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家庭农场农民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2023-01-31朱玉婷周嘉慧陈远方

乡村科技 2022年23期
关键词:受访者农民培训

朱玉婷 周嘉慧 周 泺 陈远方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0 引言

家庭农场农民(以下简称农民)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接受科学的耕作方法,从而提高农业产量。由此可见,提高农民信息素养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Zurkowski提出,其含义是通过处理主要信息源数据并利用信息分析工具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技能[1]。但农民信息素养的概念没有具体的定义,研究人员按照个人的思考维度对农民信息素养有不同的理解。学界研究主要侧重于农民信息素养的提高改善,对于其影响因素没有针对性研究。因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线上访谈等方式对家庭农场农民信息素养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1 文献综述

扎根理论是一种以收集的大量原始数据为基础,利用系统化程序进行全面分析归纳,从中提取核心内容信息的定性研究方法。国内外已存在众多关于农民信息素养方面的学术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1 针对农民信息素养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从相关文献得知,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趋势良好,其信息素养处于较高水平,但在信息道德、信息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仍有所欠缺[2-4]。蔡冠群[5]以安徽省黄山市汤口镇农民为调查对象,提出现阶段农民存在信息培训不足、信息道德水平不高等问题,并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培养农民意见领袖、关注农民信息需求3个方面提出培养策略。武峰等[6]从农民信息素养培育的角度出发,得出农民存在信息意识表现不理想、培训意愿不强烈、信息鉴别能力有欠缺、社会责任感差等问题,并从建设农业信息平台、加强农村信息伦理教育、优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1.2 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民信息素养培育的研究

李静等、郝丽倩等[7-9]在传统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混合学习模式,例如,利用微信功能构建线上培训平台,以农业信息化发展为需要,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杨巧英等[10]借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信息交流,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引进了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才,推动了智慧农业和智慧农村的发展。

1.3 针对家庭农场农民与传统农民之间的差异性研究

家庭农场农民与传统农民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经营是否规模化及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家庭农场农民的经营规模明显更大,也具备更高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并通常为发展农业配备了高科技管理服务系统[11-12]。随着农业改革发展,传统农民的经营目标从“自给自足”逐步转变为“自给自足并且盈利”,并且具有一定的原始资本积累[13]。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维度

笔者基于信息素养概念设计了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培训五个维度在内的研究框架(见图1)。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一种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这个概念的范围是多元化的、多层次的[14]。农民的信息素养可以定义为其为获得信息利用手机、电视、计算机等媒介检索信息源,通过对信息的查找、判断和筛选,将有利信息与自身已有知识体系相结合,并运用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能力。

图1 信息素养研究框架

2.2 数据来源及获取

笔者以研究农民信息素养影响因素为目的,分别对湖南省、浙江省、上海市的4个村庄的85位农民进行访谈。为使访谈对象提供最大信息量,农民样本选取需要符合以下条件: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有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农场;样本差异化,选择沿海城市和非沿海山区两个不同地区农民。笔者获取相关数据信息经历3个阶段:收集相关文献及资料,对信息素养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制订研究框架并设计14个问题作为访谈提纲;于2021年11月1日起,以微信视频、电话的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15 min以上线上访谈,并保存部分音频;将录音内容转述为文字,以表格形式对访谈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对有高度重复性的样本进行剔除,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对象进行二次深入访谈,以获取有效信息。

研究运用扎根理论进行数据获取及分析。由于受访者人数有限,说服力较低,为使文章更具代表性,笔者选取了具有不同农业形式、农场规模和职能的访谈对象,其中农民经营土地面积小至几公顷,大至一百多公顷,经营内容包括种植业、渔业、养殖业等。直到多次确认不再有新的研究范畴及关键信息出现,笔者再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与总结,最终确定20份有效数据。

2.3 样本统计学特征

受访者以男性居多,年龄多为40~50岁,4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受访者占比较低。受访者受教育程度多数为初中学历及以上,文化程度中等偏低。农场规模以66 700 m2最为常见,少则有3 335 m2,多则有667 000 m2,经营范围以种植业与养殖业居多。农民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高,收入水平取决于社会情况与家庭农场规模。就业状况方面,占比最重的是普通农民、个体经营户、乡镇职工、村干部等,其他职业占比少,多数人在年轻时期有在外创业就业经历。笔者分析数据得出,农民群体具有老龄化、低学历的特点。

3 数据分析

3.1 信息意识

农民的信息意识影响着其对信息活动的需求、动机和兴趣,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15]。笔者通过两个方面分析农民对信息的感受力。一是对数字化资源的需求。受访者清晰地感受到信息化对农村生活生产的影响,并且认同智能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他们对信息资源有明确的需求。二是对外界事件的感知,多数受访者的感受力集中于重大事件。例如,“不太了解一些其他事情,我知道疫情、奥运会”“有看新闻的习惯,那种家喻户晓的大事件肯定知道得多一点”“偶尔看新闻,没有特别的习惯,对特大事件基本了解”。

