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雕塑中数字工具的看法
2023-01-31张盛byZhangSheng
文/张盛 by Zhang Sheng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传统雕塑造型中工具和材料是一体的,难以分开来谈。材料和工具是雕塑创作至关重要的因素,是雕塑的媒介,也是艺术家表达的手段,体现了艺术家的独特语言魅力,更是艺术家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和时间背景。
艺术家选择怎样的工具和材料,是一个便利性的问题。比如,米开朗基罗选择大理石作为自己雕塑作品的材料,也是因为意大利盛产这种材料。相应的就会有一系列针对大理石加工创作的设备与工具,他从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的选择这种工具(图1)。山西出现大量的传统彩塑,也是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决定的,气候凉爽干燥,适合泥塑的制作与保存(图2)。对于我而言,电子设备是伴随我的成长的,数字虚拟的工具更吸引我,无论是创作、还是互联网分享展示都更方便,同时也让我感觉和当下联系的更紧密。
图1 《摩西》米卡朗基罗
图2 双林寺韦驮12
近些年我主要以数字工具进行雕塑创作,所以重点谈一下数字工具。相较于现实世界的工具和材料,数字工具和材料显得非常特别,他们都是电子的方式存在于网络或储存器中。数字雕塑的材料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状态,即“数据状态”和“实物状态”(图3)。雕塑在电脑中的时候是“数据状态”,一旦通过3D 打印等技术做成雕塑实物就立即丧失了“虚拟性”,变成了“实物状态”。
图3 《盖叫天像》
数字雕塑在数据状态时,其材料和工具都是数字化的,他们的本质特征是“数据化”和“虚拟性”。“数据化”和“虚拟性”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数字雕塑的同一个特性,是数字雕塑的根本特性。我们知道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有不同的材料语言特征。数字雕塑的数字化材料也有着它的特点。数字雕塑的价值是艺术家通过数字化的新材料和新工具,发掘雕塑艺术新的可能性,以及产生出新的数字美学,而不仅仅是对传统雕塑创作的数字化克隆。数字雕塑的数据状态就是雕塑的“数据化”,雕塑不再是实物,而是一组数据。
此时这“数据化”雕塑的材料不再是现实材料,而是数字材料。当雕塑成为了数据,就成为了一个“虚拟”物体。“虚拟性”决定了数字雕塑是可以无限复制的、可以有重量或没重量的、可相互穿透、不会像泥那样垮塌和裂开,等等一系列的不同,造就了数字雕塑的独特材料语言和发掘雕塑新的形体语言的可能性。虚拟的特点,意味着数字雕塑和数字世界是联通的。除了数字建模软件提供的工具,程序、算法、大数据、AI 图形也都是或将是雕塑创作的工具,这使得数字雕塑可以成为未来元宇宙的内容。
我个人的作品,在表达观念的同时,也比较注重数字语言的探索。比如我的雕塑与影像综合媒介作品《皮囊》(图4)。在创作中,我将古典雕塑充满张力的实体体积 “抽空”,使其像瘪了的气球“坍塌”下来,成为一副表皮。以此隐喻艺术的脆弱、权威的脆弱、人的脆弱。在这件作品中,运用数字工具,将我临摹的这件巴洛克雕塑施加重力、摩擦力、重量等算法,使其在虚拟世界中由硬质材料转化为软质布料属性,模拟其下坠的过程。这种模拟的结果是多样的,我设定不同的属性多次模拟,选择最满意的保留,并从整个下坠的过程中抽取四个时刻的形态,通过3D 打印等工具将其制作成实体雕塑。
图4 《皮囊-拉奥孔》
当然,我也可以取出其他时刻的形态数据,将其制作成雕塑。程序算法作为工具介入雕塑创作,让雕塑有了“时间”“运动”,具有了三维空间以外的时间维度的特点。数字雕塑“多维度”的特性使我感受到数字工具的独特魅力(图5)。
图5 《冥王与冥后的皮囊》
数字工具还是“深度交互”式的工具。在传统的雕塑创作中,以泥塑为例,如果我们要在一个造型上挖去一个标准的立方体或球形,这些是非常费时费力的工作。如果对结果不满意,想要改变这个“洞”的位置或大小,那将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工作。而在数字雕塑中,数字化的工具作用于雕塑数据,可以实时的看到结果,即“实时反馈”。比如利用3D 软件中的“布尔差集”工具,可以在1 秒中完成标准圆球的挖去工作,而且如果对挖去造型的位置或大小不满意,还可以马上调节,马上看到新结果。我在作品《我要对你诉说》系列中大量使用了这个特点进行创作,发掘内空间造型的创作可能性(图6)。
图6 《我要对你诉说·低语》创作过程
不同的时代人类发明了不同的工具,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生产活动改造世界。使用工具和材料创作艺术的过程,也是我们审视这个时代,认识他、发现他、创造他的过程,艺术家要发出这个时代的声音,或为这个时代发声。从这个意义讲,我们雕塑学界历来对工具的探讨显得非常不足,尤其是面对这样一个新工具层出不穷的时代,艺术家更应该保持一种对世界的好奇,去发现、学习和创造(图7)。
图7 《算法-赫拉克勒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