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5-2021年《岩石学报》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2023-02-01陈学娟许哲平俞良军邹屹蒋甜

岩石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岩石学克拉通发文

陈学娟 许哲平 俞良军 邹屹 蒋甜

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 100190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岩石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均以人类对自然界岩石的认知和利用程度来划分。岩石和岩石孔隙等蕴含着大量的矿产资源,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等,推动着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岩石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Barryetal., 2019; Hartmann, 2019; Pearson, 2022),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姜禾禾, 2022; 张春来等, 2021)。

岩石学是固体地球科学体系最重要的学科之一(Philpotts and Ague, 2022; 董树文等, 2005),是探究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岩石成分、结构、演化历史的基础学科,研究范畴涵盖成矿规律、环境演变、地质灾害等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能够为深入了解地球和行星系统演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为矿产资源寻找与勘探提供支撑和服务,为建设宜居地球提供第一手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地质事业飞速发展,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矿产资源勘查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时期,岩石学为我国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工程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当时国内尚无岩石学领域专门性刊物,使得大部分经验和成果未能得到及时推广和交流,不能满足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的需求,在学界呼吁和多方努力下,《岩石学报》应运而生,于1985年创刊发行(董策等, 2016a)。

《岩石学报》是我国岩石学领域唯一被SCI收录的中文期刊,主要报道岩石学各分支学科以及边缘交叉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同时也刊载综述性文章、问题讨论、学术动态以及书评等(董策等, 2016a)。《岩石学报》在组稿、撰稿、荐稿、审稿、专题策划、出版宣传、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高度重视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形成了清晰的学术定位和鲜明的学术特色,影响力不断提升(董策等, 2016a, b; 方爱民等, 2019; 孙群, 2008),同时被国内外多个知名数据库收录(SCI、EI、SCOPUS、CA、CSA、AJ、CSCD、CSTPCD、CNK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维普等),获中国科协科技精品期刊项目资助,多年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董策等, 2016a),获全国“百强报刊”称号,连续11年(2012-2022)被评为Top5%“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岩石学报》发表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代表着岩石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因此,本文以《岩石学报》载文为研究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1985年创刊以来的文章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此揭示国内岩石学领域的研究进展、热点与趋势,以期推动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为科研人员开展进一步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检索1985-2021年《岩石学报》发表的文章,共计5821篇,下载文献题录后利用MySQL和VOSviewer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计量和可视化分析。

本文从年度发文量、基金资助情况、作者产出三个方面分析发文基本情况;从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区、主导发文机构、被引量等多角度分析研究热点。为了探究研究热点演化与态势,本文将时间段人为划分为1985-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1年四个时期,在此基础上,分析《岩石学报》和岩石学领域的热点演化和趋势。

2 年发文量、基金资助及作者产出分析

从年度发文量来看(图1a),1985-2003年《岩石学报》为季刊,载文量较少且增长趋势缓慢;2004年改为双月刊,之后几年载文量快速增加,达到300(篇/年)左右,反映了研究热度的增加;2006年改为月刊,年度载文量保持相对平稳;2015年之后期刊的论文遴选更加严格,发文量有所减少;但JCR总被引频次呈现增加趋势(图1b),据2021/202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2020年达到了9940次,《岩石学报》跻身被引频次本学科领域排名前四分之一(Q1区)的18种期刊之一,2021年的总被引频次继续增加,达10047次,继续位于被引频次本学科领域排名前四分之一(Q1区)的21种期刊之一,表明期刊的影响力仍在不断提升。

