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2023-02-01漯河源汇区农业农村局李学军刘媛媛
漯河源汇区农业农村局 李学军 刘媛媛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漯河分校 沈新磊
近年,赤霉病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出胁迫程度逐年加重态势,发病次数多、概率大。据统计,赤霉病的高发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严重,最高减产45%。染病小麦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真菌代谢毒素,可通过小麦制品进入人类的消化系统,长期积累对人体危害极大,食品安全受到威胁,严重时可致癌。
一、赤霉病的发病条件及症状
赤霉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这种病原菌首先遗留在散落于田间的秸秆上,越冬后于春季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繁殖扩散,在小麦扬花期侵染花粉。此外,赤霉病在小麦生长时期的其他时段也可发生。小麦在受到赤霉病的侵染后,会使得小麦植株的茎基部位、茎秆部位及植株穗部发生腐烂症状,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穗腐病症。在小麦幼苗期,赤霉病的侵染病源更多的是来自于小麦种子中携带的致病菌及当年该地块种植的禾谷类植物(如玉米等)存留有病残体的作物碎屑、茎叶。小麦扬花期感染赤霉病会导致穗腐病发生,症状较轻时,小麦穗部会出现浅褐色的水渍斑,当遇到合适的温湿度时会有分生孢子出现,颜色表现为粉红色,并且用手触摸还会有突起的感官表征,然后随着不断蔓延,直到感染整个小麦穗部,最后导致麦穗枯败。
二、发病规律
引诱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湿度。当环境湿度增加到赤霉病发生的适宜范围时,该病菌就会大规模增殖,并且当遇到小麦的易感染敏感期,就会导致大面积病变。当田间管理措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时,便会使病情更加严重。小麦扬花期是受胁迫最敏感的时期,也是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其中,部分小麦品种的颖壳较厚、种植密度过大及对肥料耐受性比较弱,会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发病症状。
三、防治措施
(一)化学防治
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防治小麦赤霉病仍然采用化学防治。农业生产上大多采用多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及其复配剂等对小麦扬花期赤霉病进行重点防治。防治赤霉病一般选择对植株黏着性较强、植株表面渗透力强、药效持久的多种杀菌制剂进行混合配制,一般每667 m2用水量不低于15 kg,每10 kg 水量添加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20 mL,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5~6 mL,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25 g。结合当地天气情况、种植小麦品种的特性及小麦的生育期等因素,第2 轮药物喷施可在7 d 后进行。
(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采用了生防菌,如芽孢杆菌类、酵母菌种属、霉菌种属、放线菌种属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枯草菌素、丰源素及表面活性剂等物质,抑制镰刀菌。研究发现,从齿果酸模茎、野核桃茎、石榴果皮、构树根、甘肃瑞香、蛇床子、黄柏、杨梅叶、苦参、紫茎泽兰等许多植物中提取出的某些物质,对赤霉病的抑制效率可达80%。
(三)抗病育种
抗病育种是一种能够从根源上防治小麦赤霉病有效手段的方法。我国目前选育出了一批农艺性状良好的耐病品种,如郑麦9023、齐民7 号、西农511、太麦198、宛麦202、濮兴8 号等。此外,我国科学家在遗传育种方面已经将分子标记技术作为对赤霉病抗性改良的重要手段。
(四)农业防治
为了提高作物的抗性,农业工作者应该最大程度地考虑到种植技术的运用,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推行秸秆粉碎、定期深翻还田,及时清理残茬秸秆,降低菌源量;及时清沟理墒,降低麦田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改善麦田小气候环境,创造有利于小麦植株生长而不利于发病的环境条件,降低赤霉病的发生率。
四、展望
小麦赤霉病的预防治理不仅要选用抗病品种,从基础上解决病害问题。同时要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与农业防治互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赤霉病防治新手段,还需要整合好植保、气象等部门,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赤霉病防治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