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外需前路

2023-01-31邹碧颖江玮

财经 2023年1期
关键词:出口

邹碧颖 江玮

“郑和号”集装箱船。图/法新

2022年末,两条不同的包机航线,勾勒出让人难以辨识的未来图景:

一条向东,直接跨越太平洋。2022年11月初,台积电包机从中国台湾地区起航,将首批近300名员工及家属送往美国凤凰城定居,预计未来还有更多工程师赴美。即便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设立晶圆厂的成本比中国台湾高出至少一半,台积电也不再顾及经济成本,下定决心赴美扩大投资。

另一条航线主要向西、向南,是中国大陆浩浩荡荡的外贸企业包机。2022年11月起,从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四川等12个省市起飞的一架架航班,载着中国商家飞向欧洲、中东、东南亚参加展会、拜访客户、寻求新的订单。大疫三年后,中国与世界贸易的管道终于重新连通。

李峰是上海凯宸会展有限公司CEO(首席执行官),2002年开始踏入沙特市场,至今刚好20年。2022年12月上旬,他们公司组织了来自浙江、山东、安徽、江苏、广东等省的八九十位外贸代表,前往沙特吉达参加第八届沙特中国品牌商品智造展。到达吉达那天,李峰刚下飞机,在酒店休整片刻,便赶紧领着参展客户去吃阿拉贝克炸鸡(Al Baik),“味道还和三年前一样好”。

阿拉贝克还是阿拉贝克。但无法回避的是,这个世界已经和三年前不太一样了。

站在2022年的末尾,全球经济前景堪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12月初表示,2023年,预计全球至少三分之一的国家将陷入经济衰退。根据IMF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7%,但实际增长率有25%的概率会低于2%。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起变化。三年来,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与大国博弈,把世界撕成一片区域又一片区域。价值观相似的国家地区抱团,结局尚未尘埃落定。

图1: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中国出口增速(单位:%)

資料来源:Wind,植信投资研究院。制图:于宗文

图2:2022年前11月东盟对中国出口拉动显著

资料来源:Wind,植信投资研究院

图3:进出口额同比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Wind,招商证券

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出口的兴衰与全球未来的前景紧密勾连。据商务部2022年5月在“中国这十年”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中国商品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15%。2021年,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0.9%,其权重超过投资。在房地产市场下行一年、消费低迷的当下,出口的可持续性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

过去两年,中国出口逆风增长,曾受益于拥有最齐全的工业门类、最灵活的民营企业,比如服装工厂调头就能生产口罩与防护服;也一度受益于发达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开始蔓延后,欧美国家选择超级量化宽松政策,纷纷救市,向民众发钱刺激消费,外需的增长促进了中国出口的繁荣。尤其是2021年,中国出口增长21.2%。

然而,花无千日红。新冠疫情的阴霾尚未彻底消散,这几年,全球供应链停摆、美国劳工工资上涨、欧洲能源危机等复杂因素推升欧美通胀,致使欧美发达国家主要央行不得不多次加息缩表,民众消费需求受到抑制。由此,也给中国的外需前景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从2022年年中开始,中国出口增速加快回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中国出口2022年10月增速由正转负,同比下降-0.3%,11月继续下跌-8.7%。2022年前11个月,以美元计,中国出口累计增长9.1%,低于2021年同期的30.7%,显然未能延续2021年的高景气。

由于2023年全球经济前景黯淡,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也看弱2023年的中国出口。美国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对《财经》记者预计,进出口对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将从2022年的0.9%变成2023年-0.6%的拖累。高盛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迪安竹(Andrew Tilton)也认为,中国2023年的出口面临挑战。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并从商品需求转向服务需求,中国的出口增速将放缓。

当下,一些举措正为中国争取外需带来希望。2022年12月7日,《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即“新十条”发布,为中国“动态清零”画上句号;12月26日,《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发布,取消外国人来华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次日,国家移民管理局紧接着宣布,从2023年1月8日起有序恢复受理审批中国公民因出国旅游、访友申请普通护照,恢复办理内地居民旅游、商务赴港签注。

如此一来,2023年,中国与海外的经贸交流有望恢复正常。《财经》记者了解到,2023年的广交会或将重回线下举办,一些展会公司已经在招揽展位预订。中国能否与世界重新缝合为一体?种种复杂的变量如同碎片飞入百年变局时代,2023年,中国外需前景究竟如何?