图1 《岩石学报》发文量及总被引频次年度变化情况(a)1985-2021年《岩石学报》发文量变化;(b)2012-2021年《岩石学报》总被引频次变化(数据来自Journal Citation Reports)Fig.1 Annual changes in the quantity of published papers and the total citation frequency of Acta Petrologica Sinica(a) changes in the quantity of published papers of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from 1985 to 2021; (b) changes in the total citation frequency of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from 2012 to 2021 (data source: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从基金资助情况来看,《岩石学报》论文主要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和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资助(图2),可以看出国家部委对岩石学领域研究的重视和支持。发文量排名前10的基金项目中,除了“97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以外,1985-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1年四个时期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状态,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增加最为显著,在2011-2021年资助产出论文数量最多。由于自2015年开始,“973”计划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资助的论文数量在2011-2021年相比2001-2011年略有下降,同时可以看到2011-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的论文数量凸显,在各类基金项目总发文量排名中占据第六位。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的实施周期为1998-2010年,因此论文产出主要集中在2001-2010年期间,2011-2021年论文数量显著下降。

图2 《岩石学报》论文的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发文量排名前10)Fig.2 Fundings for papers of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top 10)

从作者产出方面来看,总发文量在30篇以上的作者共有37位,在50篇以上的有14位,在70篇以上的有7位。发文量排名前4(>80篇)的作者分别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刘福来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变质地质学和实验岩石学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翟明国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大陆壳演化和大陆成矿作用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莫宣学教授,主要从事岩浆热力学研究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赵志丹教授,主要从事岩石学、地球化学、高温高压实验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工作。

3 研究热点及进展

3.1 1985-2021年总体研究热点

1985-2021年《岩石学报》载文关键词及时间演化情况见图3。图中圆的大小表示词频(即发文量),词频越高圆越大;颜色表示时间演进情况,偏蓝绿色调表示早期研究,偏橙红色调表示近期研究;连线表示关键词共现关系。总体来看,《岩石学报》载文研究内容丰富,包括对不同地质时期、不同研究区、不同岩石和矿物类型、不同研究技术和方法等的研究。从词频来看,1985-2021年《岩石学报》主要热点关键词为“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锆石U-Pb年龄、华北克拉通”;研究的地质时期有早古生代、中生代、新元古代等;研究区域广泛覆盖全国地区,包括胶东、内蒙古、秦岭、华南、新疆、大兴安岭、大别山、青藏高原、滇西等;研究的主要岩石类型有:花岗岩、玄武岩、榴辉岩、麻粒岩、蛇绿岩、埃达克岩等;研究较多的矿物为锆石、橄榄石、黄铁矿、黑云母等。

图3 1985-2021年《岩石学报》研究热点关键词及其时间演化(词频≥25)Fig.3 Keywords and their time evolution of research hotspots in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from 1985 to 2021 (word frequency≥25)

3.2 不同时期研究热点及知识演进

从时间演变上来看,随着理论研究进展和技术方法革新,1985-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1年四个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不断演进(表1、图4-图7,图中颜色表示关联聚类,连线表示共现关系)。

图5 1991-2000年《岩石学报》热点关键词共现图(词频≥3)Fig.5 Co-occurrence of hot keywords in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from 1991 to 2000 (word frequency≥3)

图6 2001-2010年《岩石学报》热点关键词共现图(词频≥15)Fig.6 Co-occurrence of hot keywords in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from 2001 to 2010 (word frequency≥15)

表1 1985-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1年四个时期以及1985-2021年《岩石学报》载文热点关键词(排名前15)

创刊初期(1985-1990年),研究内容已经涵盖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岩石(图4)。其中,岩浆岩研究对象以火山岩(包括玄武岩)和花岗岩居多。对于火山岩,尤其是玄武岩的研究,主要区域为中国东部省份——江苏和安徽,岩浆喷发时间为中生代和新生代,并侧重同位素和矿物化学相关研究;花岗岩的研究以华南和东秦岭为主要地区,岩石化学、改造型花岗岩和同熔型花岗岩是热点,反映出花岗岩研究区域、内容和方法的侧重。变质岩研究中,侧重于变质作用,关键词频繁出现斜长角闪岩,可能代表着高级变质岩石普遍的角闪岩相的叠加。沉积岩研究中,对沉积环境、磷块岩、磷灰石的研究是该时期的主要热点。

