在个体无意识的情况下,在成年时期可以继续产生影响[22]。本研究发现,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都高,才是最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此,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应多注意对于其自尊的维护。

另一方面,学校应给予学生平等的教育。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仅以各种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甚至决定一个学生在班级的地位和权利。随着个体的成长,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光开始超过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学校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个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学校里,教师对于学生的认识和态度,成为学生从外界获取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依据。教师对于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的平等对待,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影响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23]。同伴关系的好坏,从同伴获得的评价,又接着影响个体自尊和心理健康。因此,个体若只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较高的内隐自尊,而在学校生活中却一直接受不良的评价,产生自我怀疑,自认为是缺乏价值的人,则会导致其对于自己自尊水平的认识与潜意识中的自尊水平存在落差,从而产生冲突。本研究也发现,外显自尊较低而内隐自尊较高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此外,社会应培养个体的自信与担当。社会应让学生感受到自信,小至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大至对国家的自信,自信的人必然是认同自己的人,他们自尊且内心充满力量。有研究指出,211高校和非211高校大学生自尊存在显著差异,而有的高职高专的学生甚至羞于提起自己的学校[24]。这与社会的选拔机制存在一定的关联。社会在选拔人才时,应更多地去关注个人能力是否符合这一岗位,而不应当只看学历。要让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相信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获得的能力在社会中有用武之地。另外,社会应加强宣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增强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教育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大学生也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确立人生的目标,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不惧挫折。

只有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尊,即将学生培养为安全型高自尊(高外显和高内隐自尊)个体,安全型高自尊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可以有效减少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各种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困难。

猜你喜欢

总分个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