欧美市场不景气,新兴市场能否托起?

铭成(东莞)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00来人,主要生产各类硅胶生活日用品,在东莞行业里属于中等偏上规模。总经理陈开科告诉《财经》记者,企业的产品主要出口北美、日韩市场,每年出口额约800万美元,外贸占业务总量的九成二。疫情发生后,人员无法前往原先参加的日本东京、美国纽约、中国香港的礼品展,国内展会的展销也受到限制,新客户开发、引进减少。疫情前后对比,业务量下降30%-40%,个别客户的订单腰斩一半。

铭成并非个例。《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尤其2022年以来,纺织、木制品、快餐盒、3C电子以及部分家电企业的外贸订单都在下滑。订单量直接腰斩一半的中国企业,并不在少数。

不只是疫情阻隔,外贸订单量下滑,也与欧美央行加息步伐基本一致。2022年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50个基点至4.25%-4.5%的水平,这已是美联储2022年连续第七次加息。此前3月、5月、6月、7月、9月、11月,美联储分别加息25个、50个以及四次75个基点。迄今,联邦基金利率已刷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按照经济学常识,美国加息后,联邦基准利率上升,民众倾向于将钱存入银行赚取利息,压缩消费支出。同时,借贷成本增加,民众推迟贷款买房买车,企业也随之放慢扩张速度。而且美元快速升值也会导致他国货币贬值、进口购买力削弱。欧美通胀高企难消退、叠加货币紧缩,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导致2022年尤其下半年,全球市场需求出现显著放缓。

消费者、企业的一个个购买抉择,汇合发酵,传导至出口导向型国家的供给端。韩国和新加坡是全球经贸活动的风向标。2022年1月以来,韩国出口同比增速加速下滑,10月跌至-5.7%。6月至9月,如果剔除石油类产品,新加坡的出口同比增速也将下调8.6个百分点。韩国与新加坡的电子产品出口增速都在下滑。全球出口正在经历高增速转向中低增速的过程。

中国也不例外。受长三角地区疫情暴发、俄乌局势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出口增速在2022年4月降至3.5%,疫情局部控制后,5月回升至16.3%,并连续三个月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但进入8月,中国出口增速大幅回落至7.1%,且对美出口出现近两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欧洲对中国出口拉动自8月以来也明显走弱,9月同比为5.6%,较上月下滑5.5个百分点。

奔赴沙特吉达参展的宁波康立特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太阳能板的高新技术企业。总经理助理林程娜告诉《财经》记者,该公司近九成的业务量来自外贸。近两年,新能源行业增势较好,2022年的订单比2021年也增长了一倍多,但大概从9月左右开始,订单增速也突然变缓,不再像以前那般蜂拥而至。“以前客户下单都是几十个柜下订单,现在是五个柜、十个柜,感觉一下子进度卡住了。我们也是心里比较着急”。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指出,2002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经历2004年和2015年两轮美联储加息,基本已验证传导链条:“美联储加息—美国需求收缩和投资放缓—诱发全球经济下滑—海外需求不振—中国出口增速回落”。据测算,若美元加息后升值1%,全球贸易量将下降0.7%。中国出口增速与全球貿易量的相关系数约70%。海外货币利率不断抬升,中国也难以置身事外。当全球经济和贸易下行,中国出口增速将同步下滑。

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2022年11月,OECD(经合组织)最新一期《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增速将远低于俄乌冲突前的预期,2022年预计为3.1%,2023年放缓至2.2%,2024年温和复苏至2.7%。美国2022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1.8%,2023年和2024年分别为0.5%、1%;欧元区2022年预计增长3.3%,2023年为0.5%,2024年为1.4%。