1991-2000年期间,研究内容相对更为集中,尤其是对“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的关注相对突显(图5)。地球化学,包括岩石化学、微量-稀土元素、同位素等在内的方法,是探究花岗岩、灰色片麻岩、玄武岩、蛇绿岩等的重要手段。由于该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对固体矿产需求开始增加,并颁布一系列关于矿产资源勘查、管理、开采的法规政策和管理办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管理法》等,极大地促进了对矿产资源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流体包裹体是用于探究成矿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成为该时期研究热度排名第二的主题词,对成矿流体和金矿床的研究也成为热点内容。此外,该时期对变质岩的研究侧重矿物学、变质作用、变质P-T-t(压力-温度-时间)轨迹等内容,并有两个十分凸显的岩石类型,即古元古代孔兹岩系发育的前寒武纪麻粒岩和大别山出露的超高压榴辉岩。该时期侵入岩研究较多的是花岗岩和灰色片麻岩,运用的方法是地球化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同位素)和地质温度计。火山岩的研究仍然侧重玄武岩,研究方法主要为微量元素、地质温度计和氧同位素等,研究区域扩展到海南岛,并关联蛇绿岩和造山带的演化。

2001-2010年,各分支方向交叉融合,建立密切的知识关联,研究区域和内容扩大。“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凸显,“锆石U-Pb年龄”和“华北克拉通”的研究热度增加,成为该时期岩石学及其他地质学科的主要研究热点(图6)。 以锆石U-Pb定年为代表的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崭露头角,是该时期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华北克拉通有关的研究主要包括新生代玄武岩、中生代克拉通减薄、岩石圈地幔以及前寒武纪下地壳热状态。该时期研究区域扩大,包括青藏高原地区、新疆地区、秦岭、松辽盆地、大别山、胶东等。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包括流体包裹体、锆石Lu-Hf同位素、LA-ICP-MS 等微区原位测试技术,尤其是在矿产方向,流体包裹体独树一帜,是秦岭和胶东成矿带研究的最重要方法。在岩石类型上,超高压研究的热度不减,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和大别山榴辉岩的研究,其运用较多的研究方法是锆石氧同位素;侵入岩类中的花岗岩研究热度仍较高,运用较多的方法是锆石U-Pb、锆石Hf同位素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用以探讨岩石成因和部分熔融特征,并较多的关注A型花岗岩;另有一种特殊类的花岗质岩石——埃达克岩被引入,其研究多联系于大陆生长与演化以及显生宙的斑岩铜矿成矿机制;与蛇绿岩相关的研究扩展到了西藏和西天山,并较多的运用地球化学手段探讨其构造环境;沉积岩类的研究如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开始大量运用地球化学和火山岩定年的手段探讨盆地演化及其成因。

2011-2021年,“地球化学”的研究热度不减,是岩石学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广泛运用于岩石学领域,包括盆地的构造演化和地幔柱的成因探究等各个方面(图7)。锆石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是中亚造山带或兴蒙造山带以及相关岩石如埃达克岩和火山岩的最重要研究手段。该时期,在“973”计划“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华北克拉通破坏”等项目的支持下,“华北克拉通”成为研究热点,“中国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研究”进入2017年全球地球科学领域十大热点前沿。“华北克拉通”相关的研究内容包括成矿作用及机制、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变质-构造演化、朝鲜半岛地质演化、华北克拉通破坏、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等,并伴随相关新技术方法的大量运用。“流体包裹体”仍主要用于成矿研究,包括矿床成因、成矿作用、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制等,且重点研究区域为胶东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从岩石类型来看,喜马拉雅造山带(包括青藏高原和拉萨地块)中的淡色花岗岩、榴辉岩及其伴随的部分熔融或者变质P-T轨迹,雅鲁藏布的地幔类岩石如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在该时期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在变质作用研究中,更加关注P-T轨迹和部分熔融,青藏高原或喜马拉雅造山带以及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地体成为重要的研究区,研究的岩石类型主要为显生宙榴辉岩和古元古代麻粒岩。

