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的方向,我想往左,父母要我往右
——专业方向选择中的亲子冲突及其应对

2023-01-31黄李佳

考试与招生 2022年11期
关键词:盲区生涯亲子

□陈 曦 黄李佳

“我的专业我做主!我想去学表演!”

“不行!你的想法不切实际,老老实实地准备普通高考,填报金融相关专业!我们做家长的,都是为你好!”

亲爱的同学,上面这样的情况你遇到过吗?几乎每年,我们都能听到因高考志愿填报意见不一致引发家庭矛盾的故事。孩子有自己想选的发展方向、想学的专业,却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家长希望孩子选择他们认为“正确”的路。亲子双方都坚定地想把对方像拔河一样“拉过来”,过程要么剑拔弩张争吵不断,要么沉默冷战如履薄冰。这样硬碰硬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在亲子之间撕扯出深深的裂痕。一些被迫妥协的孩子,甚至以“这不是我自己选的路,我亦无需对此负责”为由,在不喜欢的专业方向里自我放逐。

为什么未来专业方向选择这个节点,会成为亲子冲突的爆发点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原因。

引发冲突的两个原因

1.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关键点。青春期是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除了外部的学业任务,每个孩子还要完成自我的统整,确定我是谁、我要去哪儿;完成从依附于大人、听话的小乖乖,到自主独立、要为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的成年人的跨越。这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跨越,对个体的社会生存适应非常重要。它通常出现在青年早期,整个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高中生身上经常出现依赖与独立并存、依赖逐渐减少、独立慢慢增强的现象。

正因为依赖到独立的转变没有明显标志,所以很多家长容易忽视孩子自主做决定的内在需求,没有准备好放手。在孩子因专业选择跟自己闹矛盾时,认为孩子不懂事、孩子气、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被家长忽略自主独立需求的孩子,特别是一贯都很听话的孩子,会感到非常委屈——从小到大都是你们说了算,你们要操控我到什么时候,这是我的人生还是你们的人生?当孩子这样理解选志愿出现的分歧时,往往会决绝地为自我独立而抗争。

2.亲子双方都存在关于生涯决策的认知盲区。伊利诺伊大学斯旺教授的“生涯的金三角”模型指出,人们在做生涯决策时,需要考虑到“自我认知”“职业与专业探索”“个人与环境的联结”等三大部分(如下图所示)。

自我认知包括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等。比如喜欢金融数据和喜欢艺术,分别代表不同的兴趣倾向。专业与职业探索即是了解外部世界,包括对各种生涯选项的了解以及大量信息资料的收集,例如大学专业选科要求有哪些、高校招生专业门类、就业方向有哪些等。环境部分包括家庭、学校及重要他人的影响,以及工作、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护人员的温暖大白形象深入人心,很多曾被他们帮助过的孩子,后来报考了医学专业。

实际的咨询中我们发现,在因专业选择发生亲子冲突的案例中,孩子多强调“金三角”模型中“自我认知”这个角,忽略另外两个角;看重自己的兴趣、擅长的领域、符合自己的价值追求等,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太功利。家长则重视“个人与环境的联结”这个角,不太在意另外两个角;看重就业情况、社会发展趋势及家庭能提供的资源与支持等,认为孩子幼稚、理想不能当饭吃。关于职业和专业方面的资讯,亲子双方鲜有充分了解和提前储备,往往是临时抱佛脚,拿着厚厚的报考指南和招生计划两眼茫然。所以,家长和孩子各执一词时,可能都是盲人摸象,没有看见完整的图景。

基于上述分析,要解决因专业选择分歧引发的亲子冲突,我们有三点建议。

化解冲突的三点建议

1.情感上,亲子双方相互“看见”,看见彼此的内在心理需求。家长要看见孩子渴望自主的诉求,看见孩子所看重的兴趣、价值追求等,尊重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独立个体。意识到孩子才是选择的主体,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长远看,孩子自己才是他人生的第一责任人,家长无法帮他挡住所有的风雨。即便有诸多担心、难以放手,也请给孩子选择的空间,家长只是支持者和“啦啦队”,包办代替、强制命令不可取。不要因一时的不舍而阻拦孩子迈向独立的步伐。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