欧美市场出口增量空间有限。迪安竹认为,欧洲可能已经进入衰退,并将在2023年一季度持续衰退。美国将避免衰退,但2023年经济只会增长约1%。而乔虹判断,2023年,美国、欧元区、英国基本上属于“在劫难逃”,会出现明显的衰退。美国经济2023年只会增0.3%,前三个季度全是负增长。而英国在内的欧洲,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下降至0.9%。

2022年以来,中国对美国、欧盟出口的比重均有所下降,总共合计约从35%降至约30%。当下,许多中国外贸企业也在探索从中东、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寻找订单增量。“中东这一部分国家,将是我们2023年甚至未来2025年一个重点开发的市场。”陈开科告诉记者。

图4:外需整体继续下滑,美国、越南等国贡献度大幅削弱

注:其他主要国别为日、韩、英、香港、台湾、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加拿大、新西兰资料来源:Wind,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李峰介绍,沙特人口结构年轻化,3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70%,购买力很强。沙特王储萨勒曼正兴建新城,一出吉达机场,到处是工地。一些老房子拆掉,中国建筑公司也在那边接工程。吉达类似中国上海,是沙特的经济中心、红海边最大港口,自古就是通商贸易的必经之地,可以辐射北非的苏丹、埃及,还有阿拉伯半岛的南面地区,市场潜力大。

东莞市索萌商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各种球类、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跳绳、轮滑等体育器材产品,11月随政府包机参加了马来西亚商品展。品牌总监温婷婷告诉《财经》记者,针对当地运动热度,他们专程带上了使用新一代高碳纤维技术制成的高档羽毛球拍,含丁基橡胶内胆的一流篮球、足球,以及滑板等产品。展会开幕当天,企业接待了多位客户的询盘,光一个单品就获得了几十万元的订单意向。未来,索萌还将聚焦海外市场,把握住新的商机。

连平分析,东盟可能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方向。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互惠关税助推下,2022年1月-11月,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平均增长率为19.1%,高于对美国4.7%和欧盟12.1%的出口平均增速。2023年是RCEP生效的第二年,贸易条款和关税红利将进一步释放。而且,IMF预测东盟核心国2023年经济增长率为4.9%,高于欧美。此外,消费对东盟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也更大。

但同时连平也提醒,从消费端看,2023年欧美需求放缓、东盟产业链重构高峰期已过,消费对东盟经济拉动的不确定性增加。从生产端看,当欧美外需走弱后,东盟对中国上游的中间品和资本品的需求也可能随之走弱。东盟拉动中国出口的可持续性有待验证。

跨国公司全球再布局,出口增量在哪?

不仅是需求减少。全球地缘政治动荡不定,产业链加速重构,也是改写国际经贸游戏的重要变量之一。在2022年12月底举办的《财经》年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指出,一方面,跨国公司正在构建两个平行的经济和产业体系,一个是中国的,还有一个是中国以外的;另一面,过去三年,奥密克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非常大。“最大的影响不在病死率,而是它在中国和世界之间形成了信息的鸿沟、误解的鸿沟”。

近年来,尽管一些声音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颇有微词,但它们的确是中国经济的活力来源。

拆分中国外贸结构可知:民营企业的贡献占据半壁江山,其次的贡献源于跨国企业。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19万亿元,约占中国进出口总额39.1万亿元的48.6%;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03万亿元,约占35.9%;国有企业进出口5.94万亿元,约占15.2%。而在《中国海关》杂志发布的2019年中国出口企业200强榜单中,台商投资企业在前20强中更是占据了不少席位,包括富士康系的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鸿富锦精密电子(成都)有限公司、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及达功电脑(上海)有限公司等等。

近年,中美大国博弈激烈,跨国公司全球布局出现新考量,也连带波及到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对中国出口的发力。据《证券时报》报道,2021年,富士康的进出口总额约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3.6%。这些年,富士康也跟随苹果公司脚步,在印度、越南、拉美地区设立工厂。富士康多元化工厂的价值在2022年10月郑州工厂遭受疫情冲击、员工出走后更加凸显。摩根大通估计,目前苹果只有不到5%的产品在中国大陆以外生产,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5%。

