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浮列车的E型电磁铁磁力及温升特性分析
2023-02-01韩伟涛高信迈鞠录峰
韩伟涛,周 颖,高信迈,鞠录峰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111)
磁浮列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几年世界很多国家均在研究磁浮列车技术及其应用。目前磁浮列车在很多国家已经实现了商业运营如中国、日本及韩国等[1-4]。磁浮列车上安装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场经过轨道功能件产生电磁力,列车依靠电磁力悬浮在轨道上,实现无接触支撑[5-7]。随后悬浮的列车在直线电机的驱动下实现沿轨道运行[8]。由于无机械摩擦及直线牵引,磁浮列车具备磨损小、维护成本低、启停速度快和爬坡能力强等优点。由此可见,电磁铁是磁浮列车的核心部件,其承载能力关系到列车能否实现悬浮。此外,电磁铁持续通电会产生较高温度,长时间过热会导致电磁铁烧损,所以达到合理稳态温度至关重要。本文对一种磁浮列车用E型电磁铁特性进行分析,校核其性能的同时,为后续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1 结构及原理
1.1 结构
E型电磁铁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磁极、极板、线缆及连接器等结构。其中磁极由绕组绕制在铁芯上制成,表面灌封环氧树脂;绕组与铁芯表面作绝缘处理;绕组采用铝箔,铝箔之间作绝缘处理。磁极由两侧极板夹在中间,磁极铁芯与极板接触。极板分为上、中、下3部分,联合磁极整体呈E型。极板采用结构钢,既具备承载能力,将电磁力传递至车辆;又具备导磁性能,传递磁场至轨道功能件。线缆及连接器用于磁极供电,未在图中画出。电磁铁两端预留间隙传感器安装位置。
图1 E型电磁铁结构示意图
1.2 原理
E型电磁铁磁路如图2所示,上、下极板极性一致,均为N,与中间极板S极极性相反。2排磁极产生的磁场由铁芯出发分别经过上、下极板进入导轨,之后经过中间极板回到铁芯。极板与导轨之间的间隙磁场产生的电磁吸力用于实现悬浮功能。此外,E型电磁铁还能够提供一定的导向力,当发生横向偏移时,电磁铁与轨道间磁场发生扭曲,产生部分横向分量,从而产生被动导向力。
图2 E型电磁铁磁路示意图
2 电磁特性
E型电磁铁主要参数见表1,根据相关参数,搭建E型电磁铁及轨道有限元模型。通过电磁分析,确定E型电磁铁的悬浮力、工作点及磁场分布,为后续承载能力设计及结构优化提供依据。
表1 E型电磁铁主要参数
2.1 静态性能
通过计算不同间隙下悬浮力随电流的变化关系,获得E型电磁铁悬浮力—间隙—电流特性曲线,如图3所示。根据车辆载重要求,单个E型电磁铁垂向载荷为2.8 t,在额定间隙8 mm下,悬浮力达到2.8 t时,所需的工作电流为23 A,即E型电磁铁的额定工作电流为23 A。E型电磁铁的工作点为间隙8 mm,电流23 A,该位置存在较好的线性区15~30 A,该区域控制系统调整能力较强,同时较好的线性也有利于控制。起浮瞬间电流较大,如果起浮间隙为16 mm,起浮所需的电流为45 A,如果起浮间隙为20 mm,起浮电流需要到达60 A。尽管起浮电流较大,但是持续时间较短,不会影响温升。
图3 E型电磁铁悬浮力—间隙—电流特性
在间隙8 mm,工作电流25 A条件下,E型电磁铁的磁场分布如图4所示。磁极铁芯磁密相对比较均匀,大部分区域处于1.1~1.4 T之间,没有出现明显的磁饱和,也没有出现大面积的低磁密区域。极板位置的磁场分布相对杂散,对应极板位置的磁密相对较高,但未出现磁饱和。极板两端小区域磁密较高,接近2.0 T,但区域很小,对性能没有影响。此外,部分区域磁密非常低,对磁场传导没有较大作用,后续可考虑将该位置掏空,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进行轻量化改进。
