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洋 越努力越幸运
2023-01-31王海珍
王海珍
周洋洋说话的语调平缓沉稳,声音中透着真诚质朴,他不太爱说自己的事,提及他曾经获得过的荣誉,他总是说,那是因为我们大港油田公司提供的成长平台好。他也不爱说一些大词套话,他更愿意去叙述一线石油人的真实工作,从他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工作风格:踏实、严谨、好学、上进,以及谦逊。
做好每一件事
周洋洋是河北承德人,2009年毕业于河北承德高等石油专科学校,学的是油气储运专业,随后入职大港油田公司第六采油厂,成为一名一线石油工人。之所以选择石油行业,最初考虑也是“旱涝保收”,有一份稳定职业。在工作岗位的磨练中,他慢慢浸润了石油的“铁人精神”,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要强劲儿。十几年油田工作中,他先后获得“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术能手”“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天津市向上向善好青年”“大港油田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22年10月,又获得团中央颁发的“全国青年工作岗位能手”称号。谈及这些荣誉,周洋洋总是腼腆地说:“我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朴实的话语浸透着他十几年如一日的认真、勤奋与努力。
“从进入石油行业的那天起,我就想,不论单位让我干什么工作,要干就要干好。”这是周洋洋入职的初心。初入油田,他被分配到原油交接岗位。他所在的孔店联合站,每天大约有3100吨原油从这里经过,是贯穿油田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身为一线技术工人,他从基础做起,熟悉设备,记住参数,设备巡检等等,一点一点熟悉输油专业的运作系统。他也知道,每一样看似简单的工作,都是保障原油有序生产的重要一环。
严谨认真的周洋洋平时会随身携带兩个小本子,一个用来记录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方法,一个用来记录重点工作。尽管岗位基础工作很快就上手了,也有了熟悉度,但他深知,想要做得更好,离不开日积月累与处处留心。工作没多久,几个笔记本都被他写满了,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他查资料、翻书籍思考总结的问题和向老师傅请教得来的经验。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周洋洋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基础操作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工作几年之后,随着对业务的熟悉,开始主动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随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他又通过总结规律和经验,进一步提升到技术研发阶段。他就这样一步步在看似平凡重复的岗位中节节攀升。几年间,周洋洋总结形成了“严跟踪、勤对比、控输差、精分析、准数据”五步原油交接管理工作法,有效提升了孔店油田原油产品质量,确保外输原油产品合格率在大港油田长期保持98%以上。一个人的努力与发光,总会被看见。大港油田非常重视基层员工的成长,并提供更多的平台助力,优秀的周洋洋也被第六采油厂推荐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在实地竞赛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
竞技场中的拼搏精神
自参加工作以来,周洋洋考取了输油工技师、高级技师等职称,也先后多次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各种规模的比赛他都争取参加,他深知,职业技能大赛是磨炼意志、提高技能的好机会。
2020年6月,周洋洋代表大港油田公司参加“第二届全国油气开发专业集输工职业技能竞赛”,那次大港油田公司只派出三名代表参赛,他是其中之一。代表公司参赛的资格,是他用汗水一滴一滴换来的。
职业技能比赛拼的是实打实的功夫,有20多名预赛选手报名参加,争取参赛名额。周洋洋记得,备战期正值炎炎夏季,实地操作都是在户外,没有一点降温解暑设备,烈日高照下,每次为期两三个小时的户外训练结束后,他的整套工服都湿透了。“训练目的是准确、高效地完成任务,所以全程必须集中精力,容不得半点走神。”周洋洋说,“在做训练项目时,手脑心要全程并用,高度统一”。他很享受这种全神贯注的感觉,会让他有一种沉浸在“心流”中的成就感。训练过程很苦很累,为避免高温户外作业引发中暑,他每天在上场前要喝几瓶藿香正气水。周洋洋笑着说,“当汗流浃背地完成一天的训练后,尽管会累得不想说话,但是心里还是会觉得值得”。
为期近6个月实战训练,周洋洋累计训练时长2160个小时,做习题1.8万道,画图纸1000余张,实操2000余遍……只为再精一点、再快一点、再准一点。为减少多余动作,哪怕只有微秒时差,周洋洋也要反复练习,一遍又一遍刷新自己的训练记录。在更换压力变送器的操作上,为攻克穿线难题,他就想了十几种方法。最后,他在工艺品串珠方法中得到启发,使原本耗时1分钟的操作降到了2至3秒,优异成绩让他拿到了最后决赛的参赛资格证,当年11月,他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参赛选手们一起前往新疆克拉玛依进行最终决赛。周洋洋从全国13支代表队44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金牌。