“中国+1”被跨国企业视作分散风险的选择之一。百度指数显示,该词汇的搜索频次在2022年7月后大幅增加。11月末,罗兰贝格全球管委会联席主席戴璞(Denis Depoux)在视频中称,中国市场的需求正日益与世界其他地区展现出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周期性,贴近中国市场的产品设计和功能,更加本地化的生产(“Made in China for China”,中国制造为中国),不同的数字和支付生态系统,不同的创新模式……这些都将使得中国市场成为一个越来越单一的市场,但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与独特性,中国市场可带来的效益不容忽视。

跨国企业会留在中国吗?张燕生认为,友岸制造和离岸制造正在进行较量。离岸制造是全球化的产业格局,友岸制造是贸易政治化的格局。中國的未来究竟是何面貌,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是成为普通的市场销售地,而关键的技术、人才、零部件生产不得不离开?还是成为未来创新的新高地?“我在上海进博会的时候,很多跨国公司跟我讲,比如高通就讲,我的销售60%在中国,我不愿意离开中国。但是,毕竟我是企业,政府让我走,我还是不得不走”。

2020年以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补贴等方式下大力鼓励制造业企业回流本土。2022年,美国通过了《芯片与科学法案》与《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例如后者提出,未来十年,美国政府将投入3690亿美元用于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计划。其中,在新能源车税收抵免方面的限制条款旨在加强供应链的本土化,包括车辆必须在北美组装,否则无法获取补贴等等。连平估算,美国产业链回流后,就业人数每增加1%,中国制造业对美出口下降约1.6%。

“制造业外资占整个外资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9.4%。我们和《财经》杂志在苏州调研,苏州的同志就讲,现在制造业外资的增长靠再投资,成本驱动型外资的再投资,而不是效率驱动型的外资再投资。我们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占比已经下降到17.9%,他们非常努力,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做得非常好,但是他们的占比已经持续下降到最低点。因此,2023年稳增长如何稳住外贸、稳住外资,挑战是很大的。”张燕生指出,2022年前11个月,外企进出口的增速只有0.1%。外企进出口原先占中国外贸半壁江山,现在占比已经下降到33.1%。

张燕生认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脱钩断链的风险在上升。2008年危机前,全球贸易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率的1.5倍到2倍,危机后下降至0.5倍到1倍,全球贸易投资减速,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可能结束了。在中国,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台商正在离开海峡两岸。张燕生介绍,根据美国的一些调查,现在大致20%左右的台商已从大陆外迁,还有三分之一左右正考虑外迁;大约13%的台商正在离开台湾,预计还有20%左右正在离开。“他们怕什么?也就是说,他们非常地担心俄乌危机会不会发生在东亚?会不会发生在南海、台海这些地方?”

关税与利润也在触动企业神经。张燕生指出,2022年前11个月,中国加工贸易的增长只有1.3%,这意味台港澳企业在大陆非常艰难。“我接触很多台商企业一些协会的会长,他们就讲,订单损失了50%。怎么能把过去40年一道伴随改革开放的台港澳企业留住?难度很大”。

《财经》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内劳动力、土地成本较高,一些本土的民营企业也在考虑海外布局。2022年11月记者走访广东佛山等地,一些家电企业、中间品企业均有在东南亚、南亚、北非建厂的打算,一方面是为了规避美国对华的高关税,另一面也是为了确保供应链与消费市场稳定。整体看,这也有利于突破专家们担忧的问题——个别国家寻求用十年时间瓦解中国制造根基。

但是,倘若大型港澳台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剥离业务,在海外建立制造基地,未来中国的出口增量靠什么?

