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针刺联合物理疗法治疗肩周炎76例
2023-02-01杨志军白瑞雪王京贾小红
杨志军,白瑞雪,王京,贾小红
肩周炎是一类发生于肩部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等软组织区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人往往因肩关节活动受限及疼痛症状就诊[1]。目前对于肩周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亦无特效治疗手段;西医治疗肩周炎主要采用手术、药物或物理疗法等,其中手术存在明显医源性损伤,术后康复效果欠佳;而药物口服治疗易出现耐受[2]。中频脉冲电疗是临床常用物理治疗方案之一,已被证实能够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3]。近年来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治疗手段开始被用于肩周炎治疗,通过扶正祛邪、温经通络及化瘀止痛等效应,加快关节损伤部位修复进程,取得令人满意效果[4-5]。基于以上证据,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穴位针刺联合物理疗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中西医结合方案应用提供更多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邯郸明仁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肩周炎病人152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中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58.41±6.70)岁,病程(5.40±1.72)个月,体质量指数(BMI)(23.09±2.40)kg/m2;观察组中男性 40例,女性 36例,年龄(58.41±6.70)岁,病程(5.40±1.72)个月,BMI(23.09±2.40)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肩周炎中西医诊断标准[6-7];②肩关节活动受限且伴明显疼痛症状;③年龄范围为18~65岁;④病人或其近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肩关节手术史;②肩关节脱位;③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④内科疾病导致肩关节疼痛;⑤妊娠哺乳期女性。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用物理疗法,采用奔奥BA2008-V型电脑中频治疗仪,平卧位下有效暴露患侧肩部;肩关节两侧固定电极板,治疗参数:电压220 V,频率4 000~6 000 Hz,以可感显著震颤和轻度紧缩为宜,每次20 min,1次/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针刺治疗,选穴肩前、肩贞、肩髎、肩髃及阿是;坐位下完全暴露患侧肩部,采用0.3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批号苏械注准20162270970),刺入深度1.2~1.5寸,针刺方向朝向肩关节;当局部出现酸胀麻痛感后改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提插捻转频率均为60~90次/分,强度以病人可耐受为度,每次每穴行手法1 min。保证针感沿肩关节周围传导,留针15 min。两组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为一疗程,共接受4个疗程治疗。
1.4 观察指标①肩关节后伸角度测量方法:站立位下保证固定边与身体平行,量角器选择肩峰作为中心点,移动臂与上肢平行测量,范围在0°~60°。③疼痛程度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值0~10分,其中无痛计为0分,剧烈疼痛难以忍受计为10分[7]。④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抽取病人空腹静脉血4~5 mL,静置后取上层血清,检测试剂盒由苏州艾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5 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肩部无痛感,且关节活动功能复常;②显效:肩部基本无痛感或轻微疼痛,且关节活动功能基本复常;③有效,肩部痛感缓解,且关节活动功能改善;④无效,未达上述标准[8]。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89%(P<0.05),见表1。
表1 肩周炎152例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后伸角和疼痛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肩关节后伸角显著大于对照组及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肩周炎152例治疗前后肩关节后伸角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IL-1β和TNF-α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IL-1β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肩周炎152例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ng/L)
3 讨论
肩周炎发生被认为与肩部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关系密切;如长期损伤、受凉及劳累更易诱发;该病病人以肩关节活动度下降及功能受限为主要表现,严重者甚至可见肌肉萎缩粘连问题,给日常工作生活带来极大困扰[9]。已有研究显示[10],肩部感觉、运动及血管均由颈脊/交感神 经支配,肩周炎症可导致局部神经根、脊髓、血管及交感神经受压,从而导致肩部神经性疼痛发生;同时肩关节及周围组织因软组织痉挛,严重疼痛可反馈性刺激肩周神经末梢,影响肩关节活动功能。肩周软组织慢性炎症损伤及大量炎性因子合成分泌在肩周炎病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1];有报道认为[12],肩周炎病人血清IL-1β和TNF-α可显著升高,加重病理性炎症损伤;同时上述促炎细胞因子还能够诱导炎性细胞聚集激活,刺激其他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加重肩周炎症损伤。
西方现代医学治疗肩周炎往往通过抗炎、镇痛等对症干预,但仅能暂时缓解疼痛,而手术治疗创伤性过大,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电脑中频电疗已被证实能够有效提高活性生物膜透性,加快细胞新陈代谢速率,促进关节炎性损伤修复,在缓解疼痛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13-14]。
中医将肩周炎归于“冻结肩”“痹证”范畴,认为风寒湿邪等外邪内侵,滞于筋骨,气血运行失畅,聚而为肿;筋脉拘急,筋痿骨损,日久则发为痛[15-16];此外中老年人群血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如持续迁延可诱发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最终导致肩周炎发生[17-18]。同时中医理论指出“不通则痛”,故肩周炎治疗应“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本次研究在物理疗法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针刺,考虑到肩臂为手三阳经循行所过部位,阳主动,故针刺取穴采用局部手三阳经腧穴(肩髑、肩贞、肩谬)及肩前,通诸阳经经气,以疏通瘀滞不通之经络气血;其中肩髃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穴,位于肩部三角肌,针刺可通经活络、散寒止痛;肩前属于经外奇穴,位于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穴连线中点位置,针刺可舒筋活络;肩贞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穴,与肩胛疼痛及手臂不举有关,针刺可舒筋利节、通络散结。已有研究证实[19-20],针刺上述穴位能够能刺激腓浅神经,加快损伤位置修复;同时对于大脑中枢靶位调节还有助于抑制肩周炎性反应。
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肩关节后伸角显著大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IL-1β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以上证据均证实穴位针刺联合物理疗法治疗肩周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度,而这一优势形成可能与其能够更为显著抑制炎症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