孩子也应看见父母的“强势”背后那沉甸甸的爱和担心。他们是世间最希望你过得幸福的人,不放手是担心你走弯路、后悔、怕你跌倒、人生过得辛苦,总想为你多做些再多做些。他们所关心的就业、家庭资源等环境因素也不是杞人忧天,确实会影响你未来的生活形态。当认为他们在高压控制干预你的人生时,你感受到的可能是愤怒和委屈,行为反应是激烈对抗或被动攻击——这恰恰向家长证明了你任性、做事情绪化、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而当你看到他们对放手让你自己去闯没准备好、有很多担心和不安时,能够试着去接纳父母的情绪、平和地回应他们这些担心,理性沟通让家长看到你真的长大了、可以独立承担责任了,才可能争取到你渴求的自主、家长的放手。

2.认知上,承认盲区早做探索。首先,做决定之前,我们得承认自己看问题并不全面、存在盲区,要扩大认知、勿认死理。前面我们提到,孩子强调“自我认知”这一角不太清楚另外两个角,父母看重“个人与环境的联结”忽视其他的两个角,亲子双方对“职业与专业信息”都缺乏充分地了解。因此,我们得承认自己的局限性,要倾听对方的想法,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去了解相关资讯。

其次,看重不代表真正了解,需早些开始,深入探索并澄清认知盲区。孩子对自我部分可能有一些感性、片面的认识,比如喜欢人文学科,讨厌与数字打交道(兴趣)、想当演员以体验多重人生和被更多的人看见(价值观),但这些不足以影响家长的态度。探索自我和分析个人与环境的联结已经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了,海量的职业和专业的信息也让家长和孩子短时间内抓不着头绪。因此,建议大家早些开始探索,亲子分工协作。孩子通过学校的生涯规划课程学习、学校的生涯测评平台、咨询班主任和学校生涯辅导老师,在高一高二做内部探索,明确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并与家长分享讨论。家长在孩子进入高三后就开始通过权威渠道去了解高校和专业信息,结合孩子自我认知与家庭情况,缩小选择范围。

如果学校没有开设生涯探索相关课程,下表中列举了一些实用的生涯探索工具和权威信息渠道,供大家参考借鉴。

自我认知性格:MBTI价值观:明尼苏达工作价______值观测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趣:兴趣六岛、霍兰德兴趣测验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环境职业家族树学长学姐访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涯榜样访谈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或亲子共同梳理高校与专业信息1.教育部权威网站 阳光高考网:https://gaokao.chsi.com.cn/2.高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3.省教育考试院汇编的《报考指南》《考试与招生》《招生章程》《招生计划》等资料4.与在目标院校就读的校友交流了解情况______5.实地参观访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长提前做功课,帮孩子缩小选择范围

3.行动上,整合亲子双方意见,合理运用决策工具。有了理性平和的对话沟通态度,澄清了内部、外部大量认知盲区,现在孩子和家长选择专业时的考虑因素可罗列出若干条了。如何整合这些信息,做出家长和孩子都能接受的决策呢?生涯决策平衡单是个不错的工具。示例见下表(为简化说明仅举3个选项的例子,实际选项数目可调整)。具体操作步骤:

(1)在表的最上端列出缩小范围后的全部备选项,表的最左侧列出家长和孩子选择时考虑的重要因素。(2)为每个备选项打出在每个因素上的分数,每列得分相加得出每个选项的原始总分。进行第一次比较,原始总分从高到低给各选项排序。(3)再根据每个因素的重要性,按1-5分给每个因素赋予权重,因素越重要权重分越高。每个单元格原始分乘以对应的因素权重,得到加权分数,每列的加权分数相加得出每个选项的加权总分。进行第二次比较,加权总分从高到低给各选项排序。亲子双方可以边讨论协商边打分,最后用量化评定的结果辅助决策。

考虑因素 权重选项(每个选项1-10分评分)__1-5 A校a专业 B校c专业 D校e专业因素1因素2因素3因素4因素5……小计

亲爱的家长和同学们,冲突不可怕,只要我们秉持理性平和的沟通态度,承认局限、耐心求解,不仅有机会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选项,还能收获理性决策这枚成长勋章。

猜你喜欢

盲区生涯亲子
盲区50米
我的教书生涯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交叉感应环线通信盲区分析和应对
《艺术家生涯》开启莫华伦导演之门
产能不足、去向不明,危废监管盲区依然存在
重庆事件与医保盲区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