预期改写变量,2023年出口的三种不同可能性

或许答案只能是靠预期、靠信念。

2023年的外需提振,必须靠每一家中国企业、每一个地方政府的努力,更要靠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尽管全球地缘政治扑朔迷离,但依据全球经济形势、中国产业链韧性、疫后恢复程度差异,2023年中国出口仍然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表现。连平预测,有基准、乐观、悲观三种可能:

基准情景,综合各项指标,预计2023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2%左右。

悲观情景,海外需求超预期下行,供应链托底支撑作用有限。美联储按照“更高的加息终点、更久的加息时间”路径持续加息。美国经济走向衰退,欧洲陷入类滞胀。俄乌冲突及其外溢影响加剧,对全球通胀和经济衰退推波助澜。东盟大力推进产业重构计划,一定程度对中国形成出口替代。该情景下,预计2023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6%左右。

乐观情景,海外需求下行较为緩慢,国内疫情制约降低,供应链优势强化凸显。美联储加息放缓并于下半年货币政策转向宽松,海外加息潮逐渐退却。全球通胀回落且能源和粮食的核心通胀压力随之缓解,外需下滑仍有韧性。在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和生产消费复苏的推动下,国内产业链优势提升。该情景下,2023年中国出口同比增长8%左右。

三大变量中,“全球经济形势”无从左右,但“中国产业链韧性”与“疫后恢复程度”却可以争取改写。2023年,中国出口终局在负与正之间摇摆,求取最优结果,我们能够做什么?

2022年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部署包括:要“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继续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

对于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解释:过去,中国从特区、沿海地区、沿江地区开始,不断根据国内区域发展与产业竞争力来调整开放政策,以此保护国内弱小产业。这是小步走、渐进式的开放,但缺点在于不断在变,就会给国内外的投资者、经营者造成长期预期的不稳定。现在,中国经过40多年发展,有条件转向一种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制度型开放,而其最大的特点将是稳定、可预期。

图5:2021年进出口总额排名前20位城市

资料来源:各地统计局、海关

“要看到一些卡顿,还要看到主流大流的继续向前走,不能被‘点蒙蔽了我们对全球化带来机遇的理解,如果你看不到,就可能自己停下脚步,有可能放弃努力,甚至有可能自己跳车,这个是没有必要的。”江小涓指出,中国始终需要海外耕地、能源、市场。新冠疫情冲击了传统的全球产业链,但数字技术下新的产业链会再组合起来,这是推动全球化的新力量。

“我们国内有很多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自己是使得上劲的,国际环境不必悲观,我们全球化原先的推动力量依然存在,新的推动力量在加入。”江小涓说。

而国际环境也在变化。

2022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彼时,习近平指出,当前中美关系面临的局面不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国际社会期待。中美双方需要本着对历史、对世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探讨新时期两国正确相处之道,找到两国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造福两国,惠及世界。

此次会晤上,两国元首同意,双方外交团队保持战略沟通,开展经常性磋商。达成的诸多共识包括:双方同意中美人文交流十分重要,鼓励扩大两国各领域人员交往。

在张燕生看来,这是一个好信息,也意味着中美两个大国开始打开了对话协调的时间窗口。同时,张燕生指出,由于“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因此,当下的中美迫切需要一个管控东亚地区风险的协议框架,最大限度降低不确定性。这也是下一步应对全球供应链脱钩断链风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未来,倘若预期与信念得以夯实,即便企业仍在全球范围内迁移,也会有新企业源源不断地补足、强韧中国产业链。2022年6月,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202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1年流入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创6190亿美元新高,占当年全球外资流入的40%。中国是主要外资流入目的地,其次是中国香港、新加坡、印度、阿联酋和印尼。

2022年12月,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在《人民日报》撰文重申,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包括,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鼓励外资更多投向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现代服务等领域;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逐步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品牌经营等环节攀升,稳步提高出口附加值;推进服务外包创新发展,培育云外包、众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积极发展研发、设计、维修、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外包;积极支持数字产品贸易;推动商签更多高标准自贸协定,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进程等等。

