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令下的蚕事习俗
2023-02-01伍晴晴
我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的一项重要技艺。在古代,人们相信“万物皆有灵”。蚕农把蚕事丰收的希望多寄托于神灵保佑,于是产生了以蚕神信仰为主要内容的蚕事习俗。在蚕乡,田蚕之丰是蚕农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桑蚕文化早已渗透进了蚕农的岁时习俗之中。在桑蚕业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根据不同岁时节令,形成了众多敬蚕重桑、爱蚕护桑的美好习俗。
一、春节“呼蚕花”
岁末年初,蚕乡流行除夕夜“呼蚕花”,正月初一“困蚕花”,正月初二“接蚕花”,正月初八“蚕过年”等蚕俗活动,祈求丰收。
1.除夕夜“呼蚕花”和“点蚕花灯”
江南蚕乡,吃过年夜饭,蚕农家的孩童手提各式蚕茧灯笼,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边走边唱《呼蚕花》歌谣。除夕夜间,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的神龛里点一支红烛或一盏油灯,一直点到大年初一清晨,当地俗称“点蚕花灯”,以祈求来年蚕花丰收。
2.正月初一“困蚕花”和“关蚕花”
正月初一上午,蚕妇要睡懒觉,俗称“困蚕花”;农户在大年初一不开正门,进出只走边门,称为“关蚕花”。
3.正月初二“接蚕花”
浙江省海盐县一带,每年农历大年初二家家举行“接蚕花”的仪式。蚕农用彩纸做成小花,中间缀以元宝,供奉灶间,腊月二十三送灶时与灶神像同时焚烧。
4.正月初八“蚕过年”
在民间习俗中,春节期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八,分别是鸡、犬、猪、羊、牛、马、人、蚕过年。正月初八,蚕农到蚕神庙,烧香点蜡,祭奠蚕神,并举行“耍蚕龙”等民俗活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蚕事顺遂。四川省盐亭县“耍蚕龙”是一种祭祀嫘祖的独特表现形式。2009年,“耍蚕龙”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清明轧蚕花
清明时节,桑柔花暖蚕事始,各地蚕乡举行“蚕花庙会”“扫蚕花地”“轧蚕花”“蚕花水会”“演蚕花戏”等众多祈盼蚕神保佑和桑蚕丰收的活动。
1.德清“扫蚕花地”
“扫蚕花地”是一种以歌舞表演为主的传统民俗,广泛流传于浙江省德清县东部水乡地区。“扫蚕花地”的表演形式多样,以单人小歌舞为主,一般由女性表演,另有人敲小锣小鼓伴奏。唱词内容多为祝愿蚕茧丰收和叙述养蚕劳动生产全过程。舞蹈表演扫地、糊窗、采叶、喂蚕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通过艺人在庙会上或蚕房里表演“扫蚕花地”来达到祈求蚕桑生产丰收的目的。2008年,“蚕桑习俗(扫蚕花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含山“轧蚕花”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含山村的轧蚕花庙会久负盛名。“轧”是“挤”的意思。每年清明,蚕农争相上含山,不论男女老幼,都得头戴“蚕花”。传统的含山“轧蚕花”活动,主要有背蚕种包、上山踏青、戴蚕花、祭祀蚕神、水上竞技类表演等。2008年,“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双庙渚“蚕花水会”
祭祀蚕神的庙会多在陆地举行,而浙江省桐乡市双庙渚一带所举行的蚕花庙会却是在水上举行,人称“蚕花水会”。桐乡自古以来就是桑蚕之乡,蚕农有信仰蚕神马鸣王的习俗。清河村附近的双庙渚、芝村、南松三地分别建起双庆寺、龙蚕庙、富墩庙三座庙宇,并各自在庙中设殿供奉马鸣王菩萨一尊,人称“姐妹仨”。旧时清明时节,附近的蚕农用农船将马鸣王“姐妹仨”迎至双庙渚附近的河港进行祭拜,祈求蚕神保佑养蚕丰收。2009年,“双庙渚蚕花水会”被列入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海宁“蚕花戏”
浙江省海宁市盛产蚕丝,清明节前后,蚕农会邀请皮影戏班表演。因经常演“蚕花戏”,海宁皮影戏又被称作“蚕花戏”。2006年,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蚕月“关蚕门”
清明后至小满前,是蚕事最繁忙的季节,被称为“蚕月”。每年蚕月之前,蚕农会进行养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蚕农会“请蚕猫”,祈求蚕猫赶走老鼠。
1.蚕月“请蚕猫”
每年蚕月前,蚕农将蚕室打扫干净,还要很仔细地把老鼠洞全给堵死。“蚕猫”是一种避鼠象征物,而且也是一种具有观赏性的传统民间工艺品。蚕猫避鼠的习俗由来已久。江南蚕乡创作的蚕猫样式主要有三种:一种以泥塑制,外施绘彩,在杭州、桐乡、无锡等地广为流行,放在蚕匾或蚕室角落;一种以剪纸为之,在湖州、桐乡较为流行,贴在蚕室;一种以纸印制,如苏州桃花坞生产的“逼鼠蚕猫”“黄猫衔鼠”年画,也是贴在蚕室中。
2.关蚕门“贴红插桃”
蚕月,蚕农要完成育蚁、饲桑、头眠、二眠、三眠、回山、收茧及选茧留种等蚕事活动。因此,形成了蚕乡蚕月“家家闭户,不相往来”的特殊习俗。为了表示蚕户已进入蚕月当忙,在这段“关蚕门”之时,蚕户用红纸书写“育蚕”“蚕月知礼”贴在门口。也有在屋前插上一节桃枝,或在屋廊插几根桃枝以示蚕禁。
3.四眠“望山头”
由于蚕月的忙碌和蚕禁,疏远了亲朋好友之间的往来。于是,当蚕月忙过,蚕儿四眠上山后或缫丝时,各家至亲好友,携带软糕、粉丝、水果等礼品,相互往来做客,对亲戚家一个月的紧张劳动表示慰问,并预祝蚕茧丰收。因为是来探望蚕眠的“山头”,故又称“望山头”。
总之,蚕农依据岁时节令安排了不同的蚕事生产活动,同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蚕事习俗。这些蚕事习俗与蚕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不断演变,反映了古代蚕农的观念意识和思想情感,具有较高的民俗学研究价值,是古老的中华桑蚕文化发展兴盛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