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景观视廊规划控制研究
2023-01-31余晓婷
余晓婷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60)
景观视廊是视野上协调自然空间与城市建成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1-2]。文章结合广州总体城市设计项目中的重要专题展开研究。以人的视野为主线丈量城市地标,结合人机互动下的三维智慧数字技术体系,将地标景观的视觉感知转化为控制指标,营造公众可感知的城市空间形态,从而形成符合广州城市发展规律的、系统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城市景观视廊管控方法。
1 广州城市景观视廊指定方法研究
1.1 现状分析
广州景观视廊整体呈现“汇聚主城、古今交融”的特征,多围绕重要地标景观凝聚公众视线焦点,如沿海珠湖眺望珠江新城,都市天际线优美大气;镇海楼眺望中山纪念堂,历史视廊清晰可见;中大北广场、越秀山与白云山互望通透。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广州景观视廊仍存在两个问题有待解决。第一,历史视廊及都市天际线逐步被侵蚀。越秀山、白云山与珠江或六榕寺、西堤等构成的山江、山古历史视廊仅存少量狭窄视线通道。局部地块无序开发,对珠江新城天际线产生一定破坏。第二,现行规划对城市形态管控过于“一刀切”,忽视了城市眺望景观强烈的视觉属性。
1.2 技术方法
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视廊管控经验[3-4],文章构建了“视廊指定+视廊导引+实施管控”的三层次技术框架,提出面向人机互动的第4代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打造从数字采集到数字设计再到数字管理的智能应用场景[5-6]。
(1)视廊指定。
基于多源大数据采集和综合指标评估方法,科学精准指定视廊。结合文献研究、公众意象调查及人群活力度评估,筛选最具广州特色的重要眺望点及地标对象,两两组合剔除视线重叠、视距过远的视廊,结合视廊品质指标评估体系,最终划定广州代表性景观视廊。
(2)视廊导引。
多角度视线环境模拟分析,多方案比选最终划定视觉控制引导范围,分市级、区级提出一般性管控导引,对眺望点、地标对象、视距、视宽等视觉要素提出导引要求。
(3)实施管控。
以新轴线:海珠湖-珠江新城为例,以GIS为平台建立精细的三维建筑空间模型,采用不同视高阈值,模拟最优视廊可视化场景,智能化量算视廊高度分级分区,结合现行法定控高以及踏勘修正,形成地块视廊高度管控一张图纳入市规划政务平台辅助行政决策管理。
1.3 视廊指定
基于海量数据采集筛选评估的全过程研究,选取具有广州城市特色和形象代表性的建筑群、山体等作为地标对象,结合公园广场、山体制高点、珠江沿岸、交通门户等开敞空间作为眺望点,通过有效视线关联指定广州城市景观视廊22条,包括4条位于主城区内的市级视廊:传统轴线(越秀山-海珠广场)、新轴线(海珠湖-珠江新城)、白云山-珠江新城、火炉山-国际金融城以及18条区级视廊,其中11条在主城区,7条在外围。
从整体看,广州景观视廊沿山体制高点、公园广场、高架桥等视点,眺望珠江新城、金融城、白鹅潭等都市地标建筑群落;珠江、白云山、帽峰山、黄山鲁等重要山水空间;海珠广场、纪念堂等历史节点。构筑云山珠水互望、全覆盖、网络化的视线贯通格局,强化山水城市意象。
广州城市景观视廊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广州城市景观视廊分布
2 广州城市景观视廊控制体系构建及实施
2.1 视廊管控方法及导引
(1)视廊划定方法:对眺望点、地标对象、视宽、视距等多要素进行定点坐标,多视点模拟,择优划定视觉导控三区范围,并进行差异化管控。其中,核心视廊区指眺望点与地标对象核心保护范围之间的区域。眺望点与地标对象不受建筑物遮挡阈值的标高所构成的楔形平面为建筑高度控制视平面,原则上新建建筑禁止超过该控制高度。周边协调区指核心视廊区两侧周边区域,无严格的开发高度控制。背景协调区指地标对象向后2.5~4 km背景区域,对超越视平面高度阈值的开发一般予以限制。
(2)视廊管控方法:提出分级管控思路,重点管控4条市级景观视廊,提出定量导引要求;对18条区级视廊,提出定点、定性的导引要求。①市级视廊管控:明确视点、视景的位置及具体坐标,划定视廊三区范围;以地标的顶部整体形象可视为原则,保证都市地标建筑的50%以上可见,山体、历史地标的1/3以上可见,结合GIS空间可视化效果分析,明确最佳视高阈值,对视廊区进行网格点高度赋值,提出视廊区地块建筑高度指引。视廊区涉及地块在后续开发中应编制视线影响分析,以此确定地块建筑高度。②区级视廊管控:提出明确视点、视景位置建议,对视廊区提出示意性范围。可由各区划定具体的坐标和范围线,要求涉及视廊区地块后续开发,视情况开展视廊影响分析确定地块控高。
2.2 新中轴视廊试点管控实践
海珠湖湿地公园—珠江新城是广州代表国际品质的中央轴线,其作为视廊管控试点具有较高的示范意义。通过建立三维精细化建筑空间模型,多视点模拟择优划定视廊区。综合GIS可视化视线环境效果分析,明确较优视高阈值,综合量算,提出视廊高度分级分区,并转化为地块控制高度指标。
(1)视廊区划定:公园南部翠谑堤前景视野开阔,经比选可作为眺望珠江新城的最佳观景点。地标对象为珠江新城地标制高点广州塔、东西双塔簇群。翠谑堤到东西双塔的视距约5.4 km,将东西双塔街区700 m展宽作为核心视宽,划定1.85 km2核心视廊保护区,从核心视宽向两侧各延伸400 m划定周边协调区,向后侧延伸2.5 km至体育中心划为背景协调区。
(2)视廊管控指引:设定视高阈值。保障珠江新城地标建筑主体顶部可见,以40%、50%高线分别进行三维视线模拟效果对比,保证公众视线不受遮挡且满足最低的高度极限值;网格点高度赋值。采用GIS三维可视化空间分析,对视廊区进行网格点高度赋值,形成高度控制等级分区。分区分级管控。核心视廊区严控新建建筑高度,从5~265 m划分5个梯级高度管控区;周边协调区可参考核心视廊区进行弹性开发管控,以避免眺望珠江新城两侧时产生“峡谷效应”;背景协调区则对超越视高阈值265 m的开发予以限制。新中轴视廊高度分级管控如图2所示。
图2 新中轴视廊高度分级管控
(3)地块视廊高度修正:基于现行规定高度控制信息及建设情况,以从严管控为原则,对比可开发地块视廊控高、现行法定控高的大小,选取最小值校核地块高度,修正17个地块建筑高度,控高结果为40~110 m,主要分布在新港中路以南的旧村旧厂。新中轴视廊地块控制高度修正如图3所示。
图3 新中轴视廊地块控制高度修正
3 结语
在面向人机互动的第四代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背景下,文章结合广州城市景观视廊管控实证研究,从营造公众可感知的城市形态入手,探索特大城市景观视廊全流程数字化控制方法,可为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城市价值体现提供方法路径参考。目前,随着全国各大城市提出不同形式的总体城市设计,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仍不断创新完善,有关视廊管控方法技术体系仍需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