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术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2023-01-31王俊平葛春梅葛莉萍
王俊平 葛春梅 杨 丽 葛莉萍
河南省周口妇产医院妇产科,河南省周口市 466000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EC)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亦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不仅会引发疼痛、不孕,还具有浸润、复发等恶性肿瘤特征,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1]。囊肿剔除术是临床治疗OEC的主要手段,但OEC疾病本身以及手术操作均会给卵巢功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相当数量患者术后会出现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进而影响妊娠功能和远期生活质量[2]。了解OEC患者术后出现DOR的相关影响因素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41例OE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OEC患者术后DOR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3月于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41例OE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DOR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85例,术后均未出现DOR;观察组共56例,术后均出现DOR。本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条件 (1)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完整;②OEC诊断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③具备手术适应证;④DOR诊断符合《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促卵泡激素(FSH)>15U/L;FSH/促黄体生成素(LH)>3.6;雌二醇(E2)>80ng/L;窦状卵泡数(AFC)<5个,以上标准满足任意1项即可确诊为DOR。(2)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②恶性肿瘤;③伴有其他生殖系统疾病;④严重内分泌、免疫系统疾病;⑤精神障碍;⑥近期使用过类固醇类、性激素类以及其他会影响患者性激素调节的药物。
1.3 方法 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依据年龄(≤35岁、>35岁)、初潮年龄(≤14岁、>14岁)、经期天数(≤3d、4~6d、≥7d)、月经周期(<27d、27~31d、>31d)、痛经(有/无)、妇科炎症病史(有/无)、相关手术史(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有/无)、人工流产史(0次、1次、≥2次)、美国生育协会修正分期法(r-AFS)EMS分期(Ⅰ~Ⅱ期、Ⅲ期、Ⅳ期)、术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评分(≤4分、5~8分,9~10分)、囊肿直径(<3cm、3~5cm、>5cm)、病灶位置(单侧/双侧)、合并其他部位内异灶(是/否)、手术方法(开腹、腹腔镜)、止血方式(电凝、缝合)、囊肿剥离方式(直接剥离/注水分离)、术后使用GnRH-a类药物(是/否)、手术医师经验(>50例、≤50例)等标准进行分组,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OEC患者术后DOR发生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妇科炎症病史、r-AFS分期、病灶位置、囊肿剥离方式、手术医师经验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OEC患者术后DOR发生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n(%)]
2.2 OEC患者术后DOR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根据单因素分析,将年龄、妇科炎症病史、r-AFS分期、病灶位置、囊肿剥离方式、手术医师经验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妇科炎症病史、r-AFS分期、病灶位置、手术医师经验是影响OEC患者术后DOR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2。
表2 OEC患者术后DOR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临床统计显示近80%的EMS患者为OEC,且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OEC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女性健康的重要因素。OEC发病原因极为复杂,其发生是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期、是否存在原发性痛经、人流次数以及是否放置宫内节育器均与其发生存在一定联系[5]。虽然OEC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其具有浸润、入侵、种殖、复发特性,随着病程不断延长,囊肿逐渐增大,可引发继发性感染甚至癌变,因此及时积极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外科手术切除囊肿是现阶段临床治疗OEC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外科手术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方案,会对正常组织和结构造成一定损伤,进而引发各种术后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DOR是OEC患者术后极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虽有研究指出手术操作以及疾病本身、患者自身生理状态均与OEC患者术后DOR发生存在一定联系[6],但目前仍不明确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因素,而了解术后DOR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给予针对性干预,对降低DOR发生有一定帮助。
本文中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妇科炎症病史、r-AFS分期、病灶位置、手术医师经验是影响OEC患者术后DOR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随着年龄逐渐增加,患者术后DOR发生风险会逐渐提高,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卵巢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出现一定衰退,其窦卵泡数减少、卵子质量下降。而王玲玲等[7]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大,女性子宫肌瘤、输卵管炎等妇科疾病发病率会进一步提高,这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OEC患者术后卵巢功能恢复。妇科炎症是包括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等多种疾病在内的生殖系统常见病,其会诱发卵巢炎症反应,从而减弱卵巢雌激素分泌作用,不仅如此,大量炎性介质还会影响下丘脑—腺垂体,从而导致患者性激素合成、分泌功能紊乱,最终诱发DOR[8]。r-AFS分期是目前用于评估EM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r-AFS分期越高患者病情越重,重度OEC患者病灶可侵入卵巢皮质,影响卵泡功能,且重度OEC患者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手术操作会给患者卵巢造成较大创伤,故患者术后更易出现DOR[9]。病灶位置亦是影响术后DOR发生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双侧病灶患者病情较重,疾病本身以及手术操作均会给双侧卵巢功能造成影响,且病灶位于盆腔深处会增大手术操作难度,病灶不宜彻底清除,患者术后复发风险较高[10]。本文结果显示,手术医师经验亦是影响OEC患者术后DOR发生的相关因素,经验丰富的手术医师对局部解剖结构更为了解,在完成囊肿切除的同时对周围健康组织造成的损伤更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卵巢功能快速恢复,降低DOR发生风险。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OEC患者术后DOR发生的相关因素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综上所述,年龄、妇科炎症病史、r-AFS分期、病灶位置、手术医师经验是影响OEC患者术后DOR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可根据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干预,进而降低DOR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