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及选穴规律分析
2023-01-31夏方妹徐敏芳左新河
夏方妹,徐敏芳,赵 勇,左新河
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430074
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2%[1]。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2]。我国DPN患病率为53%[3],目前认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轴突损伤等有关[4]。DPN起病隐匿,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可引起难以逆转的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导致糖尿病足,甚至致残、致死,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西医治疗DPN包括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抗氧化应激、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改善微循环等,中医采用辨证中药内服及外治法治疗本病,而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效的优势,使DPN的治疗拥有了更多较好的选择[5]。穴位贴敷是以中医整体观念和经络学说为指导,发挥药物本身的渗透吸收作用,又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以及经络穴位的传导作用,共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穴位贴敷法治疗DPN能改善症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6]。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以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其用药及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穴位贴敷治疗DPN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和维普数据库(VIP)等,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2月。以“穴位贴敷”“穴位敷贴”“贴敷”“敷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消渴病痹症”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研究对象:西医诊断DPN(诊断标准源于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明确糖尿病病史;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和体征与DSPN表现相符;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②文献类型:临床研究。③干预措施:以穴位贴敷为主,可联合其他疗法。④文献中用药及选穴描述要详细明确。
1.2.2 排除标准
①文献类型为个案、综述、动物实验、经验报道等;②干预措施以非穴位贴敷为主;③没有详细描述用药及穴位;④重复发表的文献仅保留1篇;⑤疗效评价标准不科学的文献;⑥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
1.3 质量控制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的检索,通过阅读文献标题及摘要等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1.4 统计学方法
将原始数据运用Excel进行整理,对药物名称、药物类别、药物归经、穴位名称、穴位归经等进行频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出现频次≥10次的药物和穴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25.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参照《中药学》[7]和《腧穴名称与定位》[8]对纳入文献中药物和腧穴名称进行规范。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索获得85篇相关文献,经过查重、筛选及质量控制后最终纳入74篇,涵盖89味中药和46个穴位。
2.2 用药分析
2.2.1 药物频次分析
将涉及的89味药物(总频数为495次)中出现频数≥5次的药物归为高频药物,共有27种,其累计频数382次,占总用药频数的77.2%。将高频药物按照频数进行降序排列,频数最高的为红花,频数为36次,频率为48.65%。见表1。
表1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频次分析(n=74)
2.2.2 药物归经、功效分析
将药物按照归经进行分析,按照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为:肝、心、脾胃、肺、肾、膀胱。按照功效分类后进行分析,取频次≥10次的类别,按照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为:活血药、祛风湿药、解表药、补血药、补气药、温里药、清热药、开窍药。见图1。
图1 中药归经、功效类别频次图
2.2.3 关联规则分析
关联规则是通过设置恰当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来反映2个事物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以下采用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借助Apriori算法,设置支持度10%,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数为3,见表2和图2。
表2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图2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
2.2.4 聚类分析
采用SPSS 25.0对27味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组间联结方法,度量标准选择Pearson相关性作树状图。依据树状图可聚出11类:白芍-甘草-木通-桂枝、桑枝-艾叶-透骨草-伸筋草、地龙-乳香、细辛-冰片、怀牛膝-丹参-延胡索、熟地-桃仁-红花-川芎-赤芍、鸡血藤-威灵仙、肉桂-吴茱萸、黄芪、当归、白芥子。见图3。