图4 E型电磁铁磁场云图
2.2 动态性能
为避免运行过程中电磁铁产生较大涡流,E型电磁铁在运行方向上均为相同极性,未采用NS交变结构。尽管如此,电磁铁头尾端仍然会产生动态端部效应,即运行过程中,该位置存在一定涡流效应,会对电磁力产生影响。为提高计算效率,搭建了半个E型电磁铁的动态分析模型,对不同速度下动态悬浮力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图5、图6所示。
图5 导轨涡流分布图
图6 半个E型电磁铁悬浮力随速度变化关系
E型电磁铁运动方向上的入端及出端均会出现涡流拖轨现象,2处涡流区会导致电磁铁运行时的悬浮力降低。速度为0 km/h时,半个E型电磁铁的悬浮力为17.1 kN。速度为80 km/h时,悬浮力为15.3 kN,相比静态下的悬浮力降低了10.5%。因此,在进行电磁铁承载能力设计时,需要将动态悬浮力损失考虑在内。
3 温升特性
E型电磁铁适用于不同速度等级的磁浮列车,然而,当应用于低速场景时,走行风的散热效果较差,同时由于E型电磁铁处于持续工作状态,且工作电流较大,电磁铁发热比较严重,易导致电磁铁烧损,影响运行安全。因此,对其温度场进行分析,并考虑低速下采用强迫冷却措施进行散热优化。
3.1 温度场分析
温度场模型搭建所需的材料特性,如热导率、比热容及密度,见表2。其中磁极绕组由铝箔及聚酰亚胺绝缘膜相间组成,铝箔厚度为0.19 mm,绝缘膜厚度为0.016 mm。如果按实际进行建模,绕组层数较多,且层厚较薄,模型网格无法划分,影响求解结果。因此,将铝箔及绝缘膜2种材料按照空间占比及各自材料特性等效简化为一种材料,称为等效绕组。
表2 电磁铁材料特性
电磁铁的发热源为磁极绕组,主要为铜损,E型电磁铁在工作点的发热功耗约为620 W。温度场分析不考虑走行风影响,绕组的散热方式主要为热传导及自然对流,自然对流系数取5 W/(m2·℃),环境温度取25℃。热模型如图7所示,磁极表面包裹树脂。双层绕组之间及绕组与铁芯之间存在2 mm缝隙,采用绝缘纸进行绝缘处理,浇铸时灌满树脂,因此,模型在该位置简化为树脂处理。
图7 E型电磁铁热模型
由于温升过程时间长,热传导充分,温度场分布比较均匀,温度最高点位于绕组位置。磁极采用的绝缘膜为F级绝缘,长时间工作时温度不高于155℃。在自然对流条件下,磁极绕组温度最高点的温升过程如图8所示,温升速率约为1.6 K/min。当工作时间达到67 min时,绕组内部最高温度达到155℃,即在此条件下持续工作67 min,就必须停止,并进行散热,否则会出现烧损。
图8 绕组温度最高点温升过程
3.2 强迫冷却
根据E型电磁铁温度场分布可知,磁极表面树脂及铁芯都是较好的散热位置,可在该2处位置设计强迫冷却。考虑在铁芯内部设计水冷管道,通过水冷方式降低铁芯及绕组温度,如图9所示。
图9 E型电磁铁水冷管道位置
水冷管道外径15 mm,内径12 mm,每个磁极配置3根。水冷管道材质为钢,对流系数取1 000 W/(m2·℃),水温恒为25℃。在此工作环境下,磁极温度最高点的温升过程如图10所示。在水冷散热措施下,磁极温升速率大幅降低,并能够达到热稳态,稳态温度低于85℃,该温度满足F级绝缘要求,因此,通过增加水冷能够保证E型电磁铁在额定承载下持续工作。
图10 绕组温度最高点温升过程—水冷
4 结束语
经过电磁特性分析,E型电磁铁均能够满足承载力要求,铁芯及极板磁场未达到饱和磁密,额定工作点所在区域具有较好的线性。但应用于低速场景时,走行风散热效果较差,必须采用强迫水冷散热。在水冷条件下,散热效果明显增强,E型电磁铁能够持续工作,且满足温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