3.3 主要岩石的热点研究区

在《岩石学报》四个时期研究热度排名前15的关键词(表1)中,包括六种主要岩石:花岗岩、玄武岩、榴辉岩、麻粒岩、蛇绿岩、埃达克岩。通过对关键词词频统计(表2),发现截至2021年12月,《岩石学报》发表664篇花岗岩相关论文,花岗岩是大陆上地壳的主要组成,也是研究成矿作用的重要岩石,与成矿相关的花岗岩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包括准噶尔和天山等)、青藏高原地区(包括喜马拉雅造山带等)、华南地区等。有195篇玄武岩相关论文,玄武岩是认识深部地幔的岩石探针,主要热点研究区有:新疆地区(包括准噶尔、塔里木、天山等)、中国东部、峨眉山(四川)等。有160篇麻粒岩相关论文,麻粒岩是记录壳幔相互作用和构造演化的主要岩石,热点研究区有:华北克拉通(华北太古宙和古元古代麻粒岩地体)、青藏高原地区(包括喜马拉雅造山带、柴北缘等)、新疆地区(包括阿尔泰造山带、南阿尔金等)等。 有154篇榴辉岩相关论文,榴辉岩尤其是超高压榴辉岩是深俯冲的重要岩石记录,其相关研究深化了对现代板块构造动力学机制的认识,主要热点研究地区有:大别-苏鲁造山带、青藏高原地区(包括柴北缘、拉萨地块等)、新疆地区(包括东昆仑、西南天山等)等。有133篇蛇绿岩相关论文,蛇绿岩代表古缝合带,是记录板块边缘构造过程(如俯冲起始)的岩石组合,主要热点研究地区有:青藏高原地区(包括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罗布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等)、新疆地区(包括准噶尔、克拉玛依等)、内蒙古地区等。有86篇埃达克岩相关论文,埃达克岩是从地球化学角度提出的岩石类型,在认识大陆的形成和演化、成矿作用等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热点研究地区有:青藏高原地区、新疆地区、中国东部等。

3.4 研究热点的主导发文机构

本文以论文第一标注单位作为主导发文机构,对研究热点的主导机构进行计量分析(表3),可以为追踪机构研究热点提供参考,也有助于机构间寻求合作。

分析发现,《岩石学报》四大研究热点——“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流体包裹体、华北克拉通”的主导发文机构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四个热点领域的发文量均排名在前5,其中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发文量排名第一。在“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定年)”和“华北克拉通”研究中,发文量最多的主导机构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对六类主要岩石的主导机构分析表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花岗岩、玄武岩、麻粒岩、蛇绿岩、埃达克岩”五大岩石研究中的主导发文量均排名在前5;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花岗岩、榴辉岩、麻粒岩、蛇绿岩、埃达克岩”五大类岩石研究中主导发文量排名前5;北京大学在“玄武岩、榴辉岩、麻粒岩、蛇绿岩”四大岩石研究中的主导发文量均排名在前5。此外,在其中三类岩石中主导发文量排名前5的机构还包括: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5 论文被引情况分析

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引文报告统计了截至2022年2月份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论文(表4)。分析表明,总被引频次最高为1111次,最低为297次;年均被引频次最高为69次,最低为16次。根据论文发表年份可以看出,在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论文中,有18篇论文是在2001-2010年间发表,尤其集中在2006年和2007年,仅这两年的论文共计11篇;被引频次最高的两篇论文均是2007年发表的关于Hf同位素的研究。可以看出,2001-2010年是国内岩石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时期,产出了较多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固体地球科学的研究地位。2001-2010年间,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技术的出现,使Hf同位素方法蓬勃发展(吴福元等, 2007),成为《岩石学报》主要研究热点之一(图7、表1),随后的10年其研究热度不断增加(表1)。Hf同位素方法广泛应用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研究中,包括同位素定年、岩石成因、地壳形成与演化、地球动力学演化、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过程中的Hf同位素研究等,该方法拓展了岩石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并推动着我国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吴福元等, 2007)。