图3 高频药物聚类树状图
2.3 选穴分析
2.3.1 穴位频次分析
将涉及的46个穴位中出现频数≥4次的穴位归为高频穴位,共有19种,其累计频数267次,占总穴位频数约86.1%。将最高频穴位进行按照频数进行降序排列,频数最高的为足三里,频数为61次,频率为82.43%。见表3。
2.3.2 穴位归经分析
将穴位按照归经进行分类,其中出现频次>10次的经脉有6条,按照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为胃经、脾经、膀胱经、肾经、胆经、任脉,见图4。
图4 经脉使用频次图
2.3.3 关联规则分析
采用SPSS Modeler 18.0对46个穴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借助Apriori算法,设置支持度10%,置信度为80%,见表4和图5。
表4 高频穴位关联规则分析
图5 穴位关联规则网络图
2.3.4 聚类分析
采用SPSS 25.0对19味高频穴位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组间联结方法,度量标准选择Pearson相关性作树状图。依据树状图,有效聚类为7类:外关-曲池-肺俞-阳陵泉、八风-阿是穴-太溪、关元-条口-丰隆-中脘-天枢、脾俞-肾俞、涌泉、足三里、三阴交。见图6。
图6 高频穴位聚类树状图
3 讨论
DPN属中医“消渴病痹症”范畴,其发病多由于消渴日久,耗气伤阴,气血阴阳亏损,气血运行不畅,血瘀脉络,痰瘀互结,肌肤、筋脉失养。《丹溪心法》中记载:“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湿痰死血。”DPN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以瘀血、痰浊阻络为标,血瘀以其不同的程度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始末[9]。因此,治疗DPN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痰为基本治法。
本研究发现,穴位贴敷治疗DPN用药以活血药、祛风湿药、解表药、补血药、补气药为多见,其中红花、当归、川芎、黄芪为高频药物,红花辛散温通,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之要药,《本草汇言》云:“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何万辉等[10]研究结果显示,红花主要活性成分红花黄色素,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大鼠神经生理功能,可减轻高血糖引起的氧化应激,延缓神经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下降。当归甘而辛温,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当归注射液可促进糖尿病大鼠的外周神经和功能的修复[11]。川芎辛散温通,为血中之气药,具有通达气血功效,《本草经解》中记载“川芎入肝而辛温,则血活而筋舒,痹者愈而挛者痊也”。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意在气旺则血行,可改善糖尿病病人的微循环状态[12]。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主要为活血化瘀药与祛风湿药、温里药、补虚药、开窍药等配伍,活血祛湿以治其标,补虚温里以固其本,标本兼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细辛、冰片、白芥子辛温走散,既能驱散寒邪、疏通经脉,又起芳香透达,增强渗透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关联规则分析中,主要以红花-赤芍-川芎、川芎-黄芪-当归-红花关联使用。红花、赤芍、川芎三者均具有活血散瘀之功,增强活血作用;川芎、当归、红花、黄芪为补益气血与活血化瘀配伍,契合DPN本虚标实的特点,其中黄芪-川芎药对中槲皮素、山柰酚、叶酸、谷甾醇等活血成分可通过作用于相应的分子靶点及信号通路,协同发挥对DPN的治疗作用[13]。
通过数据挖掘穴位贴敷治疗DNP选穴规律发现,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脾俞为常用穴位,其中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乃健脾胃之要穴,促脾胃运化,改善气血循环;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处,既有补益作用,也有活血祛瘀之效。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固本培元,引虚火下行。脾俞与脾相应,可健脾益气。另外,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皆为下肢穴位,有局部取穴之意,促进下肢气血循环。关联规则分析中,相关性较强的穴位配伍为足三里-三阴交,其次为足三里-阳陵泉、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均为下肢穴位,其中最常用的是足三里,胃的下合穴,健运脾胃之阳气。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舒筋通络。三阴交与足三里相配伍,增强补益脾胃之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运化,故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循环无阻,瘀血得化。就聚类分析而言,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各自聚为1类,其余穴位有效聚类为4类,①外关-曲池-肺俞-阳陵泉:外关、曲池为上肢穴位,行局部气血,疏通上肢经脉;阳陵泉位于下肢,疏通下肢气血,舒筋通络;肺俞为肺之背俞穴,肺主气,气行则血行,可助余三者共同运化气血。②八风-阿是穴-太溪:八风、太溪皆位于足部,阿是穴大多也位于足部,三者直接作用于局部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其中太溪又兼能补肾。③关元-条口-丰隆-中脘-天枢:此五者皆为益气之品,关元为补益元气之要穴,中脘、天枢为健脾益气常用穴,丰隆健脾除湿,条口属足阳明胃经,助脾胃之气运化,且其位于下肢,兼行下肢气血。④脾俞-肾俞:二者为脾、肾之背俞穴,二者同用兼补先天和后天。
4 小结
本研究显示,穴位贴敷治疗DPN的用药与选穴主要从活血祛瘀和补虚2方面入手,既能调节血糖水平,又能刺激穴位,疏通全身气血,改善血液循环和周围神经功能,标本兼顾[14]。本研究对穴位贴敷治疗DPN的用药及选穴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尚需对其作用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今后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