获奖载誉归来,周洋洋一如既往奋战在油田一线,虽然他已经成为班站长很多年了,但是以身作则,带头完成一线工作的劲头从未改变。“我们就是基层操作岗,永远离不开一线工作。”周洋洋说。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问题,他们所在的输油岗就是解决原油处理中出现的障碍,确保原油正常运输。要时刻保持警惕,容不得有丝毫马虎。有一次,孔店联合站内三相分离器水出口阀门在一年内竟发生了4起闸板脱落故障,造成原油脱水难以调整。只靠修补已经无法解决问题,更换新闸门的费用又高。“有没有更好、更彻底的解决办法?”周洋洋思索后到现场排查,在确定故障是源于闸板、阀杆的连接和定位凸台处磨损后,他翻阅资料,通过反复实验对比出十几种耐腐蚀材料,对闸板易磨损处进行了升级改造,同时将连接处改为平口连接,最大程度地减小闸板与阀杆的连接间隙,有效提高了闸板使用寿命。经改造后的阀门,半年内未发生脱落,单此一项就节约材料费3万余元。
多年来,他从一名青涩的操作岗工人成为单位里的业务能手。为培养更多一线技能人才,在单位支持下,他成立了技能创新团队,带领身边骨干勤学深耕,与青年员工结对子“传帮带”,将专业技能与石油精神薪火相传,助力更多青年成长成才。他聚焦企业生产经营痛点难点,立足一线生产实际创新创效,先后攻关无线数字压力表冬季使用、柱塞泵曲轴箱清理等生产难题7项,在国家级期刊发表技术论文6篇,获得国家级专利3项,累计创效500万元。
主动换岗,保持持续的学习力
“不能安享在过去的成绩里。新形势下,不断提升自己才是硬道理。”在输油岗做得驾轻就熟的周洋洋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转到采油岗位工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因为有一种危机意识吧,未来的油田,一定是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技不压身,多学一点总是好的,趁着还年轻,接触一些新鲜事物。”周洋洋谈及自己转换岗位时如是说。
2021年,周洋洋从输油岗位转到采油岗位工作,成为大港油田第六采油厂第二采油作业区采注一组的副组长。与输油站的“一亩三分地”不同,采油站地广、井多又极为分散,摸清每口井的“脾气秉性”成为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他延续过去的学习方法,每天拿着井位图、笔记本,背着工具穿梭在井场上,抽丝剥茧地钻研到底,白天去各个井矿实地学习,晚上回到家里查资料,遇到不懂的就上网搜,请教有经验的老师,短短半个月的时间,站内的100余口油水井,他已如数家珍。
2022年3月,油田開展“夺油上产百日会战”中,为了进一步深挖上产潜力,他重新分析了60余口油水井的基础资料,以开发时间加生产现状为脉络,分门别类划分油井生产类型。针对部分受油稠、出砂、出气等因素影响的泵效较低井,他建议实施碰泵、憋压、洗井以及转换生产工艺等方式,提高抽油泵效7%。为确保水井注好水、注够水、注稳水,他主动开展增注、洗井、热注等措施30井次,有效提高了水驱效果。
4月的一个深夜,孔1013-1井侧驱螺杆泵皮带突然断裂,夜班工换好重启没几个小时皮带再次断开,反复3次问题都未能解决。第一时间得知情况后,周洋洋连续5个小时“泡”在井场,结合动液面变化、油井压力、液量等综合数据,一遍遍查电流、听声音、摸温度,一次次观察测试电动机运行情况,逐一排除故障发生的因素,最终在电机运行频率变化中确定了“病灶”,更换泵头轴承后,使生产恢复正常。
为实现基础管理水平再提升,他发动全组员工,以开发时间和生产现状为脉络,深入摸索油井生产规律,分门别类划分油井生产类型,提出了《抽油机盘根盒漏油综合治理方法研究》《关于抽油机毛辫子智能润滑装置研究与应用的建议》等4项“金点子”,实施后,实现创效65万元。
从石油新兵到技能“带头人”,从创新能手到团队“领路人”, 周洋洋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走得沉稳。他的微信签名档是:越努力,越幸运。他的职业生涯,也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有人问他,这份延绵持久的内在驱动力源于哪里?他想了想说,大约是从小生活在农村,年年见证着父母亲在田间劳作,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撒下种子,要施肥,灌溉,照料,一步也马虎不得,只有这样才能有秋天的收成”。周洋洋说,“这是最朴素的生活道理吧,我们在工作中也是这样的”。常年风吹日晒的户外工作,夜班的披星戴月,户外作业时来不及吃的午饭,遇到故障时几个小时不下工作台的紧张劳作,他都不会觉得这有多苦,他只觉得这是工作的一部分,他要认真对待,马虎不得,就如同父母侍弄种子那般虔诚地对待工作。
常年岗位马拉松式的坚持力,比赛时有如虎如豹的爆发力,内心又有向上向善的驱动力,这许许多多的力推动着他往前走,让他从人才济济的大港油田脱颖而出。三十五岁生日之际,他在朋友圈写了如下几句话:……凡于危难之时,困惑之刻,皆有贵人相助,亲朋相伴,所受恩惠,心中感激涕零,无以言表……他时时刻刻念及的是别人对他的好,他对生活总是充满感恩。父母安在,兄弟康健,有妻有子,家人们理解支持他,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对于生活给他的馈赠,他充满感恩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