4 讨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岩石学报》创刊以来发表的论文进行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岩石学领域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不断革新,研究区域分布广泛,不同研究机构形成各自优势领域。

从研究内容上,“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锆石U-Pb年龄、华北克拉通”相关主题的研究在《岩石学报》和岩石学领域发展的不同时期都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地球化学”一直是岩石学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方法;1990年之后,“流体包裹体”的关注度显著增加;21世纪之后,“锆石U-Pb”年代学方法成为热点;2010年之后对“华北克拉通”的研究热度相比前几十年有显著增加。2001-2010年是国内岩石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时期,产出了较多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提高了我国在固体地球科学的研究地位,该时期测试技术以及方法的革新推动了岩石学领域的发展,主要是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包括微区、原位测试技术以及各类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等。“花岗岩、玄武岩、麻粒岩、榴辉岩、蛇绿岩、埃达克岩”是研究较多的岩石类型,其中关于花岗岩的论文数量是最多的。花岗岩记录了大陆形成与演化过程,与大陆成矿作用也具有密切的关系(翟明国, 2017),未来研究应从花岗岩地球化学研究向花岗岩动力学、热力学、大数据领域拓展(Jiaoetal., 2018; Zhaoetal., 2019),以推动大陆演化和大陆动力学研究进程(翟明国, 2017)。近一、两年《岩石学报》载文中,月壤、碳循环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陈意等, 2022; 初旭和周振昊, 2022; 姜禾禾, 2022; 李秋立等, 2022; 张春来等, 2021)。这些热点内容的出现与国家政策和科技计划密不可分。随着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采回,基于月壤样品研究月球地质演化历史成为热点,近两年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进展。

自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的“双碳”战略性目标以来,国家部委和中国科学院等相继提出科技计划,包括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提出的“面向国家碳中和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与对策”专项项目、2022年3月初中国科学院公布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等,岩石学领域在“双碳”研究中也取得了相应成果与进展。

从研究方法上,地球化学是岩石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岩石的形成时间、成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数据,对于寻找、评价和开发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LA-ICP-MS技术为代表的微区、原位测试分析方法以及各类同位素方法的运用使锆石Hf同位素分析和锆石U-Pb年代学运用明显加快,极大促进了对岩石成因的理解,为岩石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吴福元等, 2007)。21世纪以来,多学科的相互渗透(Wanetal., 2020),各种微区、微量、快速原位测试仪器的改进(Reddyetal., 2020; 陈意等, 2021; 李秋立等, 2013),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使海量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数据资料的积累、综合整理以及理论计算成为现实(Lietal., 2019; Bressanetal., 2020),拓展了岩石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了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的兴起与蓬勃发展,大数据技术、数据驱动研究成为当前各学科领域的前沿热点。大数据技术也是岩石学领域突破和创新的方向,近几年研究人员开始通过引入大数据方法解决岩石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岩石学报》也在加强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发表,组织了大数据专题(张旗和周永章, 2018; 周永章等, 2018),研究内容包括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解决“定量分类、成矿预测、找矿预测、靶区优选、地壳厚度、大陆演化、大地构造环境判别与分析”等相关问题,进一步推动了大数据在岩石学及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

从研究区域上,《岩石学报》载文的国内研究区域分布广泛,不同区域的岩石研究各有侧重。相比国内,对国外地区研究较少,仅2011-2021年的热点研究区包含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基底陆块全部或部分与华北相连,对朝鲜半岛的研究能够推动对我国华北地质构造演化的认识(翟明国, 2016a)。《岩石学报》于2016年发表朝鲜半岛与东北亚构造演化专辑,这样系统的研究也得益于我国与朝鲜国家科学院在岩石学领域建立的长久的国际合作关系。科学家呼吁要在国际视野上开展国内地质研究,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地质的理解(翟明国, 2016b)。因此,应积极推动我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接壤国家在岩石学及其他地质学科之间的国际合作(Zhaietal., 2019),促使国内岩石学研究走向国际。