但受访者对所感受到的信息只在短时间内关注,注意力不持久的原因有以下3点。一是受访者对于信息的获取处于被动状态,没有强烈的收集信息的意愿。二是虽然智能设备已经普及,但受访者主要将其运用于娱乐,“每天一般看手机会刷视频比较多,其次是聊天”“现在就是刷视频,谁不刷视频”“以前没手机会经常看新闻,现在少了”。三是信息过于杂乱,“现在手机广告太多,而且有很多信息”“有时候手机里面推很多东西,通知栏都是”,众多广告通知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受访者认为自己有准确的判断力处理杂乱信息,主要处理方式为屏蔽,从源头阻断信息,对于所了解到的信息则坚定“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思想,有个别受访者表示“诈骗犯是不会诈骗农民的”。

3.2 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指人们获取、评估及利用信息的能力。笔者主要通过信息检索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及信息创新能力衡量受访者信息能力。

当遇到问题时,受访者会主动寻求帮助。例如,“平时有不会的会去百度、360一些软件搜”“一般遇到疑问查询都是用百度”。由此可以看出,受访者有检索意识,但是信息检索能力低。受访者的信息检索能力主要受以下两方面限制。一是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多数受访者不了解数据库和专业高级检索功能的概念。笔者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多数受访者表示不擅长使用信息处理软件,这限制了信息价值的最大化发挥。二是不能熟练掌握信息化设备使用技术。“不会使用高级搜索功能,只会百度、浏览器搜索”“没用过也不会用其他软件”,受访者虽然拥有信息设备,但是通常只会使用常用软件。

笔者根据受访者对“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可信度描述,发现受访者主要根据自身经验评价所获取的信息,受访者认为“有用的信息还是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对我有价值的信息一般不会有错,我会根据情况进行考察”。农民会根据信息的价值,选择是否对其进行求证,“如果这个信息对我有利,我会去其他地方进行确认”“会对信息的作用进行评判,选择要不要信息求证,有关农业方面的知识会进一步搜索确认”。但是,受访者对信息的处理过程是需求出现时查询信息、搬运信息,当再次需要信息时再查询,没有记录整理的环节。多数受访者并没有归纳整合有价值信息的习惯,“看到有用的信息不会也不想归纳总结,没有这个必要”“反正那个信息也就那个时候要用”。笔者针对受访者在社交平台发布作品的经历进行询问,发现受访者多是模仿、套用相关视频模板,“主要更新日常生活和觉得有趣的事件”“平时会更新日常和农业相关的东西,没有新想法”。

3.3 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包括传统文化素养、信息理论知识、现代化技术及外语4个方面。笔者所研究的传统文化素养侧重于农业知识。调查发现,农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与其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很大相关性,以二十四节气为例,具体分为两类。一是受天气因素干扰较小的农业活动,例如,对于养殖业、经济作物种植“具体时间不知道”“不是太清楚”。二是受天气因素干扰较强的农业活动,例如,对于水稻等农作物,“知道二十四节气,毕竟它对水稻的种植还有些根据”“知道,农历九月”。相较而言,第二类生产者比第一类对相关节气的知识更为了解,即研究对象对农业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农民的理论知识呈现出片面性、碎片化的特点。受访者通过自我摸索与代代相传的方式获取农业知识,“都是自己跟身边的人种出经验的,不过也有类似的培训,但是不多”,并未经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学习,缺乏一定的准确性。而且,受访者有“都是当农民的,还要去学校学种地吗”的反问,他们认为农业理论知识并不需要学习。在现代化技术方面,农民接触更多的是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对高新技术、人工智能等处于基础认知阶段,例如,“知道新技术但没确切了解”“知道滴灌、机械化”“收割机,生产机械化”,而且在地理位置和地形规模等因素影响下,现代农业的实施并不顺利。而外语知识是受访者的知识盲区,他们对外语知识的共识是“不会”和“会一点”。

3.4 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信息交流与传递的目标与社会整体目标一致,并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抵制信息污染、尊重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当被问及“如果和另外一个人因为一块土地有争执时会如何处理”,多数受访者认为应让第三方权威人员出面一同协商,个别受访者有“对于自己有用的土地会想方设法去争取”的想法。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访者有抵制网络污染的自觉性,“不会随便转发东西,也不会轻易相信”“自己要注意言行,不能在网上乱发”,这类不信谣、不传谣行为对信息传播有一定净化作用。但是,受访者并没有意识到相关法律规范,他们做出行为多会考虑是否符合道德。面对他人的知识产权和他人隐私问题,“尊重他人,本来就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东西”“肯定不会乱说,换位思考,为对方考虑一下”,选择合法化、合理化方式的人占比明显高于没有选择合法化、合理化方式的,多数受访者能够做到尊重他人。

