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艺术价值共创模式研究
2023-01-31林晓丹刘家茂byLinXiaodanLiuJiamao
文/林晓丹、刘家茂 by Lin Xiaodan,Liu Jiamao
(闽江学院副研究员、台湾实践大学创意产业专业在读博士,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历史脉络,而城市雕塑经常被设置在旅游景点、大型广场、地标性建筑等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它呈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代表了城市的文化风貌。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以及城市旅游行业的发展,城市雕塑从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发展到半开放性的商业空间,甚至应用于私人专属空间,使城市雕塑的表现更加多元,与城市整体风貌相协调,承载了更多地域文化的内核,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的独特“名片”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一、城市雕塑的特征
成功的城市雕塑能够让观看者沉浸在城市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活力与独特魅力,因此,它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协调性。城市雕塑要和周围环境完美融合,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2)艺术性。城市雕塑应该体现美感,具有较高的美学质量,能够美化生活环境。(3)文化性。城市雕塑要充分呈现城市文化和人文风俗,蕴藏时代特征与深厚的人文历史,传承城市精神和地域文化。(4)大众性。城市雕塑不应该只是雕塑家自己艺术性的表达,而是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使观看者在视觉上有美的享受。
二、城市雕塑面临的发展困境
随着文化艺术的普及,以及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标志性的城市雕塑融入我们的生活。然而,目前城市雕塑也面临了发展的困境。
第一,部分城市雕塑作品的艺术质量低劣。我们常常在身边或者网络上看到许多被大众吐槽的“丑雕塑”,例如,曾引起网络热议的重庆“美女入浴”雕塑、河南郑州中原福塔“小猪雕像”,以及每年在网络上评选的全国十大丑陋雕塑等。由于网络的普及,这些低劣的城市雕塑很快就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这些被大众吐槽的丑雕塑,往往涉及低俗、难看、抄袭等原则问题,是对城市审美和大众品位的亵渎。城市雕塑的艺术质量低劣背后折射出城市雕塑建设机制的不完善。例如,城市雕塑创作蓝图主要由出资方和创作者决定,而非由市民公众来决定。还有,城市雕塑有时还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最低价者中标,这种做法怎么可能吸引到优质的雕塑家来创作呢?如果城市雕塑最重要的因素是“便宜”,那么它的质量和艺术性就难以保证。
第二,城市雕塑遴选艺术家的方式不合理。有些城市采取特邀的方式,邀请了知名雕塑家来设计城市雕塑,但是这样的遴选方式也存在问题。一个拥有各种头衔的知名艺术家,他所创作的作品很可能过于突出了个性化设计,忽略了城市雕塑的公共性,没有完美地将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不适合放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展示。此外,一些享誉国际的雕塑家创作的作品可能过于前卫,过于抽象,不够接地气,一般的在地居民看不懂、不喜欢这些作品。
三、价值共创理论在城市雕塑艺术领域的应用
价值共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1941-2010)和拉玛斯威米(Venkatram Ramaswamy)在2004年提出,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品牌管理、市场营销、虚拟社区等领域。价值共创理论认为,价值是文化创意产品立足市场的根本。这里所指的价值不仅是产品的市场价值,也包括观看者的体验价值。城市雕塑对展示城市文化和精神面貌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而这种价值不仅是由雕塑家创造的,而是由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共同创造的。在价值共创理论中,公众(观看者)不再是消极的艺术接受者,而是己经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积极参与到城市雕塑艺术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公众(观看者)也在贡献自己的知识储备,创造更好的观看体验,因此,城市雕塑的价值不仅仅来源于雕塑家,而是建立在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共同参与的基础上。
价值共创理论应用于城市雕塑的领域,打破了过去城市雕塑的创作过程是委托和被委托的甲、乙方关系,根据价值共创理论,城市雕塑的创作过程也不再局限于雕塑家内部,而是更多地面向社会,面向公众(观看者),吸引公众(观看者)广泛参与和互动,多听取公众(观看者)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开放的、走出传统创作模式的跨界做法,给城市雕塑带来了新的气息,成为一种“参与式艺术”。同时,公众(观看者)通过艺术参与价值共创的过程(图1),可以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并且,公众(观看者)看到自己满意的城市雕塑作品,也会提升对城市的认同感。
图1 公众(观看者)通过参与艺术价值共创的过程
四、城市雕塑的艺术价值共创模式