从发文机构上,基于《岩石学报》的分析可以看出,岩石学领域的主导研究机构集中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北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不同机构各有研究特色和优势,侧重不同研究领域,起到了引领作用。为推动岩石学全面发展,应加强机构之间的交流,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局面。

此外,为了解《岩石学报》载文进展与热点在国际岩石学领域研究中的水平与地位,本文以国际同类期刊Lithos和JournalofPetrology为例,讨论了《岩石学报》与这两种期刊的发文量与研究热点情况。Lithos自1975年至2021年共发表论文6677篇,其中1985年之后发文6374篇;JournalofPetrology自1960年以来共发表论文3408篇,其中1985年之后发文2885篇;《岩石学报》自1985年创刊至2021年的发文量为5821篇,与Lithos发文量接近,而远超JournalofPetrology发文量。三个期刊的年度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不同年份有波动。研究内容上,Lithos期刊论文排名前15的热点关键词为: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地质年代学、锆石、华北克拉通、交代作用、榴辉岩、俯冲、微量元素、金伯利岩、花岗岩、部分熔融、岩浆混合作用、地幔交代作用、金刚石;JournalofPetrology论文排名前15的热点关键词为:地球化学、交代作用、俯冲、微量元素、部分熔化、岩浆混合、地幔、实验岩石学、橄榄石、分离结晶、玄武岩、锆石、熔体包裹体、流纹岩、橄榄岩。可以看出,地球化学、包裹体、年代学、华北克拉通等内容在国际岩石学领域中同样具有较高的研究热度;在包裹体研究中,《岩石学报》以流体包裹体居多,而JournalofPetrology载文对熔体包裹体的研究热度更高;对交代作用的研究是Lithos和JournalofPetrology两个国际期刊的热点之一,发文量均在100篇以上,而《岩石学报》中交代作用作为关键词出现的文章仅22篇;近十年来JournalofPetrology对俯冲作用的研究热度增加,在《岩石学报》近两年载文中,俯冲带成为研究热度较高的内容之一(李继磊等, 2022; 张泽明等, 2020; 赵仁杰等, 2021)。总体来看,《岩石学报》载文紧追国际前沿和热点,并与国际同类期刊的研究内容基本保持一致,在部分研究主题上,如克拉通破坏、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等,形成了优势与特色的研究,引领国际前沿。

本文基于《岩石学报》载文内容的分析,对国内岩石学领域研究热点及其演化有较系统的梳理。岩石学领域未来研究中,应鼓励采用多学科理论和新的技术手段解决传统岩石学难以解决的科学问题,更多地开展国际合作及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以促进国内岩石学发展,增强我国在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

本文通讯作者,长期以来得到周新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作为学生学习期间,就得到了周老师的指导和教诲,周老师的学术思想对通讯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受益匪浅;在《岩石学报》编辑部工作期间,周老师作为副主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帮助期刊终审稿件,周老师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更使通讯作者钦佩,是其学习的榜样。适逢此时,谨以此文祝贺周新华老师八十华诞,祝周老师身体健康,事事顺心!

致谢感谢二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岩石学报》历届主编、编委和编辑部在本刊发展及编审工作中的辛苦付出,感谢广大作者和读者的贡献。

猜你喜欢

岩石学克拉通发文
地球第一块陆地比原来认为的早7亿年
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形成与破坏:大洋板块俯冲的贡献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四川得荣新州辉长闪长岩体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有关克拉通破坏及其成因的综述
广西平乐厄背地区煌斑岩岩石学及重砂矿物学特征
大兴安岭北段构造发展与某地层成因联系
高职《岩石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华北克拉通重力剖面重力点位GPS测量精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