对于降低疫情脉冲对出口影响,长江宏观也有方案:可借鉴越南经验。2021年3月开始,越南在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的轮番冲击下,选择加强接种后被动放开,其间经历了严管、逐步放松、完全放松多种状态。越南出口承压近三个季度,防控严格程度下降、疫情迈过峰值后出口逐月转好。综合来看,新出口订单的峰值主要集中在2022年3月、9月、12月,如果2023年3月企业“抢订单”较为顺利,则可以将疫情对出口的负面影响控制在较低水平。

实际上,中国政府与企业早已行动起来。在浙江,宁波商务包机从2022年7月开始起飞,完成订单额超20亿美元。10月末,无锡的首班赴日包机也在江苏率先启航,重新打通暂停一年多的无锡与国际直航的商务人员往来空中通道。这批包机总共四班,在日期间,对接招商项目12个,签下订单总计3000万美元。11月,嘉兴也启动“百日百团外贸双抢大赛”,帮助企业“抢订单、抢客商”,日本成为恢复线下交流的第一站。平湖市招商服务中心主任盛斌告诉《财经》记者,此次日本之行,达成投资意向项目四个,意向投资额1.75亿美元。东莞也在包机,已帮超100家企业前往马来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阿联酋等地区参展。

12月,许多中国企业乘坐着各地政府包机,享受着出入境手续的便利和各样的政府补贴,前往吉达参加了三天展会。合着线上代参展,共有158家中国企业亮相展会。李峰说,三天的人流量达到了2.8万人次。很多企业非常忙,接都接不过来,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沙特气候炎热,当地人一般上午上班,中午回家,下午4点到晚上10点再上班。吉达的中国展会也从下午4点开到晚上11点。中国参展企业的外贸代表们,一天掰成两天用。白天,早上8点起来准备材料、乘大巴去考察当地市场;晚上参展,等到吃完饭已是深夜12点。

《财经》记者了解到,2023年,中国政府、企业出海争取订单的力度只会有增不减。宁波市谋划了“百团千企万人”行动,截至2022年11月底,上报了167个海外参展团,84个赴境外拜访客户的企业团,以及12个做保障服务工作的公务团。2023年,嘉兴平湖市也计划向海外派出近15批招商团队,访问欧美、新加坡、日本等地。盛斌告诉记者,这相比疫情之前每年的海外行程多了三分之一以上,“因为很多项目积攒了下来,要争分夺秒地抢回来”。

不得不提,中国包机抢订单的做法早有之。2000年10月,宁波宁海县西店镇50家企业共计120余名农民企业家,包机奔赴第88届广交会。那时,西店镇生产的产品还主要是手电筒。而当年参加广交会,成为中国企业接轨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就在一年后,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一个繁盛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中国经济也由此持续腾飞。

也应注意到,2023年出口增速整体回落之下仍有结构性亮点:比如,集成电路和机器零件等传统工业品出口有望扩张;电动汽车、光伏、电池等新能源相关品的出口增长有望加快。

针对严峻的出口形势,2023年需要推进各项举措促进出口。采访的多位专家分析,出口型制造企业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RCEP等区域合作红利,深挖区域贸易合作。各级政府可以建立RCEP公共服务平台,协助外贸企业加快适应RCEP新环境和新规则,掌握成员国对原产地规则及其关税减让的规定,及时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支撑。企业则拓展出口多元化发展空间。大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尤其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中亚、南亚、拉美等地区的贸易联系,扩大发展中国家地区的贸易朋友圈。

尽管2023年的全球经济已为阴霾所笼罩,但全国工商联原副秘书长王忠明曾告诉《财经》记者,中国的民营企业,哪怕是夫妻店、个体工商户,竞争力都不可小觑。中国多年积累的GDP,相当一部分由民营企业创造。只要给民营企业市场竞争环境,“允许它走出去、允许它发展,允许施展企业家精神,它一定会有自己的办法”。

我们相信,中国制造的生命力也应是如此。

猜你喜欢

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上半年我国出口肥料943万吨
2020年墨牛肉出口创新高
小虫找出口
硫酸铵出口连创新高
泰国大米出口22.2亿美元
硫酸钾为什么出口没有预想的热?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陈忠实: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