随著时代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城市雕塑而言,公众(观看者)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公众(观看者)透过网络社群平台,或是与富有才华的雕塑家产生面对面的连接,亲身感受雕塑家的创作哲学、艺术梦想与热情,积极参与雕塑家的创作过程,表达对城市雕塑的评价和意见建议,而雕塑家与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可以收集这些意见建议,作为未来创作设计的参考。
这些都说明价值不仅仅来源于雕塑家,而是建立在公众(观看者)参与的基础上,即来源于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或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共同创造,且艺术价值最终是由公众(观看者)者来决定的。公众(观看者)享受到的不只是观看城市雕塑本身,也在此过程中,参与了艺术价值共创。而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则是扮演了平台的角色,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或是网络社群,组织公众(观看者)参与城市雕塑的艺术价值共创。因此,艺术价值是由公众(观看者)、雕塑家、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共同创造的。
在此基础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共同创造艺术体验是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共创艺术价值的核心。另一方面,利益关系人之间的互动是价值共创的实现方式。综合以上论述,整理出城市雕塑艺术的价值共创模式(图2)。
图2 城市雕塑艺术的价值共创模式
在城市雕塑艺术价值共创模式的整体框架下,城市雕塑从设定主题开始,提出它的价值主张,从这一环节起,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等三类利害关系人开始进行艺术价值共创,主要分为明确主题阶段(设计前)、城市雕塑设计阶段(设计中)和城市雕塑制作阶段(设计后)等三个流程,以及城市雕塑展示后的公众(观看者)反馈。
而在这三个阶段中,又有4个时间点是此平台中公众(观看者)与雕塑家,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等三个利益关系人可以参与价值共创的参与点。
1.城市雕塑设计前。
在这一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需要提出准备设立的城市雕塑的价值主张,也就是它要表现什么主题,表达什么类型的情感,并且根据它所要表达的价值主张,来决定邀请哪位雕塑家来福州设计和制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需要仔细考量城市雕塑的价值主张与所要邀请的雕塑家的艺术风格之间的契合度。与此同时,被邀请的雕塑家需要根据城市雕塑所要表达的价值主张,来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艺术风格,以此来决定是否接受邀请。而公众(观看者)在这一阶段参与共创的参与点则是通过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所设置的的网络社群所发布的关于城市雕塑的信息,来表达自己对它所要表达的价值主张的认同度,并投票推荐自己认为最适合的雕塑家。
2.城市雕塑设计阶段。
在这一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需要调查收集公众(观看者)对该城市雕塑的期许和喜好,提供给雕塑家,雕塑家以此作为创作设计的参考。而公众(观看者)则是透过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所设置的的网络社群或是与雕塑家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表达自己对该城市雕塑的价值主张的理解和设计建议。
3.城市雕塑制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需要通过网络社群,及时向公众(观看者)发布城市雕塑制作的进展情况,以便公众(观看者)能够同步了解城市雕塑的制作过程,也更加了解雕塑家对此所付出的心血。与此同时,雕塑家可以通过网络社群,展示自己投入城市雕塑制作的状态,并表达自己的创作哲学、艺术梦想与热情,以获得公众(观看者)的认可。而公众(观看者)在这一阶段参与共创的参与点则是通过网络社群,关注城市雕塑的制作进度,发现并提出城市雕塑是否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与设计阶段的初衷背道而驰的现象,以便于雕塑家及时审视和改进。
4.城市雕塑的展示阶段。
在这一阶段,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需要观察并收集公众(观看者)的反应,以及对该城市雕塑的评价和回馈意见,并对此进行分析,提供给雕塑家作为改进创作设计的参考。与此同时,雕塑家可以听取公众(观看者)的反馈,反思创作设计理念。而公众(观看者)在这一阶段参与共创的参与点则是透过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所设置的网络社群或是与雕塑家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表达对城市雕塑的评价和意见建议,作为雕塑家未来创作设计的参考,也帮助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改进城市雕塑的制作模式。
结语
城市雕塑对城市形象和表达城市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公众(观看者)参与艺术价值共创的积极作用,依据价值共创理论,实现公众(观看者)、雕塑家、政府管理部门(或出资企业)的艺术价值共创,让城市雕塑成为城市形象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