3.5 信息培训

信息培训在提高家庭农场的现代化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即对农民进行知识和技能传授,进而提高其信息素养。笔者通过信息培训意愿、信息培训形式、信息培训内容3个方面探究信息培训对家庭农场的影响。

3.5.1 信息培训意愿。信息培训意愿即农民对信息培训的支持程度。根据通过访谈可知,农民都直接或间接地参加过信息培训。根据访谈结果,受访农民的培训参与率在75%以上,对于参加培训有较强意愿。影响受访农民参加培训与否的主要因素是时间,“如果有时间的话一般都会去”“只要时间不冲突,我几乎每次都去”;少数受访者会考虑到培训内容,“对培训感兴趣且有利的话还是想去的”“参加培训会根据自己想学的内容选择去或不去”。

3.5.2 信息培训形式。农民信息培训在形式上相对单一。受访者参与的培训有以下特点:其一,培训主办方主要为政府组织,例如,“每年在固定时候政府会有组织”,个别受访者会联合企业一同举办培训;其二,培训方式多是线下讲座,培训者集中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参加培训,线上培训尚未开展;其三,了解培训的途径以微信群聊和村干部通知为主,受访者表示不会关注手机广告的植入,屏蔽了包括有利信息在内的所有广告信息,还是更加相信“村领导和政府通知”。

3.5.3 信息培训内容。受访者现阶段接受的培训以现代化技术为主,如网上销售、农业机械化等,水稻种植户有培育双季稻相关知识授予,培训内容较为丰富。受访者建议,一是培训内容应包括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二是撇弃流于形式的培训;三是希望政府在组织培训之余,能够解决补贴和人才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4.1 信息意识

从信息意识来看,提高获取信息的积极主动性是提高农民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现代化持续发展,农民对信息需求有明确的认知,但需求往往只停留在认知阶段,并没有强烈的解决意识。农民没有意识到信息工具的重要性,获取信息仍依靠传统方式。农民对于手机信息通知的态度偏绝对,因害怕受骗而全盘否定;对有用信息没有筛选记录的习惯,致使信息使用价值低于其实际价值。对此,各地政府应努力引导农民将信息获取渠道由政府转向市场,例如,开设农村书屋等便于农民接触的信息来源主体,定时更新相关信息。各地政府还可建立权威信息平台和农业服务网站,引导农民使用信息设备准确获取信息,同时传授农民正确鉴别信息的方法。

4.2 信息能力

从信息能力来看,由于农村经济落后、人口老龄化严重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因而在很大程度限制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年龄较大的农民持有消极接受知识的态度,甚至放弃学习。对此,基层党组织可以根据有关部门发出的政策带动农场主联合行动,同时可以与企业合作,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会人才返乡发展,并宣传农业信息致富实例,增强村中农民学习信息技术的意愿;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如加大财政方面和人才方面的扶持,解决家庭农场资金紧张与人才欠缺问题。

4.3 信息知识

从信息知识来看,农民具有农业知识不须学、其他知识不必学的思想,认为完全可以靠长辈和其积累的经验获取农业知识,导致其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在现代农业先进技术方面,农民普遍处于基础认知阶段,没有深入了解。对此,相关部门应不定时宣讲现代农业知识的重要性,通过改变农民古板思想,让其自觉参与农业教育培训。乡镇学校要落实义务教育,使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避免青少年成为下一届“文盲”。

4.4 信息道德

从信息道德来看,对于网络信息发布与传播,农民有较好的道德素养,但是缺乏相关法律知识。针对农村法制教育较少的情况,各地政府可以在农村采取张贴告示、使用村中广播电台等方式加强信息道德和法律方面的宣传,采取一定奖励措施提高农民参与讲座的积极性;同时开设法制专栏,表彰具有正能量的人与事,也方便当地农民对不法事件进行举报。

4.5 信息培训

从信息培训来看,农民参与的培训大都是政府组织的线下讲座培训。采用该种培训方式有以下难点:农民居住地分散;不同农民有不同的培训需求。除此之外,农民大多有求利想法,与培训相比,更希望政府增加补贴。为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机构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多样化培训。线上培训以理论为主,以PPT形式结合视频、文本、图表等进行视频讲解(录制视频以便回放),同时由专人引导农民提问并发表感受。同时,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发布有助于农村发展的内容,宣传相关农业技术。线下培训以实践为主,如由村中具有领导力的干部带领农民实地操控农业机械等。政府也应适当增加培训福利,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受访者农民培训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